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贯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严重胸外伤,胸腹联合伤的救治,急腹症的诊断及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郭贯成,外科主任医师,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长期以来从事外科临床一线工作,理论基础扎实,手术操作娴熟。能熟练完成普外科和胸外科常见手术的操作,热衷于创伤急救工作及临床研究。

  曾分别赴广州、北京进修学习。多次参加国内外短期培训班学习。撰写并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一篇,获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2005年获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2011年获赞比亚国家“五一”劳动奖。

展开
个人擅长
严重胸外伤,胸腹联合伤的救治,急腹症的诊断及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治疗。展开
  • 喝水多少会中毒

    人体通过肾脏维持水盐平衡,短时间大量饮水超肾脏排泄能力可致水中毒,不同人群水中毒风险有差异,症状分轻重,应遵循少量多次饮水等原则预防,如健康人日饮水1500-2000毫升,基础病患者严格控饮,运动后补含电解质饮品。 不同人群的水中毒风险差异 儿童: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水的调节能力较弱。例如婴幼儿,如果短时间内过量饮水,像一次性饮用大量果汁(其中含有较多水分)等情况,就更容易发生水中毒。因为他们肾脏排泄稀释尿液的能力比成人差,少量的水分摄入过量就可能打破水盐平衡。 老年人:老年人的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有所下降,而且可能伴有心、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比如一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人,心脏泵血功能受限,肾脏灌注不足,此时若大量饮水,身体排水能力进一步下降,就极易引发水中毒。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比如进行高强度运动后大量饮用无电解质补充的水的人,运动时出汗丢失了大量电解质,此时单纯大量饮水会使血液电解质被稀释,增加水中毒风险。像马拉松运动员在长时间比赛后,如果只大量喝清水而不补充盐分,就容易出现水中毒情况。 水中毒的症状表现 轻度水中毒时可能会有头痛、恶心、呕吐、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严重情况。例如严重水中毒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脑水肿相关表现,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水中毒的建议 日常饮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健康成年人一般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可根据活动量、环境温度等适当调整,但要避免短时间内快速大量饮水。 对于存在心、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饮水量,遵循医生制定的饮水方案。比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排水能力差,需要根据肌酐清除率等指标严格限制水分摄入。 运动出汗后,应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而不是单纯喝清水,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降低水中毒风险。

    2025-10-11 10:33:30
  • 轻微中暑如何缓解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特殊人群更要尽快脱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少量多次饮清凉水或含电解质饮品、吃含电解质食物;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大动脉搏动处等体表降温,冰袋等冷敷要注意方式;让患者安静休息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症状未缓解或加重需送医,有基础病史人群更要加强观察。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饮用适量液体:让患者少量多次饮用清凉的饮用水,如温开水,每次饮用100-200毫升左右,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因为中暑时身体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运动饮料中的钠、钾等电解质可以帮助补充身体流失的成分,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饮用量和饮用速度,防止出现呕吐等情况;老年人饮用时也要缓慢,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食用含电解质食物:还可以让患者食用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富含钾)、橙子(富含钾和维生素C)等,帮助补充因出汗丢失的电解质。 物理降温 体表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对于儿童,可以用温水擦拭全身;老年人皮肤相对较薄,擦拭时要注意力度轻柔。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的额头,但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局部冻伤,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后再进行冷敷。 休息与观察 休息:让患者安静休息,保持身心放松,有助于身体恢复。儿童在休息时要确保舒适的环境,避免受到过多干扰;老年人休息时要注意床铺的舒适度,并且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 观察症状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体温、意识、出汗情况等。如果患者的症状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如出现体温持续升高、意识模糊、抽搐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轻微中暑也可能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所以更要加强观察和及时处理。

    2025-10-11 10:32:45
  • 呼吸性碱中毒的表现

    呼吸性碱中毒是因肺通气过度致血浆[HCO]原发性减少、pH值升高(>7.45),表现可从神经系统(有头晕头痛、面部及手足麻木针刺感等,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反应有别)、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循环系统(轻度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有心悸、心动过速等,老年循环功能减退需留意)及其他(严重可致意识障碍、抽搐,还可能伴电解质紊乱相关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多方面体现。 神经系统表现: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面部及手足麻木、针刺感等。这是因为碱中毒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低钙血症可致肌肉痉挛等。例如,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时,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较为明显,患者常感肢体末端异样感觉。在儿童群体中,呼吸性碱中毒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相关功能,因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碱中毒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有别,需密切关注其神经精神状态变化。 呼吸系统表现:患者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的表现,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通气改变,但实际上是碱中毒的表现之一。比如,机体通过加快呼吸试图排出更多CO以纠正碱中毒,但过度通气本身是呼吸性碱中毒的一种体现。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呼吸性碱中毒时呼吸改变可能更显著且易加重原发病,需谨慎评估呼吸状态变化。 循环系统表现:轻度呼吸性碱中毒时循环系统可能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时可有心悸、心动过速等。这与碱中毒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在老年人群体中,本身循环系统功能可能随年龄减退,呼吸性碱中毒时循环影响更需留意,避免因循环异常引发不良事件,要监测心率等循环指标变化。 其他表现:严重呼吸性碱中毒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如长时间呼吸性碱中毒未纠正,可能导致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呼吸性碱中毒时更要警惕意识等方面变化,及时评估干预。另外,呼吸性碱中毒还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相关表现,如低钙时的腱反射亢进等,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需综合判断。

    2025-10-11 10:30:59
  • 酮酸中毒是怎么引起的

    酮酸中毒可由多种情况引发,1型糖尿病患者因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因感染等诱因致胰岛功能异常引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抵抗,成年患者在应激或停药等情况下易因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过多引发;还可因药物、酒精、饥饿或过度节食等因素诱发。 1.1型糖尿病相关 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自身免疫反应会破坏胰岛β细胞,使其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当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感染、胰岛素使用不当等情况时,体内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为获取能量,会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当酮体生成速度超过机体代谢能力时,就会引发酮酸中毒。在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他们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更容易因感染等诱因导致胰岛功能突发异常,进而引发酮酸中毒。 2.2型糖尿病相关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分泌可能相对不足且存在胰岛素抵抗。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或者患者突然停用降糖药物等,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进一步加重,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超出机体调节范围,从而引发酮酸中毒。多见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血糖控制不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且在遭遇应激事件时的人群。 3.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诱发酮酸中毒,比如长期大量使用一些可能影响糖代谢的药物,但相对较为少见。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干扰糖异生等过程,同时酒精代谢过程中也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酮体生成增加,在机体本身糖代谢存在一定问题时,容易引发酮酸中毒。对于长期饮酒且有糖尿病基础或潜在糖代谢异常的人群风险更高。 饥饿或过度节食:长时间饥饿或过度节食会使机体缺乏葡萄糖供应,为获取能量大量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从而引发酮酸中毒。一些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的人群,如果本身存在代谢方面的潜在问题,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025-10-11 10:30:17
  • 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2020版心肺复苏指南规定胸外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儿童、婴儿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频率同样在此范围,特殊病史人群实施胸外按压除遵频率要求外还需谨慎操作。 1.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要求及依据 2020版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指出,胸外按压的频率应为100-120次/分钟。这一频率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得出的,充足且合适频率的胸外按压能够为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提供有效的血液灌注。例如,多项针对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100-120次/分钟的胸外按压频率时,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后续的生存质量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2.不同人群实施胸外按压频率的注意要点 儿童人群:对于1岁-8岁的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频率同样要保持在100-120次/分钟。因为儿童的身体生理机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合适频率的胸外按压对于维持儿童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至关重要。在对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要特别注意按压的力度和深度等相关要素的配合,以确保达到有效的心肺复苏效果,同时要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儿童身体造成额外损伤。 婴儿人群: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频率也是100-120次/分钟。婴儿的胸廓等身体结构较为脆弱,在进行胸外按压操作时,更需要精准把握频率和合适的按压幅度等,要以轻柔且有效的方式进行操作,最大程度地保障婴儿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同时减少对婴儿身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在进行心肺复苏实施胸外按压时,除了要严格遵循100-120次/分钟的频率要求外,还需要更加谨慎操作。因为这类人群的心脏等器官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不合适的胸外按压操作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导致其他并发症。在实施胸外按压前,周围人员应尽可能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以便更精准、安全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

    2025-10-11 10:29: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