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白血病痛苦吗
白血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多方面痛苦,身体上有贫血致乏力疲倦、感染致不同部位不适、出血致各症状;心理上有对疾病未知的恐惧、治疗过程的心理压力,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负担,治疗中需综合考虑多因素减轻痛苦并给予心理支持。 贫血相关痛苦: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贫血症状。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这是因为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在玩耍时很快就表现出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活动;成年患者可能在日常的家务劳动或轻度工作中就会出现明显的乏力感。 感染相关痛苦: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容易发生感染。感染部位不同,痛苦表现也各异。如果是呼吸道感染,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咳嗽可能较为剧烈,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如果是口腔感染,会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疼痛,导致进食困难,患者会因为疼痛而拒绝进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加重身体的虚弱状态。对于老年白血病患者,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引发更严重的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痛苦程度相对更重。 出血相关痛苦: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瘀点、瘀斑;鼻腔出血时患者会感到鼻腔疼痛、不适,出血严重时可能需要频繁止血处理;消化道出血则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呕血或便血会让患者身体更加虚弱,心理上也承受着较大压力。儿童白血病患者在出现皮肤瘀斑时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担忧而让整个家庭都处于紧张状态,而老年患者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痛苦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心理方面的痛苦 对疾病未知的恐惧:白血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对疾病的预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以及疾病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感到恐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儿童可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生病,会对医院的环境、治疗的过程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哭闹、拒绝治疗;成年患者可能会陷入对未来的担忧,比如担心无法继续工作,无法照顾家人等。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白血病的治疗周期长,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骨髓移植等,这些治疗手段都有较大的副作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经历脱发、恶心、呕吐、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心理上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例如,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会让患者对进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会让患者觉得自己在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老年患者在面对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时,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因为他们可能更担心治疗对身体机能的进一步损害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 白血病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痛苦,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采取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
2025-09-29 12:40:52 -
溶血是什么意思
溶血是红细胞遭破坏寿命缩短血红蛋白逸出的过程,按病因分内在(与自身缺陷相关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和外在(免疫性如血型不合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贫,机械性如人工心脏瓣膜等,化学药物性如氧化剂药物),临床表现急性起病急有寒战高热等及血红蛋白尿,慢性起病慢有贫血黄疸脾大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等异常、血清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新生儿因母婴血型不合需监测胆红素防胆红素脑病,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病及代偿弱需谨慎评估治疗。 一、溶血的定义 溶血是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其血红蛋白从红细胞内逸出的过程。正常红细胞在体内有一定的寿命,当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时,就会发生溶血。 二、溶血的分类及相关因素 (一)按病因分类 1.内在因素所致溶血 多与红细胞自身缺陷相关,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膜存在先天缺陷,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使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引发溶血。 2.外在因素所致溶血 免疫性因素:如血型不合的输血,供者红细胞与受者血清中的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则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引发溶血。 机械性因素: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因血管内的机械性损伤(如微血管狭窄、人工瓣膜的摩擦等)使红细胞破裂。 化学药物因素:某些氧化剂药物(如伯氨喹啉等)可使红细胞氧化损伤,导致溶血。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常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随后可出现黄疸,尿液呈酱油色(血红蛋白尿),这是因为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及尿液中。 (二)慢性溶血 起病缓慢,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等,长期慢性溶血可导致胆囊结石等并发症。 四、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意义 1.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网织红细胞增高,提示骨髓造血代偿性增加以补充破坏的红细胞。 2.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因为溶血释放的血红蛋白代谢生成间接胆红素增多。 3.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这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经代谢后从尿液排出的特点所致。 五、不同人群的溶血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溶血 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需密切监测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胆红素易导致胆红素脑病。应及时采取光疗等措施降低胆红素,同时关注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吃奶、精神等情况。 (二)老年人溶血 老年人发生溶血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溶血的影响,如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由于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溶血可能导致更明显的贫血、脏器功能影响等,需更谨慎地评估病情,在治疗时兼顾其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2025-09-29 12:39:30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症状表现、家族血液病史等;体格检查,检查脾脏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检查;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注意事项,如考虑儿童生理特点、老年基础疾病及女性生理因素等。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是否有脾脏肿大相关的左上腹不适等表现,同时了解患者的家族血液病史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推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 二、体格检查 1.脾脏检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脾脏肿大,通过触诊等检查可以发现脾脏肿大的程度,这是重要的体征之一。 2.其他体征:还需检查患者是否有贫血相关的面色苍白等表现以及其他淋巴结等情况,辅助初步判断病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通常明显升高,可高达(100-300)×10/L,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可正常,随病情进展逐渐降低,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2.骨髓穿刺涂片 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细胞<10%。 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3.细胞遗传学检查:90%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即t(9;22)(q34;q11),这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细胞遗传学改变。 4.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复发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脾脏、肝脏等脏器的大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尤其是脾脏肿大的情况。 2.CT检查:对于脾脏、肝脏等脏器的检查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脏器受浸润的情况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在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血常规等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同时在进行骨髓穿刺等操作时要更加注重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适和风险。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诊断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进行各项检查和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适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方法,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等情况。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要考虑到月经等生理因素对血常规等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解读检查结果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同时在治疗等后续过程中也要关注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需求和可能受到的影响。
2025-09-29 12:34:06 -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白血病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贫血相关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发热表现为低热或高热;出血倾向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还有其他系统表现如骨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一、贫血相关症状 (一)面色苍白 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面色失去红润,呈现苍白状态。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若长期面色苍白且伴有精神不佳、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需高度警惕白血病可能;成人面色苍白同时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检查。 (二)头晕乏力 因为红细胞携带氧气能力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患者会经常感到头晕,活动后容易疲劳乏力,且休息后不易缓解。例如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在玩耍时很快就出现疲倦,不愿意继续活动;成年患者可能在日常简单劳作后就感觉极度乏力,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二、发热相关表现 (一)低热或高热 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殖的白细胞,这些细胞功能异常,会引起机体发热。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可持续存在;也有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儿童白血病患者发热时,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大,且有时可能没有明显感染灶却出现发热情况;成人发热时需排查是否与白血病相关,因为白血病导致的发热可能不同于普通感染引起的有明显感染源的发热。 三、出血倾向表现 (一)皮肤瘀点瘀斑 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增殖,抑制了正常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从而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儿童白血病患者皮肤容易出现针尖大小的瘀点,或片状的瘀斑,常见于四肢等部位;成人也会在皮肤受到轻微碰撞后就出现瘀斑,且瘀斑不易消退。 (二)鼻出血 鼻腔黏膜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鼻出血较为常见。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鼻出血,成人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出血,若频繁发生鼻出血且难以止住,要考虑白血病的可能。 (三)牙龈出血 牙龈部位容易出血,刷牙时或自发性牙龈出血。这也是因为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儿童和成人白血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儿童在刷牙时若发现牙龈出血,需引起重视。 四、其他系统表现 (一)骨关节疼痛 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及骨膜,可引起骨关节疼痛。儿童白血病患者常诉骨关节疼痛,以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较为常见,有时可能被误认为是生长痛而被忽视;成人也可能出现胸骨压痛等情况,胸骨压痛是白血病较有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按压胸骨时会有明显疼痛。 (二)肝脾淋巴结肿大 白血病细胞可浸润肝、脾、淋巴结等部位,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在体检时发现肝脾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也可能肿大;成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肝脾淋巴结肿大可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异常。
2025-09-29 12:24:31 -
血液病的早期症状
血液病的早期症状有贫血、出血、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和黏膜改变、骨骼和关节疼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盗汗、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 1.贫血: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的原因可能是造血功能障碍、失血过多或红细胞破坏增加等。 2.出血:出血是血液病的另一个常见症状,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的原因可能是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壁异常等。 3.发热:发热是血液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是由于感染、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原或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可能伴有寒战、出汗等症状。 4.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是血液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是由于感染、肿瘤转移或其他原因引起。淋巴结肿大通常是无痛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伴有疼痛。 5.肝脾肿大:肝脾肿大也是血液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是由于造血系统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肝脾肿大通常是无痛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伴有疼痛。 6.皮肤和黏膜改变:皮肤和黏膜改变也是血液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表现为皮肤苍白、紫癜、瘀斑、色素沉着等。黏膜改变可能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等。 7.骨骼和关节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也是血液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是由于骨髓瘤、白血病等疾病引起。疼痛通常是多发性的,且可能伴有局部肿胀和发热。 8.其他症状:血液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体重下降、盗汗、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都是血液病引起的,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血液病患者,以下是一些护理建议: 1.饮食护理:血液病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同时,应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 2.休息护理:血液病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3.心理护理:血液病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的困扰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避免感染: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容易感染。因此,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同时,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免感染疾病。 5.定期复查:血液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复查的项目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 总之,血液病的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血液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休息、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定期进行复查,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025-09-29 1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