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个人擅长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展开
  • 血小板压积高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压积是血小板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血小板压积等于血小板计数乘平均血小板体积正常参考值有范围常见原因包括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如急性感染等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的骨髓纤维化早期和脾切除术后儿童因感染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需积极治原发病并监测血常规老年有骨髓增殖性疾病基础者需警惕血栓风险并定期检相关指标发现血小板压积高要结合其他血常规指标综合分析必要时做骨髓穿刺等检查继发因素致需治原发病原发疾病则遵相应诊疗规范管理。 一、血小板压积的定义及计算方式 血小板压积(PCT)是指血小板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P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为0.11%~0.28%。 二、血小板压积高的常见原因 (一)血小板计数增多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进而使血小板压积增高。此类患者多有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异常表现。 2.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等情况。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刺激骨髓造血,使血小板计数升高,从而引起血小板压积高。例如,儿童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急性炎症时,可能出现血小板反应性增多。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 1.骨髓纤维化早期: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可使血小板体积增大,同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伴随变化,导致血小板压积升高。 2.脾切除术后:脾脏具有过滤血液、储存血小板等功能,脾切除后血小板释放增加,平均血小板体积可能增大,进而造成血小板压积高。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若因感染等引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导致血小板压积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细菌或病毒感染。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变化,因为感染控制后血小板计数可能逐渐恢复正常。例如,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血小板轻度增多时,在感染治愈后需复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压积变化。 (二)老年群体 老年人若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基础,血小板压积高需警惕血栓形成风险。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若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更要加强血栓预防相关评估。同时,老年患者在就医检查时需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等情况,以便综合分析血小板压积高的原因。 四、血小板压积高的进一步评估与处理 当发现血小板压积高时,需结合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其他血常规指标综合分析。必要时需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情况。若为继发性因素导致,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若考虑原发性疾病,则需遵循相应疾病的诊疗规范进行后续管理,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需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是否进行降血小板治疗等,但具体治疗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者整体情况制定方案。

    2025-09-22 20:50:19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经5年了算治愈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存活5年常被视为临床治愈参考指标,但不能绝对判定治愈。低危组复发风险低但仍有极个别复发可能,中高危组复发风险相对高;存活5年仍需定期监测,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患者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儿童患者需关注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要兼顾白血病监测与基础疾病控制。 一、复发风险角度 1.低危组患者情况:对于一些低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存活5年,其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例如,部分儿童低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规范治疗后5年无复发,后续复发的几率会明显降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极个别复发的可能。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中可能存在少量难以被完全清除的残留病灶,在特定因素影响下仍有复发风险。 2.中高危组患者情况:中高危组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即使存活5年,复发风险相对仍较高。中高危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对更具侵袭性,虽然5年未复发,但随着时间推移,残留的白血病相关基因异常等仍可能导致疾病复发。不过,存活5年也提示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好,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长期生存与监测要点 1.定期监测:存活5年的患者仍需要长期密切监测。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监测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以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情况。例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骨髓穿刺检查,以排查是否有微小残留病变。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微小残留病变有上升趋势等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2.生活方式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的免疫力。同时,要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苯等化学毒物,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活方式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需要在工作和休息之间做好平衡,避免因工作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身体状态;老年患者则需要更加注重身体的调养,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存活5年,后续还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骨骼发育等产生影响。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儿童身高增长受限等问题。所以需要定期监测儿童的身高、骨龄等指标,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干预,如在必要时进行生长激素等相关治疗的评估。 2.老年患者: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存活5年,需要特别关注其合并症情况。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后续的随访和健康管理中,要兼顾白血病的监测和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在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评估药物对白血病病情和基础疾病的双重影响,以保障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2025-09-22 20:49:26
  • 再生障碍性贫血好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有合适供者且年龄较轻等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原理是移植正常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免疫抑制治疗中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用于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环孢素可用于非重型及与ATG联合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调节免疫平衡;促造血治疗中雄激素适用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造血生长因子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等过程中促进造血恢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需谨慎,综合评估选择方案并考虑相关影响。 原理:通过移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在患者体内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替代异常的造血干细胞,从而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造血功能。 免疫抑制治疗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SAA的治疗,尤其是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 原理:ATG/ALG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胸腺细胞结合,介导T细胞的溶解,调节免疫系统,促进造血恢复。 环孢素: 适用情况:可用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治疗,也可与ATG联合用于SAA的治疗。 原理:环孢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减少白介素-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调节免疫平衡,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改善造血功能。 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 适用情况:适用于NSAA,是传统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 原理:雄激素可以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同时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促进红系造血。常用的雄激素有司坦唑醇等。 造血生长因子: 适用情况:对于SAA患者,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等过程中,可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来促进造血恢复。例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原理:造血生长因子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造血干细胞,刺激其增殖、分化,促进相应血细胞的生成,从而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细胞减少状况。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儿童患者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对于儿童SAA患者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要严格把握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要注意移植后的免疫排斥等问题以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对于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脏器功能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例如免疫抑制治疗时要关注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2025-09-22 20:44:39
  • 小孩贫血会得白血病吗

    小孩贫血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白血病,但某些情况下两者有一定关联。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常见类型,各有特点;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病,早期可伴贫血,并非贫血致白血病,而是白血病致造血异常现贫血,部分遗传性疾病可同时致贫血和白血病倾向。小孩贫血时家长要及时带医明确原因,合理调整饮食,观察异常表现,医生会通过检查明确病情,单纯营养性贫血予营养补充,异常疑白血病则进一步排查诊治。 一、贫血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1.缺铁性贫血 多因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引起,常见于挑食、生长发育快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一般通过补充铁剂等治疗后,贫血状况可改善,与白血病无直接因果关系。 2.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导致,多见于长期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饮食中缺乏相关营养素的婴儿。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纠正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后,贫血可纠正,通常也不会引发白血病。 二、白血病相关特点及与贫血的潜在联系 1.白血病的基本情况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在白血病早期,可能就会出现贫血症状,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占据骨髓造血空间,影响正常红细胞的生成。但这并不是贫血导致了白血病,而是白血病本身造成了造血异常进而出现贫血。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随着病情进展,还会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 2.两者关联的机制分析 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贫血会直接诱发白血病。然而,一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同时导致贫血和白血病倾向。比如范可尼贫血,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既有贫血表现,又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病风险,但这是特定遗传性疾病的特殊情况,并非所有贫血都会发展为白血病。 小孩贫血时的注意事项及应对 1.对于家长的提示 当小孩出现贫血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贫血类型及原因。如果是营养性贫血,要合理调整饮食,保证孩子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由于其自身储备的铁等营养素相对不足,更要密切关注贫血情况,及时进行营养补充。 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除贫血外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出血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这些情况可能提示有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的可能,需进一步排查。 2.医疗方面的建议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来明确病情。如果只是单纯的营养性贫血,会给予相应的营养补充治疗方案;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怀疑白血病等疾病,会进一步完善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小孩贫血一般不会直接导致白血病,但两者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情况,需要通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来准确区分和处理。

    2025-09-22 20:40:01
  • 血的白细胞偏高的原因

    白细胞偏高的原因有感染性因素如细菌感染致中性粒细胞等增多、病毒感染可致淋巴细胞等变化、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发免疫反应,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组织损伤坏死使骨髓释放白细胞、过敏反应致嗜酸性粒细胞等增多、血液系统疾病致白细胞异常增殖、应激状态及药物影响可致白细胞升高,特殊人群中儿童感染是常见原因且用药有特殊性,孕妇需鉴别生理性与病理性白细胞偏高,老年人白细胞偏高需细致排查感染等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是导致白细胞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如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或局部感染(如急性阑尾炎、肺炎等),机体受细菌刺激后,免疫系统启动,中性粒细胞等会增多以参与免疫防御,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可升高,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升高。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引发白细胞变化,例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出现淋巴细胞增多;流感病毒等感染时,也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多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3.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这类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也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促使白细胞参与防御,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相应变化。 二、非感染性因素 1.组织损伤与坏死:大手术、严重创伤(如骨折、大面积烧伤等)、心肌梗死等情况,组织受损后释放的某些物质会刺激骨髓释放白细胞,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2.过敏反应:荨麻疹、血清病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会促使嗜酸性粒细胞等增多,进而引起白细胞总数偏高,常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升高。3.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骨髓增殖性疾病,由于骨髓中白细胞异常增殖,可出现白细胞持续偏高的情况,外周血中白细胞分类可发现异常增殖的细胞类型。4.其他情况:-应激状态: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促使骨髓释放白细胞,可出现暂时性白细胞升高,去除应激因素后多可恢复正常。-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使用后,可能引起白细胞反应性升高,这是药物导致的机体应激性白细胞释放增加。 三、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是导致白细胞偏高的常见原因,且儿童感染后白细胞反应可能较强烈,需密切关注感染灶情况,由于儿童用药有特殊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应对可能的感染等情况。2.孕妇:孕期可能出现生理性白细胞轻度升高,一般无其他异常表现时多为生理性,但需注意与病理性白细胞偏高鉴别,若同时伴有发热、感染等症状则需排查病理性原因。3.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白细胞偏高时需警惕感染等情况,由于老年人感染后白细胞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排查原因时需更细致,如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等,以明确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白细胞偏高。

    2025-09-22 20:35: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