陈世杰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擅长: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高位截瘫、脊柱结核、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等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副教授。

  研究方向:脊柱微创、脊柱脊髓损伤、脊柱肿瘤、骨质疏松、脊柱退变、骨组织工程。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联合脊柱肿瘤中心做博士后,2019年在美国孟菲斯MERI脊柱中心进行SpineSurgery培训,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高位截瘫、脊柱结核、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等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每年完成包括椎间盘镜、椎间孔镜、PVP、PKP、经皮椎弓根螺钉、经皮椎弓根螺钉+侧前方椎间融合、Mis-TLIF、OLIF、ALIF、XLIF、Endo-LIF等各类脊柱微创手术,以及儿童颈椎肿瘤椎节全切重建术、脊柱肿瘤EN-BLOCK切除根治+重建术、脊椎侧弯矫形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重建术等脊柱开放手术共约500台。

  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青委会脊柱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病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第三届青年委员、中南大学青年科协委员、中南大学脊柱微创研究所委员兼秘书。获得中南大学“新湘雅人才工程”精医助跑计划资助(2015年),首届周江南教授骨科青年医生奖(2013年),中南大学十佳青年(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青年岗位能手(2015年),获得中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17年),指导八年制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一项、特别资助项目一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9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3部。

展开
个人擅长
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高位截瘫、脊柱结核、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等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展开
  • 大拇指扭伤筋肿了怎么办

    大拇指扭伤筋肿后,首先要急性期休息制动,48小时内冷敷,还可抬高患肢、加压包扎缓解肿胀疼痛,若处理后无缓解或有畸形等情况及时就医,排除骨折后依情况进行康复训练等后续处理,要按步骤初步应对并依情况进一步处理。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大拇指扭伤筋肿后应立即停止使用受伤的大拇指,让其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无论是日常活动、工作还是运动等,都要尽量减少大拇指的活动,例如避免用扭伤的大拇指拿取物品等。对于儿童来说,要特别注意看护,防止其因玩耍等情况继续使用受伤大拇指;对于老年人,要协助其减少可能涉及大拇指用力的行为,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2.冷敷:在扭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扭伤的大拇指上,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垫上毛巾,防止冻伤。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可适当缩短;老年人皮肤感觉可能相对不敏感,也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冰袋温度,防止冻伤。 二、缓解肿胀与疼痛的其他方法 1.抬高患肢:将受伤的大拇指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位置,这样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以使用枕头等将受伤的手垫起,使大拇指处于相对高位。对于儿童,可由家长协助抬高;老年人若行动不便,家人要帮助调整姿势以保持大拇指抬高。 2.加压包扎:如果肿胀较为明显,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大拇指进行加压包扎,但包扎力度要适中,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加压包扎有助于限制组织肿胀进一步加重。儿童皮肤薄嫩,包扎时要选择合适的弹性绷带,并密切观察大拇指的颜色和温度等情况;老年人皮肤松弛,包扎时要注意固定牢固且避免过紧导致不适。 三、就医评估与后续处理 1.就医判断:如果经过上述急性期处理后,肿胀和疼痛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或者大拇指出现明显畸形、活动严重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来判断是否有骨折等其他损伤。对于儿童,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受伤过程等情况;老年人要告知医生既往是否有相关疾病等病史,因为这些可能会影响诊断和治疗。 2.后续治疗:如果只是单纯的筋扭伤,在排除骨折等情况后,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如指导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等。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逐渐增加大拇指的活动度和力量,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家长配合监督,确保训练安全有效;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防止因训练不当导致再次损伤。 总之,大拇指扭伤筋肿后要按照急性期处理、缓解肿胀疼痛的方法进行初步应对,若情况不好转及时就医,再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处理和康复等。

    2025-10-15 15:06:24
  • 刀伤切到筋要多久才能康复

    刀伤切到筋康复时间受受伤程度影响部分损伤保守治疗2-3周制动后循序渐进训练2-3个月基本恢复日常活动完全断裂需手术修复固定4-6周后康复训练数月,个体因素中儿童恢复较快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恢复可能延长康复训练要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并观察异常促进恢复。 一、受伤程度对康复时间的影响 刀伤切到筋的康复时间首先取决于筋损伤的程度。若为肌腱或韧带部分损伤,经保守治疗(如制动、物理治疗等),一般需2~4周进入初步恢复阶段,约3~6周可基本恢复日常轻度活动,但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可能需2~3个月;若为肌腱或韧带完全断裂,通常需手术修复,术后需固定制动4~6周,之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整个康复周期可能长达3~6个月甚至更久,部分严重情况可能需半年以上才能恢复到接近受伤前的功能状态。 二、治疗方式的影响 (一)手术修复后的康复进程 肌腱或韧带完全断裂行手术修复后,固定制动是关键环节,固定时间约4~6周,此阶段需严格遵循医嘱保持患肢制动,避免过早活动导致修复部位再次损伤。拆除固定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初期以轻柔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约2~3周后可逐步增加力量训练,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一般需3个月左右才能恢复较理想的功能,但完全恢复正常强度活动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保守治疗的康复特点 对于肌腱或韧带部分损伤采取保守治疗,制动时间相对较短,通常2~3周,之后开始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其康复时间相对手术修复会短一些,但也需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一般2~3个月可基本恢复日常活动,但要完全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功能可能仍需一定时间。 三、个体差异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儿童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刀伤切到筋后若为部分损伤,康复时间可能较成年人短,一般2~3个月可基本恢复;但儿童在康复训练时需家长严格监督,避免过度活动影响恢复。成年人中,年轻人身体状况较好,恢复相对快,而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康复时间可能延长,常需4~6个月甚至更久,且康复过程中需注意基础疾病对恢复的影响。 (二)基础疾病影响 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组织修复,刀伤切到筋后的康复时间会延长,可能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康复周期,并密切监测康复进程。而身体健康无基础疾病的人群,康复时间相对更可控。 四、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筋伤的恢复至关重要。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训练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不同个体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以最大程度促进筋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2025-10-15 15:05:08
  • 怎么判断手臂是否骨折

    判断手臂是否骨折需观察症状表现,包括疼痛与压痛、肿胀与淤血、畸形、异常活动等,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如X线、CT检查,结合明确受伤机制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症状表现、受伤机制等方面有差异。 一、观察症状表现 (一)疼痛与压痛 手臂骨折时通常会有明显且剧烈的疼痛,在受伤部位按压时,疼痛会显著加剧。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拒绝使用受伤手臂等;成年人则能较清晰表达疼痛位置和程度。例如,摔倒后手臂特定部位出现持续且难以忍受的疼痛,按压该部位疼痛明显加重,需考虑骨折可能。 (二)肿胀与淤血 骨折部位周围往往会迅速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同时,皮肤表面可能出现淤血,呈现青紫色。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受伤后肿胀淤血可能更明显,因为其手臂组织相对更易受损伤影响;而长期sedentary(久坐)的人,手臂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淤血恢复可能较慢。 (三)畸形 骨折端移位可能会使手臂外观发生改变,出现明显的畸形,比如手臂形状与正常手臂不同,出现弯曲、缩短或旋转等异常形态。这种情况在成年人和儿童中都可能出现,但儿童由于骨骼柔韧性相对较好,畸形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仍能发现与正常手臂不一致的外观。 (四)异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手臂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可能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即假关节活动。当触碰受伤手臂时,能感觉到不应该有的活动度。这是骨折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体征,但需要专业人员谨慎判断,避免在不当操作下加重损伤。 二、进行体格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判断手臂是否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可以清晰看到骨骼的形态,确定是否有骨折线以及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X线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其骨骼发育特点。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骺线等结构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误诊或漏诊;成年人则主要观察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或X线难以清晰显示的部位,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准确的图像。它可以从多个层面观察骨骼结构,有助于更精准判断骨折情况。例如,当怀疑手臂关节周围骨折时,CT能更好地显示骨折碎片与关节的关系等。 三、结合受伤机制综合判断 如果手臂有明确的受伤机制,如受到直接暴力(如重物撞击)或间接暴力(如摔倒时手掌撑地传导至手臂),出现上述症状表现和体格检查异常,骨折的可能性极大。不同年龄人群受伤机制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多因玩耍时摔倒等意外受伤;老年人则可能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如滑倒)就可能导致骨折。例如,老年人在浴室滑倒后手臂着地,即使外力看似不大,也需高度怀疑骨折可能,因为其骨骼强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

    2025-10-15 15:03:58
  • 良性钙化会自行消失吗

    良性钙化是否会自行消失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钙化的原因、大小、位置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通常较小的、无明显症状的良性钙化可能会自行消失,而较大的或有症状的钙化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良性钙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组织中的钙盐沉积可能会增加,导致良性钙化的出现。 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炎症性疾病、结核病等,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钙盐沉积。 代谢紊乱:某些代谢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等,也可能导致钙盐代谢异常,从而引起良性钙化。 其他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暴露于某些环境毒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良性钙化的形成有关。 关于良性钙化是否会自行消失,这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钙化的原因、大小、位置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钙化消失的因素: 原因:如果良性钙化是由于可逆转的因素引起的,例如炎症的消退或代谢紊乱的纠正,那么钙化可能会逐渐消失。然而,如果钙化是由于不可逆的组织损伤或慢性疾病引起的,那么钙化可能会持续存在。 大小:较小的钙化灶通常更容易自行消失,因为它们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和代谢。较大的钙化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消失。 位置:钙化的位置也可能影响其消失的可能性。一些钙化可能位于难以被身体自然清除的部位,例如深层组织或器官内部,这可能会影响钙化的消失。 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钙化的消失。如果患者有其他健康问题或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身体对钙化的处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根据钙化的特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观察:对于一些较小的、无明显症状的良性钙化,医生可能会选择观察,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其变化。 治疗病因:如果良性钙化是由于某种疾病或代谢紊乱引起的,治疗病因可能有助于钙化的消失。例如,治疗炎症、纠正维生素D缺乏等。 其他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来去除钙化,如手术切除、体外冲击波碎石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良性钙化都会自行消失,而且钙化的消失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的完全治愈。因此,患者在发现良性钙化后,应及时就医,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良性钙化的处理可能需要更加谨慎。这些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生理特点可能会影响钙化的处理方式。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良性钙化是否会自行消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患者在发现良性钙化后,应及时就医,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钙化的具体情况和可能的处理方法,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随访。

    2025-10-15 15:03:04
  • 失枕脖子肩膀痛怎么办

    缓解脖子肩膀痛可从休息与姿势调整、物理治疗、运动康复入手,充足休息且调整姿势,可热敷、按摩、牵引等物理治疗,做颈部拉伸、肩部运动等康复运动,若处理后无缓解或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休息与姿势调整 1.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选择合适高度和硬度的枕头,使颈部处于自然生理曲度状态,一般成年人枕头高度以8~15厘米为宜,这样能让颈部肌肉在睡眠中得到放松,缓解因失枕导致的脖子肩膀痛。对于儿童,枕头高度要根据年龄调整,3~6岁儿童枕头高度约3~6厘米,6~12岁约6~9厘米,以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线。 2.调整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每隔一段时间要活动颈部,如缓慢地左右转动颈部,每次转动10~15次,每天可进行多次;也可以做仰头动作,让头部向后仰,感受颈部后方肌肉的拉伸,每次持续10~15秒,每天重复若干次。不同年龄段人群姿势调整重点略有不同,青少年需注意学习时保持正确坐姿,工作族要注意电脑屏幕高度与眼睛平行等。 二、物理治疗 1.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颈部和肩膀部位,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3~4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避免烫伤;儿童皮肤娇嫩,热敷时间要缩短。 2.按摩:轻轻按摩颈部和肩膀肌肉,从颈部上方开始,缓慢向肩部方向按摩,力度以能感受到舒适的酸胀感为宜。按摩可以由他人帮忙进行,也可以自己轻轻揉搓。但要注意,如果是颈部外伤、骨折等情况引起的疼痛则不宜按摩。对于儿童,按摩力度要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3.牵引:如果疼痛较为严重且经简单处理无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牵引。牵引能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缓解脖子肩膀痛。但牵引的力度和时间等要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儿童一般不轻易采用牵引治疗。 三、运动康复 1.颈部拉伸运动:站立或坐姿,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用手轻轻拉头部向倾斜侧,感受颈部另一侧肌肉的拉伸,每侧保持15~30秒,重复3~4次。青少年和成年人可适当增加拉伸幅度,但要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老年人拉伸幅度要小。 2.肩部运动:做肩部圆周运动,向前转动肩部10圈,再向后转动10圈,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肩部运动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肩膀疼痛。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要调整,儿童肩部运动要避免过度用力。 四、就医情况 如果经过以上处理后,脖子肩膀痛仍无明显缓解,或者出现疼痛加重、上肢麻木、无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检查,如颈椎X线、CT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颈椎病变等其他问题,并给予相应治疗。例如,若检查发现有颈椎间盘突出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专业治疗。

    2025-10-15 15:01: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