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王东主任医师(33)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王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胆囊息肉、门静脉高压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肝胆外科专业,尤其擅长门静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胆道及胰腺肿瘤,微创外科技术及肿瘤综合治疗等领域,已独立完成2000余例复杂肝胆外科手术。先后在美国UCLA、MSKCC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多次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做专题学术报告。近年来主编、主译《肝胆外科手术技巧》、《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液体治疗》、《肝脏移植图谱》等专著,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30余篇文章。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胆囊息肉、门静脉高压病的诊治。展开
  • 胆结石患者是否必须切除胆囊

    无症状胆结石非必须立即切除胆囊多需定期监测指标,有症状、合并胆囊炎或胆管结石通常建议手术,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女性妊娠相关胆结石需协作评估,肥胖患者手术复杂但视病情定,非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复发高手术是可靠根治手段。 一、无症状胆结石的处理策略 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并非必须立即切除胆囊。依据相关研究,约80%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可长期无需手术干预,只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结石情况及胆囊形态等指标,监测指标包括胆囊壁厚度、结石大小变化等,若出现指标异常再考虑进一步处理。 二、有症状或并发症时的手术必要性 1.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当胆结石患者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腹胀、恶心等症状时,根据临床指南,这类患者通常建议行胆囊切除术。研究表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若不手术,约1/3会在10年内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合并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患者,胆囊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炎症反复刺激可能导致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切除胆囊可避免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 3.合并胆管结石:胆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时,胆囊切除往往是必要的,通过手术清除结石并处理胆道问题,防止胆管梗阻、胆管炎等并发症。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量 老年患者:老年胆结石患者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若基础疾病较多,手术风险较高时,需谨慎权衡,可更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一般状况较好,符合手术指征仍建议手术,因老年患者胆结石相关并发症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女性患者:妊娠相关胆结石需关注,妊娠期间胆结石可能加重,且手术风险在妊娠不同阶段有差异,需妇产科与外科协作评估;非妊娠女性胆结石处理原则与男性类似,但要考虑女性激素对胆结石形成可能的影响(如雌激素可能促进胆结石形成)。 肥胖患者:肥胖是胆结石的高危因素,肥胖患者胆结石手术相对复杂,术后胆漏等并发症风险可能稍高,但肥胖本身也是胆结石反复引发症状的重要因素,仍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是否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四、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溶石等方法,效果有限且复发率高。目前尚无被广泛认可的高效安全的口服溶石药物能彻底消除胆结石,对于大多数胆结石患者,手术仍是较为可靠的根治手段,非手术治疗多作为无法耐受手术或暂不适合手术患者的短期对症处理措施。

    2025-10-28 13:18:31
  • 怎样治疗胆结石最好方法

    胆结石治疗分非手术与手术,非手术有观察等待(无症状者定期监测)及药物辅助(熊去氧胆酸等有严格适应证、周期长有复发风险);手术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有症状者)、其他如胆管结石用ERCP取石术,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保守治疗手术需评估,老年术前评器官功能术后护,妊娠期权衡手术与妊娠风险适时手术。 一、非手术治疗 1.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需定期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结石大小、胆囊壁厚度及炎症情况等,关注是否出现右上腹隐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变化,若出现症状则需考虑进一步干预。例如,对于体检发现且无任何不适的较小胆囊结石患者,每3~6个月复查超声评估病情进展。 2.药物辅助:目前用于胆结石溶石的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等,但该类药物有严格适应证,如结石直径≤2cm、胆囊功能良好且为非钙化结石等,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连续服用数月甚至数年,且存在结石复发风险,使用时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治疗有症状胆结石的常用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适用于胆囊结石伴有胆绞痛反复发作、胆囊炎频繁发作、合并胆囊息肉等情况的患者。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全身状况以保障手术安全,术后需注意切口护理及观察有无胆漏、感染等并发症。 2.其他手术方式:对于胆管结石,若结石较小且胆管条件适合,可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通过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将结石取出;对于复杂胆结石情况,若不适合腹腔镜手术,可能需开腹手术,但现临床已较少采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胆结石:儿童胆结石相对罕见,多与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因素相关,治疗上优先考虑非手术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若需手术则需充分评估儿童机体耐受能力及手术风险,谨慎选择手术时机。 2.老年胆结石患者:常合并心、肺、肝、肾等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各器官功能,选择合适手术时机与方式,术后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有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注重术后康复及基础疾病管理。 3.妊娠期胆结石患者:需权衡手术与妊娠风险,若有症状发作且保守治疗无效,可在适当妊娠阶段考虑手术,以避免妊娠期胆结石发作导致的严重腹痛、胆囊炎等不良后果,手术操作需兼顾对胎儿的影响。

    2025-10-28 13:18:07
  • 胆管瘤能治好吗

    胆管瘤能否治好受多种因素影响,胆管良性肿瘤一般预后较好,多数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胆管恶性肿瘤中早期胆管癌部分可通过手术切除有治愈可能,中晚期胆管癌预后相对较差,其受肿瘤良恶性、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早期发现、治疗对胆管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患者需及时就医规范诊疗。 一、胆管良性肿瘤 1.一般预后较好:胆管良性肿瘤相对少见,通过手术切除等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治愈效果,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较低。例如一些胆管乳头状瘤等良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后,患者通常能够恢复正常生活,长期生存,对寿命影响较小。其原因在于良性肿瘤细胞生长相对局限,未像恶性肿瘤那样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手术完整去除病灶后即可达到临床治愈。 二、胆管恶性肿瘤 1.早期胆管癌: 手术切除有治愈可能:早期胆管癌若能及时发现,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部分患者有治好的机会。例如肝门部胆管癌早期患者,若肿瘤局限,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有一定比例。这是因为早期肿瘤还未发生远处转移,手术能够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从而为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但手术效果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的患者更有可能从手术中获益。 2.中晚期胆管癌: 预后相对较差:中晚期胆管癌往往已经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手术完整切除的难度较大,即使进行手术,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也较高,整体治愈率较低。对于无法手术的中晚期患者,通常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不佳。例如晚期胆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已经扩散,难以通过单一治疗手段完全清除肿瘤细胞。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身体机能更差,对手术和放化疗的耐受性更差,治疗效果可能相对更不理想;而年轻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在身体耐受情况下,可能有更多治疗选择,但也面临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身体状态更差,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有胆管结石等病史的患者,胆管癌的发生与既往病史相关,在治疗胆管癌时需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身体状况的影响以及胆管癌本身的治疗。 总之,胆管瘤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肿瘤的良恶性、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胆管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诊疗。

    2025-10-28 13:16:14
  • 身体出现何种警告可能意味着肝胆出现问题

    肝胆出现问题时可致皮肤与巩膜黄染,儿童黄疸需警惕先天性肝胆疾病、老年人黄疸可能与恶性病变相关;肝胆病变会使尿液胆红素增加致尿液呈浓茶或酱油色;右上腹疼痛常见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病症;会引发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表现;还可导致乏力与消瘦,长期高脂饮食等人群易患相关疾病,有既往史人群需警惕病情复发加重,有慢性肝病等病史人群出现不明原因乏力消瘦要排查严重病变。 一、皮肤与巩膜黄染 当肝胆出现问题时,胆红素代谢可能受阻,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进而引起皮肤和巩膜黄染。例如,肝炎患者因肝细胞受损,无法正常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可出现全身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的表现;胆结石或胆道梗阻时,胆红素排出不畅也会引发黄疸。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出现黄疸需警惕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先天性肝胆疾病,老年人出现黄疸则可能与胆管癌、肝癌等恶性病变相关。 二、尿液颜色异常 肝胆病变影响胆红素代谢后,尿胆红素会增加,使尿液颜色变为浓茶色或酱油色。这是因为胆红素经肾脏滤过随尿液排出,当肝胆功能异常时,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无论男女,若发现尿液颜色持续异常且伴有其他肝胆相关警告症状,如右上腹不适等,需及时就医排查肝胆问题。 三、腹部疼痛 右上腹疼痛是肝胆疾病常见的警示信号,常见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病症。胆囊炎发作时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伴有右侧肩背部放射痛;胆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时可出现右上腹绞痛。长期高脂饮食人群因胆汁成分改变易患胆结石,从而增加右上腹疼痛风险;有肝胆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时,需高度警惕病情复发或加重。 四、消化不良症状 肝胆参与胆汁分泌与排泄,若肝胆出现问题,会影响消化功能,引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不良表现。年龄较大人群本身胃肠功能趋于减退,若出现长期消化不良且伴有上述肝胆相关警告症状,更应留意是否为肝胆病变所致;有高脂饮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肝胆负担重,也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伴肝胆问题。 五、乏力与消瘦 肝胆疾病可导致营养吸收利用障碍及代谢异常,进而引起乏力。长期患病还可能因机体消耗增加出现消瘦。有慢性肝病病史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乏力和消瘦,需排查是否存在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胆病变;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消瘦伴肝胆相关警示,也应及时就诊。

    2025-10-28 13:14:57
  • 肝内出现囊肿应该如何处理

    肝内囊肿无症状且囊肿较小时定期行腹部超声监测,有症状或囊肿较大时可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外科手术,儿童需密切监测,妊娠期优先观察产后定处理,老年综合评估健康状况,无论何种情况均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右上腹剧烈撞击等。 一、无症状且囊肿较小的情况 当肝内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且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时,通常采取定期监测的方式。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以观察囊肿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此类囊肿多为先天性单纯性肝囊肿,属于良性病变,生长缓慢,对肝脏功能一般无明显影响,通过定期监测可及时发现囊肿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二、有症状或囊肿较大的情况 1.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若肝内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且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等压迫症状,可考虑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囊肿穿刺抽液。抽取囊液后,可向囊内注入硬化剂(如无水乙醇等),促使囊壁粘连闭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2.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位置特殊、巨大且压迫周围组织明显,或怀疑囊肿有恶变可能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常见手术方式为囊肿开窗术,即切开囊肿,使囊液引流入腹腔,让囊壁与腹腔腹膜接触,依靠腹膜吸收囊液来促进囊壁愈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肝内囊肿需密切监测,因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囊肿变化可能对肝脏及整体发育产生影响。若儿童肝内囊肿无明显症状且较小,定期超声监测即可;若囊肿有增大趋势或出现相关压迫症状,需在儿科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干预方式,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法。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肝内囊肿,需综合评估囊肿对妊娠的影响。一般优先采取观察策略,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囊肿变化,因手术等操作可能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待产后再根据囊肿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理。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考虑肝内囊肿干预措施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手术或穿刺风险。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手术耐受能力低的老年患者,可更倾向于保守的监测观察,或选择侵袭性较小的穿刺抽液等方法。 四、生活方式相关建议 无论囊肿处于何种情况,患者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剧烈撞击右上腹部位,以防囊肿破裂等意外情况;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以维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利于整体健康维护。

    2025-10-28 13:14: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