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泌尿系肿瘤、排尿功能障碍、尿道修复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同年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后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3年。2010年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读博士。2013年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
擅长疑难排尿功能障碍诊断治疗及微创手术治疗泌尿系肿瘤。
展开-
睾丸痛是什么原因
男性睾丸痛的原因多样,包括炎症相关的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外伤相关的睾丸挫伤、睾丸破裂;精索相关的精索静脉曲张、精索扭转;还有睾丸肿瘤、化学物质刺激、药物副作用等原因,不同原因有不同发病情况和具体表现。 一、炎症相关原因 (一)附睾炎 发病情况:附睾炎在青壮年男性中较为常见。多由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经尿道逆行感染引起,例如不注意尿道口卫生,细菌可沿尿道上行至附睾引发炎症。 具体表现:患者会出现睾丸疼痛,同时附睾部位也会有肿胀、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阴囊、腹股沟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睾丸炎 发病情况: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比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后,可能并发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后期的男性。 具体表现:单侧或双侧睾丸疼痛、肿大,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疼痛较为剧烈,可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 (三)前列腺炎 发病情况:前列腺炎也可能导致睾丸痛,多见于成年男性。其发病与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具体表现:除了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异常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睾丸、会阴部等部位的疼痛不适,疼痛程度可轻可重。 二、外伤相关原因 (一)睾丸挫伤 发病情况:多因阴囊受到外力撞击,如运动时的碰撞、骑跨伤等。常见于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等。 具体表现:睾丸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受伤部位可能有淤血斑,疼痛程度根据挫伤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挫伤可能仅有局部隐痛,重度挫伤则疼痛剧烈。 (二)睾丸破裂 发病情况:多是由于严重的外力创伤导致,如暴力击打阴囊等。 具体表现:睾丸剧烈疼痛,迅速肿胀,阴囊皮肤可能出现淤血、青紫等表现,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三、精索相关原因 (一)精索静脉曲张 发病情况: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左侧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精索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等原因导致精索静脉迂曲扩张。 具体表现:患者可感觉到阴囊坠胀、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区,在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精液质量异常等问题。 (二)精索扭转 发病情况:好发于青少年,尤其是在睡眠中或剧烈运动后突然发病。可能与精索过长、睾丸引带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 具体表现:突然出现一侧睾丸剧烈疼痛,呈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睾丸位置可能抬高或呈横位。这是一种泌尿外科急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睾丸坏死。 四、其他原因 (一)睾丸肿瘤 发病情况: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隐睾等因素有关。 具体表现:睾丸逐渐肿大,可能伴有睾丸疼痛,疼痛一般为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进展,肿块会逐渐增大,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下腹部坠胀感等症状。 (二)化学物质刺激 发病情况: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等,可能对睾丸产生刺激,引起睾丸痛。 具体表现:患者可能出现睾丸局部的疼痛不适,同时可能伴有接触化学物质部位的皮肤改变等情况。 (三)药物副作用 发病情况:某些药物可能有导致睾丸痛的副作用,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具体表现:在服用相关药物后出现睾丸疼痛,停药后部分患者疼痛可缓解。
2025-10-13 13:05:25 -
幼儿隐睾手术几个月做好
幼儿隐睾手术最佳时间分阶段,6-12个月龄是较为适宜时段,此阶段利于顺应生殖系统发育进程及手术操作;1-2岁龄若前期未手术,仍需考虑,能一定程度改善生殖系统发育环境;大于2岁龄时隐睾对生殖系统损害风险加大,手术效果可能下降,术前需全面评估,术后要密切观察及长期随访。 原因:从循证医学角度看,6-12个月龄是幼儿隐睾手术较为适宜的时间段。此阶段进行手术,一方面,幼儿的生殖系统发育处于特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点干预能够较好地顺应生殖系统的发育进程,降低对生殖功能的潜在不良影响风险。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该时间段手术的幼儿,后续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问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从解剖结构方面来说,此时隐睾的位置相对更便于手术操作,组织的发育状况也适合进行手术处理,能够相对顺利地将隐睾下降至阴囊内,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要特别注重术前的全面评估,包括隐睾的具体位置、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在护理方面,要保持患儿手术区域皮肤的清洁,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因为幼儿皮肤娇嫩,感染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的恢复。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保证其有良好的身体基础来耐受手术。 1-2岁龄 原因:如果幼儿在6-12个月龄时未及时进行手术,到了1-2岁龄仍未处理隐睾问题,也需要考虑进行手术。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隐睾对生殖系统的不良影响会逐渐增加。例如,隐睾处于腹腔内或腹股沟等位置,由于腹腔内温度相对较高,不利于睾丸的正常生精等功能的发挥,随着年龄增大,这种不利影响会更加明显,可能导致睾丸生精功能受损等严重后果。在1-2岁龄进行手术,虽然较6-12个月龄手术的最佳时机有所延迟,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殖系统的发育环境,减少后续生殖功能障碍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特殊人群考虑:此年龄段幼儿相对6-12个月龄幼儿活动能力有所增强,在术前护理中要注意防止患儿抓挠手术区域等。要向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协助安抚患儿情绪,保证患儿在术前能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因患儿不配合等因素对手术造成的影响。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可能需要通过一些儿童友好的方式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 大于2岁龄 原因:当幼儿大于2岁龄时,隐睾对生殖系统的损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长期处于异常位置的隐睾,不仅生精功能受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还可能增加睾丸恶变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显示,隐睾患儿在2岁以后手术,睾丸恶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手术的患儿。所以,对于大于2岁龄的隐睾幼儿,更要积极考虑手术治疗,但此时手术的效果可能会相对6-12个月龄和1-2岁龄手术的效果有所下降,生殖功能的恢复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大于2岁龄的幼儿,术前评估要更加全面和细致,除了隐睾本身的情况外,还要重点评估睾丸的生精功能等潜在受损状况。在术后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儿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由于年龄相对较大,患儿对疼痛等的感知和表达可能相对更清晰,要注重对患儿疼痛等不适的护理,采用合适的方法缓解患儿的不适。同时,要加强对患儿术后生殖系统发育等方面的长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5-10-13 13:04:18 -
多发性肾结石怎么治
肾结石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大量饮水、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止痛药、溶石药物)、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及预防复发(定期复查、继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的患者在各治疗环节需依据自身情况调整及评估。 一、一般治疗 1.大量饮水:增加尿量可以稀释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减少晶体沉积,促进小结石的排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比如高温环境工作或大量出汗的人需要增加饮水量,以维持尿液的稀释状态,降低肾结石形成的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饮水量,避免因饮水量过多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 2.饮食调整: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调整饮食。例如,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浓茶等;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感染性结石患者则需要控制感染,调整尿液酸碱度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饮食调整也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调整需兼顾营养均衡和结石预防;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饮食调整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 二、药物治疗 1.止痛药:当肾结石引起疼痛时,可使用止痛药缓解症状,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的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使用。 2.溶石药物:对于某些特定成分的结石,如尿酸结石,可使用溶石药物,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根据结石成分和患者个体情况确定是否适用及具体药物选择。 三、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盂结石、中组或下组肾盏结石等。通过体外冲击波聚焦于结石,将结石击碎,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不同年龄患者的耐受性不同,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时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身体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2.输尿管镜取石术: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等。通过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后取出或击碎结石。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手术操作需注意解剖结构的差异,但总体原则是在保证取石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3.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如直径大于2cm的肾盂结石等。通过经皮肤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取出结石。该手术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患者都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预防复发 1.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尿液分析等检查,监测结石是否复发以及肾脏等泌尿系统的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以观察生长发育和结石复发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也需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问题。 2.继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持续坚持大量饮水、合理饮食等良好生活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长期维持,以降低肾结石复发的风险。例如,保持每天足够的饮水量,持续遵循针对自身结石成分的饮食原则等。
2025-10-13 13:02:38 -
前列腺增生电切后需要复查什么
术后需从一般状况复查、泌尿系统相关检查、尿道相关检查三方面进行复查。一般状况复查包括观察排尿情况及全身一般状况;泌尿系统相关检查有尿常规、肾功能、超声检查,分别查看尿液成分、肾功能指标、残余尿量等;尿道相关检查有尿道镜检查,观察尿道内情况。 一、术后一般状况复查 1.排尿情况 观察排尿是否通畅,有无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排尿情况的变化可能有所不同。年轻男性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关注排尿的细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泌尿系统问题,排尿情况的变化更需密切留意。如果出现排尿困难加重,可能提示尿道有狭窄等情况。 记录排尿的频率、每次排尿量等。例如,正常情况下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如果术后排尿频率明显异常增加,需要进一步检查。 2.全身一般状况 监测体温,了解有无发热情况。术后低热可能是吸收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需考虑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发热的耐受和反应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发热症状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体力状况等,若患者术后精神萎靡、体力明显下降,也需要进一步排查原因。 二、泌尿系统相关检查 1.尿常规检查 查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等情况。术后尿液中可能会有少量红细胞,一般会逐渐减少。如果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感染,尿常规检查尤为重要。例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尿常规中白细胞升高需及时处理。 检查尿蛋白情况,若出现尿蛋白,需考虑是否存在肾功能受损等情况。 2.肾功能检查 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可以通过这些指标反映。如果手术前患者就有肾功能不全,术后更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术后需关注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肾功能进一步损害的情况。例如,血清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进一步排查原因,如是否存在术后脱水、泌尿系统梗阻复发等导致肾功能受损的情况。 3.超声检查 经腹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残余尿量。残余尿量是评估前列腺增生术后恢复的重要指标。正常残余尿量应小于50ml,如果残余尿量较多,提示可能存在排尿不畅,需要进一步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残余尿量的正常范围可能在不同人群中有一定差异,但一般都遵循小于50ml的标准。经直肠超声检查对于前列腺局部情况的观察可能更清晰,能更准确地测量残余尿量。同时,超声还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有无结石等情况。 三、尿道相关检查 1.尿道镜检查 一般在术后一定时间(如术后1-3个月等)进行尿道镜检查,以直接观察尿道内情况,查看有无尿道狭窄、创面愈合情况等。对于有既往尿道损伤等病史的患者,术后尿道镜检查更有必要,因为这些患者术后尿道狭窄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通过尿道镜可以清晰看到尿道黏膜是否光滑,有无瘢痕形成等导致尿道狭窄的因素。如果发现尿道狭窄,可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尿道扩张等。
2025-10-13 13:00:34 -
女生憋不住尿是病吗
女生憋不住尿即尿失禁,常见压力性、急迫性、充盈性及混合性尿失禁,压力性与经产妇、绝经后等有关,急迫性与膀胱过度活动症、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关,充盈性与膀胱出口梗阻等有关;应对建议有及时就医检查,压力性轻可盆底肌训练、中重可能手术,急迫性感染需抗感染、过度活动症用药物等,特殊人群中育龄女产后要盆底康复,中老年女绝经后可补雌激素等并健康生活,有神经系统疾病女要加强膀胱管理等。 压力性尿失禁: 发生情况: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胎经产妇,这与妊娠、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筋膜等受到损伤有关;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组织萎缩、松弛,也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年龄与性别因素: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盆底支持结构逐渐退变,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增加,且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特点使其相对男性更易出现尿失禁相关问题。 急迫性尿失禁: 发生情况:有强烈的尿意后迫不及待地排尿,难以控制。常由膀胱过度活动症引起,膀胱不稳定,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导致突然出现强烈尿意。泌尿系统感染也是常见原因,细菌感染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在育龄女性中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急迫性尿失禁较为常见,而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这与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功能变化等有关。 充盈性尿失禁: 发生情况:膀胱过度充盈,尿液不自主溢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女性较少见,但如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性病变也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等情况,导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尿液潴留,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而溢出尿液。 年龄与性别因素:女性相对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充盈性尿失禁较少,但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在女性中也可出现,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疾病影响神经对膀胱的控制时,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发生。 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表现。 应对建议及特殊人群提示 一般建议:出现憋不住尿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等明确原因。对于压力性尿失禁,轻度者可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如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训练,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可能有一定效果;中重度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对于急迫性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需抗感染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则可能需要使用药物等治疗。 特殊人群提示: 育龄女性:妊娠和分娩后要注意盆底肌的康复训练,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产后康复,降低日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等的风险。 中老年女性: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有助于维持盆底组织的弹性等,但需注意评估相关风险。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期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减少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女性:如存在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情况导致尿失禁,要注意加强膀胱管理,定期清洁导尿等,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在康复过程中关注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
2025-10-13 12:5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