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男,主任医师,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获得外科学硕士学位;2017年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 2006-200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进修,荣获优秀进修医生。
201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访问学者、201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附属C.S.Mott儿童医院心脏外科访问学者、2009年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在降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南京市鼓楼医院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2011年微创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微创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11年微创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江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1年微创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心房颤动结构重构调节机制及其临床转化研究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展开-
肺原位癌算恶性肿瘤么
肺原位癌属恶性肿瘤早期病变,癌细胞局限于肺泡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无侵袭转移。病理具特定细胞形态特点,临床有进展为浸润性肺癌可能,及时恰当治疗预后好,不同人群治疗及康复有不同需注意之处,有吸烟史者治疗后须严格戒烟以改善预后降低肺部疾病风险。 从病理角度看,肺原位癌具有特定的细胞形态特点,癌细胞异型性相对局限,局限在黏膜上皮层内,没有间质浸润等侵袭性表现。 临床意义及预后 临床意义:肺原位癌虽然处于癌症极早期,但它是肺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及时处理,有进展为浸润性肺癌的可能。 预后:肺原位癌患者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如手术切除等),预后通常非常好,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表现优良,因为病变局限,手术完整切除后一般不需要后续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影响很小。 不同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肺原位癌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对心肺功能等的影响,术后要加强康复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年轻人群:年轻肺原位癌患者相对来说身体基础状况较好,但也需要规范治疗,同样要遵循手术完整切除病灶的原则,术后要注意定期复查,监测是否有复发等情况,由于年轻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期望较高,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重肺功能的保护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有吸烟史人群:有吸烟史的肺原位癌患者,在治疗后必须严格戒烟,因为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继续吸烟会增加肺部再次发生病变的风险,无论是复发还是新发其他肺部肿瘤等情况都可能发生,所以戒烟对于这类患者非常关键,能显著改善预后和降低后续肺部疾病发生几率。
2025-09-10 15:08:04 -
肺穿孔严不严重
肺穿孔严重性受穿孔大小、原因及是否及时处理影响,儿童肺组织娇嫩病情变化快,老年人多伴基础疾病并发症风险高,妊娠期女性需综合考量母婴安全。 一、肺穿孔严重性的影响因素 1.穿孔大小:若为微小肺穿孔,如单个小肺泡破裂,气体漏入胸腔量少,对肺组织压迫轻,经休息等机体可能自行修复,相对不严重;若穿孔较大,如肺大疱破裂致大量气体涌入胸腔,会迅速引发气胸,压迫肺组织,导致明显呼吸困难、胸痛等,病情危急,属严重情况。 2.穿孔原因:外伤性肺穿孔中,若为轻度外伤致小范围肺穿孔,经及时处理多可恢复;但严重外伤引发的大面积肺穿孔,常伴随其他脏器损伤,病情复杂严重。肺部疾病相关肺穿孔,如肺结核、肺大疱继发破裂,若基础疾病未有效控制,肺穿孔易反复,长期可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影响生活质量,较为严重。 3.是否及时处理:肺穿孔后能迅速就医,采取胸腔闭式引流等措施排出胸腔内积气,修复肺组织,可有效遏制病情恶化,减少严重并发症;若延误治疗,气体持续积聚致肺组织严重受压,可引发呼吸循环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属严重情况。 二、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肺组织娇嫩,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肺穿孔后病情变化快,微小肺穿孔也可能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需密切监测,及时干预以避免病情进展。 2.老年人:多伴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肺穿孔后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显著,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风险高,病情相对更重,恢复进程可能延缓。 3.妊娠期女性:肺穿孔可影响孕妇呼吸功能,进而波及胎儿供氧,治疗需综合考量对母婴的影响,病情严重性因个体差异而异,需重点关注母婴安全。
2025-09-10 15:05:16 -
先天性肺隔离症遗传吗
先天性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非所有病例都直接由遗传导致,其遗传模式非单一典型孟德尔方式,多为多因素参与,儿童和成年人群中遗传因素影响有差异,具体发病机制及遗传情况需深入研究明确,临床诊断处理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1.遗传因素的相关研究 有研究表明,一些单基因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先天性肺隔离症的发生。例如,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肺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分化和结构形成,从而导致肺隔离症的出现。不过,先天性肺隔离症的遗传模式并非单一的典型孟德尔遗传方式,多数情况下是多因素参与,即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族性先天性肺隔离症的病例报道相对较少,这提示虽然存在遗传相关性,但遗传因素在先天性肺隔离症病因中所占比重不是绝对主导。 2.不同人群的差异及影响 儿童人群:儿童先天性肺隔离症患者中,若有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其遗传易感性相对较高,但也不能仅依据家族史就确诊,还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家族先天性肺隔离症病史的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呼吸系统相关表现,如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喘息等症状时,要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排查。 成年人群:成年先天性肺隔离症患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个体间存在差异。有家族遗传背景的成年患者,其发病可能与基因携带的潜在风险有关,而无家族史的患者则更多考虑环境等其他因素导致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偶然异常。 总之,先天性肺隔离症存在一定遗传相关性,但不是所有病例都由遗传直接导致,其具体发病机制及遗传情况需结合更多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临床诊断和处理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
2025-09-10 15:02:57 -
吸气时胸口疼怎么回事
吸气时胸口疼可能是胸部肌肉或骨骼、肺部、心脏、消化系统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症状,如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吸气时胸口疼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胸部肌肉或骨骼问题:胸部肌肉拉伤、肋骨骨折、肋软骨炎等都可能导致吸气时胸口疼。 2.肺部问题:肺炎、胸膜炎、气胸等肺部疾病也可能引起吸气时胸口疼。 3.心脏问题: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胸口疼痛,但通常与呼吸无关。 4.消化系统问题: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可能引起胸口疼痛,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胸部。 5.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胸口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与情绪有关。 如果出现吸气时胸口疼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以下是一些建议: 1.就医检查: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听诊、心电图等检查,以确定疼痛的原因。 2.遵循医嘱:如果医生诊断为某种疾病,应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3.注意休息:在疼痛期间,应尽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4.调整饮食:如果消化系统问题导致胸口疼痛,应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5.心理调节:如果心理因素导致胸口疼痛,可尝试通过放松、冥想等方式进行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情况下,吸气时胸口疼可能是严重疾病的症状,如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老年人、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应警惕胸口疼痛的发生,及时就医检查。
2025-09-10 15:01:04 -
肺癌晚期的病人会不会传染
肺癌发病机制因无传染性病原体参与所以不具传染性,日常共同生活、社交接触及特殊人群接触肺癌晚期病人均不会致健康人感染肺癌,应科学认知避免不必要恐慌。 一、肺癌的发病机制与传染性无关 肺癌是由于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肺部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长期大量吸烟是肺癌重要诱因,烟草中的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致癌物可损伤肺部细胞DNA)、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砷、铬等职业致癌物)、空气污染(室外大气污染及室内烹饪油烟等)、电离辐射(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遗传易感性等。这些因素均不涉及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所以肺癌不具备传染性,无论处于早期还是晚期,都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日常接触不会导致肺癌传播 1.共同生活接触:与肺癌晚期病人一起居住、吃饭、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行为,不会使健康人感染肺癌。因为肺癌细胞不具有传染性病原体的特性,无法在不同个体间传播并引发肿瘤。 2.社交接触:在社交场合与肺癌晚期病人交流,包括言语沟通、共同参与活动等,也不存在传染肺癌的风险,原因同上,即肺癌不是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三、特殊人群无需因接触肺癌晚期病人而过度担忧 对于各年龄、性别、不同生活方式及有不同病史的人群来说,接触肺癌晚期病人都不会被传染肺癌。例如儿童与肺癌晚期病人接触,无需担心被传染;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与肺癌晚期病人接触,也不存在因接触而感染肺癌的情况。正常的生活交往不会因为对方是肺癌晚期病人而带来传染肺癌的风险,应以科学认知看待肺癌的传播特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2025-09-10 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