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急性中毒,心脑血管危急重症,发热类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急性中毒,心脑血管危急重症,发热类疾病的诊治。展开
  • 打农药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农药中毒会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症状,轻度、中度、重度中毒表现各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中毒后果更严重需特别注意防护与救治。 一、神经系统症状 1.轻度中毒:可能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表现,这是因为农药经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后,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了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信号传导,一般通过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例如,在农业生产中,短期接触低浓度农药的工人可能先出现这些较轻的神经系统反应。 2.中度中毒:除了上述轻度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情况。农药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影响了视觉神经以及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相应的症状出现。 3.重度中毒:会出现抽搐、昏迷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此时农药已经严重破坏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神经传导完全紊乱,大脑功能受到严重抑制,可能危及生命。 二、呼吸系统症状 1.轻度中毒:可能仅有轻微的呼吸不适感,如呼吸频率轻度增快等。这是因为农药对呼吸道黏膜有一定刺激,引起呼吸道轻度的应激反应。 2.中度中毒: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农药影响了呼吸系统的神经调节和肌肉功能,导致呼吸肌运动不协调,通气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3.重度中毒:会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等严重情况。当农药大量进入人体后,严重损害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导致肺泡水肿,影响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三、消化系统症状 1.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等。农药对胃肠道的神经和黏膜有一定刺激,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 2.中度中毒:恶心、呕吐症状加重,还可能出现腹痛等症状。农药进一步干扰了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3.重度中毒:可能出现呕血、便血等严重消化道出血症状。此时农药已经严重损伤了胃肠道的黏膜和血管,导致胃肠道出血,情况较为危急。 四、皮肤症状 1.接触部位症状:如果是经皮肤接触农药中毒,接触部位可能出现瘙痒、红斑、丘疹等表现。这是因为农药对皮肤黏膜产生了刺激和过敏反应。例如,农民皮肤直接接触农药后,接触部位很快可能出现这些皮肤改变。 2.全身皮肤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等情况,这是由于农药进入体内后引起的全身性过敏或中毒反应波及皮肤所致。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对农药中毒的耐受性更差,中毒后症状可能更严重且进展更快。儿童在接触农药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中毒,例如在农村地区,儿童误触农药污染的物品或进入喷洒过农药的田地后,中毒症状可能迅速出现且程度较重,应格外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农药。 2.孕妇:孕妇中毒后,农药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严重后果。孕妇在接触农药相关工作或环境时需特别谨慎,一旦发生中毒,要及时就医且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采取特殊的救治措施,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农药的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中毒后病情往往较重,恢复也相对较慢。老年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或接触农药相关活动时,要更加小心防护,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健康状况等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11 14:04:28
  • 中暑是怎么回事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等功能障碍引发的急性疾病,有环境和个体诱因,分先兆、轻度、重度中暑及不同表现,可从环境和个体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如环境上高温时减少活动、工作场所保通风,个体上不同人群针对性做好防暑等。 一、中暑的定义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二、中暑的诱因 1.环境因素 高温天气:当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较高时,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引发中暑。例如在持续的炎热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无良好降温措施的环境中。 通风不良:如在密闭、不通风的车间、仓库等场所工作或停留,热量难以散发,增加中暑风险。 2.个体因素 年龄: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这两类人群相对更容易中暑;而青壮年如果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且未采取防护措施,也可能发生中暑。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中暑的易感性;脱水状态下,人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被打破,也更容易中暑。 病史:患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体温调节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中暑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三、中暑的分类及表现 1.先兆中暑 表现: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在37.5℃左右。此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症状可迅速缓解。 2.轻度中暑 表现: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 3.重度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多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疾病患者,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体温稍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平卧休息后可逐渐恢复。 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多发生在高温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同时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四、中暑的预防措施 1.环境方面 在高温天气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避免在10:00-16:00时段暴晒。 对于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可安装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 2.个体方面 儿童: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在高温时减少外出,若外出需做好防晒措施,如戴遮阳帽、打遮阳伞等,同时随身携带适量的饮用水。 老年人: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可使用空调,但温度不宜过低,与室外温差不宜过大,日常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定期监测体温等身体状况。 青壮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劳作,工作中定时休息,补充含盐分的饮品,如淡盐水等。 有基础疾病人群: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需有人陪同,并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和饮用水,遵循医生对于基础疾病控制和防暑的建议。

    2025-10-11 14:03:17
  • 中暑喝酒会怎么样

    中暑后喝酒有诸多不良影响,会加重身体负担,影响散热与体温恢复,还会对特殊人群造成额外危害,如儿童肝脏受损、呕吐脱水更严重,老年人加重器官负担、延缓恢复进程,有基础疾病者会使相关疾病病情加重或引发严重并发症等。 中暑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处于紊乱状态,身体各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都处于应激状态。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肝脏等器官进行代谢,这会进一步加重已经负担较重的器官功能。例如,酒精会使血管扩张,可能导致中暑患者原本就不稳定的血压进一步波动,对于本身就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中暑患者来说,风险更高。从生理机制上看,中暑时机体处于热应激状态,体内会产生过多的自由基等有害物质,而酒精的代谢过程也会产生自由基,两者叠加会加重机体的氧化应激损伤,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对于消化系统而言,中暑时胃肠道黏膜可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等情况。喝酒会刺激胃肠道,加重胃肠道的不适,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中暑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恢复身体机能,胃肠道的不适会阻碍营养的摄入和吸收。 影响散热与体温恢复 酒精具有挥发性,会使皮肤血管扩张,表面看起来皮肤发红,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散热良好。因为此时人体需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散热机制来降低体温,而酒精导致的血管扩张并不能真正促进身体内部热量的散发。中暑的核心问题是体温过高,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散热降温,喝酒反而干扰了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例如,正常的散热途径包括出汗、皮肤辐射散热等,而酒精引起的血管扩张可能会使皮肤散热的效率降低,不利于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 从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来看,中暑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酒精会影响相关神经递质的平衡,进一步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控,使得体温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甚至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加重中暑的病情,如引起热射病等更严重的中暑并发症。 对特殊人群的额外危害 儿童: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远远低于成人。中暑后儿童喝酒,会对肝脏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同时,儿童中暑后本身身体就比较虚弱,喝酒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更严重的呕吐、脱水等情况,而儿童脱水后恢复相对成人更困难,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等正常生理过程。 老年人:老年人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肝脏和心血管功能。中暑后喝酒,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发作。老年人中暑后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喝酒会延缓身体的恢复进程,增加康复的难度和时间,还可能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有基础疾病者:如果中暑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喝酒会影响血糖的代谢。酒精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不稳定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中暑患者,喝酒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难以控制,增加了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而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的中暑患者,喝酒会加重胃肠道黏膜的损伤,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健康。

    2025-10-11 13:59:35
  • 酒后解酒的最快方法

    为促进酒精排出体外、缓解饮酒不适,可通过补充水分、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饮品、饮用果蔬汁、适度运动来解酒,若饮酒过量出现严重不适则需就医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 一、补充水分 原理:酒精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肾脏代谢,而身体脱水会影响代谢功能,补充水分能加快尿液生成,促进酒精排出体外。一般来说,每喝1杯酒,至少要喝2-3杯水来补充。比如,一次性饮用500ml-1000ml的温开水或淡盐水,能较好地补充因出汗、排尿等流失的水分,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有助于加速酒精代谢。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饮酒后身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更应及时补充水分,每次可少量多次饮用,每次100ml-150ml左右;成年人则可根据饮酒量适当增加饮水量。 二、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饮品 原理:维生素B族等能参与酒精代谢过程,加速酒精在体内的分解。例如,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可以帮助调节体液平衡,缓解饮酒后的不适,1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大约含有400mg钾,饮酒后吃1-2根香蕉能起到一定解酒作用;橙子、柠檬等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减轻酒精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每100g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33mg,饮酒后饮用200ml-300ml的橙汁有助于促进解酒。不同性别在摄入上并无绝对差异,但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对酒精代谢稍慢,更需要通过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饮品来辅助解酒。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选择低糖的水果饮品,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三、饮用果蔬汁 原理:像西瓜汁,西瓜含水量高,约占90%,其中的水分能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同时西瓜汁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助于促进酒精排出。每100ml西瓜汁大约含有5mg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饮酒后饮用300ml-500ml西瓜汁,能快速补充水分并辅助解酒。番茄汁也是不错的选择,番茄中含有特殊果糖,能促进酒精分解,一次饮用300ml以上的番茄汁,可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用果蔬汁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过凉刺激胃肠道,可将果蔬汁适当温热后饮用;儿童则不建议过早接触酒精相关饮品,这里主要针对已成年饮酒人群。 四、适度运动促进代谢 原理:轻微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使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从而促进酒精的消耗。比如在饮酒后稍作散步等轻度运动,持续15-30分钟左右,能让身体处于活跃状态,帮助酒精更好地代谢。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因过度劳累加重身体不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饮酒后不宜立即进行运动,应先休息一段时间,待身体状况相对稳定后再考虑适度运动,且运动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有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 五、就医治疗(特殊情况) 原理:如果饮酒过量出现严重不适,如昏迷、频繁呕吐等症状,可能需要通过医疗手段来促进解酒和保障身体健康。此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静脉补液等,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稳定。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饮酒后更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尽快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和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酒精中毒等情况。

    2025-10-11 13:58:42
  • 辣油呛到气管里怎么治疗

    辣油呛到气管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利用咳嗽反射、成人及大于1岁儿童用海姆立克法、婴儿用特殊海姆立克法;后续症状较轻可观察,较重则送医,通过检查后用支气管镜取异物;还需采取预防措施,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分心,老年人及吞咽障碍人群要特别防护。 一、立即采取的急救措施 (一)咳嗽反射利用 当辣油呛到气管里时,首先要鼓励患者用力咳嗽,通过咳嗽动作利用气流将进入气管的辣油尽量排出体外。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其进行有效的咳嗽动作,但要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二)海姆立克法应用 1.成人及大于1岁儿童: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绕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急速用力向内、向上冲击患者上腹部,约每秒1次,重复直至异物排出。 2.婴儿:将婴儿面朝下,使其身体趴在抢救者前臂上,支撑婴儿头部及颈部,用另一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然后将婴儿翻正,在乳头连线中点处用两手指进行5次快速按压,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这是因为婴儿气管较细,海姆立克法的不同操作方式更符合婴儿的身体解剖特点,能更有效地排出异物。 二、后续观察与医疗处理 (一)症状较轻时的观察 如果通过上述急救措施后,患者咳嗽、气促等症状逐渐缓解,可先在家中观察。但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有无持续的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因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即使初期症状缓解也需密切观察,因为可能存在异物未完全排出但暂时无症状的情况。 (二)症状较重时的医疗干预 1.医院就诊:若患者出现持续的呼吸困难、剧烈咳嗽不止、口唇发绀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在医院,医生会通过胸部X线、CT等检查明确气管内异物的情况。例如胸部X线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异物滞留以及异物的大致位置等,但对于较小的异物可能显示不明显;CT检查则能更清晰地显示气管内异物的情况。 2.支气管镜取出异物:对于明确气管内有异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通过支气管镜来取出异物。支气管镜可以直接观察气管内的情况,并将异物取出,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儿童中,由于其气道相对狭窄,支气管镜操作需要更加精细和谨慎,要选择合适的支气管镜型号,以减少对儿童气道的损伤。 三、预防措施 (一)进食时的注意事项 1.细嚼慢咽: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进食时都应细嚼慢咽,尤其是吃辛辣食物等容易呛咳的食物时更要注意。儿童由于吞咽协调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家长应监督其进食速度,避免快速大口进食。 2.避免分心:进食时不要说话、大笑、哭闹等,以免导致气道防御机制紊乱,增加呛咳风险。例如在儿童进食时,应关闭电视、手机等可能分散其注意力的设备。 (二)特殊人群的特别防护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吞咽功能减退等情况,进食时更要小心。可以选择质地较软、容易吞咽的食物,进食速度宜慢。家人应在旁边协助,一旦发生呛咳能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2.脑卒中患者等吞咽障碍人群:这类人群吞咽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特别的饮食管理。可以将食物调整为糊状等易吞咽的质地,进食时采用正确的体位,如头部前倾30度等,必要时可由专业人员进行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以降低呛到气管的风险。

    2025-10-11 13:57: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