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主要从事脊髓及脑功能区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复杂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及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海洋,男,副主任医师,200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研究工作10余年。主要从事脊髓及脑功能区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复杂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及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脊髓及脑功能区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复杂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及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展开
  • 后脑脂肪瘤

    后脑脂肪瘤源于胚胎发育中脂肪组织异位且遗传可能有潜在影响临床表现因个体肿瘤大小位置及年龄性别有差异诊断靠头颅CT初筛和MRI精确评估治疗分无症状小肿瘤观察等待及有明显症状或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与肿瘤大小位置年龄及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相关。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后脑脂肪瘤源于胚胎发育中脂肪组织异位,胚胎早期神经管形成时部分脂肪组织错位迁移致后脑部位形成脂肪瘤,虽无单一明确诱因完全解释所有病例,但遗传因素可能具潜在影响,目前具体遗传关联研究持续推进。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差异:部分患者长期无症状,仅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脑组织致头痛(因压迫牵拉神经结构)、头晕、恶心呕吐(颅内压轻度升高或神经功能调节受影响)、共济失调(累及小脑时行走不稳等),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症状因个体、肿瘤大小位置不同而异。 2.年龄与性别影响: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中,肿瘤易致生长发育异常;成年患者多现神经系统局部受损表现(如头痛头晕),性别间无明确临床表现显著差异,需结合病情综合判断。 三、诊断方法 1.头颅CT:常用初筛方法,可见后脑边界清楚低密度影,CT值同脂肪组织,低于周围脑组织密度,可初步确定位置大小。 2.头颅MRI:重要诊断手段,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能更精确评估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关系,细致观察肿瘤对脑干、小脑等关键结构压迫程度。 四、治疗原则 1.观察等待:无症状、肿瘤小无占位效应者定期头颅MRI复查(6-12个月1次),关注症状及肿瘤变化,儿童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发育及症状。 2.手术治疗:出现明显症状(如进行性头痛、呕吐、共济失调加重)或肿瘤大压迫重要结构时考虑手术,切除肿瘤减压,后脑部位手术风险高,儿童手术风险更高,术前需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神经系统恢复及并发症。 五、预后情况 1.影响预后因素:与肿瘤大小位置(小、远离重要结构预后好)、患者年龄(儿童术后恢复与成人不同,需长期随访)、是否及时治疗(早期治疗预后优于晚期)相关。 2.总体预后趋势:规范诊治后,大部分无症状或症状缓解者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能存神经功能缺损,经康复等综合措施可改善,预后需依个体病情综合评估。

    2025-09-29 11:10:49
  • 小脑幕下小脂肪瘤

    小脑幕下小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位于小脑幕下方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生长缓慢多数患者无症状多因他病行头颅影像检查偶然发现体积大压迫周围有相应症状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呈T1WI、T2WI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低信号主要靠头颅CT及MRI诊断无症状小的定期复查有压迫等情况可手术治疗儿童需关注对中枢发育影响妊娠期综合权衡诊疗老年评估基础病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加强术后监测。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小脑幕下小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位于小脑幕下方区域,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生长缓慢,通常体积较小。 二、影像学表现 1.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影,CT值一般在-20至-120HU之间,具有脂肪组织的特征性低密度表现。 2.MRI检查:T1WI、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此为诊断小脑幕下小脂肪瘤的重要影像学依据,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三、临床特点 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因其他疾病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若肿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等结构,可出现头痛、头晕、共济失调等症状,症状轻重与肿瘤压迫部位及程度相关。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头颅CT及MRI检查。CT通过低密度影初步提示脂肪性病变,MRI凭借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的特征性信号改变明确诊断,从而与其他颅内病变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体积较小的小脑幕下小脂肪瘤,定期复查头颅MRI,监测肿瘤大小及形态变化,一般建议间隔6-12个月复查。 2.手术治疗:若肿瘤出现压迫症状(如头痛进行性加重、共济失调加重等)或体积呈进行性增大,经评估后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目的是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肿瘤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及神经系统功能,若肿瘤有进展倾向,尽早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 妊娠期女性:需综合妊娠周期、肿瘤情况及母体健康状况权衡诊疗方案,优先保障母体安全,必要时待产后再行进一步评估与处理。 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疾病等)对手术的耐受性,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术后加强康复监测与护理。

    2025-09-29 11:07:33
  • 垂体瘤术后鼻子流血水怎么治

    垂体瘤术后鼻子流血水与手术创口、剧烈咳嗽或用力擤鼻等有关,需采取半卧位调整体位、保持鼻腔清洁局部护理,密切观察出血量,及时就医检查,若情况未缓解或有异常如伴头痛加重、发热等或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需特殊处理,包括排查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及控制血压等。 一、原因分析 垂体瘤术后鼻子流血水可能与手术创口有关,手术过程中对鼻腔等部位有操作,术后创口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渗血情况混合脑脊液等形成血水。另外,患者如果有剧烈咳嗽、用力擤鼻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创口出血。 二、一般处理措施 1.体位调整 患者应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减少头部充血,减轻鼻腔出血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合适的半卧位姿势,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出血风险。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保持正确体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情绪,避免其过度哭闹导致血压升高等加重出血。 2.局部护理 保持鼻腔清洁,但要避免用力擦拭鼻腔。可以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鼻腔,不过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方法,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防止对鼻腔创口造成进一步损伤。生理盐水冲洗可以保持鼻腔湿润,减少结痂等情况,有助于创口恢复。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出血量观察 要密切观察流血水的量,如果出血量较多,如每分钟超过5ml且持续不断,或者短时间内出血量达到100ml以上,应立即就医。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出血量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儿童因为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的出血也可能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婴儿如果出现鼻子持续流较多血水,就需要尽快就医。 2.就医检查 患者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可能会通过鼻内镜等检查手段查看鼻腔创口的情况,判断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及创口恢复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鼻内镜检查时要尽量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不配合带来的检查困难和风险。 四、特殊情况处理 如果经过初步处理后流血水情况仍未缓解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如伴有头痛加重、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有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控制血压,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加重鼻腔出血情况,需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

    2025-09-29 11:05:22
  • 脑结核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脑结核瘤患者有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全身症状为结核活动期时的低热、盗汗等,儿童症状不典型,成年人较易察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神经功能障碍,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部分患者可因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有相应表现。 一、全身症状 脑结核瘤患者可出现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多见于结核活动期患者,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全身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变化;成年人相对更易察觉自身乏力、低热等不适。 二、神经系统症状 (一)颅内压增高表现 1.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程度可逐渐加重。这是由于结核瘤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神经所致。儿童患者可能不能准确表述头痛,但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等表现;成年人头痛相对更易被描述,但也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儿童可能在头痛后出现喷射性呕吐,而成年人也可能因颅内压增高出现此症状。 3.视乳头水肿: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生理凹陷消失等,提示颅内压增高较久,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视力。 (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1.癫痫发作:结核瘤刺激脑组织可引起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不同年龄人群癫痫发作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癫痫发作可能更具多样性,如失神发作等;成年人则多表现为常见的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等。 2.神经功能障碍:根据结核瘤所在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若结核瘤位于运动区,可出现对侧肢体无力、瘫痪;若位于语言中枢,可出现语言障碍,如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可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且恢复能力可能存在差异;成年人则更多表现为相对固定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三、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部位结核而有相应表现,如合并肺结核时可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合并骨结核时可有关节疼痛、肿胀等表现。但这些表现并非脑结核瘤所特有,需结合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2025-09-29 11:02:07
  • 得了脑内脂肪瘤怎么办

    脑内脂肪瘤多数体积小无症状者采取观察随访定期头颅MRI监测儿童需更谨慎女性特殊时期协同评估,有症状引发癫痫等需评估抗癫痫治疗且药物选择谨慎,神经功能缺损有指征可手术儿童手术慎女性特殊时期协同评估及术后考虑哺乳,所有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不良因素辅助病情管理。 一、无症状脑内脂肪瘤的处理 多数体积较小且无临床症状的脑内脂肪瘤,通常采取观察随访策略。定期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监测脂肪瘤大小、位置变化,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密切关注是否出现体积增大、周围脑组织受压等情况。儿童患者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更谨慎监测,密切观察脂肪瘤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潜在影响;女性患者若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发现,需与妇产科、神经科协同评估,综合考量妊娠过程中脂肪瘤可能的变化及对母婴的影响。 二、有症状脑内脂肪瘤的处理 (一)出现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 若脑内脂肪瘤引发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评估是否进行抗癫痫治疗,但药物选择应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等特殊人群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持续监测癫痫发作频率、程度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当脂肪瘤导致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如头痛、视力障碍、运动或感觉异常等,经神经外科等多学科评估具备手术指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需依据脂肪瘤具体位置、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等由神经外科医生综合判定。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更高,更倾向于先密切观察,仅在症状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时谨慎评估手术;女性患者手术需充分考量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内脂肪瘤的处理更倾向于先观察,手术需极为谨慎,因手术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影响,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女性患者:妊娠、哺乳等特殊时期发现脑内脂肪瘤,需妇产科与神经科共同评估,权衡妊娠风险与脂肪瘤进展可能,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术后恢复阶段需考虑哺乳对自身及婴儿的影响,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生活方式方面:所有患者均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维持健康生活方式,辅助病情管理,降低症状诱发风险。

    2025-09-29 10:58: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