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血小板很低会怎么样
血小板很低可能导致以下症状: 一、皮肤出现瘀点或斑点:当血小板只是轻微降低时,其危害相对较小,患者的皮肤黏膜通常会出现散在的出血点或瘀斑。 二、消化道出血:血小板降低后,在饮食时胃内食物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而使其受损,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患者一般会有大便发黑、大便带血等表现。 三、泌尿系统出血:血小板降低明显时,会清晰地出现小便带血症状。像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都常常会导致血小板降低。 建议患者在出现血小板降低时,可以适当口服药物进行治疗,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不要吃太硬的食物。如果情况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关键点总结:血小板低可能有皮肤、消化道、泌尿系统的相关症状,患者要遵医嘱用药,日常生活注意多方面事项,严重时及时就医。
2025-05-19 15:16:14 -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包括骨髓中浆细胞增多并伴有形态异常、血清中出现大量M蛋白或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等,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1.骨髓中浆细胞增多(≥15%),并伴有形态异常。 2.血清中出现大量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0g/L,IgE≥20g/L),或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1g/24h。 3.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 骨痛、溶骨性破坏; 贫血、肾功能不全; 高钙血症; 反复感染; 淀粉样变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单一指标的异常不能确诊。对于疑似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明确诊断。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判断,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
2025-05-19 15:14:14 -
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指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常见症状有皮肤和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颅内出血等,其他症状有乏力、头晕、低热等。 1.皮肤和黏膜出血:这是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 2.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 3.泌尿系统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尿等症状。 4.颅内出血:这是血小板减少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会导致死亡。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5.其他症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低热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05-19 15:12:53 -
血液病有哪几种类型
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其他,各类型疾病病因、表现、治疗方法各异,需早发现早治疗。 1.红细胞疾病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白细胞疾病 如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 3.出血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 4.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5.其他 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等。 以上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了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提高治疗效果。
2025-05-19 15:10:55 -
血小板压积高怎么办
血小板积压偏高可从多方面进行改善调节,包括饮食、身体锻炼、生活作息等。 一、饮食方面: 1.患者应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选择低盐、低脂、低糖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食用低脂食物能有效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从而有助于改善血小板压积偏高的情况。 2.患者要多补充水分,这能有效调节身体新陈代谢,对改善症状也有帮助。 二、身体锻炼方面: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多做有氧运动,这样既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又可加快血液循环速度,进而改善症状。 三、生活作息方面: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要做到戒烟戒酒。如果患者感觉身体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应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治疗,切不可盲目用药,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对于血小板积压偏高的情况,可通过上述这些方面进行调节,以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状态。
2025-05-19 15: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