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第二天抽血前一天晚上喝酒会影响结果吗?
第二天抽血前一天晚上喝酒是会影响结果的,常规的体检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以及生化检查,而患者在饮酒后会出现转氨酶等指标异常的情况,所以对肝功能方面影响非常大。建议:您可以告知医生,自己前一天晚上饮酒的情况,抽血前一天还要清淡饮食,避免吃过于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体检当天还应该保证空腹时间在八小时以上。
2025-03-29 21:06:48 -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是感染、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导致,也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或药物影响,需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需特别关注。 一、什么是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主要参与免疫反应。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对高于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百分比通常在20%至40%之间,但具体数值可能因个体差异和检测方法而有所不同。 二、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流感、麻疹、风疹、水痘等。 细菌感染:如肺炎、猩红热等。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等。 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2.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 3.肿瘤性疾病 白血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4.其他原因 应激状态: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等。 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其他:如输血、移植等。 三、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危害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疾病,但它可能是身体某些问题的一个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偏高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免疫功能异常 感染风险增加:偏高的淋巴细胞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使个体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自身免疫反应:在某些免疫性疾病中,偏高的淋巴细胞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是白血病的一个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淋巴瘤:偏高的淋巴细胞也可能提示淋巴瘤的存在。 四、如何处理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如果发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医生可能会采取以下步骤: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近期感染史、用药情况等,以帮助判断偏高的原因。 2.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淋巴结、肝脾等部位的检查,以寻找可能的线索。 3.其他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骨髓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4.治疗 治疗方法取决于偏高的原因。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通常会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免疫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等治疗方法。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如感染、疫苗接种等。但如果偏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儿童中,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相对较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2.孕妇 孕妇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会生理性偏高,但偏高程度通常不会超过50%。如果偏高明显或伴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3.老年人 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也可能较为复杂。在老年人中,需要特别关注感染、肿瘤等潜在疾病的可能。 总之,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提示身体存在健康问题,但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和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原因。如果对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有疑虑,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适当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2025-09-29 13:37:17 -
白血病怎么查
白血病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染色体和基因检测。血常规可见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异常(计数可升、正常或降低,形态异常)、血小板减少;骨髓穿刺可分析骨髓象,是诊断关键;细胞化学染色可鉴别急性髓系与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学可明确细胞系列来源和分化阶段;染色体和基因检测可发现染色体异常及融合基因等,这些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的确诊、分型、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制定,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特点。 白细胞: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正常或降低。部分患者白细胞明显增多,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也有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白细胞的形态也会异常,可见原始和幼稚细胞比例增高。 血小板: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这会导致患者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儿童患者由于活动较为活跃,出血症状可能更易发生且需要更密切关注。 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象分析:这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检查。抽取骨髓液后进行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比例等。急性白血病骨髓象通常表现为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大量增殖,超过正常骨髓细胞的比例,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等≥骨髓有核细胞的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20%。不同类型的白血病骨髓象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专业的血液科医生进行细致观察和判断。对于儿童患者,骨髓穿刺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虽然会有一定的不适,但在规范操作下是相对安全的。 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主要用于鉴别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 糖原染色(PA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可呈阳性反应;急性髓系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可以为白血病的分型提供更多依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免疫学检查 免疫表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和内部的免疫标志物,从而明确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和分化阶段。例如,CD3、CD7阳性多见于T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CD20阳性多见于B淋巴细胞白血病。通过免疫学检查可以更精准地进行白血病的分类,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和细胞发育特点,免疫学检查能更细致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 染色体检查:部分白血病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如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常见的t(15;17)(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具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t(9;22))。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的确诊、分型及预后判断。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白血病中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与特定的临床表型相关。 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到白血病相关的融合基因等。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BCR-ABL融合基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等。基因检测对于白血病的精准诊断、靶向治疗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白血病中,基因检测也能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线索。
2025-09-29 13:29:50 -
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危害有哪些
孕妇缺铁性贫血对自身、胎儿及分娩过程均有危害,自身会引发多种不适、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力;胎儿会受影响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增加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分娩时会影响产程进展、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孕妇孕期应注重饮食均衡、定期检查,发现缺铁性贫血及时干预。 一、对孕妇自身的危害 (一)引发多种不适症状 孕妇缺铁性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会导致孕妇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这会严重影响孕妇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使孕妇容易感到疲倦,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气喘吁吁,进而影响其工作和休息质量。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约70%以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孕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表现,且这种症状会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而愈发明显。 (二)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 长期的缺铁性贫血会使心脏代偿性地加快搏动来保证机体的氧气供应,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脏扩大等问题,增加孕妇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有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孕妇发生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概率比正常孕妇高出约40%。同时,还可能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使血管弹性降低等。 (三)降低免疫力 贫血会使孕妇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孕妇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增加孕妇在孕期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几率,如呼吸道感染等,而感染又可能进一步加重贫血的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胎儿的危害 (一)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赖胎盘从母体获取,孕妇缺铁性贫血会导致胎盘供氧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速度,使胎儿体重偏低,低于正常孕周胎儿的体重标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孕妇缺铁性贫血的严重程度与胎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贫血越严重,胎儿平均出生体重越低。 (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 铁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孕妇缺铁性贫血会使胎儿在子宫内的神经系统发育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胎儿出生后智力发育迟缓、认知能力下降等。相关研究表明,孕期母亲缺铁性贫血的胎儿,在出生后1-2岁时进行智力测试,其平均得分低于无贫血孕妇所生胎儿。 (三)增加胎儿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 由于胎盘供氧和营养不足,还可能导致胎儿在宫内出现缺氧等情况,增加胎儿窘迫的发生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胎儿早产。临床数据统计显示,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孕妇所生胎儿发生早产的概率比正常孕妇高约30%。 三、对分娩过程的危害 (一)影响产程进展 孕妇缺铁性贫血会使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的体力储备不足,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从而延长产程,增加孕妇难产的几率。有临床观察发现,缺铁性贫血孕妇的产程时间比正常孕妇平均延长1-2小时。 (二)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贫血会影响孕妇的凝血功能等,使得孕妇在产后子宫收缩不良,进而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正常孕妇高约2倍。 四、温馨提示 对于孕妇而言,孕期应注重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同时要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缺铁性贫血的情况。一旦发现缺铁性贫血,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干预。对于处于孕中晚期的孕妇,更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测,以最大程度降低缺铁性贫血对自身和胎儿带来的不良影响。
2025-09-29 13:28:21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白血病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是白血病,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别,儿童、老年人患两病时情况不同,临床需准确区分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个体化措施。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致血小板减少的出血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等,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出血、贫血、感染表现,血常规及骨髓象有相应异常;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常见,白血病需关注生长发育,老年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考虑基础病和用药,白血病老年患者耐受性差需防并发症及关注心理。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多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自身抗体结合血小板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异常增殖分化,大量增殖的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功能。白血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如苯及其衍生物)、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感染)等有关。例如,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可能与T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相关。 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但一般无明显贫血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可有轻度脾大)。儿童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有发热。 白血病患者除了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外,还常有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以及感染表现,因正常白细胞受抑制,患者易反复感染,出现发热等症状,同时常有肝、脾、淋巴结肿大。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且有成熟障碍,即巨核细胞的产板功能受到影响。 白血病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可增多、正常或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大量增生,可超过30%(WHO诊断标准),这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急性型较为常见,起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在护理和治疗时需注意观察感染迹象,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交叉感染。对于白血病患儿,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化疗等治疗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密切监测营养状况等。 老年人 老年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影响治疗。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对于白血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对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和治疗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是白血病,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准确区分,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措施。
2025-09-29 13: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