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急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的诊断及处理。
向 Ta 提问
侯宇虹,女,副主任医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科博士,对于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能熟练处理,尤其擅长处理呼吸系统急症,在机械通气呼吸机的使用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国内中华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小孩过敏吃什么药
孩子过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剂量和用法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同时要避免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1.抗组胺药 可以减轻过敏症状,如瘙痒、红肿等。常用的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2.糖皮质激素 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3.肾上腺素 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是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 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剂量和使用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过敏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过敏原,保持孩子的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等。如果孩子的过敏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该及时就医。
2025-05-08 12:01:32 -
过敏能喝豆浆吗这有什么影响吗
对大豆不过敏者饮用豆浆通常有益,而过敏人群饮用豆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消化不良,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不确定是否过敏者可进行过敏测试,饮用豆浆应适量。 1.可以饮用 如果对大豆不过敏,饮用豆浆通常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豆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有益。 2.可能产生的影响 如果对大豆过敏,饮用豆浆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腹泻、呼吸困难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豆浆中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等,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如果饮用过多,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症状。 因此,建议过敏人群在饮用豆浆前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对大豆过敏,可以进行过敏测试。同时,饮用豆浆也应适量,不宜过量饮用。
2025-05-08 12:01:12 -
身上过敏了怎么办最快方法?
身上过敏并无最快解决办法,关键在于立即远离过敏原,并可采取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 一、远离过敏原: 如果患者是接触花粉等易致敏物质,或摄入某些食物而导致过敏,会出现如红斑、皮疹等过敏反应。此时患者需要首先远离过敏原,避免再摄入过敏食物,同时用清水冲洗接触过敏原的部位,以减少局部皮肤刺激。 二、物理治疗: 患者可以自行用冰毛巾或冰袋外敷于皮肤瘙痒处,这样能帮助收缩毛细血管,缓解皮肤充血现象,进而达到减少组织渗出和止痒的效果。 三、药物治疗: 1.如果患者瘙痒严重且无渗出,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来止痒; 2.若渗出较多,可外用硼酸溶液湿敷,必要时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同时配合口服西替利嗪等抗组胺类药物。 身上过敏后建议及时去医院完善检查,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切不可私自随意处理,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2025-05-08 12:01:12 -
总是对药物过敏怎么办
对药过敏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一是停药,二是药物治疗。 一、停药:对药过敏的患者必须立刻停止使用引发过敏的药物,并且要尽量远离该药物,避免再次接触导致过敏症状更为严重。 二、药物治疗: 1.利尿药物: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利尿的药物,如呋塞米片等。通过促进利尿,能够加快药物的代谢,从而改善过敏症状。 2.抗组胺药物:对药过敏的患者还需及时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治疗,例如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如果情况严重,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 此外,对药过敏的患者要大量饮水,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至2000毫升以上,通过饮水能帮助机体进行代谢,有利于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当出现对药过敏的情况时,要采取及时且恰当的措施来应对,包括果断停药和合理进行药物治疗等,同时注意多喝水以促进恢复。
2025-05-08 12:00:57 -
吃虾过敏如何解决
吃虾过敏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适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一些处理吃虾过敏的方法: 1.停止食用虾 如果已经确定对虾过敏,应立即停止食用虾及其他可能含有虾的食物。 2.清洗口腔 用清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虾残留。 3.多喝水 可以缓解过敏症状,促进身体代谢。 4.服用抗过敏药物 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如果症状严重,应尽快就医。 5.就医治疗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慌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人等,处理吃虾过敏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处理过敏反应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建议在食用海鲜前,了解自己的过敏史,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总之,吃虾过敏需要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2025-05-08 1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