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瑾,女,博士,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

  从事妇产科工作十余年。全面参与科室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妇产科疑难病例的综合分析及危重症抢救,熟练掌握妇产科手术,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发表SCI文章多篇,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十余篇,主持完成多项课题研究。积极进行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

  获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一等奖”、“最佳教案奖”及“最受学生欢迎奖”;多次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奖”;本科生教学课件获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程应用大奖赛优秀奖;首都医科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 “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演示奖”;北京大学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医科类)“二等奖”及“最受学生欢迎奖”。

展开
个人擅长
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的诊治。展开
  • 取环后多久可以运动

    取环后不同运动类型及时间有不同建议,轻度运动1-2天可进行慢走,每次15-30分钟,每天2-3次;中度运动3-5天可尝试瑜伽简单拉伸,每次20-40分钟,每周2-3次;重度运动1周左右可考虑,如跑步等,要逐步增加强度。不同人群取环后运动注意事项不同,年轻女性要遵循规律,关注身体反应;年长女性运动更谨慎,需先咨询医生;有特殊病史人群运动要格外小心,有妇科疾病病史者延长运动时间,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要考虑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中度运动:取环后3-5天可逐渐尝试中度运动,如瑜伽中的简单拉伸动作。中度运动相对轻度运动强度有所增加,但仍在身体可承受范围内。进行瑜伽简单拉伸时,要注意动作的轻柔,避免过度弯曲或扭转腰部等可能影响子宫恢复的动作。一般每次瑜伽拉伸时间控制在20-4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对于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女性来说,中度运动可以在促进身体恢复的同时,维持身体的柔韧性,但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进行调整。 重度运动:取环后1周左右可考虑进行重度运动,如跑步、高强度健身操等。重度运动强度较大,需要身体有较好的恢复基础。跑步时,初始速度不宜过快,距离不宜过长,可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高强度健身操要在身体完全适应取环后的状态后再进行,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年轻且取环后恢复良好的女性,可能可以较早进行重度运动,但仍需密切关注身体的感受。而年龄较大或取环后恢复较慢的女性,则需要适当延长进行重度运动的时间。 不同人群取环后运动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要遵循上述运动时间的基本规律。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后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阴道异常出血、腹痛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同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因为追求运动效果而过度运动,影响子宫恢复。 年长女性:年长女性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取环后运动要更加谨慎。在开始运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运动计划。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的不适反应,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停止运动。例如,年长女性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慢性疾病,运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影响取环后的恢复。 有特殊病史人群:如果女性取环前有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病史,取环后运动要格外小心。这类人群取环后子宫恢复可能相对较慢,运动时间要适当延长。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下腹部的症状,如出现腹痛加重、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女性,取环后运动要考虑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时要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关于心率控制等方面的建议。

    2025-10-27 12:29:42
  • 什么是宫颈常见疾病

    宫颈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原体感染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伴性交痛等,慢性可由急性迁延或无急性病史且与长期机械性刺激及病原体持续感染有关;宫颈息肉是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黏膜增生突出形成,通常小、鲜红、质软脆易出血;宫颈上皮内瘤变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分低高级别,高级别具癌变潜能;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等有关,早期常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等表现;育龄女性需重视定期宫颈癌筛查及注意性生活卫生,老年女性应坚持定期妇科检查及相关筛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加强自身免疫管理定期宫颈相关检查。 一、宫颈炎 宫颈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宫颈炎多由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感染引起,常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伴性交痛、下腹坠痛等;慢性宫颈炎可由急性宫颈炎迁延不愈所致,也可无急性炎症病史,多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少数有接触性出血,其发生与长期慢性机械性刺激(如分娩、流产、手术损伤宫颈等)及病原体持续感染有关。 二、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黏膜增生,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的赘生物。息肉通常较小,呈鲜红色、质软而脆,易出血,患者可出现少量点滴状出血或在性生活、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其发生与慢性炎症刺激、雌激素水平过高等因素相关,育龄期女性相对常见。 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宫颈上皮内瘤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病变。低级别CIN部分可自然消退,但高级别CIN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其发生主要与高危HPV持续感染、性行为过早、多个性伴侣等因素有关,多见于30~50岁女性。 四、宫颈癌 宫颈癌是发生在宫颈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最主要病因,此外,性行为活跃、多个性伴侣、吸烟、免疫功能低下等也增加发病风险。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如接触性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等表现,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因HPV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重视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及时发现宫颈病变并干预;性生活时注意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等高危行为。 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宫颈癌发病风险增加,应坚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对于有阴道异常出血、排液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者,宫颈疾病发生风险可能升高,需加强自身免疫管理,定期进行宫颈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宫颈病变。

    2025-10-27 12:29:05
  • 何谓输卵管堵塞

    输卵管堵塞是指因各种原因致管腔不通畅使精卵难结合或受精卵难达宫腔影响生育的病理状态,病因有炎性因素(盆腔炎等病原体感染或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手术史,多数患者无症状常因不孕发现,部分有盆腔炎病史者有下腹反复疼痛等表现,检查方法有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腹腔镜检查,会增加不孕风险并升高宫外孕发生风险,育龄女性不孕或反复宫外孕史需警惕,有盆腔手术史者术后需关注,儿童及青少年一般少发但特殊情况需专业评估处理。 一、定义 输卵管堵塞是指输卵管因各种原因导致管腔出现不通畅的病理状态,使得精子与卵子无法正常结合,或受精卵难以顺利通过输卵管到达宫腔,进而影响生育功能。 二、病因 1.炎性因素:盆腔炎性疾病是常见病因,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发输卵管黏膜炎症,炎症消退后可导致黏膜粘连,引起输卵管堵塞;此外,阑尾炎等邻近器官炎症蔓延至输卵管,也可能造成输卵管炎症性堵塞。 2.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累及输卵管时,可导致输卵管粘连、扭曲,影响其正常功能。 3.盆腔手术史:如盆腔粘连松解术、输卵管绝育术等术后,可能形成瘢痕组织,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导致管腔堵塞。 三、症状表现 多数输卵管堵塞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因不孕就诊时被发现。部分有盆腔炎病史者可能出现下腹部反复疼痛、腰骶部酸痛,尤其在劳累、性交后或月经前后症状加重;若合并盆腔炎急性发作,还可能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 四、检查方法 1.输卵管通液术:向宫腔内注入液体,根据注入时的阻力大小、液体反流情况等初步判断输卵管是否通畅,但准确性相对有限。 2.子宫输卵管造影:通过向宫腔及输卵管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显影,可清晰显示输卵管形态、堵塞部位及程度,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 3.腹腔镜检查:为诊断输卵管堵塞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输卵管外观、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及管腔通畅性,同时还可对轻微粘连进行松解等处理。 五、对生育及健康的影响 输卵管堵塞会显著增加不孕风险,因精子与卵子无法相遇结合;此外,即使受精卵形成,也可能因输卵管堵塞无法顺利到达宫腔,导致宫外孕发生风险升高,宫外孕若未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若有不孕或反复宫外孕史,需高度警惕输卵管堵塞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性卫生,预防盆腔炎等妇科炎症发生。 有盆腔手术史者:术后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下腹部不适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输卵管是否受影响。 儿童及青少年:一般较少发生输卵管堵塞,但如有先天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也可能涉及相关问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与处理。

    2025-10-27 12:27:46
  • 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如何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育龄女性、青春期患者及有备孕计划患者各有注意事项,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和运动方面,药物治疗有调节月经周期和促排卵等,手术治疗有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等且楔形切除术少用。 运动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重。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抗阻训练,像利用哑铃进行简单的上肢力量练习等。运动能帮助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减轻体重,而体重的减轻可能会恢复排卵功能,增加受孕机会。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年轻女性可选择更具活力的运动项目,中年女性可选择相对温和但有效的运动。 药物治疗 调节月经周期:对于月经不规律的患者,可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调整月经周期,一般需要连续服用3-6个周期,有助于建立规律的月经,为受孕创造条件。 促排卵治疗:对于有生育需求的不孕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和调节月经周期基础上,可考虑促排卵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克罗米芬等,克罗米芬能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但使用时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因为促排卵可能会增加多胎妊娠等风险。对于一些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还可能用到来曲唑等药物进行促排卵。 手术治疗 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手术穿刺卵巢组织,破坏部分卵巢间质和卵泡,从而改善激素水平和排卵功能。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盆腔粘连等,术后需要密切关注恢复情况。一般适用于年龄较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有较强生育需求的患者。 楔形切除术:目前已较少采用,因为其可能导致盆腔粘连等较多后遗症,仅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极差时才会考虑。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时,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综合治疗,密切监测排卵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尝试受孕。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焦虑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状态,进一步加重病情。 青春期患者: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早使用可能有较多副作用的药物。因为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药物的不恰当使用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等。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再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药物等治疗。 有备孕计划的患者:有备孕计划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进行相关检查,如B超监测卵泡、激素水平检测等。同时,要注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治疗效果和受孕几率。

    2025-10-27 12:26:22
  • 不排卵不孕症状有哪些

    不排卵可致月经紊乱表现为周期改变青春期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未成熟、育龄期因内分泌失调、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引发;闭经分原发和继发,不排卵可致,青春期不排卵可引发原发闭经、育龄期因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致继发闭经、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致闭经;不孕是不排卵重要原因,各期女性不排卵均影响受孕;多毛与痤疮因雄激素升高,青春期、育龄期不排卵可出现,围绝经期一般较少但内分泌紊乱也可能;部分不排卵女性伴肥胖,青春期因饮食等结合内分泌、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围绝经期因激素变化等可出现。 表现:不排卵时,女性的月经周期可能会发生改变,如周期延长、缩短或变得不规律。正常的月经周期一般在21~35天,若周期时长偏离此范围较多则需警惕。对于青春期女性,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导致不排卵进而月经紊乱;育龄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原因出现不排卵性月经紊乱;围绝经期女性则多因卵巢功能衰退出现不排卵及月经紊乱情况。 闭经 表现: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原发性闭经是指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或年龄超过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但月经还未来潮。继发性闭经是指曾有正常月经,而后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不排卵可能导致闭经,青春期女性若不排卵可能引发原发性闭经,育龄期女性因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导致不排卵时易出现继发性闭经,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不排卵也会出现闭经情况。 不孕 表现:不排卵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卵子无法正常排出,就无法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无论处于青春期、育龄期还是围绝经期,不排卵都会影响受孕。青春期女性可能因自身生殖轴未完善不排卵而不孕;育龄期女性多种因素导致不排卵影响受孕,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不排卵且不孕风险增加;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不排卵也会导致难以受孕。 多毛与痤疮 表现:不排卵可能伴随雄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多毛现象,常见于面部、下巴、胸部、腹部等部位毛发增多增粗;同时可能出现痤疮,多见于面部、胸背部等,这是因为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导致毛囊堵塞引发炎症。青春期女性若因内分泌问题不排卵出现雄激素升高时可能出现多毛和痤疮;育龄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导致不排卵时也会有此表现;围绝经期女性一般较少出现,但若有内分泌紊乱情况也可能出现。 肥胖 表现:部分不排卵的女性可能伴有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较为明显。青春期女性若因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结合内分泌因素不排卵时可能出现肥胖;育龄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随肥胖,这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若不排卵也可能出现体重增加、肥胖情况。

    2025-10-27 12:25: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