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个人擅长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展开
  • 孩子膝盖疼是白血病吗

    孩子膝盖疼不一定是白血病,还可能由生长痛、外伤、关节炎等多种原因引起。生长痛多在夜间,程度轻,无炎症表现;外伤有明确受伤史,局部有肿胀淤血等;关节炎有关节肿胀僵硬等表现。若孩子膝盖疼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孩子膝盖疼与白血病的关联 孩子膝盖疼不一定是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除了可能出现骨和关节疼痛外,还会有其他多种表现。白血病导致的骨和关节疼痛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骨膜等引起,这种疼痛通常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但很多其他原因也可导致孩子膝盖疼,比如: 生长痛:多见于3-12岁儿童,通常是因为儿童骨骼生长迅速,而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生长相对较慢,导致牵拉引起疼痛。一般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尤其是膝关节周围,疼痛多发生在夜间,疼痛程度较轻,局部无红、肿、热等炎症表现,孩子精神状态一般较好,可自行缓解。 外伤:孩子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可能发生膝盖部位的外伤,如扭伤、撞伤等,会出现膝盖疼,往往有明确的外伤史,局部可能有肿胀、淤血等表现。 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除了膝盖疼外,还可能有关节的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能伴有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 二、其他可能导致孩子膝盖疼的情况及判断要点 生长痛:好发于儿童快速生长期,疼痛特点为间歇性发作,疼痛部位无明显体征,孩子一般情况良好,可通过观察疼痛发作规律及孩子整体状况来初步判断。 外伤:详细询问孩子受伤经过,查看膝盖局部情况,若有明显外伤痕迹、肿胀等表现,多考虑外伤所致。 关节炎:除膝盖疼外的其他关节表现及全身症状是判断要点,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能有关节晨僵等表现,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自身抗体、关节超声等协助诊断。 如果孩子出现膝盖疼,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发热、贫血、出血点、关节肿胀等情况。如果膝盖疼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而不能自行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2025-09-29 10:56:49
  • 红细胞计数偏高是什么意思

    红细胞计数偏高通常提示身体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可能是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癌等原因引起的。红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不同,症状也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如果红细胞计数只是轻微偏高,且没有其他异常,可能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如果红细胞计数偏高明显,或同时伴有其他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红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会因性别、年龄、海拔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如果红细胞计数高于这个范围,就称为红细胞增多;如果低于这个范围,就称为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绝对性增多: 高原地区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身体对缺氧环境产生了适应性变化,会出现红细胞增多。 慢性心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导致机体长期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以全血容量增多、血黏度增高、脾大等为主要表现。 其他: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等也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会引起一些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心慌、气短等,但这些症状并不一定都出现。如果红细胞计数只是轻微偏高,且没有其他异常,可能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如果红细胞计数偏高明显,或同时伴有其他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红细胞计数偏高只是一种提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如果对红细胞计数偏高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2025-09-29 10:49:06
  • 血小板低了怎么办

    血小板低成因有骨髓造血异常、免疫因素、脾功能亢进、药物及感染等,轻度低无明显出血表现需探寻病因、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重度低伴出血风险要就医,ITP等免疫病可能用激素治疗,骨髓问题治原发,儿童防碰撞、速就诊、遵儿科准则,孕妇多科评估、依情况处理,老年人综合基础病、谨慎用药、频繁监测出血倾向。 一、明确血小板低的常见成因 血小板正常范围为成人100~300×10/L,其数值降低可由多种因素引发: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会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免疫因素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可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分布出现异常;此外,某些药物使用、感染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 二、轻度血小板低的应对举措 若血小板轻度降低(50~100×10/L之间)且无明显出血表现,需积极探寻病因,例如排查是否存在感染、近期是否服用过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等,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外伤出血,还需定期对血小板数值进行监测。 三、重度血小板低的处理方式 当血小板严重降低(低于30×10/L)并存在出血风险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若是ITP等免疫性疾病,可能需运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若为骨髓造血问题导致,需针对原发疾病展开相应治疗,比如白血病可能需进行化疗等。 四、特殊人群血小板低的注意要点 1.儿童:儿童血小板低时更要小心,需避免碰撞,因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轻微外伤易致出血不易止住,同时要尽快就诊明确病因,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准则,优先选取对儿童影响小的治疗手段。 2.孕妇:孕妇血小板低需重点关注,血小板过低会增加分娩时出血风险,需在产科与血液科共同评估下进行管理,依据血小板具体数值及孕期状况选取合适的处理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输注血小板等支持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血小板低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处理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状况,用药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血小板减少或与基础疾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对出血倾向的监测需更频繁。

    2025-09-29 10:42:33
  • 淋巴瘤一般活几年

    淋巴瘤预后受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式影响,经典霍奇金早期预后较好晚期次之,非霍奇金中弥漫大B细胞早期有一定生存率且惰性非霍奇金有复发情况,分期上早期比晚期预后好,治疗需规范综合,化疗、靶向、移植等有作用,儿童淋巴瘤要关注化疗对生长发育影响,老年患者需评估身体选温和方案并关注营养等状况。 一、淋巴瘤预后受病理类型影响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不同类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早期(Ⅰ期、Ⅱ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晚期(Ⅲ期、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也能达到60%左右;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早期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约为60%-70%,而一些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病程相对缓慢,部分患者生存期可较长,但也存在复发进展情况。 二、分期是影响生存期的重要指标 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早期淋巴瘤(Ⅰ期、Ⅱ期)病变局限,通过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相对较长;而晚期淋巴瘤(Ⅲ期、Ⅳ期)病变已扩散至多个部位或远处组织,治疗难度增大,生存期会明显短于早期患者。 三、治疗方式左右生存期长短 规范的综合治疗对延长淋巴瘤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化疗是淋巴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患者会采用相应化疗方案;靶向治疗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应用广泛,如利妥昔单抗的使用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提高了生存率;对于适合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也可在特定情况下延长生存期。 四、特殊人群需关注生存期差异 儿童淋巴瘤:儿童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但治疗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化疗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如可能导致骨骼发育受限等问题,治疗后要密切随访监测儿童的生长、心理等多方面状况。 老年淋巴瘤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耐受性相对较差,治疗时需谨慎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对机体打击相对较小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长生存期,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2025-09-29 10:41:42
  • 嗜血综合征能活多久

    嗜血综合征的预后和存活时间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疾病严重程度、病因、治疗方法和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等,一般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提高存活机会。 1.疾病严重程度:嗜血综合征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嗜血综合征通常较为罕见,而继发性嗜血综合征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会影响存活时间,一般来说,病情越严重,存活时间可能越短。 2.病因:了解嗜血综合征的病因对于预测存活时间很重要。某些病因,如感染,可能通过适当的治疗得到控制,从而改善预后。然而,某些潜在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可能对存活时间产生更大的影响。 3.治疗方法:治疗嗜血综合征的方法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支持性护理等。治疗的效果和及时性会对存活时间产生重要影响。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提高存活机会。 4.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其他合并疾病等因素也会影响存活时间。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患者可能对治疗有更好的反应,存活时间可能更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一般性的信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存活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被诊断为嗜血综合征的患者,以下是一些建议: 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 定期随访: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监测病情。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心理支持:面对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求心理支持,如与家人、朋友交流或参加支持小组。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被诊断为嗜血综合征,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血液科专家,以获取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更准确的预后信息和治疗指导。此外,关注自己的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对于整体健康也非常重要。

    2025-09-29 10:40: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