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亚洲,男,副主任医师,博士,200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熟悉神经外科的各种疾病,擅长脊柱、脊髓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专业期刊上共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脑积水是什么
脑积水是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障碍致脑脊液量多、压力高、脑室扩大并继发颅压增高的病症,发病机制与脑脊液循环受阻等有关,婴儿表现为头颅异常增大等,成人有颅内压增高及其他相关症状,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脑积水,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治疗有手术等方式,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特点,早期诊断治疗很重要。 一、发病机制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处于循环流动状态,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当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比如脑室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中孔或侧孔闭锁等)、颅内出血后血块阻塞、脑膜炎引起的脑脊液吸收障碍等,就会导致脑脊液积聚,引起脑室扩张和颅内压升高。另外,脑脊液分泌过多(较少见)或脑脊液吸收障碍也可引发脑积水。 二、临床表现 婴儿脑积水:常见头颅进行性异常增大,头围超过正常婴儿范围,前囟扩大且膨出,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患儿可能出现落日征(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呈现出“落日”样),还可能有发育迟缓、精神萎靡、嗜睡、喂养困难等表现。 成人脑积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还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小便失禁、认知障碍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三、分类 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受阻所致,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畅通,但脑脊液不能被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常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后。 非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是由于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引起,梗阻部位可在脑室系统内的任何部位,如中脑导水管、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等部位的梗阻。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清晰显示脑室扩大的程度、脑实质的情况等,是诊断脑积水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明确脑积水的类型和梗阻部位等。 头颅MRI:对脑积水的诊断价值更高,不仅能更清楚地显示脑室系统的形态和结构,还能发现一些细微的病变,如早期的脑实质病变等。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头颅增大、头痛、呕吐等)以及相关病史(如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先天性畸形等病史)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临床上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分流装置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被腹腔内的组织吸收,从而缓解脑室扩张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通过手术在第三脑室底造瘘,使脑脊液直接流入基底池等部位,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时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婴儿患者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手术相对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更加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和术后的护理;成人患者则需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2025-09-29 12:36:55 -
脑血管瘤的症状
脑血管瘤可引发头痛,机制是压迫或刺激周围神经血管致神经传导及血管舒缩异常,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可致局部神经受压出现相应功能缺损症状,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部分患者会癫痫发作,因改变脑部电生理环境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不同年龄发作有别;累及视觉区可致视力视野障碍,生活方式等有影响;严重时可致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儿童病情变化更迅速,出现相关表现需立即就医。 一、头痛 表现及机制:脑血管瘤可能引发头痛,其机制较为复杂,部分是由于血管瘤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产生压迫或刺激,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和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不同年龄段人群头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脑血管瘤引起的头痛可能因表述不清而更易被忽视,而成年人头痛相对更易察觉,但都需要引起重视。有脑血管瘤病史的人群头痛发作需警惕病情变化。 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局部神经受压表现:若脑血管瘤位于特定脑区,可能压迫相应神经,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若压迫运动神经相关区域,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症状;压迫感觉神经区域,则可能有肢体感觉减退、麻木等表现。不同性别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上并无本质差异,但具体表现可能因个体脑部结构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可能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因为这些不良习惯会影响脑部血液循环等,不利于神经功能的维持。 三、癫痫发作 发生情况及原因:部分脑血管瘤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这是因为血管瘤的存在改变了脑部正常的电生理环境,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儿童脑血管瘤患者癫痫发作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严重影响,需特别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癫痫发作的频率和表现可能不同,成年人癫痫发作相对更具规律性,但儿童可能发作形式更多样。有脑血管瘤病史且有癫痫发作倾向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病情,避免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如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 四、视力视野障碍 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当脑血管瘤累及视觉相关区域时,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例如,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等结构,会影响视觉信号的传导和处理。性别对视力视野障碍本身无直接影响,但不同个体的眼部基础情况可能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时间用眼等可能加重视力视野障碍的不适,但对于脑血管瘤导致的视力视野障碍,关键是针对脑部血管瘤本身进行处理。有眼部基础疾病同时合并脑血管瘤的人群,在处理脑血管瘤时需更加谨慎,因为眼部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对视力视野障碍的判断和处理。 五、意识障碍 严重程度及相关情况:严重的脑血管瘤可能导致意识障碍,从轻度的嗜睡到重度的昏迷不等。这主要是由于血管瘤引起脑部重要结构的严重损伤或颅内压急剧升高,影响了脑部的正常功能和意识维持系统。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生意识障碍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干预。有脑血管瘤病史且出现意识障碍相关表现的人群,必须立即就医,因为意识障碍往往提示病情危急。
2025-09-29 12:35:34 -
颈部脊髓损伤是重伤吗
颈部脊髓损伤通常属于重伤范畴,其会导致严重后果,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影响呼吸肌支配等)和感觉功能障碍(如多种感觉缺失等);急救时要保持患者颈部稳定,后续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对不同人群(成人、儿童)处理有不同特点,因其能造成严重多方面功能障碍故被认定为重伤。 一、颈部脊髓损伤的严重后果及相关机制 1.运动功能障碍方面 对于成年人而言,颈部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的肢体运动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比如颈4-5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可能会影响到呼吸肌的支配,导致呼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可能需要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从神经传导机制来说,脊髓是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损伤后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导至相应的肌肉组织,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从而出现运动障碍。 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其神经系统仍处于发育阶段,颈部脊髓损伤可能对其未来的神经发育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儿童的脊髓相对较为娇嫩,损伤后恢复能力相对成人更弱,而且可能会影响到骨骼、肌肉等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肢体畸形等问题。 2.感觉功能障碍方面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颈部脊髓损伤都会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丧失。成年人可能会出现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缺失,这会严重影响患者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增加受伤后发生二次损伤的风险。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感知到肢体的位置,容易导致关节脱位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感觉功能的障碍可能会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知发展,因为感觉是认知的基础之一,缺失感觉会使儿童在学习和适应环境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 二、颈部脊髓损伤的急救与后续处理要点 1.急救措施 在现场急救时,对于怀疑有颈部脊髓损伤的患者,必须保持患者颈部的稳定。应避免随意搬动患者的颈部,最好使用颈托等固定装置进行固定,防止在搬运过程中进一步加重脊髓损伤。这是因为任何不当的颈部活动都可能导致脊髓受到更大的压迫或牵拉,从而加重损伤程度。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急救操作的要点基本相似,但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身体柔韧性和力量较小的特点,在固定和搬运时动作要更加轻柔、准确。 2.后续处理 患者被送至医院后,需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脊髓损伤的程度和部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解除脊髓的压迫等。对于成年人,手术时机的选择等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对于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恢复等都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并且术后的康复治疗对于儿童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尤为重要,康复治疗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损伤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尽可能恢复。 总之,颈部脊髓损伤由于其可能导致严重且多方面的功能障碍,通常被认定为重伤,在急救和后续治疗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2025-09-29 12:31:59 -
脑子肿瘤什么症状
脑子肿瘤常见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精神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有差异,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及有家族病史人群需警惕。 头痛:是脑子肿瘤常见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钝痛,清晨或晚间较重,有时在用力、咳嗽、低头等情况下头痛会加剧。这是由于肿瘤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引起。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0%的脑子肿瘤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且随着肿瘤进展,头痛可能逐渐加重。 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儿童患者由于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症状可能不典型,呕吐可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等。长期的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导致视神经萎缩,进而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障碍:肿瘤若影响运动中枢,可出现对侧肢体乏力、瘫痪等症状,表现为肢体活动不灵活、肌力下降,严重时可完全不能活动。例如,额叶肿瘤可能导致对侧肢体偏瘫,患者行走困难、持物不稳等。 感觉障碍:可出现病变对侧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温度觉减退等。顶叶肿瘤常引起感觉障碍,患者可能会感觉肢体有异样的感觉,如蚂蚁爬行感等。 语言障碍:若肿瘤位于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如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等。 癫痫发作 部分脑子肿瘤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可为局灶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癫痫发作是由于肿瘤组织刺激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儿童脑子肿瘤患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不同类型的肿瘤引起癫痫发作的情况有所差异,如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癫痫发作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精神症状 额叶肿瘤常导致精神症状,表现为性格改变、情感淡漠、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患者可能变得孤僻、急躁、易激动,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记忆力明显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不同年龄、性别的脑子肿瘤患者症状可能会有所差异。儿童脑子肿瘤患者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颅增大、囟门隆起等表现,这是因为儿童颅缝未闭,颅内压增高可使颅缝分离,头颅外观发生变化。女性患者在孕期或生理期时,症状可能受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但这并非肿瘤本身症状的特殊变化,而是机体整体状态的影响。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长期处于污染环境等)的人群,脑子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出现症状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或症状表现可能更不典型。有脑子肿瘤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其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更加警惕,需及时进行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脑子肿瘤。
2025-09-29 12:29:05 -
脑桥部脂肪瘤
脑桥部脂肪瘤是胚胎发育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致脑桥部位脂肪异常聚集的良性肿瘤,病因与胚胎期脂肪异常分化移位有关,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小体积未压迫神经时偶然发现)和有症状(大体积压迫致颅内压增高、共济失调等),靠头部MRI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需与其他占位病变鉴别,治疗分随访观察(无症状小体积定期复查)和手术治疗(肿瘤增大或症状加重时考虑,脑桥部位手术难度大),儿童患者无症状小脂肪瘤倾向密切随访手术慎选,老年患者需评估全身状况决定方案保守时更频监测。 一、定义 脑桥部脂肪瘤是指脂肪组织异常聚集于脑桥部位形成的良性肿瘤,是颅内脂肪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的异位沉积。 二、病因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组织的异常分化和移位有关,具体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是在胚胎早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脂肪组织异常迁移至脑桥区域所致。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若脂肪瘤体积较小且未压迫周围神经结构,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因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脂肪瘤体积较大压迫脑桥及周围神经结构时,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还可能出现共济失调、脑神经受损相关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异常等),具体症状因肿瘤压迫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四、影像学检查 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脑桥部脂肪瘤的重要手段,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的病灶,具有脂肪组织的典型信号特征,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结构的关系。 五、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进行诊断。结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及MRI显示的脑桥部位高信号病灶等特征综合判断,需与其他脑桥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如胶质瘤等。 六、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体积较小的脑桥部脂肪瘤,可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如每隔6-12个月行MRI检查),密切观察肿瘤大小及患者症状变化。 2.手术治疗:若脂肪瘤有进行性增大、压迫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导致症状进行性加重等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获益,因脑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桥部脂肪瘤需格外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无症状的小脂肪瘤更倾向于密切随访观察,手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充分权衡手术风险与潜在获益,术后需加强神经系统功能监测及康复评估。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对于老年脑桥部脂肪瘤患者,需全面评估其全身状况,在决定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若采取保守随访,需更频繁地进行影像学监测以早期发现肿瘤变化。
2025-09-29 12: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