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个人擅长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展开
  • 慢淋白血病无需治疗,是真的吗

    慢淋白血病无需治疗不是真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需根据临床分期(Rai分期Ⅱ、Ⅲ、Ⅳ期及Binet分期B、C期等)、是否出现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个体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综合判断,极少数早期无症状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若病情变化则需及时治疗。 一、需要治疗的情况 1.临床分期相关 Rai分期:当处于Ⅱ期(淋巴细胞增多,伴淋巴结肿大)、Ⅲ期(淋巴细胞增多,伴脾大、肝大)、Ⅳ期(淋巴细胞增多,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时,通常需要治疗。因为随着疾病进展,这些患者发生症状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如感染、贫血加重导致的乏力、出血倾向因血小板减少加重等。从年龄角度看,老年患者(年龄>65岁)若处于较晚分期,机体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积极干预;而年轻患者(年龄<65岁)处于较晚分期时,疾病进展可能更快,也需及时治疗来控制病情发展。 Binet分期:B期(3个区域淋巴结肿大)、C期(3个区域淋巴结肿大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时也需要治疗。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者,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疾病进展可能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而加快,所以更需要及时治疗来改善预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进展可能会与基础病相互影响,加重整体病情,因此也需要根据分期进行相应治疗。 2.出现症状相关 当患者出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时,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需要治疗。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和女性在出现这些全身症状时,由于机体的生理差异,女性可能在激素水平等方面与男性不同,但核心是症状提示疾病进展,需要干预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例如女性患者出现发热时,可能需要更细致地排查感染等相关因素,但治疗原则还是基于疾病本身的活动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无需治疗的情况 对于极少数处于疾病早期且无症状的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无需立即开始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比如一些早期Rai分期Ⅰ期(仅有淋巴细胞增多)、Binet分期A期(单区域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来观察疾病是否进展。在这个监测过程中,要考虑到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病情的影响,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持机体较好的状态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疾病进展。如果患者在监测过程中病情出现变化,如淋巴细胞计数快速增加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开始治疗。 总之,慢淋白血病并非都无需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是否出现症状以及个体的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案。

    2025-09-22 20:03:10
  • 为什么会得嗜血综合症

    嗜血综合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与基因缺陷致免疫系统细胞毒性功能异常有关;继发性由感染(病毒、细菌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或过敏反应及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引发,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免疫衰退等易患病。 原发性嗜血综合症: 遗传因素:多与基因缺陷有关,是由于编码细胞内分解代谢酶等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免疫系统的细胞毒性功能出现异常。例如某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基因缺陷会使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对被感染细胞等的清除作用,从而引发嗜血综合症。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为常见,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继发性嗜血综合症: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诱因,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感染。当人体感染这些病毒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会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等,导致其过度活化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失控,进而出现嗜血综合症。例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部分可能会发展为继发性嗜血综合症。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等感染,以及其他病原体感染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诱发嗜血综合症。 恶性肿瘤因素: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等,在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平衡。肿瘤细胞本身或其诱导产生的一些物质会刺激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嗜血综合症的发生。例如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部分会出现继发性嗜血综合症,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改变免疫微环境有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素: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处于紊乱状态,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引发嗜血综合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同时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促使嗜血综合症的发生。 药物或过敏反应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嗜血综合症。此外,严重的过敏反应也可能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类似的过度炎症反应,进而出现嗜血综合症表现。例如个别患者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可能出现药物过敏相关的嗜血综合症表现。 其他因素:年龄也是一个相关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因感染等因素诱发嗜血综合症;而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在面对感染、肿瘤等情况时,免疫调节能力下降,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不良环境、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增加嗜血综合症的发病几率;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患有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其发生嗜血综合症的风险比正常人更高。

    2025-09-22 19:59:21
  • 小孩血型怎么遗传

    ABO血型由A、B、O等位基因控制子女基因由父母各提供一个不同父母血型组合对应子女血型可能Rh血型由Rh基因控制阳性显性阴性隐性子女基因由父母各提供一个不同父母Rh血型组合对应概率血型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实际需明确父母基因型推测最终以检测为准特殊情况咨询医生。 一、ABO血型系统的遗传规律 ABO血型由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分别为A、B、O,其中A和B为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子女的血型基因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例如: 若父母一方为A型血(基因型可能为AA或AO),另一方为B型血(基因型可能为BB或BO),则子女血型可能为A型(AO)、B型(BO)、AB型(AB)、O型(OO)。具体推导为:当父母基因型为AO和BO时,子女基因组合有AB、AO、BO、OO四种可能,对应血型分别为AB型、A型、B型、O型。 若父母均为A型血(基因型为AA或AO),则子女血型可能为A型(AA或AO)或O型(OO)。当父母均为AO时,子女基因组合有AA、AO、OO,对应血型为A型和O型。 若父母均为B型血(基因型为BB或BO),则子女血型可能为B型(BB或BO)或O型(OO)。原理同父母均为A型血的情况。 若父母一方为A型血(AA),另一方为O型血(OO),则子女血型必为A型(AO)。 若父母一方为B型血(BB),另一方为O型血(OO),则子女血型必为B型(BO)。 若父母均为O型血(OO),则子女血型必为O型(OO)。 二、Rh血型系统的遗传规律 Rh血型由Rh基因控制,分为Rh阳性(C)和Rh阴性(c),其中Rh阳性为显性,Rh阴性为隐性。子女的Rh血型基因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例如: 若父母均为Rh阳性杂合子(Cc),则子女有25%概率为Rh阴性(cc),75%概率为Rh阳性(CC或Cc)。 若父母一方为Rh阳性纯合子(CC),另一方为Rh阴性(cc),则子女必为Rh阳性杂合子(Cc)。 若父母一方为Rh阳性杂合子(Cc),另一方为Rh阴性(cc),则子女有50%概率为Rh阳性(Cc),50%概率为Rh阴性(cc)。 三、遗传过程中的关键要点 血型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在实际情况中,需明确父母双方的血型基因型才能准确推测子女可能的血型,但最终确认需通过专业的血型检测。同时,不同血型组合下孩子血型的可能性需严格依据基因的组合情况进行推导,家长可通过了解父母血型大致预判孩子血型范围,但不可完全依赖推测,以检测结果为准。此外,特殊人群如存在血型遗传相关疑问时,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评估与指导,确保对血型遗传情况的准确认知。

    2025-09-22 19:57:28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原因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幼儿6个月后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青少年挑食偏食致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影响及食物搭配不合理阻碍铁吸收)、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如钩虫病、消化道疾病及频繁鼻出血、月经过多等)。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阶段:婴儿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量约为250-300mg,足够满足出生后4-6个月的造血需求。但如果婴儿以乳类为主食,而乳类含铁量低,6个月后若不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肉类等,就容易发生铁摄入不足。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铁的含量约为0.5mg/L,虽然其吸收率较高,但随着婴儿生长发育,对铁的需求增加,仅靠母乳难以满足,若未及时添加辅食,就易引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童及青少年阶段: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如果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如长期挑食、偏食,不爱吃肉类、豆类、绿叶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比如一些青春期女孩,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饮食结构单一,铁的摄入量明显低于身体需求,增加了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如慢性腹泻、胃溃疡、肠炎等。慢性腹泻会缩短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铁的吸收减少;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溶解和吸收;肠炎可能导致肠黏膜受损,影响铁的正常吸收过程。例如,患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儿童,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铁的吸收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容易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食物搭配不合理:一些食物中的成分会影响铁的吸收。比如,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等可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铁盐,从而阻碍铁的吸收。如果在饮食中大量摄入富含植酸、草酸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菠菜等,同时又缺乏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促进铁的吸收,就会导致铁的吸收障碍。例如,长期将菠菜与牛奶一起食用,菠菜中的草酸与牛奶中的钙结合的同时,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增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几率。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这是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慢性失血途径有肠道失血,如钩虫病,钩虫寄生在肠道内,会吸食血液,导致长期慢性失血;另外,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也可引起慢性失血。以钩虫病为例,儿童感染钩虫后,钩虫的口囊咬住肠黏膜,造成肠道慢性出血,长期的小量失血会使体内铁不断丢失,当铁的丢失量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引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其他失血情况:频繁的鼻出血、月经过多等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对于青春期女孩,如果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每月会丢失较多的铁,若不及时补充,也容易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025-09-22 19:56:08
  • 10个月宝宝白血病症状

    10个月宝宝患白血病会有多种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出血相关症状,反复发热等发热相关症状,肝脾淋巴结肿大症状,骨关节疼痛、食欲减退等其他症状,家长需重视并带宝宝及时就医检查,同时做好护理。 一、贫血相关症状 1.面色苍白:10个月宝宝患白血病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表现。这是因为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红细胞数量不足会使皮肤黏膜呈现苍白状态,家长可能会发现宝宝原本红润的小脸变得苍白无血色。 2.乏力:由于身体缺氧,宝宝会显得比平时没精神、乏力,活动量明显减少,可能原本能活泼玩耍,患病后变得不爱动,总是想睡觉。 二、出血相关症状 1.皮肤瘀点、瘀斑:白血病患儿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出现皮肤出血情况。在宝宝的皮肤表面会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多是由于轻微碰撞或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这是因为血小板无法正常发挥凝血功能来阻止血管破裂出血。 2.鼻出血:鼻腔黏膜也可能出现出血情况,表现为宝宝时不时出现鼻出血,且可能较难止住。这是因为血小板减少,鼻腔血管破裂后不能及时凝血止血。 三、发热相关症状 1.反复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可低,呈反复发热的特点。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释放的物质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而且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合并感染,进一步加重发热情况。有的宝宝可能体温在38℃左右,持续不退,或者体温波动在37.5℃-39℃之间。 四、肝脾淋巴结肿大症状 1.肝脾肿大:家长可能会发现宝宝的肝或脾肿大,用手触摸腹部时能感觉到肝脾比正常情况增大。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会浸润肝、脾等器官,导致器官肿大。 2.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可触摸到有较硬的小疙瘩,而且可能会逐渐增大。这也是白血病细胞浸润淋巴结所致。 五、其他症状 1.骨关节疼痛:部分宝宝会出现骨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宝宝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因为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骨膜及骨质等会引起疼痛。 2.食欲减退:宝宝患病后可能会出现食欲明显下降的情况,不爱吃东西,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与疾病消耗以及身体不适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10个月的宝宝出现上述疑似白血病的症状时,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避免受伤导致出血加重;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给予宝宝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供应。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025-09-22 19:53: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