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妇科炎症的诊治,青春期、更年期保健、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诊治,宫颈癌的早期筛查。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从事临床医疗及保健工作20余年,对妇科炎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失调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宫颈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经验丰富。

展开
个人擅长
妇科炎症的诊治,青春期、更年期保健、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诊治,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展开
  • 月经来肚子疼

    月经来肚子疼即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前列腺素及心理因素有关,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非药物干预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保暖、适度运动)和饮食调整(均衡、补充营养)缓解,药物治疗用于非药物干预无效时,继发性痛经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表现 月经来肚子疼即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二、分类及可能原因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和释放异常有关,PGFα和PGE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此外,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加重原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的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出现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增大、肌层内异位内膜病灶在月经周期出血,引起痛经。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保暖:尤其注意腹部、腰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从而减轻疼痛。不同年龄人群都适用,对于女性在月经期间,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痛经,保暖是简单有效的措施。 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同时还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盆腔充血,导致痛经加重。比如年轻女性可以选择在月经期间进行适量的瑜伽练习,通过一些舒缓的体式来缓解痛经。 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月经前及月经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淇淋、辣椒等。生冷食物可能会导致子宫收缩加强,加重痛经;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盆腔充血,加重不适。可以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汤、热粥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饮食调整都很重要,例如育龄期女性更要注意饮食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补充营养:增加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维生素E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缓解痛经。常见的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坚果、绿叶蔬菜等。 四、医疗干预情况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不能有效缓解痛经,可考虑药物治疗。例如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镇痛抗炎的作用。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要考虑年龄因素,比如儿童一般不使用此类镇痛药物来缓解痛经。 针对继发性痛经的治疗:如果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如果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痛经多为原发性痛经,要注意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因为心理因素可能加重痛经。同时要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等。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如果痛经进行性加重,要警惕继发性痛经的可能,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痛经,也应重视,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病变。

    2025-10-17 14:25:49
  • 女人外阴瘙痒用怎么药

    女人外阴瘙痒原因多样,阴道炎相关的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有对应药物;其他原因如外阴皮肤病、不良卫生习惯也可致痒,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用药有注意事项,还可通过保持外阴清洁、穿合适衣物、避免刺激等非药物干预缓解,瘙痒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一、外阴瘙痒的常见原因及对应药物选择 (一)阴道炎相关外阴瘙痒 1.细菌性阴道病: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伴外阴瘙痒。可选用甲硝唑,其通过抑制厌氧菌生长发挥作用;克林霉素也可用于治疗,能抑制厌氧菌生长并减少阴道分泌物。 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引起,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豆腐渣样。常选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可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咪康唑制剂也有类似作用,能有效缓解瘙痒症状。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或病情较严重者,可选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 3.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治疗药物为甲硝唑,口服甲硝唑能有效杀灭阴道毛滴虫,但服药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慎用。 (二)其他原因导致的外阴瘙痒 1.外阴皮肤病:如外阴湿疹、外阴硬化性苔藓等。外阴湿疹引起的瘙痒,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起到抗炎、止痒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有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外阴硬化性苔藓可选用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等药物,改善外阴皮肤状况。 2.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期使用卫生护垫等,也可能引起外阴瘙痒。此时主要是通过改善卫生习惯来缓解,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尽量不用卫生护垫,选择宽松棉质内裤等。 二、特殊人群外阴瘙痒的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出现外阴瘙痒需谨慎用药。若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应优先选择局部抗真菌药物,避免口服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就诊时需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最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哺乳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如使用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时,需暂停哺乳,因为甲硝唑可分泌至乳汁中,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而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对更安全,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儿童 儿童外阴瘙痒相对较少见,多与卫生不良、蛲虫感染等有关。若为蛲虫感染引起的外阴瘙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蛲虫药膏等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剪指甲,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保持外阴清洁 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清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清洗用具要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二)穿着合适的衣物 选择宽松、棉质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这样可以保持外阴通风透气,减少局部潮湿,从而缓解外阴瘙痒。 (三)避免刺激 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肥皂等清洗外阴,也不要搔抓外阴,以免加重瘙痒和导致皮肤破损。 总之,女人出现外阴瘙痒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殊情况,如是否怀孕、是否处于哺乳期、年龄等,同时可配合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症状。如果外阴瘙痒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17 14:25:20
  • 卵巢囊腺癌怎么治

    卵巢囊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有全面分期手术(早期)和肿瘤细胞减灭术(晚期);化疗有术后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和PARP抑制剂(携BRCA基因突变者适用);特殊人群如老年和年轻患者治疗需注意不同事项;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和长期随访,以早期发现复发转移并采取措施。 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晚期卵巢囊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切除所有原发灶和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病灶直径小于1cm。这有助于提高化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晚期患者通过规范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结合后续治疗,也能获得一定的生存获益。 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多数卵巢囊腺癌患者术后需要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有紫杉醇联合铂类(TP方案)等。以TP方案为例,紫杉醇联合顺铂或卡铂的化疗方案在卵巢癌治疗中广泛应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术后辅助化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对于不同分期和病理类型的患者,化疗的疗程和具体方案可能会有所调整。 新辅助化疗:对于部分晚期、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例如,对于一些无法直接进行手术的患者,通过新辅助化疗使肿瘤降期后再行手术,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靶向治疗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可用于卵巢囊腺癌的治疗。它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使用靶向药物前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使用。 PARP抑制剂: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囊腺癌患者,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等有较好的疗效。PARP抑制剂可以抑制DNA损伤修复,导致肿瘤细胞凋亡。这类药物可以用于维持治疗等阶段,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卵巢囊腺癌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重对身体状况的评估。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化疗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化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等问题,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往往有生育需求,在治疗时需要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对于早期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考虑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如单侧附件切除等,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化疗药物可能会对卵巢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不孕等问题,在治疗前可与患者充分沟通相关风险,并探讨生育保存等相关措施,如胚胎冷冻保存等。 随访监测 定期复查:卵巢囊腺癌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治疗结束后的前2年,每3-4个月复查一次,包括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检测、影像学检查(如盆腔超声、CT或MRI等)。通过定期复查可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长期随访: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因为卵巢囊腺癌有复发的可能。随访时间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等,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影响。

    2025-10-17 14:24:44
  • 子宫内膜薄怎么治疗,能治好吗

    子宫内膜薄的常见治疗方法有激素补充治疗(针对雌激素水平不足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和运动)、手术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针对宫腔粘连者)。子宫内膜薄大部分可经规范治疗改善,能否完全治好与病因(内分泌因素导致相对易治,宫腔粘连严重且病程长较难)和患者个体情况(年轻患者修复力强、年龄大及多次严重宫腔操作病史者治疗难度大但仍可改善)相关。 一、子宫内膜薄的常见治疗方法 (一)激素补充治疗 1.作用机制:对于因体内雌激素水平不足导致的子宫内膜薄,可通过补充雌激素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雌激素能刺激子宫内膜的增殖。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后,子宫内膜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适用人群:适用于因内分泌因素,如卵巢功能减退等导致雌激素水平低下引起子宫内膜薄的女性,尤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一般在生育年龄有相关内分泌异常的女性较为常见。 (二)改善生活方式 1.饮食方面: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豆制品(大豆、豆浆等),其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可能对子宫内膜的修复有一定帮助。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为身体修复提供物质基础。 2.运动方面:适度运动,如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时间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子宫内膜的血供,对改善子宫内膜薄可能有一定益处。运动时需考虑年龄和身体状况,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女性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而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则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三)手术治疗 1.宫腔粘连分离术:如果子宫内膜薄是由于宫腔粘连引起的,需要进行宫腔粘连分离术。通过手术分离粘连的组织,恢复宫腔的正常形态,从而为子宫内膜的生长创造条件。该手术适用于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导致宫腔粘连引起子宫内膜薄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生育年龄的女性术后恢复相对较好,但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评估。 二、子宫内膜薄能否治好 子宫内膜薄经过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是可以改善的,但能否完全治好取决于多种因素。 (一)治疗效果与病因相关 1.内分泌因素导致的子宫内膜薄:如果是单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内膜薄,通过规范的激素补充治疗等,大部分患者可以使子宫内膜厚度恢复到正常范围,从而提高受孕等方面的机会,有较大的治好可能。例如,一些因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雌激素水平相对不足引起子宫内膜薄的患者,经过调整内分泌治疗后,子宫内膜情况可得到改善。 2.宫腔粘连导致的子宫内膜薄:对于宫腔粘连引起的子宫内膜薄,通过手术分离粘连后,再配合相应的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子宫内膜状态,但如果宫腔粘连严重且病程较长,可能子宫内膜的修复会受到一定影响,治好的难度相对增大,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与患者个体情况相关 1.年龄因素:年轻患者(一般指小于35岁)身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对于子宫内膜薄的治疗反应可能更好,治好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年龄较大的患者(如大于35岁),尤其是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治疗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过积极治疗仍有可能改善子宫内膜薄的状况。 2.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多次严重的宫腔操作病史,子宫内膜损伤严重,那么治好的难度会增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需要综合治疗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

    2025-10-17 14:24:14
  • 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腺肌瘤的区别

    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腺肌瘤在定义、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对生育影响上存在差异。子宫腺肌症是内膜腺体和间质弥漫侵入子宫肌层,子宫均匀增大,症状为经量多、经期长、痛经进行性加重,超声见肌层回声不均等,治疗结合多因素,对生育影响大;子宫腺肌瘤是异位内膜局限性浸润形成团块,子宫不对称增大,痛经可能更局限,超声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团块等,治疗依情况而定,对生育影响相对稍小但也有不良妊娠风险。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性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其病理特点是子宫肌层内有异位的内膜腺体及间质,呈弥漫性分布,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一般子宫呈球形增大,前后径增厚明显。 子宫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为异位内膜腺体及间质局限性浸润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类似肌壁间肌瘤,与周围肌层界限不清,多呈局限性生长,形成子宫肌层内的瘤体。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痛经多在月经开始时出现,持续整个经期,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妇科检查时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有压痛,月经期间压痛更明显,多见于有生育史或多次流产史的经产妇,年龄上多见于30岁以上人群。 子宫腺肌瘤:临床表现与子宫腺肌症相似,但痛经症状可能相对更局限,局部疼痛较明显,子宫呈不对称增大,可在子宫表面触及局限性结节状突起,质地硬,有压痛,也常见于经产妇,年龄分布与子宫腺肌症类似。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超声检查: 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子宫肌层增厚,前后径增大,内膜线可前移或后移。 子宫腺肌瘤:超声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限性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周围有一圈低回声环,类似“晕征”。 MRI检查: 子宫腺肌症:MRI上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弥漫性的T2加权像低信号灶,边界模糊。 子宫腺肌瘤:MRI可见子宫肌层内局限性的T2加权像低信号结节,周围有高信号的假包膜样结构。 四、治疗方式区别 子宫腺肌症: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内膜萎缩,缓解症状;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全切除术等,但手术会影响生育功能。 子宫腺肌瘤:治疗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若患者症状明显,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选择腺肌瘤切除术,尽量保留子宫功能,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较为适用;若症状较轻,也可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等,但药物治疗效果可能相对子宫腺肌症稍弱,对于近绝经期患者,也可考虑观察随诊。 五、对生育影响的差异 子宫腺肌症:由于子宫肌层弥漫性病变,子宫环境不利于胚胎着床,怀孕几率相对降低,且怀孕后发生流产、早产等风险相对增加,因为子宫肌层的异常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和顺应性,在妊娠过程中可能出现子宫张力异常等情况。 子宫腺肌瘤:若腺肌瘤为局限性且未破坏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的整体结构过于严重,相对子宫腺肌症对生育的影响稍小,但如果腺肌瘤较大或位置特殊,也会影响受精卵着床及妊娠过程,同样可能导致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具体情况需根据腺肌瘤的大小、位置等综合评估。

    2025-10-17 14:22: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