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牙体病,黏膜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牙体牙髓学组委员郑州市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5年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口腔系,2010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进修,2016年美国纽约州SYRACUSE CITY ST. JOSEPHˊS HOSPITAL访问学者。现为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牙体牙髓学组委员,郑州市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论著1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目前从事口腔内科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牙体牙髓病、牙周病、黏膜病的诊疗工作,尤其在牙齿美容修复、疑难根管显微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展开-
全烤瓷牙保持多久
全烤瓷牙使用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合理使用下可维持10-15年甚至更久,也可能5-10年需更换,这些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口腔情况(口腔卫生、咬合习惯)、全烤瓷牙材料及制作工艺、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饮食、吸烟),患者安装后需注意维护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患者自身口腔情况 口腔卫生状况:如果患者口腔卫生良好,每天能有效刷牙、使用牙线等清洁口腔,菌斑、牙结石等刺激因素少,全烤瓷牙周围的牙龈组织能保持健康状态,全烤瓷牙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反之,若口腔卫生差,菌斑堆积易引发牙龈炎、牙周炎,进而影响全烤瓷牙的稳固性和使用寿命。例如,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不良的患者,全烤瓷牙5年内出现问题的概率比口腔卫生良好者高30%左右。 咬合习惯:正常的咬合关系下,全烤瓷牙承受的咬合力均匀分布。但如果患者存在夜磨牙、偏侧咀嚼等不良咬合习惯,会使全烤瓷牙承受过大的局部咬合力,容易导致全烤瓷牙崩瓷、松动等问题。长期夜磨牙的患者,全烤瓷牙的使用寿命可能会明显缩短,可能3-5年就需要更换。 全烤瓷牙材料及制作工艺 材料因素:不同材质的全烤瓷牙性能有差异。优质的全烤瓷牙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强度高、耐磨损。比如,一些高品质的二氧化锆全烤瓷牙,其强度较高,耐磨性较好,相对使用寿命较长。而低质量的材料可能在强度、耐腐蚀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使用寿命会缩短。 制作工艺:精细的制作工艺能保证全烤瓷牙与基牙贴合紧密,边缘密合度好。如果制作工艺不过关,全烤瓷牙与基牙之间有缝隙,容易导致食物残渣残留、细菌滋生,引发基牙龋坏等问题,从而影响全烤瓷牙的使用寿命。例如,制作工艺良好的全烤瓷牙边缘密合度可达0.01mm以内,而工艺差的可能边缘密合度在0.05mm以上,这会使全烤瓷牙使用寿命相差1-2年。 年龄因素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新陈代谢旺盛,口腔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由于年轻患者可能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概率相对较高,如夜磨牙等,所以需要更加注意口腔习惯的纠正,以延长全烤瓷牙使用寿命。例如,年轻患者如果能积极改变夜磨牙等不良习惯,全烤瓷牙有希望使用15年以上。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口腔组织可能出现萎缩等情况,全烤瓷牙的贴合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合并一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口腔组织的愈合和全烤瓷牙周围组织的健康,相对年轻患者全烤瓷牙使用寿命可能会短一些,一般在8-12年左右。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情况:经常食用过硬的食物,如坚果、骨头等,会增加全烤瓷牙的磨损程度。长期大量食用这类食物,全烤瓷牙的崩瓷概率会大大增加,从而缩短使用寿命。而如果患者饮食相对柔软,避免过度磨损全烤瓷牙的情况,全烤瓷牙使用寿命会延长。 吸烟:吸烟会使口腔内环境变差,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组织的健康,增加牙周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全烤瓷牙的稳固性,导致全烤瓷牙使用寿命缩短。有研究显示,吸烟者全烤瓷牙5年生存率比非吸烟者低20%。 总之,全烤瓷牙的使用寿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患者在安装全烤瓷牙后要注意维护口腔卫生、纠正不良咬合习惯、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以延长全烤瓷牙的使用寿命。
2025-10-14 16:28:26 -
口感觉苦是什么病症的症状
口苦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口腔局部因卫生不良、儿童清洁意识能力弱、老年人口腔结构变化易致;消化系统中胆囊炎致胆汁排泄紊乱、胃食管反流病因胃酸反流刺激;肝胆疾病里肝炎使胆汁代谢异常;内分泌方面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代谢紊乱、甲亢代谢亢进影响;神经系统问题如神经炎干扰味觉传导;部分药物使用可产生口苦副作用。口苦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口腔局部因卫生不良、儿童清洁意识能力弱、老年人口腔结构变化易致;消化系统中胆囊炎致胆汁排泄紊乱、胃食管反流病因胃酸反流刺激;肝胆疾病里肝炎使胆汁代谢异常;内分泌方面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代谢紊乱、甲亢代谢亢进影响;神经系统问题如神经炎干扰味觉传导;部分药物使用可产生口苦副作用。 一、口腔局部问题相关 口腔卫生不良是常见原因,若日常刷牙不彻底,牙菌斑、牙结石会在口腔内堆积,细菌滋生繁殖,可能产生苦味感觉。儿童因口腔清洁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若未养成良好刷牙习惯,更易出现此情况,需引导其正确刷牙以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口腔结构变化,也增加了口腔卫生维护难度,易引发口腔局部导致的口苦。 二、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1.胆囊炎:胆囊发生炎症时,其正常的胆汁排泄功能可能出现紊乱,胆汁反流等情况可能影响味觉感受器,从而导致口苦症状。临床研究显示,约一定比例的胆囊炎患者会伴随口苦表现,且在胆囊炎发作期口苦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2.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刺激口腔黏膜及味觉神经,可引起口苦感觉。尤其是本身存在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等情况的人群,如肥胖者、长期饮酒者等,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需关注反流情况对口苦的影响。 三、肝胆疾病相关 肝炎:肝脏是胆汁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胆汁的合成、分泌及排泄等过程可能出现异常,进而影响味觉,导致口苦症状。多项医学研究表明,肝功能异常的肝炎患者中,口苦是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随着肝功能的改善,口苦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 四、内分泌紊乱相关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体内代谢紊乱,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及口腔内环境,从而出现口苦现象。当血糖处于较高水平且波动较大时,口苦的发生率会相对增加,尤其是长期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更需注意。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内分泌平衡失调,可能对味觉产生影响,导致口苦症状出现。这类患者通常还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相关表现。 五、神经系统问题相关 神经炎:如味觉神经发生炎症等神经系统病变时,可能干扰味觉的正常传导,从而使患者感觉口腔内有苦味。例如特定类型的周围神经炎,可能影响味觉神经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排查神经系统的病变情况来明确口苦原因。 六、药物副作用相关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口苦的不良反应,如部分抗生素、抗高血压药物等。不同药物引起口苦的机制可能不同,一般在停药或调整药物后,口苦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具体情况需根据所使用的药物及个体差异来判断,使用相关药物的人群若出现口苦需留意是否与药物副作用有关。
2025-10-14 16:27:45 -
口腔溃疡是由于缺少哪种维生素
维生素B2缺乏可影响黏膜上皮细胞代谢致口腔溃疡,补充能改善部分患者症状;B6缺乏会使皮肤黏膜易现炎症反应增溃疡风险;B12缺乏可影响口腔黏膜代谢免疫致溃疡;C缺乏致胶原蛋白合成受阻增溃疡几率;D缺乏影响免疫增口腔溃疡可能;儿童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含上述维食物预防,孕妇需求增应合理膳食必要时补充,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需注重饮食中维补充及综合干预口腔溃疡。 一、维生素B2缺乏 维生素B2(核黄素)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等过程,是维持黏膜上皮细胞正常代谢的重要营养素。当机体缺乏维生素B2时,可影响口腔黏膜、唇、舌等部位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黏膜上皮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口腔溃疡。多项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B2能够改善部分因维生素B2缺乏导致口腔溃疡患者的症状,例如相关临床观察发现,给予维生素B2补充剂后,患者口腔溃疡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有所降低。 二、维生素B6缺乏 维生素B6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合成等多种生理过程,对维持皮肤和黏膜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B6时,机体皮肤、黏膜易出现炎症反应,包括口腔黏膜炎症,从而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指出,维生素B6缺乏会干扰口腔黏膜组织的正常修复与维护,使得口腔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溃疡。 三、维生素B12缺乏 维生素B12在神经系统发育、造血等生理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与口腔黏膜的健康密切相关。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及免疫功能,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炎症、溃疡等问题。例如,相关基础研究显示,维生素B12缺乏会改变口腔黏膜细胞的代谢途径,使黏膜组织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或发生自身损伤而形成溃疡。 四、维生素C缺乏 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对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及黏膜组织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机体缺乏维生素C时,胶原蛋白合成受阻,口腔黏膜的韧性与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黏膜损伤,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几率。临床观察发现,长期维生素C摄入不足的人群,口腔溃疡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五、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不仅与钙磷代谢相关,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缺乏维生素D时,机体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使得口腔黏膜易受病原体感染或发生免疫异常反应,从而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可能。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人群,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维生素D对口腔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存在挑食、偏食等情况,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需保证饮食中包含富含上述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等,以预防口腔溃疡。 孕妇:孕妇对维生素的需求增加,若饮食不均衡易导致相关维生素缺乏,应注意合理膳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同时关注口腔卫生,降低口腔溃疡发生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维生素吸收能力下降,需注重饮食中维生素的补充,可选择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全麦食品等,若出现口腔溃疡问题,应综合考虑其营养状况及身体整体健康情况进行合理干预。
2025-10-14 16:26:21 -
什么是口腔菌群平衡
口腔菌群平衡是指口腔内多种微生物种类、数量及相互比例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其构成关键因素包括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口腔微环境适配,重要意义在于预防口腔疾病和维持口腔正常功能,影响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维持措施有保持良好口腔卫生、调整饮食习惯及特殊人群关注。 一、口腔菌群平衡的定义 口腔菌群平衡是指口腔内多种微生物(涵盖细菌、真菌等)的种类、数量及相互比例处于相对稳定且协调的状态,这些微生物共同构成口腔生态群落,在口腔内特定环境下维持动态平衡。 二、构成口腔菌群平衡的关键因素 (一)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口腔中存在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细菌类群,以及少量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健康状态下,各类微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有益菌(如部分乳酸杆菌等)与有害菌(如致龋菌等)间维持着动态平衡,有益菌可通过竞争定植位点、产生抑菌物质等方式抑制有害菌过度繁殖。 (二)口腔微环境适配 口腔的温度、湿度、pH值等微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群落相互适配,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供适宜条件。例如,口腔内适中的pH值有助于维持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当进食高糖食物后短时间内口腔pH值降低,若菌群平衡良好,可通过有益菌的代谢活动较快恢复适宜pH值,防止有害菌引发龋齿等问题。 三、口腔菌群平衡的重要意义 (一)预防口腔疾病 良好的口腔菌群平衡能有效抑制有害菌滋生,降低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致龋菌在菌群失衡时大量繁殖,可分解糖类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硬组织引发龋齿;而菌群平衡状态下,有益菌可减少致龋菌的定植与产酸作用。 (二)维持口腔正常功能 口腔菌群参与食物的初步消化过程,部分微生物可协助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等,同时对口腔黏膜的健康也有一定维护作用,保障口腔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运转。 四、影响口腔菌群平衡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由于口腔清洁能力较弱、唾液分泌特点等,较易出现口腔菌群失衡,需注重口腔卫生教育与指导;老年人因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萎缩等,菌群平衡更易被打破,应加强口腔保健。 (二)生活方式 1.口腔卫生习惯:长期不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会导致食物残渣残留,破坏菌群平衡,增加有害菌滋生机会;2.饮食习惯:高糖、高油饮食会改变口腔微环境pH值,利于致龋菌等有害菌生长,破坏菌群平衡。 (三)病史因素 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其代谢状态可能影响口腔菌群,需特别关注口腔卫生以维持菌群平衡,因为菌群失衡可能进一步影响疾病控制。 五、维持口腔菌群平衡的措施 (一)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配合使用牙线清理牙缝间残渣,定期更换牙刷等,以减少有害菌附着与繁殖。 (二)调整饮食习惯 减少高糖、高油食物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维持口腔微环境pH值稳定,利于菌群平衡维持。 (三)特殊人群关注 儿童应在家长指导下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老年人可适当增加口腔清洁频率,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产品;患有慢性疾病人群需在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加强口腔保健监测菌群平衡状态。
2025-10-14 16:25:18 -
老是反复口腔溃疡怎么回事
老是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创伤性因素、感染因素)、全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营养缺乏、内分泌变化、慢性疾病影响、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若老是反复出现口腔溃疡需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心态等。 一、局部因素 1.创伤性因素:牙齿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等持续刺激口腔黏膜,就容易反复引发口腔溃疡。比如长期有不合适假牙的人,假牙边缘不断摩擦口腔组织,就较易出现反复口腔溃疡情况。儿童若有不良咬合习惯,经常咬到口腔黏膜,也可能导致反复口腔溃疡。 2.感染因素:口腔内的某些细菌、病毒感染也可引发反复口腔溃疡。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容易在口腔黏膜处形成疱疹,破溃后就会形成溃疡,且容易反复发生;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口腔反复出现念珠菌性口腔溃疡。 二、全身因素 1.免疫系统异常:当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口腔黏膜组织,就会导致反复口腔溃疡。常见的如白塞病,患者除了口腔溃疡外,还可能伴有眼部病变、生殖器溃疡等表现;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伴随反复口腔溃疡症状。 2.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维生素B等)、铁、锌等营养素时,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黏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比如长期节食、偏食的人,容易出现营养缺乏,进而引发反复口腔溃疡;孕妇在孕期若营养摄入不均衡,也可能因营养缺乏出现反复口腔溃疡。 3.内分泌变化: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反复口腔溃疡。例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口腔溃疡容易复发,这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改变,也可能出现反复口腔溃疡的情况。 4.慢性疾病影响:一些慢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引发反复口腔溃疡。还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环境改变,也较易出现反复口腔溃疡,且伤口愈合相对较慢。 5.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睡眠不佳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反复口腔溃疡。比如学生考试前、工作压力大的人群,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出现反复口腔溃疡。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也可能增加反复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 三、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有些反复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反复口腔溃疡的病史,那么个体发生反复口腔溃疡的概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或者气候干燥等环境因素变化,也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状态,导致反复口腔溃疡。例如在干燥的季节,口腔黏膜水分流失较快,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出现反复口腔溃疡。 如果老是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等。
2025-10-14 16: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