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主要从事脊髓及脑功能区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复杂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及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海洋,男,副主任医师,200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研究工作10余年。主要从事脊髓及脑功能区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复杂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及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脊髓及脑功能区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复杂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及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展开
  • 泌乳素高出多少得垂体瘤

    泌乳素升高不一定得垂体瘤,正常非妊娠女性血清泌乳素低于20μg/L、男性低于15μg/L,泌乳素显著升高超200μg/L时垂体瘤可能性大,但其他因素也可致轻-中度升高,垂体瘤致泌乳素升高多为中-重度持续升高,有相应症状,非垂体瘤致升高多为轻度且去除诱因可恢复,发现泌乳素升高需通过垂体MRI等明确是否垂体瘤,不同人群处理不同,确诊垂体瘤致升高需选合适治疗方案。 垂体瘤相关泌乳素升高特点及其他情况 垂体瘤导致的泌乳素升高特点:垂体泌乳素瘤引起的泌乳素升高,往往是中-重度升高,常可超过200μg/L,且多为持续性升高。垂体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垂体瘤类型,好发于女性,尤其是育龄女性。对于女性患者,除了泌乳素升高外,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闭经、不孕、溢乳等表现;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视力下降等表现。 非垂体瘤引起泌乳素升高的情况: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泌乳素轻度升高,一般不会超过200μg/L,且在去除诱因后,泌乳素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运动后泌乳素可能会短暂升高,一般休息后可下降;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泌乳素升高,在停药后多数患者的泌乳素水平会降低。 如果发现泌乳素升高,需要进一步通过垂体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垂体瘤。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育龄女性发现泌乳素升高,需要考虑妊娠相关因素以及垂体瘤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对于男性患者,泌乳素升高需要更关注是否存在垂体瘤等病变,因为男性垂体瘤相对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压迫症状如视力下降等。在生活方式方面,应尽量避免可能影响泌乳素水平的因素,如避免滥用可能影响泌乳素的药物等。如果确诊为垂体瘤引起的泌乳素升高,需要根据垂体瘤的大小、患者的症状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常用多巴胺激动剂)、手术治疗等。

    2025-09-29 10:16:40
  • 脑挫伤硬膜下血肿几天过危险期

    脑挫伤硬膜下血肿危险期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1-2周内关键,受血肿量大小、患者年龄、是否有其他合并损伤等因素影响,经积极治疗,病情渐稳、生命体征平稳等则过危险期可能性大,特殊情况需更长观察,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后续关注要点。 影响危险期的因素 血肿量大小:如果是小量的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危险期可能较短;而大量的硬膜下血肿,患者颅内压增高明显,脑受压严重,危险期会相对较长。例如,研究表明,血肿量小于30ml的硬膜下血肿患者,危险期可能在1周左右;而血肿量大于60ml的患者,危险期可能延长至2周甚至更久。 患者的年龄:儿童患者由于其脑组织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有其自身特点,比如儿童颅骨弹性较好,可能在早期症状不典型,但一旦病情变化往往较急骤;老年患者则因为机体功能衰退,对损伤的耐受能力差,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所以危险期可能相对较长。例如,老年患者发生脑挫伤硬膜下血肿后,更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延长危险期。 是否存在其他合并损伤: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脑内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脑挫裂伤范围广泛等,那么病情会更加复杂,危险期也会相应延长。比如合并有脑干损伤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危险期会明显延长。 一般来说,经过积极的治疗,如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必要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处理后,在伤后1-2周内,如果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生命体征平稳,颅内压控制良好,没有新的严重并发症出现,那么过危险期的可能性就较大。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即使度过了早期的危险期,也需要长期随访观察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则需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情况,在康复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再次发生。

    2025-09-29 10:15:12
  • 脑脂肪瘤想呕吐

    脑脂肪瘤若位置特殊致压迫脑室引发脑脊液循环障碍致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可通过头颅MRI明确位置关系,患者常伴头痛、视力模糊等,儿童有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有长期头痛后呕吐,儿童神经系统不完善影响更显著、生活方式紧张劳累及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可加重,出现症状应尽快就医行头颅MRI等检查明确情况,存在颅内压升高优先非药物干预,儿童防脱水成人遵医嘱合理处理。 一、脑脂肪瘤致呕吐的机制分析 脑内脂肪瘤若位置特殊,例如压迫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引发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会刺激呕吐中枢,进而导致呕吐症状出现。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脂肪瘤与脑室、脑组织等结构的位置关系,以此判断是否因压迫等因素引发颅内压改变从而导致呕吐。 二、伴随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伴随症状:患者除呕吐外,常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等表现,儿童患者若脑脂肪瘤导致颅内压升高,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成人患者可能有长期头痛后逐渐出现呕吐的过程。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脑脂肪瘤引发颅内压升高时呕吐表现及对身体的影响可能更显著;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可能使颅内压波动,加重呕吐等不适;病史方面,若本身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脑脂肪瘤对颅内环境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 三、应对建议 及时就医检查:出现脑脂肪瘤伴呕吐症状时,应尽快就医进行头颅MRI等检查以明确脑脂肪瘤的具体情况,如位置、大小等,从而制定针对性诊疗方案。 对症处理原则:若存在颅内压升高,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手段来尝试降低颅内压,例如调整患者体位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儿童患者要密切监测呕吐情况,防止因频繁呕吐出现脱水等问题,成人患者也需根据自身整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处理,严格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尤其是低龄儿童应谨慎用药。

    2025-09-29 10:13:12
  • 脑溢血是怎么引起的

    脑溢血是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其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等,此外,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脑溢血的风险。对于脑溢血的预防,应积极控制高血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如果出现疑似脑溢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脑溢血。 2.脑血管淀粉样变:又称“Pick病”,异常的蛋白质样物质选择性地沉积在大脑皮质及软脑膜的中小动静脉,引起血管损害和破裂。 3.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它们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且常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而破裂。 4.脑动脉炎:因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侵犯脑血管,引起动脉炎,或因脑血管先天发育异常、颈部动脉夹层等,均可导致脑溢血。 5.其他:包括血液系统疾病、抗凝或溶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脑肿瘤、梗死后脑出血等。 此外,一些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脑溢血的风险,如吸烟、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高盐高脂饮食等。 对于脑溢血的预防,首先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此外,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脑血管疾病。 如果出现突然的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脑溢血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控制血压、改变生活方式等。如果出现疑似脑溢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2025-09-29 10:11:19
  • 双侧侧脑室脂肪瘤

    双侧侧脑室脂肪瘤起源于异位脂肪组织好发于侧脑室且双侧发病相对少见,临床表现依大小位置而异儿童可致神经发育受影响成人症状无特异,头颅MRI为主要诊断手段表现为侧脑室内边界清晰短T1长T2信号影脂肪抑制呈低信号,结合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其他占位鉴别,无症状且体积小者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或进行性增大者需手术治疗,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神经发育手术风险高术后加强监测康复,成人需考虑基础疾病术后重视康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一、定义及病因 双侧侧脑室脂肪瘤是起源于异位脂肪组织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好发于侧脑室,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可能是其病因,双侧发病相对单侧少见。 二、临床表现 取决于脂肪瘤大小与位置,儿童可因肿瘤压迫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出现头痛、癫痫、认知功能障碍等;成人可能表现为慢性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无特异性。 三、影像学表现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为主要诊断手段,表现为侧脑室内边界清晰的短T1、长T2信号影,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四、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及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需与其他侧脑室内占位性病变鉴别。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且体积小的脂肪瘤:定期随访观察,监测肿瘤变化。 2.有症状或进行性增大的脂肪瘤:需手术治疗,手术需精准评估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尽量完整切除以缓解症状,治疗以解除压迫、改善神经功能为目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手术风险相对成人更高,术后应加强神经功能监测,注重术后康复对神经系统发育的促进作用,避免因肿瘤影响生长发育。 成人患者: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后应重视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关注长期神经功能预后。

    2025-09-29 10:10: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