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凡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先天性唇、腭裂序列治疗、皮罗序列征、腮弓综合征、复杂性面裂整复、口腔颌面部瘢痕整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先天性唇、腭裂序列治疗、皮罗序列征、腮弓综合征、复杂性面裂整复、口腔颌面部瘢痕整复。展开
  • 长智齿会影响脸型吗

    长智齿是否影响脸型取决于智齿萌出情况及个体因素,正常萌出智齿对脸型影响小,阻生智齿可能因局部软组织炎症肿胀、长期刺激及对颌骨产生压力等在一定情况影响脸型,但多可通过口腔治疗干预改善 一、智齿生长的基本情况 智齿是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颗磨牙,一般在16-25岁左右萌出。其生长方向和位置存在多种变异情况,可能正常萌出,也可能出现阻生等异常情况。 二、正常萌出智齿对脸型的影响 1.对脸型影响较小的情况 正常萌出且位置、方向都正常的智齿,一般对脸型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因为其萌出的位置和方向没有导致面部骨骼结构发生改变,面部的肌肉、脂肪等软组织也不会因正常萌出的智齿而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化,所以从外观上基本看不出脸型因正常萌出的智齿而有改变。 2.特殊人群的正常萌出智齿情况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智齿正常萌出过程中,由于骨骼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常萌出的智齿一般不会对脸型造成不良影响,但仍需关注智齿萌出过程中的口腔卫生等情况;对于成年人,正常萌出的智齿通常也不会引起脸型的显著变化,因为成年人的骨骼已经基本定型,智齿萌出对骨骼的影响微乎其微。 三、阻生智齿对脸型的影响 1.局部软组织变化相关影响 炎症引发的肿胀:阻生智齿常导致周围牙龈组织反复发炎,引起局部肿胀。例如,下颌阻生智齿阻生时,可导致下颌智齿区域牙龈反复红肿疼痛,长期的炎症肿胀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面部相应区域看起来有轻度的肿胀感,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局限,且通过抗炎治疗等措施可以改善。对于儿童,由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阻生智齿引发的炎症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及时处理以避免炎症扩散等更严重问题;对于有全身性疾病的成年人,如糖尿病患者,阻生智齿引发的炎症可能更难控制,局部肿胀等情况可能会更明显,且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处理智齿问题。 长期刺激导致的软组织改变:阻生智齿可能会持续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局部组织的纤维增生等改变。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而且对脸型的影响程度也较为有限,一般不造成明显的脸型改变。 2.骨骼方面的影响 下颌骨的影响:某些情况下,下颌阻生智齿可能会对下颌骨产生压力,长期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下颌骨局部的骨质吸收或增生等变化。如果是下颌近中阻生智齿,可能会导致下颌骨向前、向近中方向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脸型。对于青少年患者,由于下颌骨仍在生长发育,阻生智齿对下颌骨生长的影响可能更明显,可能会导致下颌不对称等情况,从而影响脸型;而成年人下颌骨已基本定型,阻生智齿对下颌骨骨骼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阻生智齿引发严重的炎症等问题,可能会间接导致面部外观的一些细微变化。 上颌骨的影响:上颌阻生智齿相对下颌阻生智齿对脸型的影响更为少见。上颌阻生智齿一般很少会引起上颌骨明显的骨骼结构改变从而影响脸型,因为上颌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使得阻生智齿对其骨骼的影响相对较小。 总体而言,长智齿是否会影响脸型主要取决于智齿是正常萌出还是阻生,以及个体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正常萌出的智齿通常对脸型影响不大,而阻生智齿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会对脸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一般不是非常显著且可以通过及时的口腔治疗来进行干预和改善。

    2025-10-14 16:44:04
  • 腮腺混合瘤的症状和危害是什么

    腮腺混合瘤会出现腮腺部位肿块、面部外观改变等症状,还会带来局部组织破坏、恶变风险等危害,肿块多为耳下或耳前缓慢生长的结节状、边界清可推动的,增大可致面部不对称,肿瘤生长会侵犯周围组织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等,且有恶变可能致生长加快、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有影响。 一、腮腺混合瘤的症状 1.腮腺部位肿块 表现:多表现为耳下或耳前区缓慢生长的肿块,一般无明显疼痛等不适症状,肿块质地可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时可推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出现,比如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男性、女性都可能发生腮腺混合瘤并出现腮腺部位肿块。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压力较大环境或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也可能患病出现该症状。对于有腮腺部位肿块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肿块变化情况。 相关腮腺混合瘤起源于腮腺上皮组织,肿瘤逐渐生长形成可触及的肿块,其生长相对缓慢是因为肿瘤细胞增殖速度有一定特点。 2.面部外观改变 表现: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能会引起面部外观的改变,比如导致面部不对称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面部结构不同,儿童面部骨骼等还在发育中,肿瘤可能影响面部正常发育;成年人面部外观改变会更明显影响美观;老年人面部皮肤松弛等基础上出现肿瘤导致的外观改变也较为显著。男性和女性在面部外观改变感受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肿瘤引起的面部结构变化。生活方式中经常对面部进行观察的人群可能能更早发现面部外观改变。有腮腺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要注意面部外观变化。 相关肿瘤占据腮腺空间,导致局部组织膨隆,从而引起面部不对称等外观改变,不同生长阶段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程度不同,造成的外观改变程度也不同。 二、腮腺混合瘤的危害 1.局部组织破坏 表现:肿瘤不断生长可能会侵犯周围的腮腺组织、面神经等结构。侵犯面神经时可能导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出现口角歪斜等表现。对于儿童来说,面神经等组织还在发育阶段,肿瘤侵犯可能影响其正常发育和面部功能;成年人面神经受侵犯会严重影响面部表情和日常生活交流;老年人本身面部肌肉等功能有所减退,肿瘤侵犯面神经后可能进一步加重面部功能障碍。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如经常进行面部表情丰富活动的人,面神经受影响后对生活影响更明显。有腮腺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局部组织破坏风险可能更高。 相关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会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破坏正常的腮腺组织和神经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 2.恶变风险 表现:腮腺混合瘤存在一定恶变的可能,恶变后肿瘤生长速度会加快,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腮腺混合瘤恶变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恶变后果严重;成年人恶变几率相对有所增加,恶变后症状会迅速加重;老年人恶变后身体耐受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可能更难控制。男性和女性在恶变后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都会出现病情恶化相关表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等人群,腮腺混合瘤恶变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有腮腺混合瘤病史且未及时治疗的人群恶变风险更大。 相关腮腺混合瘤的肿瘤细胞具有潜在的恶变倾向,其内部细胞成分复杂,部分细胞可能发生恶性转化,从而导致肿瘤恶变,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至淋巴结等部位。

    2025-10-14 16:43:07
  • 牙疼是什么原因

    牙疼的常见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龈炎、智齿冠周炎。龋齿是细菌分解糖分产酸腐蚀牙齿硬组织致龋洞累及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引发牙疼,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牙髓炎多由龋齿发展或外伤致牙髓感染,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根尖周炎常是牙髓炎进一步发展或受创伤、化学刺激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牙龈炎因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致牙龈炎症,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智齿冠周炎因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致细菌感染,多见于18-25岁青少年,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一、龋齿(蛀牙) 1.原因: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分解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逐渐腐蚀牙齿硬组织,形成龋洞,当龋洞累及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时,就会引发牙疼。例如,儿童如果经常吃甜食且不注意口腔清洁,就容易患龋齿。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较成年人更易患龋齿导致牙疼。 生活方式:高糖饮食、口腔清洁不彻底(如不按时刷牙、刷牙时间短、方法不正确等)会增加龋齿发生的风险,从而引发牙疼。 病史:有口腔卫生不良病史、曾经有过龋齿未及时治疗的人群,再次发生龋齿导致牙疼的可能性更高。 二、牙髓炎 1.原因:多由龋齿发展而来,细菌感染牙髓组织引起炎症。另外,外伤等也可能导致牙髓受损引发牙髓炎。 2.影响因素: 年龄: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青少年和中老年人因牙齿不同状态易受影响,青少年可能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发展为牙髓炎,中老年人可能因牙齿磨损等原因导致牙髓感染。 生活方式:口腔卫生差是重要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龋齿进而引发牙髓炎;外伤史人群也易因外伤导致牙髓受损引发牙髓炎。 病史:有龋齿病史、牙齿外伤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牙髓炎导致牙疼。 三、根尖周炎 1.原因:通常是牙髓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细菌感染扩散到牙根尖周围组织引起炎症。此外,创伤、化学刺激等也可能引发根尖周炎。 2.影响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因上述原因导致根尖周炎。 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不良引发牙髓炎后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根尖周炎;有牙齿创伤史的人群也易出现根尖周炎。 病史:有牙髓炎病史、牙齿创伤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根尖周炎导致牙疼。 四、牙龈炎 1.原因:主要是由于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堆积在牙龈边缘,引起牙龈组织的炎症。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口腔卫生习惯未养成导致牙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成年人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易患牙龈炎。 生活方式:不注意口腔清洁、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形成,增加牙龈炎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引发牙疼。 病史:有口腔卫生不良病史、吸烟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牙龈炎导致牙疼。 五、智齿冠周炎 1.原因: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 2.影响因素: 年龄:多见于18-25岁的青少年,这个阶段智齿开始萌出。 生活方式:口腔卫生差、身体抵抗力下降(如熬夜、过度疲劳等)时,更易发生智齿冠周炎导致牙疼。 病史:有智齿萌出异常病史、身体抵抗力差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智齿冠周炎导致牙疼。

    2025-10-14 16:41:46
  • 孩子牙龈上长了个肉包是怎么回事

    牙龈上长肉包常见于儿童,原因包括根尖周炎(儿童乳牙或年轻恒牙易患)、牙龈脓肿(局部刺激或不良生活方式致牙龈化脓炎症)、萌出性囊肿(牙齿萌出时牙龈形成含液囊肿)。需通过口腔检查和X线检查诊断,处理上根尖周炎分情况治疗,牙龈脓肿需清洁局部或切开引流,萌出性囊肿小的可观察,大的抗炎处理。低龄儿童家长要关注口腔卫生,换牙期儿童要重视异常及时就医。 一、牙龈上长肉包的常见原因 1.根尖周炎 儿童情况:儿童常见于乳牙或年轻恒牙的根尖周炎。比如乳牙发生龋齿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波及牙髓,进而影响根尖周组织。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根尖周组织出现渗出等病变,使得牙龈上形成肉包。一般有龋齿病史,牙齿可能变色、有松动等表现。 年龄影响:低龄儿童由于口腔卫生意识差、饮食习惯等因素,更容易发生龋齿,从而增加根尖周炎导致牙龈长肉包的风险。 2.牙龈脓肿 局部刺激因素:可能是食物残渣、菌斑等局部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化脓性炎症。例如儿童喜欢吃甜食,口腔清洁不彻底,食物残渣残留,长期刺激牙龈导致脓肿形成,表现为牙龈上的肉包,可能伴有疼痛、红肿等。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口腔清洁不到位,会促进菌斑堆积,增加牙龈脓肿的发生几率。 3.萌出性囊肿 牙齿萌出阶段:在牙齿萌出过程中,牙龈覆盖在牙冠表面,形成的一个含液体的囊肿。常见于恒牙萌出时,牙龈局部肿胀,看起来像肉包。一般随着牙齿的萌出,囊肿可能会自行消退,但如果继发感染则会加重症状。 年龄因素:多发生在牙齿萌出的年龄段,如儿童换牙期。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1.口腔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牙齿的情况,包括牙齿是否有龋坏、松动,牙龈肉包与牙齿的关系等。通过视诊、触诊来判断肉包的质地、活动度等。 对于乳牙的情况,会查看乳牙的牙髓状态等。 2.X线检查 拍摄牙齿的X线片,有助于了解根尖周组织的情况,比如根尖周是否有阴影、骨质破坏等,对于根尖周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以清晰看到恒牙胚的情况等,对于萌出性囊肿也能通过X线看到牙龈下的囊性病变。 三、处理与注意事项 1.根尖周炎的处理 如果是乳牙的根尖周炎,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处理。但要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情况,治疗过程需尽量安抚儿童情绪。 年轻恒牙的根尖周炎处理需更加谨慎,遵循保存活髓或患牙的原则。 2.牙龈脓肿的处理 首先要清洁局部,去除刺激因素,如通过洗牙等方式清除菌斑、牙石等。如果脓肿较大,可能需要切开引流。 儿童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如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儿童专用牙刷和牙膏等。 3.萌出性囊肿的处理 一般较小的萌出性囊肿可观察,等待牙齿萌出自行消退。如果有感染等情况,可进行局部的抗炎处理。 换牙期儿童要注意观察牙齿萌出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特殊人群提示 低龄儿童:家长要特别关注儿童口腔卫生,避免儿童过多食用甜食,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因为低龄儿童自我口腔清洁能力差,且对口腔疾病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家长的监督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换牙期儿童:此阶段儿童牙龈上长肉包需更加重视,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因为换牙期牙齿的健康关系到恒牙的正常萌出和口腔功能的发育等。

    2025-10-14 16:40:59
  • 几岁牙齿长全

    儿童乳牙约6-8个月开始萌出,2岁半左右长全;恒牙中六龄齿6-8岁萌出,6岁左右开始乳恒牙替换,12-13岁除智齿外基本长全,智齿萌出有差异。遗传、营养、疾病、内分泌等影响牙齿萌出。不同年龄段护理要点不同,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特殊病史儿童牙齿萌出有相应注意事项。 恒牙: 第一恒磨牙(六龄齿)通常在6-8岁开始萌出,是最早萌出的恒牙。 乳恒牙替换一般从6岁左右开始,到12-13岁左右,除了第三磨牙(智齿)外,28颗恒牙基本长全。而第三磨牙萌出时间较晚,有的人在18岁左右开始萌出,也有人终生不萌出,这与遗传、颌骨发育等因素有关,若颌骨发育空间不足,可能会导致智齿阻生等问题。 影响牙齿萌出时间的因素 遗传因素:父母牙齿萌出时间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乳牙或恒牙萌出时间较早或较晚,儿童可能有类似的趋势。例如,父母乳牙2岁半长全,子女乳牙长全时间可能也在相近年龄段。 营养因素: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对牙齿的发育和萌出至关重要。缺乏钙磷会影响牙齿的钙化,导致牙齿萌出延迟,如婴儿期维生素D缺乏可能引起佝偻病,进而影响牙齿萌出;而营养过剩可能导致牙齿发育异常,比如恒牙萌出顺序紊乱等情况。 疾病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牙齿萌出,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包括牙齿萌出延迟;先天性梅毒患儿牙齿可能出现形态异常且萌出时间推迟。 内分泌因素:内分泌激素水平影响牙齿萌出,例如生长激素缺乏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萌出进程。 不同年龄段牙齿护理要点 婴儿期(0-2岁):此阶段主要是乳牙萌出阶段,家长可以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婴儿的牙龈,保持口腔清洁,预防龋齿。同时,保证婴儿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钙磷等营养物质以支持乳牙发育。 幼儿期(3-6岁):乳牙已基本长全,要开始培养儿童刷牙习惯,每天早晚使用儿童专用牙膏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此阶段儿童可能喜欢吃甜食,家长要控制儿童甜食摄入,减少龋齿发生风险。 学龄期(6-12岁):乳恒牙替换阶段,要注意观察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情况,若乳牙长时间不脱落影响恒牙萌出,要及时就医拔除滞留乳牙。同时,继续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并且可以考虑进行窝沟封闭,预防第一恒磨牙等恒牙的窝沟龋。 青少年期(12岁以上):恒牙基本长全,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洁治和口腔健康检查。对于有智齿萌出的青少年,要注意观察智齿萌出情况,若智齿萌出异常、反复引起冠周炎等问题,可根据情况考虑拔除智齿。 特殊人群牙齿萌出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牙齿萌出时间可能较足月儿延迟,因为早产儿各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包括口腔颌面部发育。家长要更加注意早产儿口腔护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营养物质,密切观察牙齿萌出情况,必要时咨询儿科医生和口腔科医生的联合意见。 有特殊病史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儿童,牙齿萌出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护理。例如糖尿病儿童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发口腔感染,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做好口腔清洁;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在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注意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操作前后可能需要咨询心脏科医生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

    2025-10-14 16:40: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