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牙体病,黏膜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牙体牙髓学组委员郑州市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5年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口腔系,2010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进修,2016年美国纽约州SYRACUSE CITY ST. JOSEPHˊS HOSPITAL访问学者。现为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牙体牙髓学组委员,郑州市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论著1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目前从事口腔内科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牙体牙髓病、牙周病、黏膜病的诊疗工作,尤其在牙齿美容修复、疑难根管显微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展开-
门牙蛀牙有洞能补好吗
门牙蛀牙有洞通常可补好但受程度等因素影响,补牙有检查、去腐、备洞、填充等过程,不同人群补牙有不同注意事项,还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用牙线、定期检查、控制饮食来预防门牙蛀牙。 一、能否补好的判断及影响因素 门牙蛀牙有洞通常是可以补好的,但具体情况取决于蛀牙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如果蛀牙还处于浅龋或中龋阶段,牙髓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一般通过常规的补牙操作就能较好地修复。浅龋时,龋坏局限在牙釉质层,牙齿表面有小的龋洞,此时去除龋坏组织后,选用合适的补牙材料填充,就能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中龋时,龋坏进展到牙本质浅层,但还未累及牙髓,通过去腐充填也可以修复。然而,如果蛀牙已经发展到深龋,接近牙髓,或者已经引起了牙髓炎、根尖周炎等情况,那么补好的难度会增加,可能需要先进行根管治疗等后续处理后再补牙。 二、补牙的具体过程 1.口腔检查:医生会先对门牙蛀牙的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包括龋洞的大小、深度、位置等,同时还会检查牙髓的状况,比如通过冷热刺激等方法判断牙髓是否有反应。 2.去腐:使用专业的器械去除牙齿龋坏的组织,这一步要尽可能彻底地清除干净龋坏物质,避免残留导致补牙后再次龋坏。 3.制备洞形:根据龋洞的情况制备合适的洞形,以便于补牙材料的填充和固位。 4.填充材料:选择合适的补牙材料进行填充,常见的补牙材料有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美观性较好,能较好地恢复牙齿的外观。填充后需要调整咬合,确保牙齿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 三、不同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门牙蛀牙相对常见,由于儿童可能不太配合治疗,家长要注意引导儿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发现蛀牙及时处理。儿童补牙时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材料,尽量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 成年人:成年人门牙蛀牙后要及时就诊,因为成年人的牙齿一旦龋坏进展较快,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牙髓等问题。成年人在补牙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过硬、过黏的食物,防止补牙材料脱落。 老年人:老年人门牙蛀牙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比如牙龈萎缩、牙齿敏感等情况。在补牙前要评估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补牙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轻柔,补牙后要提醒老年人注意口腔卫生和饮食护理。 四、预防门牙蛀牙的措施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防止邻面龋的发生。 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早期的龋坏等问题并处理。 控制饮食: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避免频繁食用糖果、巧克力、碳酸饮料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产酸腐蚀牙齿。
2025-10-14 15:41:37 -
如何彻底治疗嘴臭和口臭
改善口臭需从口腔局部因素干预入手,保持口腔清洁包括用含氟牙膏刷牙、用牙线清理牙缝及每年至少洗牙1-2次;针对全身性疾病如胃肠道、糖尿病、呼吸道疾病需诊治原发疾病;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口腔湿润、控制饮食忌辛辣刺激高油高糖、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儿童需家长监督刷牙和定期口腔检查,孕妇要特注意口腔清洁和饮食均衡,老年人要定期口腔和全身检查、保持口腔湿润及调整饮食结构。 一、口腔局部因素干预 保持口腔清洁是改善口臭的基础。每日至少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各个面都能清洁到位。同时,应定期使用牙线清理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此外,定期洗牙(龈上洁治)可有效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牙菌斑等,研究表明,因牙周炎、龋齿等口腔局部问题导致的口臭,通过规范洗牙及口腔治疗后可显著改善,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洗牙1-2次。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处理 某些全身性疾病会引发口臭,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诊治。例如,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起口臭,需遵循消化科诊疗规范进行相应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体内代谢紊乱可能出现口臭症状,需通过规范的降糖治疗来稳定血糖水平以改善口臭;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等,炎症产生的分泌物可能导致口臭,需由耳鼻喉科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保持口腔湿润:多喝水,每日饮水量建议1500-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可冲刷口腔,减少细菌滋生环境。 2.饮食控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以及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辣条等,这些食物易在口腔内残留异味;同时,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这类食物易滋生细菌引发口臭。 3.戒烟限酒:吸烟会使口腔环境变差,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附着在口腔内导致异味,应尽量戒烟;过量饮酒会加重口腔干燥,还可能引发肝脏等器官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口臭,需适度饮酒。 4.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口腔唾液分泌减少,细菌繁殖增多,从而引发口臭,建议保持7-8小时的充足睡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口臭多与口腔清洁不到位、龋齿等有关,家长需监督儿童每日早晚正确刷牙,帮助其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龋齿等问题。 孕妇:孕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易出现口臭,要特别注意口腔清洁,可适当增加刷牙次数,选择孕妇适用的口腔护理产品,同时保持饮食均衡,避免因孕期反应导致口腔卫生不佳引发口臭。 老年人:老年人口臭可能与口腔疾病(如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相关,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全身健康评估,注意保持口腔湿润,根据身体状况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加重口腔异味的食物摄入。
2025-10-14 15:39:57 -
什么是口底癌
口底癌是发生于口底黏膜的恶性肿瘤属口腔癌具侵袭转移能力,病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口腔卫生问题、HPV感染及年龄增长、免疫低下等,临床表现早期有口底黏膜小硬结溃疡等,中晚期有影响咀嚼吞咽语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诊断靠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还有放疗化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状况,育龄女性要沟通生育,吸烟饮酒者需戒烟限酒,HPV感染者需加强随访监测。 一、定义 口底癌是发生于口底黏膜的恶性肿瘤,属于口腔癌的一种类型,其细胞异常增殖并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可累及周围组织及区域淋巴结。 二、病因 1.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是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等物质可损伤口腔黏膜,诱发细胞癌变; 2.口腔卫生问题:口腔卫生状况差,细菌、病毒等长期刺激口底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3.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部分口底癌与HPV感染相关,尤其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能参与癌变过程; 4.其他因素: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也可能对发病产生影响,老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口底癌。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口底黏膜出现小硬结、溃疡,常无明显疼痛,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溃疡可增大、加深,伴有疼痛; 2.中晚期表现:肿瘤增大可影响咀嚼、吞咽及语言功能,部分患者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还可能出现相应的局部功能障碍症状。 四、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观察口底黏膜病变情况,初步判断肿物的部位、大小、质地等; 2.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3.病理活检:是确诊口底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是口底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切除肿瘤及部分周围组织,尽可能根治肿瘤,根据肿瘤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部分口底切除、全口底切除等; 2.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用于术后残留病灶的补充治疗或不能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 3.化学治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疗联合应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手术耐受性可能降低,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选择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身体反应; 2.女性:育龄女性在治疗前需充分沟通生育相关问题,放疗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需权衡治疗利弊; 3.有吸烟饮酒史人群:强调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因为持续的吸烟饮酒会加重病情及增加复发风险,需督促并协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4.HPV感染相关人群:既往有HPV感染病史者,治疗后需加强随访监测,警惕肿瘤复发及新发病变。
2025-10-14 15:38:56 -
门牙缝隙黑了是怎么回事
门牙牙缝发黑的原因多样,包括色素沉着、龋齿、牙菌斑和牙结石以及牙缝过大导致的视觉效果等,不同原因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色素沉着 原因:长期喝咖啡、茶、可乐等有色饮料,或吸烟等,会使色素沉积在门牙牙缝处。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的人群,牙齿表面更容易出现色素附着,进而导致牙缝发黑。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更容易吸附色素;生活方式上,长期有上述不良习惯的人群风险更高;病史方面,若本身口腔卫生差,也会加速色素在牙缝处的沉积。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若有长期饮用含糖有色饮料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导致牙缝发黑,家长应注意控制儿童此类饮品的摄入,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二、龋齿 原因: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变形链球菌等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腐蚀牙齿,导致牙缝处发生龋坏,出现黑色改变。比如,牙缝处清洁不彻底,残留食物残渣,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就容易引发龋齿。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患龋齿,儿童牙齿矿化程度低,老年人牙龈萎缩,牙缝增大,食物易嵌塞;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不佳、喜食甜食等是重要诱因;病史方面,若有唾液分泌减少等情况,患龋齿风险增加。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龋齿需特别关注,家长要帮助儿童正确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老年人龋齿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控制甜食摄入,及时处理口腔问题。 三、牙菌斑和牙结石 原因:牙菌斑是细菌聚集形成的薄膜,若不及时清除,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会使牙缝看起来发黑。例如,口腔卫生不良,刷牙不认真,就会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 影响因素:年龄越大,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的可能性相对越高;生活方式上,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促进其形成;病史方面,若有唾液成分异常等情况,也会影响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形成。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要从小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协助监督刷牙;老年人要定期洗牙,维护口腔健康,减少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影响。 四、牙缝过大导致的视觉效果 原因:先天牙缝较大,或者牙齿缺失后未及时修复导致相邻牙齿移位使牙缝变大,从视觉上看牙缝处更容易显得发黑。比如,先天牙齿发育异常导致牙缝天生较大,会让牙缝处的颜色变化更明显。 影响因素:年龄对牙缝大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长发育阶段和衰老导致的牙齿移位等情况;生活方式中,牙齿缺失后不及时修复会加速牙缝变大;病史方面,若有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等情况,会使牙缝变大更明显。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先天牙缝大需关注牙齿发育情况,定期检查;成年人牙齿缺失要及时修复,避免牙缝变大影响美观和口腔功能;老年人牙缝大要注意口腔健康维护,防止因牙缝大导致食物嵌塞等问题。
2025-10-14 15:38:30 -
一喝水就牙痛该怎么消除
一喝水就牙痛可能由龋齿、牙本质过敏、牙髓炎等原因引起,对应需补牙、用脱敏牙膏或脱敏治疗、根管治疗等处理,日常要保持口腔卫生(刷牙、用牙线)、合理饮食、定期口腔检查来预防。 一、分析可能原因及对应处理措施 (一)龋齿(蛀牙) 原因:龋齿是导致一喝水就牙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牙齿表面的龋洞形成后,细菌等刺激物容易进入龋洞,当受到冷、热、甜、酸等刺激时,包括喝水这种冷刺激,就会引发牙痛。 处理:需要就医进行补牙治疗。医生会去除龋坏的组织,然后用合适的填充材料填充龋洞,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从而缓解牙痛症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龋齿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由于饮食习惯等因素可能龋齿发生率相对较高,更应注意口腔卫生预防龋齿。 (二)牙本质过敏 原因:当牙齿的牙本质暴露时,比如牙龈退缩、刷牙不当导致牙釉质磨损等情况,会出现牙本质过敏,遇到冷刺激(如喝水)时会产生酸痛不适的牙痛感觉。 处理:可以使用脱敏牙膏,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改善。也可以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脱敏治疗,如激光脱敏等。对于老年人,由于牙龈退缩等生理性变化可能更容易出现牙本质过敏,要注意口腔清洁方法,避免过度用力刷牙;年轻人如果有不良刷牙习惯等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 (三)牙髓炎 原因:牙髓炎多是由于龋齿没有及时治疗,感染进一步波及牙髓所致。牙髓炎会导致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出现一喝水就牙痛的情况,疼痛往往比较剧烈。 处理:需要进行根管治疗。首先要打开牙髓腔,缓解牙髓腔内的压力,然后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经过根管预备、消毒等步骤后进行根管充填,最后再修复牙齿。不同年龄阶段的牙髓炎患者,治疗过程和预后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儿童牙髓炎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儿童的配合度等因素。 二、日常预防措施 (一)保持口腔卫生 刷牙:每天至少早晚刷牙两次,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可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预防龋齿、牙本质过敏等问题。不同年龄段人群刷牙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正确刷牙。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对于预防龋齿和牙龈炎症有重要作用。成年人可以较好地掌握牙线的使用方法,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指导下逐步学习使用。 (二)合理饮食 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儿童,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增加龋齿的发生风险。控制进食甜食的频率和量,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清洁牙齿,促进口腔健康。 (三)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处理。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口腔健康问题相对较多,更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儿童可以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老年人则需要更频繁关注口腔健康状况。
2025-10-14 15: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