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足部畸形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足部畸形等。展开
  • 关节响也不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关节响分为生理性弹响和病理性弹响但暂时不疼的情况。生理性弹响包括关节摩擦导致和气体逸出引起;病理性弹响但暂时不疼的情况有软骨损伤、肌腱问题、关节囊松弛等,对于关节响但不疼的情况需观察弹响相关情况,若有异常或伴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不同人群要考虑相应因素,如儿童考虑生长发育、老年人考虑退行性病变等。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正常活动时,关节面之间、软骨、滑膜、韧带等组织会发生摩擦或滑动,有时就会产生弹响。例如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半月板、滑膜等结构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生理性弹响,这种弹响通常只发生一次,不伴有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常见于年轻人,尤其是长期不运动后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因为关节长时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后,突然活动时组织间的摩擦容易产生弹响。 气体逸出引起 关节腔是相对密封的腔隙,里面含有起到润滑等作用的滑液,当关节活动时,关节腔的压力发生变化,原本溶解在滑液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形成小气泡逸出,就会产生弹响,这种弹响往往比较清脆,单独出现,也不伴随疼痛等不适,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病理性弹响但暂时不疼的情况 软骨损伤 如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早期可能只是出现弹响,而没有明显疼痛。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纤维软骨结构,起到缓冲和稳定关节的作用,当半月板受到轻微损伤时,在关节活动过程中,损伤的半月板会与关节面等结构发生异常摩擦或卡压,从而产生弹响,但由于损伤初期可能程度较轻,疼痛不明显。这种情况常见于有膝关节扭伤史的人群,比如运动爱好者在剧烈运动中突然扭转膝关节时容易发生。 肌腱问题 像肩关节,肩袖肌腱如果出现轻微的磨损或炎症前期改变,在肩关节活动时,肌腱与周围结构摩擦可能会产生弹响。例如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进行重复性动作的人群,如经常打羽毛球、游泳的人,肩袖肌腱长期受到磨损,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关节弹响,而无明显疼痛。 关节囊松弛 一些关节囊比较松弛的人,关节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在关节活动时,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对合关系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异常变化,从而产生弹响。比如髋关节,关节囊松弛的人在行走或活动髋关节时可能会出现弹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相对常见,因为骨骼和关节结构还在发育阶段,关节囊等结构的紧张度可能不够稳定。 对于关节响但不疼的情况,一般首先要观察弹响的频率、性质等。如果弹响频繁出现、弹响声音异常(如粗糙、卡顿感明显等)或者伴有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成像等)来明确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儿童来说,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因素,比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等情况,家长如果发现儿童关节异常弹响,应尽早带其就医检查;对于老年人,要考虑退行性病变等因素的影响,注意观察关节的变化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关节评估和干预。

    2025-10-15 15:15:07
  • 腰间盘突出如何治疗

    椎间盘相关疾病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依自身情况调整)、牵引(特定人群慎用)、物理治疗(热敷、按摩推拿有注意事项)、药物治疗(特定病史者慎用);手术治疗有适应证(依年龄等情况把握)和方式(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长、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有适用情况)。 一、非手术治疗 (一)卧床休息 对于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卧床休息是重要的基础治疗。一般建议严格卧床3-4周,之后佩戴腰围逐步下地活动。卧床时可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卧床休息的具体实施需要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比如老年人卧床时间可适当考虑身体状况,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年轻体力劳动者可能需要更严格遵守卧床时间要求以促进椎间盘髓核回纳。 (二)牵引治疗 牵引可采用骨盆牵引等方式,通过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一般从体重的1/10开始,逐渐增加,每次牵引时间30分钟左右,每天1-2次。但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病史的人群要谨慎使用牵引治疗,比如骨质疏松患者牵引可能加重椎体压缩风险。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采用温毛巾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温度和时间需适当调整,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防止烫伤。 2.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对于伴有椎体不稳、椎管狭窄、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人群要避免盲目推拿,比如有严重颈椎病基础的患者,不恰当的推拿可能导致脊髓损伤等严重后果。 (四)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要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监测肾功能指标。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2.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情况。 3.突出物较大,严重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功能进行性减退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除非有严重神经压迫等紧急情况,一般优先考虑保守治疗;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权衡手术风险和收益。 (二)手术方式 1.传统开放手术:如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等,通过切除部分椎板来暴露椎间盘,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2.微创手术:包括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合适的患者才能选择微创手术,比如突出髓核较局限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微创手术,但对于突出髓核复杂、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的患者可能不适合。

    2025-10-15 15:13:54
  • 脚趾头疼的原因

    脚趾疼痛成因包括外伤致软组织挫伤或骨折、关节炎类中痛风性关节炎与高尿酸血症相关且急性发作有特定症状、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致关节相关表现、感染因素里甲沟炎因细菌侵入初期红肿疼痛后期化脓、真菌性感染致足癣相关症状、鞋子因素因长期穿尖头过窄鞋致挤压疼痛、神经病变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致脚趾感觉异常、过度劳累致组织疲劳引发疼痛,儿童需警惕外伤或鞋不合适、女性少穿高跟鞋、糖尿病患者严控血糖、老年人关注关节退变等并控基础疾病。 一、外伤因素 脚趾受到直接外力撞击,如踢到硬物、被重物砸压等,可导致软组织挫伤,出现局部肿胀、淤血、疼痛;严重时可能引发骨折,表现为脚趾明显畸形、活动受限且疼痛剧烈,若发生骨折需及时就医评估处理。 二、关节炎类 (一)痛风性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脚趾关节(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呈刀割样或撕裂样,局部伴有红肿热痛表现,血尿酸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 (二)类风湿关节炎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对称性累及脚趾小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早晨起床时症状明显,活动后稍缓解,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关节畸形,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明确诊断。 三、感染因素 (一)甲沟炎 多因指甲修剪过短、外伤等使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甲沟组织,初期甲沟局部出现红肿疼痛,若未及时处理可发展为化脓,疼痛加剧,局部可见脓性分泌物。 (二)真菌性感染 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若真菌蔓延至脚趾间及脚趾皮肤,可出现瘙痒、水疱、脱屑等症状,严重时继发感染可导致脚趾疼痛。 四、鞋子因素 长期穿着尖头、过窄的鞋子,会使脚趾长期处于挤压状态,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脚趾受压部位出现疼痛,尤其在行走后疼痛更为明显,建议选择合适尺码、舒适的鞋子以减少此类疼痛发生。 五、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因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纤维,可出现脚趾麻木、刺痛、灼痛等感觉异常,疼痛程度因人而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预防此类神经病变相关疼痛。 六、过度劳累 长时间行走、跑步、跳舞等运动,会使脚趾反复活动,导致肌肉、肌腱、关节等组织疲劳,代谢产物堆积,引发脚趾疼痛,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但若长期过度劳累可能造成慢性损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活泼好动,脚趾疼痛需警惕外伤或鞋子不合适,应选择合适鞋码,避免因鞋子过小影响脚趾发育,若有异常及时就医排查。 女性:常穿高跟鞋等特殊鞋类,易因鞋子因素导致脚趾疼痛,建议减少穿高跟鞋时长,选择舒适鞋款。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神经病变相关指标,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脚趾疼痛。 老年人:易患关节退变、痛风等疾病导致脚趾疼痛,应关注日常活动量,控制基础疾病(如痛风患者需低嘌呤饮食),定期体检评估关节及代谢情况。

    2025-10-15 15:12:49
  • 小腿抽筋后肌肉疼如何止痛

    缓解小腿抽筋后疼痛可通过拉伸缓解(如腓肠肌、比目鱼肌拉伸)、局部按摩(揉捏法、点压穴位)、热敷(热毛巾热敷)、补充电解质(钠、钾等电解质补充),若小腿抽筋后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下肢肿胀、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孕妇频繁出现要排查原因。 一、拉伸缓解 1.腓肠肌拉伸:患者坐下,伸直发生抽筋的腿,将脚趾向上勾起,尽量使脚尖朝向自己,同时手向自己方向拉脚掌,保持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2-3次。对于儿童,家长可辅助进行拉伸动作,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不同年龄的人群拉伸时的力度和幅度需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儿童因骨骼肌肉发育未完善,更要轻柔操作。 2.比目鱼肌拉伸:站立位,距墙一步远,患腿在后,膝关节伸直,健腿在前,膝关节屈曲,身体向墙倾斜,感受后腿小腿的拉伸,保持15-30秒,同样可重复操作。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上班族,可能因肌肉紧张更容易发生抽筋,平时可适当增加此类拉伸动作的频率。 二、局部按摩 1.揉捏法:用手指或手掌在抽筋的肌肉部位进行揉捏,从肌肉的远端向近端进行,力度以能耐受且有酸胀感为宜。对于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和皮肤敏感度的变化,按摩力度要更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损伤或加重肌肉损伤。按摩时可配合适当的力度变化,先轻后重再轻,促进肌肉放松。 2.点压穴位:可点压承山穴、委中穴等穴位,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用拇指按压穴位,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度,保持10-15秒后放松,重复几次。不同病史的人群,如有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摩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按压导致血管损伤,需根据自身病情调整按摩力度和穴位选择。 三、热敷 1.热毛巾热敷:将毛巾浸泡在40-50℃的温水中,拧干后敷在抽筋的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水温的控制,避免烫伤儿童皮肤,可先将毛巾接触手腕内侧测试温度。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需留意水温,防止烫伤。热敷时要保证毛巾的温度和湿度,持续作用于肌肉部位。 四、补充电解质 1.钠、钾等电解质补充:如果是因出汗过多等原因导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小腿抽筋后疼痛,可适当补充含钠、钾的饮品或食物,如运动饮料、香蕉等。运动量大的人群,如运动员,因大量出汗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平时可提前做好电解质补充准备。儿童若因腹泻等导致电解质丢失,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电解质,避免自行盲目补充导致不良后果。 五、就医情况 如果小腿抽筋后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下肢肿胀、麻木、无力等症状,可能是存在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管超声、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若频繁出现小腿抽筋后疼痛,要警惕是否与孕期钙代谢等因素有关,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2025-10-15 15:11:58
  • 腰不疼左屁股和腿酸痛怎么回事

    腰不疼但左屁股和腿酸痛可能由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炎、腰椎管狭窄症等引起,不同病症有不同发病机制和症状表现,出现该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发病机制:腰椎间盘的退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断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可导致左屁股和腿酸痛。年龄增长会使腰椎间盘逐渐退变,长期弯腰劳作、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腰椎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引发椎间盘退变。 2.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腿部,疼痛性质可为酸痛、刺痛等,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的动作可使疼痛加剧。在不同年龄段,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中青年人群多因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发病,老年人群多因退变加重而发病。 二、梨状肌综合征 1.发病机制:梨状肌损伤、炎症等原因导致梨状肌痉挛、水肿,压迫坐骨神经,引起左屁股和腿酸痛。长时间行走、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梨状肌损伤,女性在孕期由于骨盆变化也可能增加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2.症状表现:臀部疼痛,并可向同侧下肢放射,疼痛程度不一,可伴有下肢麻木等症状。在女性孕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梨状肌承受的压力增大,更容易出现梨状肌综合征。 三、坐骨神经炎 1.发病机制:坐骨神经受到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引发炎症,导致左屁股和腿酸痛。感染性疾病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能累及坐骨神经,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现营养代谢障碍,进而引发坐骨神经炎。 2.症状表现: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出现酸痛,可伴有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如麻木、过敏等。糖尿病患者发生坐骨神经炎时,除了腿部酸痛外,还可能有足部感觉减退等表现,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 四、腰椎管狭窄症 1.发病机制:腰椎管、神经根管等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左屁股和腿酸痛。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退变因素容易导致腰椎管狭窄,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2.症状表现: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表现之一,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痛、麻木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同时可伴有腰部酸痛等表现。老年人群由于退变更为明显,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当出现腰不疼但左屁股和腿酸痛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腰椎CT、MRI等)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先尝试卧床休息、牵引等非手术治疗;如为梨状肌综合征,可进行按摩、理疗等。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糖尿病患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孕期女性应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以利于坐骨神经炎等疾病的治疗。

    2025-10-15 15:09: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