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瑾,女,博士,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

  从事妇产科工作十余年。全面参与科室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妇产科疑难病例的综合分析及危重症抢救,熟练掌握妇产科手术,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发表SCI文章多篇,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十余篇,主持完成多项课题研究。积极进行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

  获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一等奖”、“最佳教案奖”及“最受学生欢迎奖”;多次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奖”;本科生教学课件获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程应用大奖赛优秀奖;首都医科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 “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演示奖”;北京大学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医科类)“二等奖”及“最受学生欢迎奖”。

展开
个人擅长
围产期保健及妇科肿瘤的诊治。展开
  • 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要怎么做

    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包括术前准备(取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等)、切开囊肿、修剪囊壁、放置引流物、缝合切口等操作步骤,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引流条处理、观察恢复情况,还需预防感染、囊肿复发等并发症,该手术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的有效方法,要遵循操作规范并做好术后相关工作以保证效果和患者康复。 1.术前准备 患者需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 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通常选用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麻醉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儿童患者要格外注意局麻药的用量和安全性。有特殊病史患者,如对局麻药过敏等情况需提前处理。 2.切开囊肿 在囊肿最低点用尖刀做一纵向切口,长度一般为1-2厘米左右,将囊肿内的液体放出。对于囊肿较大的患者,切口可适当延长,以保证引流通畅。 3.修剪囊壁 用剪刀将囊肿切口边缘的囊壁修剪成新鲜创面,这样有利于术后的愈合,减少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4.放置引流物 可在囊腔内放置引流条,如橡皮引流条等,引流条的作用是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囊肿复发。放置时要注意引流条的位置合适,不能过深或过浅。 5.缝合切口 用可吸收缝线或丝线间断缝合切口,缝合时要对合好切口边缘,保证愈合良好。 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 术后要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碘伏等消毒剂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防止伤口感染。不同年龄患者清洗时方式略有不同,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外阴。 2.引流条处理 按照医生的安排及时更换引流条,一般术后1-2天根据引流情况更换。如果引流条堵塞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3.观察恢复情况 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包括有无红肿、疼痛、渗液等。若出现异常情况,如伤口红肿加重、发热等,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有特殊病史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更加关注伤口愈合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发生感染。 并发症及预防 1.感染 是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措施主要是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外阴清洁护理。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降低感染风险。 2.囊肿复发 与囊壁修剪不彻底等因素有关。在手术过程中要确保囊壁修剪充分,术后要定期复查,观察囊肿有无复发迹象。对于有多次复发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治疗方案。 总之,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是一种治疗前庭大腺囊肿的有效方法,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术后要做好护理及观察等工作,以保证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2025-10-27 11:59:23
  • 子宫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子宫腺肌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轻度疼痛、避孕药减少月经量痛经但有副作用、GnRH-a致暂时性绝经但长期用有骨质丢失问题,手术治疗如病灶切除术适有生育需求或年轻者有复发可能、子宫切除术适无生育需求等严重情况,介入治疗如子宫动脉栓塞术阻断血液供应但有不良反应,聚焦超声治疗如HIFU聚焦病灶坏死但有适用限制,特殊人群妊娠期需监测病情保母婴安全,老年患者综合评估选影响小治疗方式以药物缓解为主。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子宫腺肌症患者,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例如布洛芬等,能缓解经期疼痛等症状,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但长期使用可能有体重增加、情绪改变等副作用,对于有血栓风险、肝肾功能不全的女性应避免使用。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绝经,使子宫缩小,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引起骨质丢失等问题,对于绝经前女性,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且需注意补充钙剂等预防骨质疏松。 二、手术治疗 1.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年轻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病灶,但存在复发的可能。对于有多次盆腔手术史、粘连严重的患者,手术难度增加,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2.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全子宫切除可彻底去除病灶,但会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对于心理上难以接受切除子宫的患者需充分沟通。 三、介入治疗 1.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子宫动脉,阻断子宫腺肌症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灶坏死、萎缩。但可能引起盆腔疼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对于有盆腔感染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适用。 四、聚焦超声治疗 1.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利用超声波的能量聚焦于子宫腺肌症病灶,使其坏死,从而缓解症状。该方法无创,对身体的创伤较小,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需要严格评估病灶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对于皮肤有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宜采用。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合并子宫腺肌症的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根据孕周和患者症状决定治疗方案,尽量保障母婴安全;对于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身体状况较差,可优先考虑药物缓解症状为主的治疗。

    2025-10-27 11:58:22
  • 子宫腺肌症是什么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妇科疾病,病因与宫腔操作史、雌激素水平影响相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痛经,诊断靠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育龄期有生育需求者、围绝经期患者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形成的一种良性妇科疾病,可导致子宫肌层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 病因 1.宫腔操作史: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清宫等宫腔操作,易损伤子宫肌层,使基底膜下的子宫内膜得以侵入肌层,从而引发子宫腺肌症。例如,有过多次剖宫产史的女性,子宫肌层受损后,子宫内膜更易异位生长至肌层。 2.雌激素水平影响: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若雌激素水平持续处于较高状态,可能促使子宫内膜向肌层侵袭,增加患子宫腺肌症的风险。 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可导致患者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经期延长会使患者月经周期紊乱,影响日常生活。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常于月经前1周左右开始,月经来潮第1日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伴有下腹部坠胀感等不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有压痛。若为局限性子宫腺肌病,可触及子宫局限性结节,质硬,有压痛。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等;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程度。 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如布洛芬等;还可应用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有生育需求者:治疗时需充分权衡手术对生育功能的影响,优先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式,如病灶切除术,但术后有复发风险,需密切随访。 围绝经期患者:若症状较轻,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经期不适为主;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根据患者意愿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

    2025-10-27 11:57:37
  • 功血的症状

    功血分为无排卵性功血与排卵性功血,无排卵性功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青春期因轴发育未完善更突出;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或无明显变化或稍增,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则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不同年龄女性因生理状态不同症状有差异需综合判断功血类型及表现。 功血分为无排卵性功血与排卵性功血,无排卵性功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青春期因轴发育未完善更突出;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或无明显变化或稍增,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则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不同年龄女性因生理状态不同症状有差异需综合判断功血类型及表现。 一、无排卵性功血症状 1.月经周期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时长时短,提前或推迟无固定规律,可短至约20天,也可长达数月不来潮,青春期女性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未完善,此症状更为常见且突出,常突然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情况。 2.经期长短不一:经期持续时间从数天至数十天不等,无固定规律,如部分患者经期仅持续2-3天,而部分患者经期可长达10余天甚至更久。 3.经量不定或增多:经量可少至点滴状,也可多至大量出血,甚至引发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大量出血时可能短期内失血量过多,导致休克等严重情况,青春期女性无排卵性功血时因激素调节不稳定,易出现突发大量阴道出血。 二、排卵性功血症状 (一)黄体功能不足 1.月经周期缩短:相较于正常月经周期,提前5-7天来潮,月经周期可短于21天,育龄期女性若黄体功能不足,易出现月经周期提前现象,影响正常的月经规律。 2.经量变化:经期可维持正常时长,但经量可能无明显变化或稍增多,一般不会出现大量出血状况,但长期黄体功能不足可能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修复,影响月经质量。 (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1.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月经周期虽在正常范围内(21-35天),但经期延长,可达9-10天,超出正常经期(3-7天)范围,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易出现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情况,导致经期延长。 2.经量增多:经期出血量较正常经期明显增多,可能使患者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心慌等,育龄期女性因有排卵但黄体萎缩不全,易引发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进而出现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症状,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功血症状因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差异,需结合具体年龄、身体状况综合判断功血类型及相应症状表现。

    2025-10-27 11:57:13
  • 卵巢早衰有哪些表现

    卵巢早衰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从月经稀发渐至闭经,有雌激素缺乏致的血管舒缩症状如面颈发红出汗、泌尿生殖道症状如阴道干涩及泌尿系统感染易感性增加、皮肤体态改变如外阴萎缩等,存在生育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孕或受孕后易流产,部分伴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表现、情绪改变等症状,青春期前、育龄期、围绝经期影响各异,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及自身免疫病病史易加重其表现需留意。 一、月经改变 卵巢早衰患者常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初期表现为月经稀发,即月经周期延长,从原本规律的周期变为35天以上甚至数月一次;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为闭经,可分为突然闭经或逐渐减少至闭经,这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卵泡发育及排卵异常,导致子宫内膜不能正常周期性脱落所致。 二、雌激素缺乏相关症状 1.血管舒缩症状: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每日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夜间睡眠中出汗(盗汗)也较为常见,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这是因为雌激素缺乏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 2.泌尿生殖道症状: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导致阴道干涩、性交疼痛,同时泌尿系统黏膜也受影响,使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的易感性增加,这与雌激素对泌尿生殖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有关。 3.其他皮肤及体态改变:低雌激素长期影响可导致外阴萎缩、乳房下垂、皮肤干燥、粗糙、弹性减退、色素沉着等,是雌激素缺乏对皮肤及体态产生的典型影响。 三、生育功能障碍 卵巢早衰患者卵巢功能减退,排卵异常,导致生育能力下降,表现为不孕,即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1年未孕;部分患者即使受孕,由于卵巢功能异常,黄体功能不足等原因,也易出现反复自然流产等情况,这是因为卵巢无法正常提供成熟卵子及维持妊娠所需的内分泌环境。 四、其他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表现,如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相关症状)、肾上腺疾病等相关症状;还可能出现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这与卵巢功能减退导致的激素波动影响神经递质平衡有关。另外,青春期前发生卵巢早衰可能影响第二性征发育;育龄期女性影响更大,需特别关注生育及生活质量;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类似表现需与正常围绝经期鉴别,但卵巢早衰发病年龄更早,症状更明显。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加重卵巢早衰的表现,需提醒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卵巢早衰,需密切监测卵巢功能。

    2025-10-27 11:56: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