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鲍立,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学位,社会兼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1987-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2001-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6-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8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4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等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所获奖励: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 201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先进工作者。

展开
个人擅长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展开
  • 长期贫血会引起什么病

    贫血会对心血管、神经、免疫、消化、内分泌、泌尿等多个系统相关疾病产生影响,如长期贫血致心血管系统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神经系统头晕耳鸣等,免疫系统易感染等,消化系统消化不良等,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泌尿系统肾脏受损等。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贫血会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长期贫血的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约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认知功能的下降。儿童长期贫血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女性长期贫血可能因脑部供血不足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效率,男性长期贫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思维和工作能力,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长期贫血会使病情加重或增加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长期贫血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研究发现,贫血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长期贫血会使他们更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本身免疫力相对较低,长期贫血会进一步削弱其免疫防线;男性长期贫血也会使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有免疫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长期贫血会导致原有疾病控制不佳,病情反复或加重。 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长期贫血可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消化腺分泌减少,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例如,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常伴有消化系统的症状。儿童长期贫血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女性长期贫血可能因消化功能问题影响营养摄入,从而影响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男性长期贫血也会出现消化方面的不适,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长期贫血会使病情恶化,加重消化系统的损伤。 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 长期贫血可能会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可能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代谢等。儿童长期贫血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发育,可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等问题;女性长期贫血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内分泌失调的表现;男性长期贫血也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长期贫血会使病情复杂化,增加治疗难度。 泌尿系统相关疾病 长期严重贫血可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影响肾脏功能,出现蛋白尿等情况,甚至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儿童长期贫血对肾脏的发育和功能影响较大,可能导致肾脏损害;女性长期贫血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逐渐影响肾脏功能;男性长期贫血也会增加肾脏受损的风险,有肾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长期贫血会使肾脏病情加重,加速肾功能的恶化。

    2025-09-29 11:50:15
  • 老年白血病后期症状

    老年白血病后期患者会出现感染、出血、贫血、浸润等相关症状及全身症状,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加强护理,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护理时要动作轻柔并关注心理状态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感染相关症状 老年白血病后期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易发生各种感染。常见的有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痰液可为脓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还可能有口腔感染,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疼痛、吞咽困难等;也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低热,而无明显局部症状,但血培养等检查可发现致病菌。研究表明,老年白血病后期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且感染往往难以控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出血相关症状 老年白血病后期患者血小板明显减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为常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口腔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颅内出血是最为严重的出血情况,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密切相关,血小板越低,出血风险越高。 三、贫血相关症状 老年白血病后期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白血病细胞抑制,常出现严重贫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活动后上述症状往往加重,患者体力明显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受限。长期贫血还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四、浸润相关症状 白血病细胞可浸润身体多个组织器官,如浸润骨骼和关节,引起骨痛、关节痛,以胸骨、胫骨等部位较为常见;浸润眼部,可出现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同部位的浸润会给患者带来相应的不适和功能障碍。 五、其他症状 老年白血病后期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加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由于长期疾病的消耗以及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患者一般状态较差,精神萎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热型不定,可为低热或高热。 对于老年白血病后期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上述症状的变化,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在护理老年患者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出血等情况,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老年患者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025-09-29 11:48:18
  • 嗜中性粒细胞低

    当出现嗜中性粒细胞低的情况时,需要重视并及时就医。其原因有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问题、放疗和化疗等,症状多不明显或为疲劳、发热等,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原因,治疗方法包括停药、治疗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支持治疗等,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症状、避免感染、遵循医嘱、定期复查。 1.定义和意义:嗜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主要作用是对抗感染。嗜中性粒细胞低意味着血液中这类细胞的数量减少,可能提示身体的免疫系统存在问题。 2.原因:嗜中性粒细胞低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可能引起免疫系统反应,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攻击自身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 骨髓问题: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骨髓纤维化等疾病可能影响嗜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放疗和化疗:癌症治疗中的放疗和化疗可能对骨髓产生毒性,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3.症状:嗜中性粒细胞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疲劳、发热、喉咙痛、咳嗽等。在某些情况下,感染可能是首发症状。 4.诊断: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嗜中性粒细胞低的原因。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以评估骨髓的造血功能和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5.治疗:治疗方法取决于嗜中性粒细胞低的原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措施: 停药:如果嗜中性粒细胞低是由药物引起的,医生可能会建议停药或更换药物。 治疗感染:如果存在感染,会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 支持治疗:在等待治疗起效或严重嗜中性粒细胞低的情况下,可能会给予支持性治疗,如输血、预防感染等。 6.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症状: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遵循医生建议: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和随访,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嗜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嗜中性粒细胞低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如果对嗜中性粒细胞低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2025-09-29 11:44:43
  • 小孩白血病的前期症状

    小孩白血病前期有多种表现,包括发热,体温可高可低;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骼关节疼痛,如诉骨骼关节痛等。 一、发热 小孩白血病前期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可低,有的为低热,体温在37.5-38.5℃左右,有的为不规则发热,也可能是持续高热。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身体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从而引发发热。儿童相比成人更易因感染出现发热情况,且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难控制,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 二、贫血相关表现 1.面色苍白:小孩原本红润的面色会变得苍白,这是因为白血病影响了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表现。幼儿可能更难察觉面色变化,但家长可通过观察孩子口唇、甲床等部位颜色来发现。 2.乏力:孩子会感觉容易疲倦、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比如原本能正常跑跳玩耍的小孩,现在稍微活动就显得没力气,不愿意活动。这是由于贫血导致身体各器官供血供氧不足,功能受到影响所致。 三、出血倾向 1.皮肤瘀点、瘀斑: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的出血点,呈瘀点或瘀斑状,常见于四肢等部位。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抑制了正常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使得皮肤容易出现出血表现。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容易发现这种皮肤外观的改变。 2.鼻出血:小孩可能会频繁出现鼻出血的情况,而且有时候不容易止住。这也是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后不易凝血止血。 四、肝脾淋巴结肿大 1.肝脾肿大: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腹部有膨隆,触摸时可感觉到肝脾增大。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脏、脾脏等器官,导致肝脾肿大。对于幼儿,家长可以通过轻柔触摸腹部来初步感知,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孩子不适。 2.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可触摸到质地较硬、可活动或不可活动的肿块。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淋巴结内聚集增殖,导致淋巴结肿大。儿童的淋巴结本身相对成人更易触及,所以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多留意孩子身体各部位淋巴结情况。 五、骨骼关节疼痛 小孩可能会诉说骨骼、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及骨膜,刺激骨膜神经引起疼痛,或者是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压力增高导致疼痛。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关节相对敏感,疼痛表现可能更明显。

    2025-09-29 11:43:20
  •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白血病

    白血病有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感染相关表现如发热、感染部位多样等,出血相关表现如皮肤瘀点、鼻出血等;血液检查中血常规可初步筛查白细胞等异常、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异常需排查,外周血涂片可观察异常白细胞对初步诊断有提示作用;骨髓穿刺是确诊关键,抽取骨髓液检查发现大量异常增生白血病细胞可明确诊断。 一、观察症状表现 (一)贫血相关表现 贫血是白血病常见表现之一,不同人群均可能出现。患者会有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二)感染相关表现 白血病患者由于正常白细胞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反复发生感染。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37.3~38℃)或高热(>38.5℃),感染部位多样,如呼吸道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口腔感染可表现为牙龈肿胀、溃疡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且感染较难彻底控制。 (三)出血相关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多见于四肢;还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过多。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颅内出血可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能出现此类出血症状,但儿童颅内出血相对更为危急。 二、进行血液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初步筛查白血病的重要项目。白细胞计数可能异常,可表现为增高或减低,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如>30×10/L)或减低(如<1.0×10/L)都需警惕;血红蛋白值会降低,提示贫血;血小板计数也可能出现减少(<100×10/L)或增高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血常规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但异常结果都需进一步排查。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 通过外周血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若发现异常形态的白细胞,如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对白血病的初步诊断有提示作用,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该检查,但儿童外周血涂片观察细胞形态时需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仔细操作。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检查。医生会抽取骨髓液进行涂片、染色等检查,若发现大量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如急性白血病时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可达到30%以上),即可明确诊断为白血病。不同年龄人群骨髓穿刺的操作过程基本相似,但儿童骨髓穿刺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因恐惧导致操作不配合,且骨髓穿刺后需注意局部压迫止血等护理。

    2025-09-29 11:42: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