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急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的诊断及处理。
向 Ta 提问
侯宇虹,女,副主任医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科博士,对于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能熟练处理,尤其擅长处理呼吸系统急症,在机械通气呼吸机的使用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国内中华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气管有异物的症状
异物进入气管初期有剧烈呛咳、憋气症状;停留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阵发性咳嗽、喘息;儿童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成人早期呛咳明显但异物严重时表现更复杂;疑似气管有异物要立即停相关行为送医,途中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一、异物进入气管初期的典型症状 1.剧烈呛咳:当异物刚进入气管时,气管黏膜受到异物刺激,会引发强烈的保护性反射动作,即剧烈呛咳。这是机体试图通过咳嗽将异物排出的一种本能反应。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异物进入气管后首先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呛咳症状,且咳嗽通常较为剧烈,难以自行缓解。例如,儿童在进食过程中如果误将小颗粒食物吸入气管,往往会立即出现持续性的剧烈呛咳。 2.憋气:由于异物阻塞部分气管通道,导致气流通过受阻,患者会感觉呼吸不畅,出现憋气的情况。此时患者会本能地用手抓颈部,这是因为气管异物导致呼吸受阻,通过抓颈部试图缓解不适。成人和儿童都会出现憋气表现,但儿童由于气道相对狭窄,憋气可能更为明显,严重时可能出现面色涨红等情况。 二、异物停留气管一段时间后的症状表现 1.阵发性咳嗽:异物在气管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随着呼吸气流在气管内活动,不断刺激气管黏膜,从而引起阵发性咳嗽。咳嗽的频率和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有时表现为间断性的、一阵一阵的咳嗽。例如,气管内有小的玩具碎片等异物时,患者可能会不定时出现阵发性咳嗽。儿童由于气道敏感,阵发性咳嗽可能更为频繁,且可能容易被家长忽视为普通的呼吸道感染咳嗽而延误病情。 2.喘息:如果异物部分阻塞气管,导致气流通过时形成湍流,会出现喘息症状。患者呼吸时可听到明显的喘鸣音,尤其是在呼气时更为明显。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气道管径较小,喘息症状可能更为突出,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加重。比如,气管内有较小的坚果类异物部分阻塞时,就可能出现喘息表现。 三、不同人群气管有异物的特殊表现 1.儿童:儿童气管异物的表现往往不太典型且更易被忽视。幼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除了常见的呛咳、憋气外,可能会出现突然的哭闹不止、面色改变(如发青、发紫等)。由于儿童气管相对狭窄,异物更容易造成严重的气道梗阻,且儿童的自我保护和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特别留意儿童在进食、玩耍小物件时的异常表现。例如,儿童在进食花生等坚果时突然出现异常表现,应高度怀疑气管异物。 2.成人:成人气管异物相对儿童来说,在早期呛咳等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但成人可能会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缓解不适,比如用力咳嗽等。然而,若异物较大或停留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另外,成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基础疾病,若本身有呼吸道疾病史,气管异物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症状,同时使呼吸困难等表现更为复杂。 四、疑似气管有异物时的紧急处理要点 一旦怀疑有气管异物,首先要立即停止进食或玩耍相关物品,对于儿童应保持其处于清醒状态,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在送往医院途中,可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成人和儿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来试图排出异物,但需注意操作的正确性。对于儿童,应采取适当力度的海姆立克急救,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等情况,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时间。
2025-10-11 13:57:30 -
剩饭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剩饭易引发食物中毒,其原因包括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食物变质发生化学变化(脂肪氧化、蛋白质分解产生有害物质),不同人群易感性有差异(儿童耐受弱、老人机能衰退、免疫力低下者易受侵袭),储存条件也有影响(温度不合适及储存时间长会增加中毒风险)。 一、细菌繁殖与毒素产生 剩饭中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例如,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在剩饭中可迅速繁殖。当温度处于20-40℃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每20分钟左右就能繁殖一代。该菌会产生肠毒素,这种肠毒素耐热性很强,一般的加热烹饪往往不能将其完全破坏。人食用了含有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剩饭后,就会引发食物中毒。另外,蜡样芽孢杆菌也是导致剩饭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之一,它在剩饭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引起胃肠道的不适等中毒症状。 二、食物变质导致化学变化 剩饭放置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质。比如,食物中的脂肪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以油脂含量较高的剩饭为例,随着时间推移,油脂氧化程度加深,产生的过氧化物等会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导致食用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同时,蛋白质也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产生胺类等有异味且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进一步加重食物中毒的风险。 三、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差异 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细菌和毒素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也不如成人完善,所以食用剩饭导致食物中毒后,症状可能会相对更严重,如更容易出现高热、频繁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例如,对于3-12岁的儿童,食用被细菌污染的剩饭,发生食物中毒的概率相对较高,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包括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老年人食用剩饭发生食物中毒时,可能会伴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如本身有糖尿病的老人,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呕吐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较大,难以控制。同时,老年人对毒素的代谢能力下降,毒素在体内停留时间可能更长,加重中毒症状。 免疫力低下人群:像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进行化疗的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食用剩饭后更容易受到细菌和毒素的侵袭。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侵害,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病情可能发展迅速,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 四、储存条件对剩饭中毒的影响 温度因素:剩饭储存温度如果不合适,很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当储存温度在10-60℃时,是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如果剩饭没有及时冷藏,长时间处于这个温度区间,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例如,夏季气温较高时,剩饭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就很可能已经有大量细菌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如果储存温度过低,虽然能抑制部分细菌繁殖,但如果温度过低导致剩饭结冰,解冻后食物的品质和安全性也会受到影响,再次食用时仍有中毒风险。 储存时间因素:剩饭储存时间越长,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来说,剩饭最好在当天食用完,如果放置超过1天,细菌繁殖和食物变质的程度都会显著增加。例如,剩饭放置24小时后,其中细菌数量可能已经达到危险水平,即使再次加热,也难以完全消除已产生的毒素,食用后仍会引发中毒。
2025-10-11 13:55:08 -
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发病机制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产物经呼吸道吸入所致,CO与Hb结合成COHb致Hb携氧能力下降、组织缺氧,影响氧运输时组织缺氧先累及大脑和心脏等敏感器官,影响细胞呼吸时直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阻碍氧化磷酸化,还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损伤细胞等。 发病机制 对氧运输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氧通过呼吸进入肺部,与红细胞中的Hb结合,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参与新陈代谢。当CO中毒时,大量CO与Hb结合形成COHb,使血液携氧能力显著下降。对于儿童来说,其机体代谢旺盛,对氧的需求相对较高,CO中毒对儿童的氧运输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Hb浓度相对成人可能有一定特点,且其神经系统等对缺氧更为敏感。在女性中,若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CO中毒可能会对胎儿的氧供应产生影响,因为胎儿需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氧,COHb的形成会减少母体向胎儿的氧输送。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环境(二手烟中也含有一定量CO)的人群,本身可能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氧运输障碍风险,CO中毒时这种障碍会进一步加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其本身的心血管功能就存在一定问题,CO中毒导致的氧运输障碍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因为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来维持正常功能,而COHb的存在使氧供应不足,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等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组织缺氧首先累及对缺氧敏感的组织器官,如大脑和心脏。大脑是人体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因为大脑耗氧量大,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25%。当大脑缺氧时,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对于儿童,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CO中毒导致的脑组织缺氧可能会对其智力发育、神经系统功能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如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在老年人中,本身脑功能就处于逐渐衰退的阶段,CO中毒引起的脑组织缺氧更容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 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CO还可以直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阻断细胞色素氧化酶中Fe-S中心的功能,使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传递电子,从而抑制组织细胞的呼吸过程,阻碍细胞内的氧化磷酸化过程,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例如,在心脏组织中,细胞呼吸受到抑制会影响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加重心脏的缺血缺氧状态,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其本身的呼吸功能就存在障碍,CO中毒导致的细胞呼吸抑制会进一步恶化其呼吸功能,使缺氧状况更加严重。 其他损伤机制 CO中毒还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水肿、肺水肿等。脑水肿会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使脑缺氧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儿童中,由于其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脑水肿,一旦发生脑水肿,可能会迅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囟门隆起等,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对于孕妇,CO中毒引起的脑水肿可能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此外,CO中毒还可能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和细胞内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进一步加重细胞的损伤和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
2025-10-11 13:53:48 -
乳酸性酸中毒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乳酸水平测定(是诊断乳酸性酸中毒关键指标,正常动脉血乳酸浓度有范围,不同人群有差异)、血气分析(可了解酸碱平衡状况,乳酸性酸中毒时pH等有相应表现);血糖检查(需检测以排除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等特殊情况,糖尿病患者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时血糖可能有不同情况);电解质检查(检测血钾等电解质水平,乳酸性酸中毒时可能伴电解质紊乱,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正常范围及相关风险);尿常规检查(查看尿糖等情况,有助于鉴别乳酸性酸中毒病因);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了解肝肾功能状况,乳酸性酸中毒可能影响肝肾功能,不同年龄人群肝肾功能有特点)。 意义:是诊断乳酸性酸中毒的关键指标。正常动脉血乳酸浓度为0.5-1.6mmol/L,乳酸性酸中毒时动脉血乳酸浓度通常会明显升高,一般超过5mmol/L,且pH值降低。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正常动脉血乳酸浓度相对成人可能稍低,但也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波动。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其乳酸代谢可能受到影响,需更密切监测乳酸水平。 血气分析: 意义:可了解患者的酸碱平衡状况。乳酸性酸中毒时表现为pH值下降,一般小于7.35,同时碳酸氢根浓度降低,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均降低,且AB
2025-10-11 13:49:29 -
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异常肥厚、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结构异常破裂风险、电解质紊乱的运动中电解质失衡均可能引发运动性猝死,有相关危险因素或病史的人群运动时风险升高,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以降低风险 一、冠心病相关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运动过程中,心脏需氧量增加,而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无法充分供血,容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对于有冠心病病史、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人群,运动时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升高。年龄较大的人群随着血管老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危险因素(如吸烟等)上更易出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冠心病病史者本身心肌已存在一定程度的供血不足基础,运动时更易诱发运动性猝死。 二、肥厚型心肌病 1.心肌异常肥厚: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尤其以室间隔肥厚常见,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肥厚的心肌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受限,容易导致流出道梗阻,进而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最终导致运动性猝死。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该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可发生,但可能在男性中的表现和风险有所不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可能会诱发病情恶化导致运动性猝死,对于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需进行遗传咨询和筛查,早期发现潜在患者并采取预防措施。 三、主动脉夹层 1.主动脉结构异常破裂风险:主动脉壁中层囊性变性、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在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导致夹层破裂,引起大量出血,进而导致心脏压塞或重要脏器供血中断,引发猝死。有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控制不佳者、马方综合征患者等,运动时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增加。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波动大,运动时血压骤升,更容易诱发主动脉夹层;马方综合征患者本身主动脉壁结构异常,运动时承受的血流冲击等因素易导致夹层形成,男性和女性在这些高危因素影响下均有发病可能,但不同因素对不同性别的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等指标,控制好基础疾病以降低运动性猝死风险。 四、电解质紊乱 1.运动中电解质失衡: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可导致钾、钠、钙等电解质丢失,引起电解质紊乱。例如低钾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易引发心律失常;低钙血症可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运动且不注意补充电解质)的人群,以及在高温环境下运动的人群,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年龄较小的人群在运动时出汗后若未及时补充电解质,由于其身体代谢等特点,电解质紊乱对心脏的影响可能更显著,男性和女性在出汗量等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需要注意运动中电解质的补充,避免因电解质紊乱引发运动性猝死。
2025-10-11 13: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