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个人擅长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展开
  •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反映红细胞相对浓度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新生儿参考值不同增高见于大量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见于各种贫血、妊娠中晚期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新生儿需结合出生日龄等综合评估孕妇中晚期降低多为生理现象但要监测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老年人出现异常需考虑慢性疾病影响如慢性肾病致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红细胞增多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一、血细胞比容的定义 血细胞比容(HCT)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二、参考值范围 成年男性:0.40~0.50L/L 成年女性:0.35~0.45L/L 新生儿:0.48~0.68L/L 三、临床意义 (一)增高情况 1.大量脱水:如严重呕吐、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血液浓缩,红细胞比例相对升高,血细胞比容增高。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亢进,红细胞异常增多,引发血细胞比容显著增高。 (二)降低情况 1.各种贫血:因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丢失等,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浆容量相对增多,血细胞比容降低。 2.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浆容量生理性增加,可出现血细胞比容降低,属生理现象但需监测。 四、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新生儿因胎儿期缺氧环境致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高,红细胞数量多,出生后随自主呼吸建立、氧分压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数量渐降,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老年人若存在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可影响红细胞生成素分泌,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或破坏过多,引发血细胞比容异常。 (二)性别因素 成年男性受雄激素影响,红细胞生成多于女性,故血细胞比容高于女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原生活者,因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加,可使血细胞比容增高。 (四)病史因素 慢性心肺疾病患者:长期缺氧刺激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细胞比容升高。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红细胞破坏过多或生成障碍性疾病,可致血细胞比容降低。 五、特殊人群提示 新生儿:血细胞比容波动大,需结合出生日龄等综合评估,异常时应排查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相关疾病。 孕妇:妊娠中晚期血细胞比容降低多为生理现象,但需监测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警惕病理性贫血。 老年人:出现血细胞比容异常时,需考虑慢性疾病影响,如慢性肾病可致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引发贫血致血细胞比容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致缺氧引发红细胞增多致血细胞比容升高,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2025-09-29 11:39:53
  • 血块多的原因

    血块多的常见原因包括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其他因素,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血块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血管壁受损:血管壁受损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从而形成血块。血管壁受损的原因包括: 血管炎症:如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等,可导致血管壁受损和炎症反应。 血管损伤:如手术、创伤、穿刺等,可直接损伤血管壁。 血管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和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2.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块形成异常,从而增加血块多的风险。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原因包括: 遗传因素: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是由于血小板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药物: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疾病:某些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导致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3.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凝血因子异常可能导致凝血过程异常,从而增加血块多的风险。凝血因子异常的原因包括: 遗传因素: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导致的。 获得性因素:某些疾病,如维生素K缺乏症、肝病等,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药物:某些药物,如华法林等,可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 4.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是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增加,血小板功能亢进,导致血液容易凝固。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包括: 遗传因素:如抗凝血酶缺乏症、蛋白C缺乏症等,是由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获得性因素: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药物:某些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可影响血液的凝固性。 5.其他原因: 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可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影响血液的凝固性。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可分泌促凝物质,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总之,血块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如果您发现自己或他人有血块多的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等,应注意预防血块形成,如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定期体检等。

    2025-09-29 11:36:42
  • 幼儿白血病初期症状有什么

    幼儿白血病初期有贫血、出血倾向、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表现,若出现相关异常,家长应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排查白血病并尽早治疗,同时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变化。 一、贫血相关表现 幼儿白血病初期可能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这是因为白血病影响了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孩子可能会变得容易疲劳,活动耐力下降,原本活泼好动的幼儿可能会在玩耍后很快感到疲倦,不愿意进行以往喜爱的活动。 二、出血倾向 1.皮肤瘀斑瘀点:皮肤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瘀点,这是由于白血病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比如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撞后,皮肤更容易出现青紫的斑块。 2.鼻出血:频繁的鼻出血也是常见症状之一,鼻腔黏膜出血不易止住,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有关,因为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会导致鼻出血频繁发生。 3.牙龈出血:幼儿刷牙时可能会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同样是因为凝血功能受影响,牙龈部位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且不易停止。 三、发热表现 多数患儿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可低,有的是低热,有的可能达到高热。发热的原因一方面是白血病细胞本身释放的致热物质,另一方面是由于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患儿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从而引起发热。例如孩子可能会反复出现低热,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可能伴有精神不振等表现。 四、肝脾淋巴结肿大 1.肝脾肿大:肝脏和脾脏可能会肿大,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腹部触摸到肝脾的位置比正常情况增大。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到肝脾组织,导致器官肿大。 2.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可能会肿大,表现为可触及的小肿块,质地可能较硬,活动度较差等。这是白血病细胞在淋巴结内聚集增殖导致的淋巴结肿大。 五、骨关节疼痛 部分幼儿会出现骨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疼痛可能较为明显,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愿行走等情况。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到骨膜及骨质,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 如果幼儿出现上述一些或多种异常表现,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血病,及时进行治疗。同时,在照顾幼儿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化,尤其是对于有疑似症状的幼儿,更要积极就医排查。

    2025-09-29 11:28:46
  •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治疗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控制感染等原发病;免疫抑制治疗,如使用ATG/ALG,需注意其不良反应;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通过刺激造血促进红细胞生成,要关注副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重型且有合适供体者,需把握适应证及注意移植风险,同时治疗中要考虑小儿生长发育等生理特点,关注患儿及家庭状况。 一、病因治疗 对于继发于药物、感染等因素的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及时停用相关可疑药物,积极控制感染等原发病。例如某些患儿因服用特定药物后出现纯红再障,停用该药物后病情可能有改善趋势,这是基于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药物因素与纯红再障发病的关联。 二、免疫抑制治疗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适用于部分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通过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来发挥作用。有临床研究显示,一定比例的患儿经ATG/ALG治疗后可改善红细胞生成情况,但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血清病样反应等,在儿科应用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状况。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可用于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通过刺激骨髓红系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来促进红细胞生成。一般需皮下或静脉给药,患儿对rHuEPO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儿使用后能看到红细胞计数逐步上升,但要关注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的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尤其对于小儿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重型且有合适供体的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能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重建患儿正常的造血及免疫系统,但移植相关风险较高,如移植排斥反应、感染等,需要严格把握移植适应证,并且在移植前后要进行精心的监护和处理,充分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及移植相关风险收益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比如使用免疫抑制治疗药物时,要权衡药物对小儿生长发育、免疫系统长期影响等多方面因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要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等调整移植相关方案及监测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给予患儿家属充分的沟通和心理支持,因为小儿患病及治疗过程会对家庭带来较大影响,需要关注患儿及家庭的整体状况。

    2025-09-29 11:23:40
  • 血小板计数为52是否属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非单依血小板计数52,需综合全血细胞减少状况、骨髓象特征、网织红细胞检查、病史及其他疾病排查、年龄因素等,结合多项检查并排除其他可致全血细胞减少疾病方能明确是否为该病。 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核心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的意义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过程,并非仅依据单一血小板计数。其主要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关键方面: 全血细胞减少情况:外周血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其中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L,血小板计数52×10/L属于血小板减少,但这只是全血细胞减少的一部分表现。 骨髓象特征: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如粒细胞、红细胞等)减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脂肪细胞等)增多,骨髓小粒空虚。这是诊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骨髓学依据,仅血小板计数低不能确诊,必须结合骨髓象等检查。例如,依据《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骨髓增生程度减低是重要判断指标之一,若骨髓增生程度不符合减低等特征,则不能单纯因血小板计数52判定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需结合的其他关键检查及因素考量 网织红细胞检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这也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需结合网织红细胞情况综合判断。 病史及其他疾病排查:要除外其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例如,某些溶血性疾病可能导致血细胞减少,但骨髓象等表现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需通过相关特异性检查进行鉴别,这与患者的病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病史情况会影响疾病的鉴别诊断。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血液指标参考范围有差异,成人与儿童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在整体框架下,但具体指标细节可能因年龄有所不同,不过对于成人而言,主要依据成人的诊断标准体系来判断,若为儿童患者,需按照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进一步调整评估,但核心的综合诊断思路类似,都需综合多指标及骨髓象等情况。 综上,血小板计数为52×10/L只是提示血小板减少,不能仅据此判定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需结合骨髓象、网织红细胞等多项检查及排除其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后,才能明确是否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025-09-29 11:16: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