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严重胸外伤,胸腹联合伤的救治,急腹症的诊断及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治疗。
向 Ta 提问
郭贯成,外科主任医师,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长期以来从事外科临床一线工作,理论基础扎实,手术操作娴熟。能熟练完成普外科和胸外科常见手术的操作,热衷于创伤急救工作及临床研究。
曾分别赴广州、北京进修学习。多次参加国内外短期培训班学习。撰写并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一篇,获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2005年获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2011年获赞比亚国家“五一”劳动奖。
展开-
心肺复苏要怎么按压
心肺复苏根据不同人群(成人、儿童、婴儿)有不同的按压部位、姿势、频率、深度要求,还涉及按压与通气配合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肥胖者)注意事项,成人、儿童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婴儿双人及单人心肺复苏比例也为30:2,各人群按压部位、姿势、频率、深度等有具体标准及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一、按压部位 1.成人:两乳头连线中点,这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确定的标准按压部位,此部位能较好地保证对心脏的有效按压,通过按压使血液能有效的泵出。 2.儿童: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下方,儿童的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这样的按压部位能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减少对儿童身体的损伤风险。 3.婴儿: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点下方一横指处,婴儿的胸廓较小,采用此部位能精准按压心脏区域。 二、按压姿势 1.成人:跪于患者一侧,腰部挺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力量进行按压,双臂应伸直,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保证按压时力量能垂直传递到患者胸部。 2.儿童:可用一只手进行按压,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手臂保持伸直,利用身体力量进行按压。 3.婴儿:用两手指尖按压,双手环抱婴儿胸部,两手指尖放在按压部位进行按压,要注意力量的控制,避免过度用力损伤婴儿。 三、按压频率 1.成人: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保持这个频率能有效维持血液循环,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 2.儿童:同样需要达到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的频率,以满足儿童心肺复苏时的血液循环需求。 3.婴儿:频率也是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婴儿的心肺功能与成人和儿童有差异,但按压频率需在此范围内以保证有效的心肺复苏效果。 四、按压深度 1.成人:至少5cm,但不超过6cm,临床研究显示,按压深度达到5-6cm能有效实现心脏按压的目标,过浅则无法有效泵血,过深可能会造成胸腔脏器损伤。 2.儿童:按压深度约为5cm,儿童的胸廓相对成人较软,5cm左右的按压深度既能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又能避免过度按压造成损伤。 3.婴儿:按压深度约为4cm,婴儿的胸廓非常脆弱,4cm左右的按压深度是安全且有效的,能在保证泵血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婴儿身体的损伤。 五、按压与通气的配合 1.双人心肺复苏:成人和儿童情况下,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即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婴儿双人复苏时比例也是30:2。这样的比例经过大量临床验证,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 2.单人心肺复苏:成人、儿童、婴儿的按压与通气比例均为30:2,单人施救者需要交替进行按压和通气,以保证心肺复苏的持续有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在按压时要注意力量的适度控制,避免因骨骼脆弱导致肋骨骨折等情况,但仍要保证达到规定的按压深度和频率以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2.孕妇:孕妇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部位应适当向胸骨上方偏移,因为孕妇的子宫增大可能会影响胸部下方的按压效果,要在保证按压有效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孕妇腹部的压迫。 3.肥胖者:肥胖者的胸部脂肪较厚,按压时要确保按压部位准确,可能需要更大的力量来达到规定的按压深度,但要注意避免因力量过大造成自身疲劳和对患者的过度损伤,同时要准确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等标准按压部位。
2025-10-11 14:05:00 -
中暑的预警温度是多少
环境温度达32℃需警惕中暑风险,35℃及以上中暑可能性显著升高,不同人群对高温环境耐受有差异,儿童、老年人、肥胖人群、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户外工作者各有特点;湿度也影响中暑预警,温度30-35℃且相对湿度大于60%时预警级别应提高,不同人群在温湿度综合影响下表现不同,儿童、老年人、肥胖人群、从事高温作业人群受影响各有特点。 一、环境温度与中暑预警的关系 一般来说,当环境温度持续处于32℃以上时,就需要警惕中暑风险逐渐增加。当环境温度达到35℃及以上时,中暑的可能性显著升高。这是因为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环境温度过高时,汗液蒸发受阻,热量难以有效散发,从而容易引发中暑相关问题。 (一)不同人群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差异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年人更易受高温影响。在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儿童就可能出现因散热不畅导致体温上升进而引发中暑的情况。例如,幼儿在户外高温环境中活动时间稍长,就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等中暑前期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皮肤汗腺萎缩,散热能力减弱。当环境温度在32-33℃时,老年人就可能面临中暑风险。比如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中暑,且病情可能发展较快,因为其身体的代偿能力不如年轻人。 肥胖人群: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利于热量散发,相对正常体重人群更易在环境温度32℃左右时就发生中暑。这是由于过多的脂肪层阻碍了热量从体内传递到体表,使得散热效率降低。 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户外工作者:他们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超过32℃时,就比一般人更易中暑。像建筑工人在烈日下工作,环境温度一旦达到35℃,就极易出现中暑症状,因为其工作时身体产热多,而高温环境又限制了散热。 二、结合湿度的综合预警考量 除了温度,湿度也是影响中暑预警的重要因素。当相对湿度较高时,即使温度不是极高,也会增加中暑风险。一般来说,当温度在30-35℃之间,相对湿度大于60%时,中暑的预警级别应相应提高。例如,在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70%的环境中,人体汗液蒸发会受到更大阻碍,热量更难散发,此时比同样温度但低湿度环境更易引发中暑。 (一)不同人群在温湿度综合影响下的表现 儿童:在温湿度综合影响下,儿童的呼吸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更易受到干扰。当温湿度处于不利于散热的状态时,儿童可能更快出现中暑相关的不适,如烦躁不安、体温快速升高等,需要格外关注环境的温湿度情况,及时采取防暑措施。 老年人:温湿度综合影响下,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也会受到影响。高温高湿环境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老年人更易出现中暑合并心血管问题的情况,所以对于老年人群,在温湿度综合考虑下,更要严格把控环境条件,避免中暑发生。 肥胖人群:温湿度综合情况下,肥胖人群的散热问题更加突出。高湿度会进一步阻碍汗液蒸发,而高温则增加产热,肥胖人群在这种环境下中暑的风险比正常人群更高,需要特别注意保持环境的凉爽和干燥。 从事高温作业人群:温湿度综合影响下,从事高温作业人群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高湿度会使他们的汗液难以蒸发,导致身体散热困难,即使温度不是特别高,也容易引发中暑,所以这类人群工作场所需要更好地配备降温除湿设施来保障安全。
2025-10-11 14:02:20 -
饮水过量会不会中毒
饮水过量可致中毒,其基本机制是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稀释致低钠血症,引发细胞水肿尤其脑细胞水肿。不同人群易感性有别,儿童肾功未熟、老人肾功衰退且多有基础病、运动员等大量出汗后易饮水过量中毒。临床表现分轻中重,轻度有头痛等,中度有肌肉痉挛等,重度可致抽搐昏迷等。预防需合理饮水及特殊人群注意,急救要立即停饮并送医,医院会用高渗盐水等纠正低钠血症及处理并发症。 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差异 儿童: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水的调节能力比成人弱。例如,婴幼儿的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相对较差,若过量饮水,更容易出现低钠血症及相关的中毒表现。儿童在玩耍或运动后大量饮水,若没有适当控制饮水量,就可能面临饮水过量中毒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的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机体对水分的调节。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过量饮水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对水的排泄能力更差,饮水过量后更容易发生水中毒。 运动员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运动员在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若只补充水分而不补充电解质,会使血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增加饮水过量中毒的风险。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后大量饮用纯净水,就可能出现低钠血症等水中毒症状。 饮水过量中毒的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会感觉身体不适,精神状态稍有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时血清钠浓度可能轻度降低,但一般在130-135mmol/L左右(正常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 中度中毒:除了上述轻度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肌肉痉挛、意识模糊、嗜睡等表现。血清钠浓度进一步降低,可能在120-130mmol/L之间。神经系统症状更加明显,患者的协调能力下降,可能出现行走不稳等情况。 重度中毒:会出现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甚至心跳骤停等严重情况。血清钠浓度可能低于120mmol/L,脑细胞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可导致脑疝形成,这是非常危急的情况,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饮水过量中毒的预防与急救 预防措施 合理饮水: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水,一般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2000ml左右,但也需根据活动量、环境温度等因素调整。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或大量出汗后,应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而不仅仅是纯净水。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饮水要适量,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饮水;老年人要关注自己的饮水量,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水;运动员等大量出汗人群,要准备含电解质的饮品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急救措施 立即停止过量饮水:一旦怀疑饮水过量中毒,应立即停止继续大量饮水。 就医治疗:对于轻度中毒患者,可通过休息、适当补充电解质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中重度中毒患者,需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在医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如静脉输注高渗盐水来纠正低钠血症,同时针对脑水肿等并发症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脱水剂等。 总之,饮水过量是有可能导致中毒的,不同人群由于身体状况不同易感性有差异,通过了解其机制、临床表现并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急救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饮水过量中毒带来的危害。
2025-10-11 14:01:35 -
酸中毒怎么确诊
确诊酸中毒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相关病史,观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临床表现,进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肾功能、血糖等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多方面评估来确诊并明确类型与病因以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是确诊酸中毒的重要第一步。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病史,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为常见;是否有肾功能不全的情况,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是否有严重腹泻、呕吐等导致大量碱性物质丢失或酸性物质摄入过多的情况;是否有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的历史,比如水杨酸类药物等可能引起酸中毒。对于儿童患者,还要询问其喂养情况、生长发育状况等,因为儿童的酸中毒原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婴儿腹泻可能导致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 二、临床表现观察 1.呼吸系统表现:代谢性酸中毒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加深加快的表现,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通过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来调节酸碱平衡;而呼吸性酸中毒时,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可能呼吸浅慢等。 2.神经系统表现:酸中毒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表现。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酸中毒时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如婴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 3.心血管系统表现:严重的酸中毒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下降等,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失常、血压下降等表现,儿童患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能因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 pH值:是判断酸碱失衡的重要指标,正常动脉血pH值为7.35-7.45,代谢性酸中毒时pH值低于7.35,呼吸性酸中毒时pH值也低于7.35。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呼吸性酸中毒时PaCO升高,代谢性酸中毒时PaCO正常或降低。 碳酸氢根(HCO):代谢性酸中毒时HCO降低,呼吸性酸中毒时HCO可正常或代偿性升高。 2.血电解质检查:了解患者电解质情况,比如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常伴有血钠、血钾等电解质的异常,高血糖可导致血液浓缩,血钠可能降低;而钾离子由于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等原因,可能出现血钾升高,但体内总钾是缺乏的。儿童患者电解质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密切监测。 3.尿常规检查:对于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糖、尿酮体阳性;对于肾功能不全导致的酸中毒,尿常规可能会有蛋白尿、管型等异常。 四、其他辅助检查 1.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对于判断是否是肾功能不全引起的酸中毒有重要意义。如果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不全相关的酸中毒。 2.血糖检查:对于有糖尿病病史或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血糖检查非常重要,血糖明显升高(通常大于11.1mmol/L)结合血酮体升高等可帮助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酸中毒时,血糖升高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准确检测。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确诊酸中毒,并进一步明确是代谢性酸中毒还是呼吸性酸中毒以及具体的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025-10-11 13:58:42 -
食物中毒有什么症状和反应,怎么处理
食物中毒分胃肠型和神经型,胃肠型儿童更易严重且脱水风险高,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神经型老年人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有乏力、头痛等症状。处理包括立即停可疑食物,催吐、洗胃、导泻清除毒物,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呼吸衰竭、抗感染等,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处理要点。 一、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反应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等症状,且由于儿童体液量相对较少,脱水风险更高。例如,儿童可能在食用被污染食物后数小时内就出现频繁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成人也可能发病,但症状轻重因个体差异和摄入毒物量不同而异。 2.常见症状 呕吐:多为进食污染食物后很快出现,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胆汁甚至血性物等。 腹泻:每日腹泻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为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 1.特殊人群风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肉毒杆菌毒素的耐受性更差,中毒后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2.常见症状 初期可出现全身乏力、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等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二、食物中毒的处理 (一)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 如果能明确是哪种食物引起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剩余的可疑食物,防止继续摄入毒物加重病情。 (二)清除毒物 1.催吐:如果患者意识清楚且未发生呕吐,在食用毒物不久后可进行催吐。可以让患者饮用大量温水,然后用手指刺激咽后壁催吐,但对于昏迷、惊厥、服毒后引起的抽搐以及患有食管静脉曲张、主动脉瘤、胃溃疡出血等患者不宜催吐。 2.洗胃:若催吐效果不佳或患者已出现呕吐但仍需进一步清除毒物,应尽早进行洗胃,一般在食用毒物后6小时内洗胃效果较好,但超过6小时也可能仍有必要,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3.导泻:可使用硫酸钠或硫酸镁等泻剂促进肠道内未吸收的毒物排出,但对于腐蚀性毒物中毒、严重腹泻者不宜使用导泻。 (三)对症支持治疗 1.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和电解质检查结果,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电解质溶液等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例如,对于轻度脱水的成人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而严重脱水的患者则需要静脉快速补液。 2.治疗呼吸衰竭:对于神经型食物中毒出现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3.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避免滥用,应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例如,对于大肠杆菌引起的胃肠型食物中毒,可根据药敏情况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四)特殊人群处理要点 1.儿童:儿童食物中毒后应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在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防止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儿童的催吐、洗胃等操作要更加谨慎,需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食物中毒后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2025-10-11 13: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