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消化道肿瘤、甲状腺疾病和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邱伟华,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实验外科学组全国委员。2000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洛杉矶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学习,2003年9月通过美国医师执照考试,2014年晋升为实职实聘的主任医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美国医师执照考试委员会(USMLE)/美国外籍医师教育委员会(ECFMG)注册医师,2013年起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 主要学术兼职:美国外科研究协会(ASR)会员、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ACR)会员、欧洲肿瘤研究协会(EACR)会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会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科研基金评委、《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世界胃肠病学》和《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肝脏、胰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和上海市科委、教委、卫生局项目多项。完成复杂甲状腺手术近千例,完成肝胆胰手术和微创肝胆胰手术数百例,完成胃肠肿瘤手术数百例,参与肝移植手术80余例,包括亚洲第1例腹腔多脏器联合移植、1例肝肠联合移植和3例劈离式肝移植。 2014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好大夫网年度最佳医生,2013年5月Hepatology 360国际肝脏疾病论坛口头发言最高奖,2012年6月获“论道、优术”精准肝胆胰手术视频大赛北京站第一名,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后备军,2008年获得上海市科委青年“启明星”,2005年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并在2008年的终期考核中名列全市外科组第一名。
展开-
老年人得了疝气有什么症状
老年人疝气有肿块、局部坠胀感、疼痛、消化系统症状等表现,肿块是可复性且随病情进展可能增大,老年人因腹壁组织退行性变更易出现且难回纳;局部坠胀感在长时间站立或活动后明显,长期重体力劳动等会加重;早期疼痛不明显,嵌顿时剧痛伴恶心呕吐等,老年人基础病可能掩盖或加重病情判断;疝气嵌顿累及肠道时出现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老年人本就消化功能减退,疝气会使其恶化且与便秘等形成恶性循环。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相对薄弱,更容易出现肿块突出的情况,且肿块可能较难回纳,这与老年人腹壁组织的退行性变有关。 局部坠胀感 表现: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肿块所在部位有坠胀不适的感觉。这种坠胀感可能在肿块出现时较为明显,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活动后。比如腹股沟疝患者,除了能摸到肿块外,还会有腹股沟区域的坠胀感,有时这种坠胀感可能会放射到下腹部。 生活方式影响:老年人如果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会加重局部的坠胀感。因为长期腹压增高会使疝气更容易发生,并且使已有的疝气症状加重。 疼痛 表现:一般情况下疝气早期疼痛不明显,但当疝气发生嵌顿(肿块不能回纳)时,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嵌顿的疝气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剧烈的疼痛,疼痛可呈持续性,并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腹股沟疝发生嵌顿后,患者会感觉腹股沟区或阴囊部剧烈疼痛,且肿块固定不能回纳。 病史影响:如果老年人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嵌顿疝引起的疼痛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病情判断的难度。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可能疼痛表现不典型,但一旦出现嵌顿等情况,往往病情较为严重。 消化系统症状 表现:当疝气发生嵌顿累及肠道时,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因为肠道被嵌顿,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导致肠道梗阻的表现。例如,脐疝发生嵌顿时,可能会出现脐部周围的腹痛、腹胀,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样呕吐物。 年龄与生活方式综合影响:老年人本身消化系统功能就有所减退,疝气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会使原本就不佳的消化功能进一步恶化。如果老年人同时有便秘等情况,腹压增高更容易诱发疝气,而疝气嵌顿又会加重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2025-10-22 11:32:24 -
剖腹产拉不出大便怎么办
剖腹产术后拉不出大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当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做产后康复操)、腹部按摩(正确按摩方法)、心理调节(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来改善,若长时间不排便或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保证充足水分:多喝水有助于软化粪便,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或咖啡等。对于哺乳期的产妇,充足的水分摄入还有利于乳汁分泌。 适当活动 早期下床活动:剖腹产术后医生会根据产妇的身体状况建议尽早下床活动。一般术后24小时左右,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1~2天可逐步下床在床边活动。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肠粘连,帮助恢复肠道功能,从而促进排便。活动量可逐渐增加,从每次几分钟逐渐延长至半小时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 产后康复操:除了下床活动,还可以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后康复操,其中包含一些针对腹部和盆底肌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例如简单的仰卧屈膝运动,仰卧位,双膝屈曲,尽量贴近胸部,重复进行。 腹部按摩 正确按摩方法:产妇可以在排气后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按摩时取仰卧位,放松腹部,将双手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力度要适中,以感觉舒适为宜,避免过度用力拉扯伤口。 心理调节 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剖腹产术后产妇可能会因为伤口疼痛、对自身和宝宝健康的担忧等因素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而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蠕动,导致排便困难。家人要多关心产妇,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产妇自己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排便。 就医情况 严重情况及时就诊:如果通过上述方法长时间仍无法排便,或者出现腹胀、腹痛加剧、呕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开塞露等药物辅助排便,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不当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哺乳期产妇,使用药物时更要谨慎,需充分评估药物对乳汁及宝宝的影响。 对于剖腹产术后拉不出大便的情况,产妇要根据自身情况综合采取上述措施,以促进排便,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如有异常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2025-10-22 11:31:05 -
腹外疝该如何预防
预防腹外疝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健康体重,儿童保证合理营养摄入、成年人通过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腹内压力增高,预防慢性咳嗽、积极治疗便秘;注意劳动保护,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注意正确姿势和用力方式、佩戴合适腰带;儿童避免长时间哭闹、加强看护和保证营养均衡;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人群加强体检频率,早期发现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 一、保持健康体重 维持健康的体重至关重要,过重会增加腹内压力,从而增加腹外疝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肥胖;成年人则需通过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例如每日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可有效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 二、避免腹内压力增高 1.预防慢性咳嗽: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以减少咳嗽发作。因为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内压力反复升高,刺激腹外疝的形成。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控制呼吸道感染,降低咳嗽频率。 2.积极治疗便秘:便秘人群需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同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更要注意预防便秘,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但需避免自行滥用。 三、注意劳动保护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工作中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用力方式,避免腰部用力不当导致腹内压力异常升高。例如搬运重物时应蹲下用腿部力量起身,而不是直接弯腰用力,可佩戴合适的腰带以提供一定的腹部支撑,减轻腹内压力。 四、儿童特殊预防 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避免其长时间哭闹,因为过度哭闹会使腹内压力升高。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防止其发生外伤等情况,减少因外伤导致腹外疝的风险。另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要保证营养均衡,促进其正常发育,降低因身体发育不良引发腹外疝的可能性。 五、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腹部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腹外疝的潜在风险因素。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加强体检频率,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或发现早期病变并进行干预。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的视诊、触诊等,以及时察觉可能存在的腹外疝相关迹象。
2025-10-22 11:29:47 -
检查淋巴结挂哪个科
当需要检查淋巴结时,通常可以挂普通外科、肿瘤科、内科、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安排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1.普通外科:普通外科医生具备处理淋巴结相关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可以进行淋巴结的触诊、评估和可能的活检。 2.肿瘤科:如果怀疑淋巴结问题与肿瘤有关,肿瘤科医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评估和诊断建议。他们熟悉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并能够指导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3.内科:内科医生可以对全身性疾病进行评估,包括可能影响淋巴结的疾病。他们可能会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4.感染科:如果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有关,如淋巴结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感染科医生可以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5.其他相关科室:在某些情况下,其他科室的医生也可能参与淋巴结的检查和诊断,如皮肤科、血液科等。 在选择科室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下是一些在就诊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和病史:包括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大小、形状、疼痛程度、伴随症状等,以及个人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2.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等,以确定淋巴结的情况和病因。 3.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如果确诊为某种疾病,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就诊科室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淋巴结问题,可能需要多个科室的医生共同协作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医生会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儿童的淋巴结检查通常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淋巴结肿大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能与感染、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老年人可能存在更多的健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进行评估。孕妇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以确保胎儿的安全。 总之,检查淋巴结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科室,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对淋巴结问题有任何疑虑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2025-10-22 11:27:14 -
腹外疝斜疝与直疝区别
腹外疝斜疝与直疝在解剖结构、临床表现、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嵌顿几率等方面存在区别,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嵌顿几率高;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几率低,长期腹内压增高、有相关病史人群发病风险高,需注意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及关注腹股沟区情况。 一、解剖结构差异 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多见于老年男性。 二、临床表现不同 斜疝: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用手按压深环,让患者站立并咳嗽,疝块不再突出;去除按压后,疝块可再次突出。 直疝:主要表现为当患者站立时,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疝块通常平卧时可自行消失,极少进入阴囊。 三、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直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四、嵌顿几率不同 斜疝:由于其疝囊颈较窄,且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路径较为曲折,所以嵌顿的几率相对较高。 直疝:直疝的疝囊颈宽大,疝内容物多为膀胱等,且突出路径相对较直,因此嵌顿的几率较低。 对于儿童患者,斜疝较为常见,因为儿童的腹股沟管比较短而窄,随着生长发育可能有一定变化,但斜疝若发生嵌顿,需紧急处理;老年患者直疝较多,因其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易发病。女性也可能患斜疝,相对男性斜疝比例稍低,但机制与男性类似;而直疝在女性极为罕见,因为女性的直疝三角区有坚韧的联合肌腱等结构保护。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会增加斜疝和直疝的发病风险,对于这类人群,无论是斜疝还是直疝患者,都应注意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以减少疝的发作及嵌顿等情况的发生。有既往腹部手术史、腹壁外伤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腹外疝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更加关注腹股沟区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22 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