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伟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擅长:消化道肿瘤、甲状腺疾病和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邱伟华,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实验外科学组全国委员。2000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洛杉矶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学习,2003年9月通过美国医师执照考试,2014年晋升为实职实聘的主任医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美国医师执照考试委员会(USMLE)/美国外籍医师教育委员会(ECFMG)注册医师,2013年起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   主要学术兼职:美国外科研究协会(ASR)会员、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ACR)会员、欧洲肿瘤研究协会(EACR)会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会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科研基金评委、《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世界胃肠病学》和《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肝脏、胰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和上海市科委、教委、卫生局项目多项。完成复杂甲状腺手术近千例,完成肝胆胰手术和微创肝胆胰手术数百例,完成胃肠肿瘤手术数百例,参与肝移植手术80余例,包括亚洲第1例腹腔多脏器联合移植、1例肝肠联合移植和3例劈离式肝移植。   2014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好大夫网年度最佳医生,2013年5月Hepatology 360国际肝脏疾病论坛口头发言最高奖,2012年6月获“论道、优术”精准肝胆胰手术视频大赛北京站第一名,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后备军,2008年获得上海市科委青年“启明星”,2005年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并在2008年的终期考核中名列全市外科组第一名。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道肿瘤、甲状腺疾病和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判断腹股沟疝气最简单的方法有什么

    腹股沟疝气可通过视诊和触诊初步判断,视诊让患者站立或增加腹压观察腹股沟区域有无异常隆起,触诊用手轻柔触摸感受有无异常包块,不典型情况需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触诊 操作方法与要点:医生或患者自己用手触摸腹股沟区域,感受是否有异常包块。触摸时要轻柔,注意两侧对比。如果摸到有质地柔软的包块,且包块在腹压增加时出现,平卧或手法推送后可消失,结合患者的症状,有助于判断腹股沟疝气。对于儿童,家长可在孩子安静时轻柔触摸腹股沟区,若发现有可移动的包块,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 一般通过视诊和触诊基本可以初步判断腹股沟疝气,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情况,可能还需要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例如,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股沟区的组织结构,观察到疝囊的情况以及疝内容物等,从而更准确地确诊腹股沟疝气。

    2025-10-22 09:51:01
  • 治疗脂肪瘤的单方验方

    脂肪瘤是常见软组织良性肿瘤,无科学验证的单方验方可确切治疗,较小无症状的定期观察,较大、有症状或影响美观的手术切除,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处理需谨慎,勿用无科学依据单方验方。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不应随意尝试未经科学验证的单方验方来处理脂肪瘤。儿童的脂肪瘤处理需更加谨慎,一般首先会评估脂肪瘤的情况,如无特殊不适且较小,多以观察为主,若需要手术等干预,会在充分考虑儿童身体特点的情况下进行专业的医疗操作。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处理脂肪瘤也需要综合考虑孕期的特殊情况,一般会在保障孕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脂肪瘤的具体状况来决定合适的处理方式,而不会轻易采用缺乏科学依据的单方验方。

    2025-10-22 09:50:32
  • 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阑尾炎在症状上,多数患者初始中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右下腹,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体征方面有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反跳痛,阑尾化脓等时可有腹肌紧张,还有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等阳性体征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在症状和体征上有各自特点需综合判断。 初始表现:多数患者初始为中上腹或脐周疼痛,这是因为阑尾的神经受内脏神经支配,定位不确切。对于儿童来说,腹痛起始部位可能不太典型,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非特异性表现。青少年和成年人腹痛初始多集中在上述区域。 转移过程:数小时后(一般6-8小时),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这是阑尾炎典型的腹痛特点,是由于阑尾炎症刺激壁层腹膜,出现躯体神经定位痛。不同年龄人群转移痛的时间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转移相对较快,而老年人由于反应相对迟钝,转移痛可能不明显。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早期即可出现,可能是由于阑尾炎症刺激胃肠道反射性引起。儿童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较高,且可能因为频繁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补液情况。成年人也会出现恶心、呕吐,但相对儿童可能程度稍轻。 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可能是因为阑尾炎症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便秘相对较少见,可能与胃肠道功能受影响有关。对于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阑尾炎时胃肠道症状可能更易出现异常,需要注意观察大便情况,预防肠梗阻等并发症。 体征方面 右下腹压痛 典型体征: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固定压痛是阑尾炎重要体征。无论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麦氏点压痛都是常见表现,但儿童由于查体配合度问题,压痛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老年人由于肥胖等因素,麦氏点压痛可能不明显,但右下腹其他部位可能有压痛。 反跳痛 炎症累及腹膜:当阑尾炎症较重,累及壁层腹膜时,会出现反跳痛,即医生按压右下腹后突然抬手时患者疼痛加剧。儿童反跳痛查体时需要更轻柔且敏锐判断,因为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和耐受有其特点。老年人反跳痛可能因机体反应性降低而不典型。 腹肌紧张 炎症刺激: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时,可出现腹肌紧张。但小儿腹肌发育不完善,即使有腹膜炎,腹肌紧张可能不明显;老年人腹肌萎缩,腹肌紧张也可不显著,需要结合其他体征和检查综合分析。 其他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按压左下腹,然后突然松手,若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有炎症。对于儿童进行该检查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右下肢向后过伸,若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老年人腰大肌试验时要考虑其腰椎等情况,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腰部损伤。 闭孔内肌试验: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然后将右股向内旋转,若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儿童进行该试验时要注意关节活动度等情况。

    2025-09-24 14:58:28
  • 右背部脂肪瘤怎么办

    脂肪瘤是常见软组织良性肿瘤,右背部为好发部位之一,需观察其特征并就医检查,无症状且小的可定期观察,有症状或大的建议手术切除,药物无效,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和休息活动,需据具体情况评估处理保障健康。 一、脂肪瘤的基本认识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有脂肪的部位,右背部是好发部位之一。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较小的脂肪瘤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无意中发现。 二、右背部脂肪瘤的评估 1.观察脂肪瘤特征:首先要观察右背部脂肪瘤的大小、形态、边界是否清晰、活动度如何等。一般较小的脂肪瘤(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边界多清晰,活动度良好,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 2.就医检查:若发现右背部有脂肪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超声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脂肪瘤的性质,明确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一步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病变的可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脂肪瘤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通过规范的检查都能明确其基本情况。 三、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 (一)无症状且较小的脂肪瘤 如果右背部的脂肪瘤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如疼痛、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的功能障碍等,通常可以选择定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脂肪瘤的大小、形态等有无变化。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人,要注意适当增加活动量,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对于有家族脂肪瘤遗传史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脂肪瘤的变化情况,因为这类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二)有症状或较大的脂肪瘤 1.手术治疗:当右背部脂肪瘤较大(直径大于1厘米),或出现疼痛、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神经引起放射性疼痛、压迫局部组织影响外观等)等症状时,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是治疗脂肪瘤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完整切除脂肪瘤,缓解相关症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必要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操作。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等,要在病情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 2.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目前并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消除脂肪瘤,所以不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来去除右背部的脂肪瘤。 四、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若进行了手术切除脂肪瘤,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不同年龄的患者伤口愈合能力不同,儿童伤口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要精心护理;成年人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换药等。 2.休息与活动:术后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影响伤口愈合。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要根据其恢复情况逐渐调整活动量,如原本活动量较大的人,在术后初期要减少活动强度。 总之,右背部发现脂肪瘤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保障身体健康。

    2025-09-24 14:55:44
  • 以前打过破伤风针现在还要打吗

    以前打过破伤风针后是否需再次接种,需综合受伤情况(伤口污染程度)、上次接种时间及不同人群特点来定。短时间内再次受伤,污染轻5年内可不重接,污染重5年内也建议重接;超5年无论污染程度都建议重接;儿童、老年、有基础疾病人群需依自身情况更谨慎评估,伤口污染重时即使上次接种近也可能需重接。 一、受伤情况与上次接种时间间隔决定是否需再次接种破伤风针 1.短时间内再次受伤 受伤情况为污染较轻的伤口:若上次接种破伤风针后5年内再次遭遇污染较轻的伤口,一般无需再次接种。因为体内仍有一定的抗体水平可应对此次相对清洁的创伤。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规范接种破伤风疫苗后,抗体可维持5-10年,对于污染较轻的伤口,5年内抗体水平通常能提供足够保护。 受伤情况为污染较重的伤口:即使上次接种破伤风针在5年内,若此次伤口污染较重(如被泥土、铁锈等污染的伤口),仍建议再次接种。因为污染重的伤口更易感染破伤风杆菌,体内已有的抗体可能不足以抵御此次感染风险。 2.上次接种时间超过5年 无论伤口污染程度如何,都建议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随着时间推移,体内破伤风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超过5年后,抗体水平往往已不能有效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一般来说,人体接种破伤风疫苗后,抗体水平在5年后会显著降低,无法维持有效的保护作用。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群体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受伤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儿童以前接种过破伤风针,需严格按照儿童破伤风疫苗接种程序来判断是否再次接种。例如,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中,3、4、5月龄各接种一剂百白破疫苗(含破伤风成分),18-24月龄加强一剂。若儿童后续受伤,需根据上次接种时间和伤口情况来决定。如果上次加强接种超过5年,且伤口污染较重,应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若伤口污染较轻但上次加强接种已超过5年,也建议接种,因为儿童对破伤风的易感性较高,需要更谨慎的保护。 2.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体内破伤风抗体水平可能较年轻人降低更快。所以老年人以前打过破伤风针后,若受伤,需重点评估伤口情况和上次接种时间。一般来说,即使上次接种在5年内,若伤口污染较重,也应考虑再次接种,因为老年人自身免疫力下降,感染破伤风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所以需要更积极地预防。 3.有基础疾病人群 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体内破伤风抗体的产生和维持能力较差。这类人群以前打过破伤风针后,若受伤,无论上次接种时间长短,都要更加谨慎地评估伤口。对于污染较重的伤口,即使上次接种时间较短,也可能需要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以确保能有效预防破伤风感染,因为基础疾病会增加感染后发生严重后果的风险。 总之,以前打过破伤风针后是否需要再次接种,要综合考虑受伤情况(伤口污染程度)和上次接种破伤风针的时间,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评估。

    2025-09-24 14:53: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