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肝胆外科专业,尤其擅长门静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胆道及胰腺肿瘤,微创外科技术及肿瘤综合治疗等领域,已独立完成2000余例复杂肝胆外科手术。先后在美国UCLA、MSKCC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多次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做专题学术报告。近年来主编、主译《肝胆外科手术技巧》、《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液体治疗》、《肝脏移植图谱》等专著,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30余篇文章。
展开-
肝胆胰脾肾彩超需不需要空腹
肝胆胰脾肾彩超一般需空腹,检查前8-12小时禁食禁水以使胃肠道气体减少、器官更好显示,儿童等特殊情况需医生据具体情况评估,女性生理期非影响空腹因素,过度进食油腻等情况需更严格空腹。 通常进行肝胆胰脾肾彩超检查时需要空腹。这是因为进食后,胃肠道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可能会干扰超声波对肝胆等器官的成像,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求检查前8-12小时禁食禁水,这样可以使胃肠道内气体减少,让肝胆等器官更好地显示出来。 特殊情况 儿童:儿童进行肝胆胰脾肾彩超检查时,同样需要遵循空腹的基本要求,但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如果儿童无法长时间禁食,应提前与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可以适当调整,但一般仍尽量要求空腹以保证检查效果。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导致消化功能严重异常,或者因其他疾病正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等特殊病史人群,进行肝胆胰脾肾彩超检查前是否空腹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综合评估。例如,一些长期鼻饲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其胃肠道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空腹进行检查。 女性生理期:女性生理期对肝胆胰脾肾彩超检查是否需要空腹没有直接影响,生理期不是决定是否空腹进行该检查的因素,主要还是以肝胆胰脾肾的成像需求来决定是否空腹。 生活方式因素:如果检查前有过度进食油腻食物等情况,会更需要严格空腹,因为油腻食物会促进胆囊收缩、胆汁分泌等,影响肝胆的超声图像观察;而如果生活方式较为规律,平时饮食清淡,在规定时间内空腹进行检查即可。
2025-10-28 11:39:29 -
胆结石手术后可以吃什么
胆结石手术后,患者饮食应遵循清流食、半流食、优质蛋白、低脂、清淡易消化等原则,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如有其他疾病或不适,应遵医嘱调整饮食并定期复查。 1.术后初期: 术后1-2天,患者通常需要禁食。 待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食清流食,如米汤、果汁等。 2.逐渐过渡: 第3-4天,可改为半流食,如米粥、面条、馄饨等。 逐渐增加食物的质和量,但要避免过度进食。 3.选择合适的食物: 优质蛋白质:选择瘦肉、鸡肉、鱼肉、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伤口愈合。 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 低脂食物: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蟹黄等。 清淡易消化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豆腐、鱼肉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 4.注意饮食规律: 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每天分多次进食,有助于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5.特殊情况的饮食调整: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整。 如果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应适当调整饮食,如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等。 术后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胆结石手术后的饮食调整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
2025-10-28 11:38:39 -
胆息肉吃什么药能根除胆囊息肉
目前无药物可完全根除胆囊息肉,无症状且息肉较小无恶变倾向者主要定期超声随访观察,利胆药物能缓解相关非特异性症状但无法使息肉消失,儿童胆囊息肉少见优先非药物干预密切超声监测,老年人处理需综合其基础疾病等整体状况评估方案。 一、胆囊息肉药物治疗现状 目前尚无药物可完全根除胆囊息肉。对于无症状且息肉较小(直径通常<1cm)、无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患者,主要采取定期超声随访观察的方式,监测息肉大小、形态等变化。 二、相关药物的作用局限 (一)利胆药物 部分利胆药物可用于缓解胆囊息肉相关的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这类药物无法使胆囊息肉消失。例如某些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变胆汁成分等暂时改善胆汁代谢相关情况,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胆囊息肉病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胆囊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生,由于其生理结构及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密切通过超声监测息肉变化,谨慎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等处理,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带来潜在风险 (二)老年群体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评估胆囊息肉处理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若考虑手术治疗,要更严格评估手术风险;若采取观察随访,需更关注老年人对病情变化的耐受及定期检查的依从性等问题 目前不存在能根除胆囊息肉的药物,胆囊息肉的处理主要依据息肉特征进行观察随访或手术干预,药物仅能辅助缓解部分症状,无根除息肉的作用。
2025-10-28 11:38:22 -
胆管炎能自愈吗
胆管炎一般不能自愈,由胆管梗阻、细菌感染等致胆道系统发炎,胆管梗阻是常见诱因,不同人群病因有别,生活方式等也有影响,不及时治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可致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儿童还可能有长期并发症,所以确诊后应及时规范治疗避免延误。 病因与病理机制 胆管梗阻是常见诱因,如胆管结石、胆道寄生虫等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细菌容易在胆管内滋生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以胆管结石为例,结石阻塞胆管后,胆汁淤积,细菌在其中生长,启动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胆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胆管炎可能与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而成人多与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等相关。女性在某些生理时期或因解剖结构等因素,患胆管炎的风险也可能有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增加胆管结石形成风险,从而诱发胆管炎。有胆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胆管结构改变,更易发生胆管炎。 危害与后果 如果不及时治疗,胆管炎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例如,感染性休克会使机体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影响心、肺、肾等器官功能,若救治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对于儿童患者,胆管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影响胆管正常发育,导致胆道狭窄等长期并发症,影响消化功能和生长发育。 总之,胆管炎通常不会自愈,一旦怀疑或确诊胆管炎,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严重后果。
2025-10-28 11:38:05 -
胆囊的位置
胆囊位于人体右上腹紧贴肝脏下面,体表投影通常在右侧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可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儿童位置似成人但需结合生理特点,女性妊娠时因子宫增大可能上移,有病史人群若有胆囊炎致周围粘连位置相对固定或偏移,有胆囊结石等病史时胆囊位置一般仍在右上腹肝脏下方但疾病下伴解剖结构改变需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一、胆囊的大体位置 胆囊位于人体右上腹,紧贴肝脏的下面。具体而言,其体表投影通常在右侧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从解剖学结构看,胆囊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可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底稍突出肝下缘,体部为胆囊主体,颈部弯曲且细,胆囊管由颈部延续,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二、不同人群胆囊位置的相关特点 儿童:儿童胆囊位置与成人相似,但因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时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准确判断,一般随年龄增长解剖结构渐趋成人化,但仍需注意个体差异。 女性:妊娠期间,由于子宫增大,腹腔内空间结构改变,胆囊位置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移,但总体仍遵循右上腹紧贴肝脏下方的大体分布规律,不过需关注妊娠相关的解剖位置动态变化对临床诊断的影响。 有病史人群:若存在胆囊疾病,如胆囊炎,可能因炎症导致周围组织粘连,引起胆囊位置相对固定或有局部偏移;若有胆囊结石等病史,胆囊位置本身一般仍在右上腹肝脏下方,但疾病状态下可能伴随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需结合具体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2025-10-28 11:3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