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急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的诊断及处理。
向 Ta 提问
侯宇虹,女,副主任医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科博士,对于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能熟练处理,尤其擅长处理呼吸系统急症,在机械通气呼吸机的使用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国内中华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吃东西呛到气管了怎么办
异物呛入需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就医评估,还需采取预防措施,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温馨提示。成人及大于1岁儿童用海姆立克法时站后环抱腹部冲击,1岁以下婴儿面朝下拍背和翻正按压交替;即使异物看似排出也需就医检查,有基础病和老年人更要重视;进食时细嚼慢咽等,儿童要放好危险物品,老年人选软食慢吃,吞咽障碍人群训练并选合适食物餐具,呛咳后按法处理尽快就医。 一、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法 1.成人及大于1岁儿童: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患者腹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急速向内、向上冲击患者腹部,重复直至异物排出。若患者失去意识,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1岁以下婴儿: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支撑婴儿头部和颈部,用另一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然后将婴儿翻正,在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两横指处用两手指快速按压5次,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 二、及时就医评估 即使异物看似已排出,也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如胸部X线、CT等,以确定气管内是否还有残留异物,以及是否造成了肺部损伤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吃东西呛到后更易引发严重后果,需更加重视就医评估。老年人由于吞咽功能可能减退,呛到后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也应尽快就医检查。 三、预防措施 1.进食时注意事项: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说话、大笑、奔跑等。老年人进食时家人应在旁照看,儿童进食时不要逗弄、惊吓。 2.调整食物状态:对于儿童及吞咽功能不佳的人群,将食物切碎、煮软,避免食用过硬、过大、黏性过强的食物。例如儿童的花生米、果冻等应谨慎食用,可将其处理成合适的小颗粒或避免食用。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饮酒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控制饮酒量,避免因饮酒导致吞咽反射迟钝而发生呛咳。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家长应将纽扣、小珠子等危险物品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儿童进食时家长要时刻陪伴,教育儿童不要边吃边玩。如果儿童发生呛咳,应立即按照上述1岁以下婴儿或儿童的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并尽快送医。 2.老年人:老年人可选择软食、半流质食物,进食速度要慢。家人可帮助老年人将食物切成小块,提醒老年人进食时集中注意力。当老年人发生呛咳后,除了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外,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呼吸、咳嗽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就医。同时,老年人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尽量减少独自进食的情况。 3.吞咽功能障碍人群:如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帕金森病患者等,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选择糊状或泥状食物,进食时使用特殊的辅助餐具,如倾斜的勺子等,以降低呛咳风险。一旦发生呛咳,要按照相应急救方法处理后尽快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呛咳后更容易引发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025-10-11 13:02:32 -
心肺复苏护理操作
心肺复苏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后续处理。准备工作需评估环境安全、判断患者反应;操作步骤有胸外按压(定位置、手法、深度频率)、开放气道(依情况选方法)、人工呼吸(给有效通气);后续处理包括继续复苏并交接、复苏后监护及针对性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心肺复苏的准备工作 1.环境评估 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远离危险区域,如避免在交通要道、有漏电隐患或有坍塌风险的地方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对于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老年人可能更易在居家环境中发生心脏骤停,需要特别注意居家环境的安全排查;儿童可能在玩耍场所发生意外,要确保玩耍场地无潜在危险。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其发生心脏骤停时的环境评估同样要优先保障安全,避免加重病情的因素。 2.判断患者反应 轻拍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唤,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对于儿童,要轻柔但明确地进行判断,避免用力过度造成伤害;对于老年人,可能反应相对迟钝,需要更耐心且明确的呼唤和刺激。如果患者无反应,立即启动急救程序。 二、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1.胸外按压 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对于儿童,按压位置要根据年龄调整,婴儿是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儿童是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手法: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交叉抬起,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但不超过6cm,儿童约5cm,婴儿约4cm。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深度和频率进行操作,以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 2.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对于有颈部损伤风险的患者,要避免过度仰头,可采用双下颌上提法开放气道。儿童和婴儿开放气道时头部后仰程度要适度,婴儿头部后仰1-2cm即可,儿童头部后仰30度左右。 3.人工呼吸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先给予2次有效通气,每次通气时间不少于1秒。对于儿童,人工呼吸的气量要适中,以看到胸廓起伏为准;婴儿则更要注意气量的控制,避免过度通气造成伤害。 三、心肺复苏的后续处理 1.继续心肺复苏与专业急救人员交接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当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后,要准确向其交接患者的病情、心肺复苏的过程等信息。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避免加重出血情况。 2.复苏后的监护 患者被转运至医院后,要继续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包括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等。对于复苏后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如查找心脏骤停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不同年龄和基础疾病的患者,复苏后的监护重点和后续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复苏后要关注神经系统的恢复情况,老年人要注意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维护。
2025-10-11 13:01:10 -
紧急气管插管注意事项是什么
紧急气管插管分准备、操作、操作后阶段,准备阶段要人员经验丰富、助手合理配置,设备要选合适导管、检查性能良好并备监测设备;操作时体位取仰卧垫高头使三管一线,暴露声门轻柔迅速,插入导管深度适宜;操作后阶段要妥善固定导管,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气道通畅并定期吸痰,预防并发症。 一、准备阶段 1.人员准备 操作人员需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和丰富的气管插管经验,不同年龄人群气管插管操作的解剖结构和难度有所差异,儿童的气道更窄、更易受压等,所以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能更好应对不同情况。 应配备足够的助手协助,如固定患者头部、监测生命体征等,不同性别患者在身体力量等方面有差异,合理的人员配置能保障操作顺利。 2.设备准备 准备好合适规格的气管导管,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选择,儿童需选择更细且适合其气道尺寸的导管,成人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型号,确保导管的气囊能良好密封气道。 检查喉镜、复苏气囊、吸引器等设备性能良好,吸引器要确保吸力正常,能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气道情况可能不同,良好的设备是操作成功的基础。 准备好监测设备,如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心电图监测仪等,以便在操作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基础病史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敏感,需密切关注。 二、操作过程 1.体位摆放 一般取仰卧位,头部垫高,使口、咽、气管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对于有颈椎损伤病史的患者,要格外谨慎,不能随意过度搬动头部,应采用合适的固定方法保持颈椎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体位调整,避免加重颈椎损伤。 2.暴露声门 使用喉镜暴露声门时,动作要轻柔、迅速,避免暴力操作损伤喉部组织,不同年龄患者喉部解剖结构不同,儿童喉部更娇嫩,操作需更精细。 当看到声门后,要准确插入气管导管,插入深度要合适,成人一般插入深度为22~24cm(经口),小儿根据年龄有所不同,约为(12+年龄/2)cm,要确保导管在气管内,可通过观察胸廓起伏、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等方法判断。 三、操作后阶段 1.固定导管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防止移位、脱出,固定时要松紧适宜,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容易脱出,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能需要额外的固定措施,如使用约束带等,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患者血液循环和呼吸。 2.监测与护理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生命体征变化需更频繁监测。 保持气道通畅,定期吸痰,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避免引起缺氧等不良后果,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气道分泌物产生情况不同,吸痰频率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气管黏膜损伤等,定期观察气管导管周围有无渗出、患者有无发热等感染迹象,对于长期留置气管导管的患者,要注意口腔护理等预防措施。
2025-10-11 13:00:36 -
引起煤气中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引起煤气中毒的常见原因包括燃料燃烧不充分、汽车尾气排放相关、工业生产相关。家庭用煤炉取暖做饭密封不好或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致燃料燃烧不充分会引发煤气中毒;地下车库汽车发动时尾气积聚易致人员煤气中毒;工业场所煤气设备泄漏且通风差会使工人煤气中毒。 一、燃料燃烧不充分 1.家庭用煤炉取暖、做饭时 在冬季,一些家庭为了取暖会使用煤炉,若煤炉密封不好,空气流通不畅,煤就不能充分燃烧。例如,老式的没有良好排烟设施的煤炉,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人吸入后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对于儿童来说,其身体代谢和氧需求特点使得他们在煤气中毒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因为儿童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比成人差。对于有慢性心肺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就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在煤气中毒时,缺氧情况会更加严重,可能会诱发原有疾病的急性加重。 2.使用燃气热水器不当 燃气热水器如果安装在通风不良的浴室等场所,燃烧时会消耗室内的氧气,产生一氧化碳。例如,燃气热水器的烟道堵塞或者安装位置不正确,导致一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室外。在一些小户型的卫生间,若燃气热水器安装不合理,就容易造成室内一氧化碳积聚。对于女性,在洗澡时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且可能注意力集中在洗澡上,对一氧化碳中毒的察觉较迟钝,风险相对较高。而对于老年人,其身体机能衰退,对一氧化碳中毒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一旦发生煤气中毒,救治不及时的风险更大。 二、汽车尾气排放相关 1.车库内汽车发动时 地下车库空间相对封闭,当汽车在车库内发动时,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会逐渐积聚。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若车库通风不良,一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导致在车库内的人员发生煤气中毒。对于经常需要在地下车库工作或停留的人群,如车库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中毒风险较高。一些生活方式较为忙碌的人群,可能会因为匆忙进出车库而没有注意到车库内一氧化碳的积聚情况,增加了中毒的可能性。 三、工业生产相关 1.工业场所中煤气设备泄漏 在一些工业生产场所,存在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等)相关的设备,如管道、阀门等。如果设备出现泄漏情况,而场所的通风设施不完善,就会使一氧化碳在空气中浓度升高。例如,化工企业中涉及煤气使用的生产环节,如果管道密封出现问题,一氧化碳泄漏到车间内,工人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发生煤气中毒。对于从事高危工业生产的人群,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安全防护,避免因设备泄漏导致煤气中毒。而一些小型工业场所,可能在安全管理方面相对薄弱,对设备泄漏的监测和防护措施不到位,增加了工人发生煤气中毒的风险。
2025-10-11 12:59:20 -
煤气中毒会有后遗症吗
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是否有后遗症及严重程度与中毒轻重相关,轻度多数可完全恢复,中度可能遗留认知、神经精神、运动等障碍,重度常遗留严重后遗症如智能减退等,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发生后应立即转移并就医以减少后遗症。 轻度煤气中毒 一般情况:轻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并治疗后,多数可完全恢复,一般不会遗留明显后遗症。但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可能有头痛、头晕、乏力等不适,通常数日内可逐渐缓解。 年龄因素:儿童相对成人代谢快,轻度中毒后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即使当时症状不明显,也需注意后续是否有潜在影响;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轻度中毒后恢复可能稍慢,且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需要更谨慎监测恢复情况。 中度煤气中毒 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中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治疗后可能遗留一些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精神症状,可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运动障碍,如肢体力量减弱、协调能力下降等。一般在中毒后数周甚至数月逐渐显现。 性别因素:性别对中度煤气中毒后后遗症的发生发展影响相对较小,但女性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情绪等方面的恢复,需要更多关注心理疏导等。 生活方式因素:如果患者在中毒前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增加后遗症发生的风险或加重后遗症的程度;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促进恢复,降低后遗症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若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后可能会使基础疾病加重或相互影响,从而增加后遗症发生的可能性,且康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控制与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的恢复。 重度煤气中毒 常见后遗症: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往往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重度智能减退,患者可能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肢体瘫痪,无法正常活动;癫痫发作;帕金森综合征样表现等。这些后遗症可能会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孕妇发生重度煤气中毒,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发育畸形等;儿童重度煤气中毒后,除了可能出现上述严重后遗症外,还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问题更为严重;老年人重度煤气中毒后,身体各器官功能本就衰退,加上一氧化碳中毒的打击,恢复极为困难,后遗症往往更为顽固和严重。 总之,煤气中毒是否会有后遗症以及后遗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中毒的轻重程度,同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都会对煤气中毒后的恢复及后遗症情况产生影响。一旦发生煤气中毒,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处并及时就医,以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025-10-11 12: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