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张瑾,女,博士,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
从事妇产科工作十余年。全面参与科室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妇产科疑难病例的综合分析及危重症抢救,熟练掌握妇产科手术,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发表SCI文章多篇,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十余篇,主持完成多项课题研究。积极进行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
获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一等奖”、“最佳教案奖”及“最受学生欢迎奖”;多次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奖”;本科生教学课件获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程应用大奖赛优秀奖;首都医科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 “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演示奖”;北京大学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医科类)“二等奖”及“最受学生欢迎奖”。
展开-
子宫人乳头瘤病毒73能治愈吗
子宫人乳头瘤病毒73(HPV73)感染情况多样,多数免疫正常女性感染可1-2年被自身免疫清除,免疫低下者易持续感染;HPV73感染若致宫颈病变,免疫正常者部分LSIL可自然消退,持续感染高危型HPV73可进展为更严重病变,无明显病变者靠自身免疫及良好生活方式助清除,定期监测宫颈细胞学及HPV检测很重要,可早期发现异常病变并及时干预。 一、HPV73感染的一般特性 HPV是一组病毒的总称,HPV73属于低危型或高危型中的特定亚型。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人体免疫系统有能力清除病毒。 二、清除病毒的可能性 1.免疫系统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女性,感染HPV73后,约60%-90%的低危型HPV感染以及部分高危型HPV感染可在1-2年内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如细胞免疫中的杀伤性T细胞等,可以识别被HPV感染的细胞并将其清除,同时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也有助于抵御病毒。例如,研究发现,健康女性的免疫系统能够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来对抗HPV感染,通过激活天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等,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被HPV感染的细胞,从而减少病毒的载量。 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女性,HPV73持续感染的风险增加,清除病毒的难度加大,发生持续感染进而导致宫颈病变的可能性升高。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细胞数量大幅减少,无法有效清除HPV感染,使得HPV持续感染的概率比正常人群高很多倍。 2.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转归 如果HPV73感染引起了宫颈病变,如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约60%的LSIL可自然消退。但如果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包括HPV73,就可能逐渐进展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甚至宫颈癌。不过,从HPV感染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需要数年到数十年。对于发现的宫颈病变,可通过如宫颈活检等检查来明确病变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LSIL可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可自然消退;对于HSIL可能需要进行如宫颈锥切术等治疗来阻断病变进一步发展。 对于没有引起明显宫颈病变的HPV73感染,主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来清除病毒,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病毒的清除。例如,均衡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这些营养物质对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三、定期监测的重要性 无论HPV73感染处于何种状态,都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以及HPV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持续感染或病变进展情况。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女性,一般建议每1-3年进行一次TCT和HPV联合检测;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需要缩短监测间隔时间。通过定期监测,可以早期发现宫颈的异常病变,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例如,定期监测能够在宫颈病变还处于较早期、可治疗的阶段就被发现,此时通过相应治疗,如对于早期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通常较好,患者的预后也相对良好。
2025-10-21 14:18:19 -
外阴癌
外阴癌是起源于外阴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和前庭大腺的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病因包括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及外阴卫生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吸烟、性生活过早等,临床表现有外阴瘙痒、局部肿块或溃疡等局部症状及晚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侵犯尿道直肠出现相应症状,诊断依靠妇科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涵盖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肿瘤分期相关,随访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预防需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高危性行为、定期妇科检查、提高免疫力。 一、定义 外阴癌是起源于外阴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和前庭大腺的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是女性外阴部较为少见但具有一定危害性的恶性疾病。 二、病因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外阴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HPV16型等与外阴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约70%以上的外阴癌患者可检测到HPV感染。 2.慢性外阴营养不良:长期存在外阴慢性瘙痒、白斑等病变,如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变发展为外阴癌。 3.其他因素:外阴卫生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吸烟、性生活过早等也可能增加外阴癌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常表现为外阴瘙痒、局部肿块或溃疡,肿块可呈结节状、菜花状或溃疡状,伴有出血、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2.晚期表现:晚期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若肿瘤侵犯尿道、直肠等部位,可出现相应的排尿困难、便血等症状。 四、诊断 1.妇科检查:通过视诊、触诊了解外阴部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等情况。 2.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外阴病变部位进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外阴癌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 3.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期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早期患者可行局部广泛切除术,中晚期患者常需行外阴根治术加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是外阴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2.放疗:适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术后切缘阳性或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可采用外照射或近距离放疗。 3.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可采用静脉化疗或局部化疗等方式。 六、预后及随访 1.预后:外阴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外阴癌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2.随访:患者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包括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监测肿瘤有无复发及转移情况,一般治疗后前2年每3~6个月随访1次,后3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年随访1次。 七、预防 1.保持外阴清洁卫生: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洗外阴。 2.避免高危性行为: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性生活中注意防护。 3.定期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外阴病变高危因素(如HPV感染、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等)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外阴部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提高免疫力:健康人群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免疫状态。
2025-10-21 14:17:42 -
同房有血怎么办
同房后出血有多种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处女膜损伤一般出血量少可自行停,注意清洁和短期避免同房;阴道黏膜损伤轻的暂停同房观察,严重的及时就医;宫颈病变中宫颈炎需检查后治疗,宫颈息肉要摘除息肉,宫颈癌需综合治疗;子宫病变中子宫内膜炎要抗感染,子宫肌瘤根据情况药物或手术治疗。育龄女性不同年龄病因有差异,生活方式影响风险,应规律适度性生活注意卫生,孕妇同房后出血危险需立即就医。出现同房后出血,若出血少不缓解、量多或伴腹痛等不适要及时就医,就医要详细描述情况配合检查。 一、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处女膜损伤 情况说明:首次同房时,处女膜可能会破裂出血,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一般出血量较少,多可自行停止。 应对措施: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短期内避免再次同房,让处女膜有修复的时间。 (二)阴道黏膜损伤 情况说明:同房时动作过于粗暴,可能导致阴道黏膜损伤而出血。 应对措施:轻度损伤时,应暂停同房,保持外阴清洁,观察出血量变化;若损伤较严重,出血多或持续不停止,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局部止血等处理。 (三)宫颈病变 宫颈炎: 情况说明:患有宫颈炎时,宫颈组织比较脆弱,同房刺激后容易出血。 应对措施:需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宫颈分泌物等相关检查,明确炎症类型后进行相应治疗,如抗感染等。 宫颈息肉: 情况说明:宫颈息肉的蒂部血管较丰富,同房时容易受到摩擦而出血。 应对措施:一般需要在医生操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术后送病理检查。 宫颈癌: 情况说明: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癌变,质地脆,同房后易出血,还可能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等表现。 应对措施:需尽快就医,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活检等明确诊断,然后根据分期等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四)子宫病变 子宫内膜炎: 情况说明:子宫内膜存在炎症时,同房刺激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内膜出血。 应对措施:需要进行妇科检查、B超等检查,明确炎症情况后进行抗感染治疗。 子宫肌瘤: 情况说明:黏膜下子宫肌瘤向宫腔方向生长,突出于宫腔,同房时可能受到刺激而引起出血。 应对措施:根据肌瘤大小、症状等情况,可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如肌瘤较大、症状明显则多需手术切除肌瘤。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育龄女性病因可能有所差异,年轻育龄女性处女膜损伤、阴道黏膜损伤、宫颈炎等相对常见;而年龄稍大的育龄女性需警惕宫颈病变、子宫病变等情况。 生活方式:性生活不节制、性生活卫生不佳等都可能增加上述各种病因的发生风险。应保持规律适度的性生活,注意性生活卫生,同房前后双方都应清洗外阴。 (二)特殊人群(如孕妇) 情况说明:孕期同房后出血是比较危险的情况,可能提示先兆流产、胎盘位置异常等问题。 注意事项:孕期应避免不必要的同房,若出现同房后出血,需立即就医,进行超声等检查,了解胎儿、胎盘等情况,必要时进行保胎等处理。 三、就医建议 当出现同房后出血情况时,若出血较少但持续不缓解、或出血量较多、或伴有腹痛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同房出血的具体情况,包括出血时间、出血量、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等,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21 14:17:07 -
卵巢囊肿1.5严重吗
卵巢囊肿1.5cm一般不算严重,但需结合性质评估,生理性囊肿多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如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等恶变风险低但要定期随访观察,随访要点是定期超声检查,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育龄女性关注月经等,围绝经期女性需更密切随访,绝经后女性更要重视以防恶变。 卵巢囊肿1.5cm一般不算严重,但需结合性质评估,生理性囊肿多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如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等恶变风险低但要定期随访观察,随访要点是定期超声检查,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育龄女性关注月经等,围绝经期女性需更密切随访,绝经后女性更要重视以防恶变。 一、卵巢囊肿1.5cm的严重程度评估 卵巢囊肿1.5cm一般来说不算严重,但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首先看囊肿的性质,若是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等,多在月经周期变化中出现,通常在月经结束后可能自行消失,这种情况不严重。若是病理性囊肿,比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但1.5cm的病理性囊肿相对较小,恶变风险较低,相对也不算严重,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其变化。 (一)生理性囊肿情况 生理性囊肿常见于育龄女性,与月经周期相关。在排卵后形成黄体,部分女性黄体可形成黄体囊肿,直径多在2-3cm左右,1.5cm的黄体囊肿有自行吸收的可能,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对身体影响较小,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其变化即可,多数可自然消退。 (二)病理性囊肿情况 1.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是常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多为单侧,体积较小时可能没有症状,1.5cm的浆液性囊腺瘤恶变几率低,但需要定期超声随访,观察其大小、形态等变化。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囊肿无变化或缓慢增大,一般暂不做特殊处理,但需持续关注。 2.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通常体积可能相对较大时才出现症状,1.5cm的黏液性囊腺瘤同样恶变风险相对较低,不过也需要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囊肿情况。 二、随访观察要点 无论囊肿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对于1.5cm的卵巢囊肿都需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随访。一般建议间隔1-3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囊肿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变化。如果是育龄女性,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间复查可能更有助于判断囊肿性质。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超声检查可以经腹部或经阴道进行,经阴道超声对于小囊肿的观察更清晰,但未婚女性等不适合经阴道超声的情况则选择经腹部超声。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要关注月经情况,若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在随访期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发生扭转等并发症。如果有怀孕计划,需告知医生囊肿情况,医生会根据囊肿具体情况评估对怀孕的影响以及孕期囊肿的监测等相关事宜。 (二)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对于发现的1.5cm卵巢囊肿,需要更加密切随访,因为围绝经期女性卵巢肿瘤恶变风险相对有所增加,即使囊肿较小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注意观察自身有无腹胀、腹痛等异常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三)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出现卵巢囊肿1.5cm相对更需要重视,因为绝经后卵巢囊肿恶变的可能性相对升高,即使囊肿较小也建议尽快明确囊肿性质,可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等)等辅助判断囊肿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手术评估。
2025-10-21 14:16:41 -
女性促性腺激素低症状
女性促性腺激素低会有月经相关异常、生殖系统变化、第二性征改变、全身症状等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育龄、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需根据自身情况关注并处理,育龄女性有生育计划要及时就医评估治疗,青春期女性家长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围绝经期女性要调整心态、生活习惯,严重时遵医嘱治疗。 月经相关异常:月经周期紊乱,可能出现月经稀发(月经周期延长,超过35天)甚至闭经(长时间不来月经)。这是因为促性腺激素低会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卵巢不能正常排卵和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从而导致子宫内膜不能正常增生和脱落,引发月经方面的问题。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还可能导致排卵障碍,影响受孕。 生殖系统变化:生殖器官可能出现萎缩,如外阴、阴道、子宫等逐渐萎缩,阴道黏膜变薄、弹性降低等。这是由于促性腺激素低使得生殖器官的激素支持不足,长期下来出现萎缩性改变。 第二性征改变:乳房可能会出现萎缩,乳房体积变小,乳头、乳晕颜色变淡等。因为雌激素的分泌受促性腺激素调节,雌激素对乳房的发育和维持起重要作用,促性腺激素低会影响雌激素分泌,进而影响第二性征。 全身症状:可能出现潮热、盗汗等类似更年期的症状,但与真正的更年期又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了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同时,还可能伴有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因为激素水平变化对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 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在青春期前的女性,促性腺激素低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如果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出现促性腺激素低,可能会影响第二性征的正常发育,导致青春期延迟等问题。而对于围绝经期女性,本身激素水平处于波动变化阶段,但如果出现异常的促性腺激素低,也可能加重月经紊乱等相关症状。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节食、运动量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低。过度节食会使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长期高强度运动也可能干扰激素的正常调节,导致促性腺激素水平降低。 病史因素:患有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疾病(垂体肿瘤等),会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促性腺激素低;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引起促性腺激素低。 特殊人群提示 育龄女性:如果育龄女性发现促性腺激素低且有生育计划,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内分泌检查和评估,明确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或干预措施来改善激素水平,以提高受孕的机会。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情绪等因素对激素水平的进一步影响。 青春期女性:家长应密切关注青春期女性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月经异常、第二性征发育迟缓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促性腺激素等相关激素水平,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保障青春期女性的正常生长发育。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促性腺激素低相关症状时,要注意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症状。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缓解因激素水平变化带来的不适症状。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的评估下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激素补充等治疗,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权衡利弊。
2025-10-21 14:1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