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性发育畸形、小儿肾积水、隐匿性阴茎、尿道下裂、隐睾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从事小儿泌尿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011年和2017年分别在美国堪萨斯城儿童医院(CMH)和费城儿童医院(CHOP)小儿泌尿外科进修学习。对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肾积水、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扩张、重复肾、肾发育不良、膀胱畸形、尿道下裂、尿道上裂合并尿失禁、两性畸形、隐匿型阴茎、隐睾等泌尿外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各类疾病中的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泌尿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小儿泌尿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泌尿外学组委员。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中华系列和SCI文章20余篇,其中SCI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8篇。
展开-
尿频尿多的原因是什么
尿频尿多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包括饮水过多和食用利尿食物;病理性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其他原因包含药物因素和精神因素,不同原因导致的尿频尿多各有特点及影响。 一、生理性原因 (一)饮水过多 情况说明:当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如1小时内饮用1-2升水,肾脏会通过肾小球滤过增加,导致尿液生成增多,从而出现尿频尿多现象。这种情况在所有人群中都可能发生,一般调整饮水量后症状可缓解。例如,健康成年人正常每日饮水量约1500-2000毫升,若短时间内饮水量远超这个量,就容易出现尿频尿多。 (二)食用利尿食物 情况说明:某些食物具有利尿作用,如西瓜、冬瓜等。西瓜中含水量高,且含有特殊成分能促进尿液生成;冬瓜中的葫芦巴碱等成分也有一定利尿效果。正常人群食用较多这类食物后,会出现尿频尿多,一般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症状会逐渐减轻。比如,大量食用西瓜后,可能短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增加。 二、病理性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尿路感染 情况说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部位。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感染会刺激尿路黏膜,导致黏膜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尿急、尿多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尿痛。例如,女性在经期卫生不良时,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多且伴有尿道灼热感等症状。 2.前列腺疾病 (1)良性前列腺增生 情况说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逐渐增生,压迫尿道,导致尿道梗阻。初期表现为尿频,尤其是夜尿增多,随后可出现排尿困难等症状。研究表明,50岁以上男性约50%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症状,60岁以上可达60%,70岁以上则高达70%。 (2)前列腺炎 情况说明:分为急性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除了尿频尿多外,还可伴有发热、尿痛等症状;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异常等有关,症状相对迁延,表现为尿频、尿不尽等。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糖尿病 情况说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带走大量水分,引起渗透性利尿,出现尿频尿多症状,同时常伴有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表现。据统计,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出现尿频尿多症状,且血糖控制不佳时症状会加重。 2.尿崩症 情况说明: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ADH不敏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多尿。患者每日尿量可多达5-10升,同时伴有口渴、多饮等症状。中枢性尿崩症可能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肾性尿崩症则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三、其他原因 (一)药物因素 情况说明:某些药物可引起尿频尿多副作用,如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其通过增加肾脏排尿量发挥作用,服用后会出现尿频尿多;一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也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尿频症状。不同药物引起尿频尿多的机制不同,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若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与药物有关。 (二)精神因素 情况说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调节,出现尿频尿多症状。例如,一些考试紧张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尿频情况,通过心理调节后症状可能缓解。在不同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尤其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精神因素引起的尿频尿多往往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2025-10-13 13:33:37 -
男人阴囊潮湿的原因是什么
阴囊潮湿病因复杂,涉及生理性、病理性及生活方式多维度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局部环境与汗腺分布、代谢异常与激素波动;病理性因素涵盖皮肤疾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内分泌疾病;生活方式因素涉及饮食与药物影响、职业暴露与卫生习惯。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疾病患者、肥胖者、真菌感染者需注意相应事项。干预建议包括优先调整生活方式、症状持续伴瘙痒时就诊检查、合并基础疾病者同步治疗原发病。重视日常护理与症状监测,及时就医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一、生理性因素 1.局部环境与汗腺分布 男性阴囊皮肤含大量汗腺,其散热功能通过调节血管舒缩实现。当环境温度升高或长期处于密闭状态(如久坐、穿紧身裤),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潮湿感。研究显示,阴囊皮肤温度较躯干低2~3℃,过度包裹会破坏散热平衡,诱发潮湿症状。 2.代谢异常与激素波动 肥胖者因皮下脂肪堆积导致局部温度升高,汗腺活性增强。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代谢率增加,可能伴随多汗症状。青春期男性因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阶段性阴囊潮湿,此类情况通常随年龄增长或环境改善自行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1.皮肤疾病 阴囊湿疹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局部红斑、渗出及瘙痒。研究显示,约30%的慢性阴囊潮湿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最高。股癣等真菌性皮肤病通过直接蔓延或间接接触传播,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及渗出增加。 2.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约45%存在阴囊潮湿症状。病原体感染引发前列腺充血水肿,压迫尿道及周围神经,导致会阴部不适及汗腺分泌异常。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因静脉回流障碍,局部温度升高0.5~1℃,进一步加重潮湿症状。 3.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自主神经,导致汗腺调节功能障碍。研究显示,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约20%出现外周神经病变相关多汗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基础代谢率升高,全身性多汗常伴随阴囊局部潮湿。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与药物影响 辛辣食物摄入后,体内乙酰胆碱释放增加,刺激汗腺分泌。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可扩张血管,加重局部充血。抗抑郁药、降压药等药物可能通过干扰神经递质或影响血管功能,导致多汗副作用。 2.职业暴露与卫生习惯 高温作业、长途驾驶等职业因长期久坐,会阴部通风受限。研究显示,出租车司机群体阴囊潮湿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3倍。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未每日清洗、内裤更换频率低)可加剧症状,尤其在夏季或运动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中升糖指数(GI)>70的食物摄入,避免因神经病变加重多汗症状。 2.前列腺疾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骑行,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症状持续超2周需就医排查感染。 3.肥胖者BMI>28kg/m2时,建议通过饮食控制与有氧运动减重,降低局部温度及汗腺负担。 4.真菌感染者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伴侣同查同治,防止交叉感染。 五、干预建议 1.优先调整生活方式:每日清洗后彻底擦干,选择宽松四角内裤,避免久坐。 2.症状持续伴瘙痒时,需至皮肤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完善真菌镜检、前列腺液常规等检查。 3.合并糖尿病、甲亢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避免症状反复。 阴囊潮湿的病因涉及生理、病理及生活方式多维度因素,需结合个体病史、症状特点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重视日常护理与症状监测,及时就医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2025-10-13 13:30:57 -
同房后尿痛、尿血是怎么回事
同房后出现尿痛、尿血可能由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泌尿系统结石、性传播疾病等原因引起,需进行尿常规、尿细菌培养、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及时就医,孕妇和儿童出现该情况需特殊对待。 一、可能的原因 (一)急性膀胱炎 1.发病机制:女性尿道短而直,性生活时容易将细菌带入尿道,从而引发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后,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敏感性增高,导致尿痛,同时可能出现尿血现象。 2.人群差异: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相对男性更易发生,性生活是常见诱因;男性也可能发生,但相对较少见,若有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可能增加风险。 (二)急性尿道炎 1.发病机制:性生活过程中,外界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尿道,引起尿道黏膜的炎症。炎症刺激尿道,导致尿痛,炎症严重时可出现尿道黏膜的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尿血。 2.人群差异:男女均可发病,女性更常见,性生活不洁等是常见诱因,男性若有尿道狭窄等问题也易发病。 (三)泌尿系统结石 1.发病机制:性生活过程中的剧烈活动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移动,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尿痛,同时结石损伤黏膜血管可导致尿血。例如输尿管结石,在活动后结石位置改变,摩擦输尿管黏膜,引发症状。 2.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结石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结石成分等可能有性别相关特点。 (四)性传播疾病 1.淋病 发病机制:由淋球菌感染引起,通过不洁性生活传播。感染后,尿道或宫颈等部位出现炎症,表现为尿痛、尿道或宫颈有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出现尿血。 人群差异:多见于性活跃的中青年人群,男女均可感染,男性症状相对更明显,女性可能症状较隐匿。 2.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 发病机制: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等疾病,导致尿道黏膜炎症,出现尿痛、尿道分泌物增多等,也可能伴有尿血。 人群差异:性活跃人群易患,男女均可发病。 二、需要进行的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1.指标及意义:可检测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指标。如果白细胞升高,提示有炎症;红细胞增多提示有出血情况;细菌数增多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例如急性膀胱炎时尿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增多。 (二)尿细菌培养 1.指标及意义:通过培养尿液中的细菌,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以及细菌的种类,从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如果培养出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可针对性用药。 (三)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1.指标及意义: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如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是否有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超声可发现结石的位置、大小等;对于肿瘤等病变也能提供影像学依据。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处理 1.休息: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炎症等问题。 2.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尿痛等症状,每天饮水量建议在2000-3000ml左右。 (二)及时就医 1.就诊科室:可前往泌尿外科或妇科(女性患者)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问诊、检查,以明确病因。 2.特殊人群提示 孕妇:孕妇出现同房后尿痛、尿血需格外重视,因为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儿童:儿童出现此类情况非常罕见,若发生多提示有特殊的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等问题,需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3 13:29:29 -
膀胱癌的治疗费用多少
膀胱癌治疗费用受多种因素影响,手术治疗中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费用1-3万左右,膀胱部分切除术3-5万左右,根治性膀胱切除术5-10万甚至更高;膀胱灌注治疗药物费用累计数千元到上万元;辅助放化疗中放疗一个疗程2-5万左右,化疗一个疗程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具体费用综合病情、治疗方案、医院地区等确定。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这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常见手术方式,费用相对较低,一般在1-3万元左右,具体费用与医院等级、地区经济水平等有关,等级较高的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费用可能略高。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身体机能和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手术风险和操作难度可能增加,费用也可能相应调整;女性患者在手术操作中需考虑生殖系统等特殊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但一般不直接导致费用大幅波动;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手术前后需要额外控制基础病,可能增加一些检查、治疗等费用。 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部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费用相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高,一般在3-5万元左右。不同年龄患者身体对手术的耐受和恢复情况不同,年龄较小患者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围手术期护理等可能更精细;男性患者因前列腺等解剖结构特点,手术操作可能有一定差异,费用一般不会因性别有本质不同,但具体还需根据手术实际情况;有病史患者如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风险增加,可能需要术前更全面评估和术后更密切监护,从而增加费用。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根治性手术,费用较高,一般在5-10万元甚至更高。不同年龄患者身体状况差异会影响手术方案制定和术后恢复,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和费用;性别对该手术费用影响不大,但手术中涉及的盆腔解剖结构处理需精细;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术前需要调整基础病,术后恢复可能更复杂,会使整体治疗费用上升。 膀胱灌注治疗费用 药物费用:常用的膀胱灌注药物如卡介苗等,单次灌注药物费用可能在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一般需要进行多个疗程的灌注治疗,整个膀胱灌注治疗的药物费用可能累计在数千元到上万元。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首先考虑膀胱灌注治疗;女性患者在灌注时需注意避免药物对阴道等周围组织的刺激,但费用不受此直接影响;有尿道狭窄等病史的患者,灌注操作可能更困难,需要特殊处理,但一般不直接增加药物费用,而是增加操作相关的其他费用。 辅助放化疗费用 放疗费用:膀胱癌的放疗费用因放疗方式(如外照射、内照射等)不同而有差异,外照射放疗一个疗程的费用大概在2-5万元左右。年龄较小患者一般不采用放疗;女性患者放疗时需注意对盆腔内生殖器官的保护,但费用不受此直接影响;有基础病史如骨髓抑制等相关病史的患者,放疗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可能增加一些检查费用,但一般不直接大幅增加放疗费用。 化疗费用:化疗有全身化疗和膀胱局部化疗等,全身化疗药物费用根据药物不同差异较大,一个化疗疗程费用可能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儿童患者一般不进行全身化疗;女性患者化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但费用不受此直接影响;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患者,化疗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可能影响费用,如需要使用更昂贵的保护肝肾功能药物等,会增加费用。 总体而言,膀胱癌的治疗费用差异较大,具体费用需结合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医院地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
2025-10-13 13:28:18 -
初始血尿怎么回事
初始血尿指排尿初始阶段出现的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尿道或膀胱颈部,常见原因有尿道疾病(尿道损伤、尿道炎、尿道结石)和膀胱颈部疾病(膀胱颈部炎症、膀胱颈部结石),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尿道镜或膀胱镜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尿道损伤、尿道炎、尿道结石、膀胱颈部炎症、膀胱颈部结石各有相应治疗方式)和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等)。 一、定义 初始血尿是指排尿初始阶段出现的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尿道或膀胱颈部。 二、常见原因 (一)尿道疾病 1.尿道损伤: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如骑跨伤等,导致尿道黏膜破损出血,从而出现初始血尿。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尿道损伤的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尿道损伤多因医源性操作或意外损伤,成人则可能因外伤等因素。 2.尿道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尿道,引起尿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导致初始血尿。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对更易发生尿道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频繁等人群易患。 3.尿道结石:尿道内结石摩擦尿道黏膜,造成黏膜损伤出血,出现初始血尿。结石的形成与年龄、饮食、代谢等多种因素相关,如尿量少、尿液中某些成分过饱和等易形成结石。 (二)膀胱颈部疾病 1.膀胱颈部炎症:炎症刺激膀胱颈部黏膜,使其充血、水肿,出现初始血尿。与感染、局部刺激等因素有关,不同病史人群,如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者更易发生。 2.膀胱颈部结石:膀胱内结石移动至膀胱颈部,损伤颈部黏膜引起出血,导致初始血尿。其形成机制与上述尿道结石类似,受年龄、代谢等因素影响。 三、相关检查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泌尿系统体格检查,如检查尿道外口有无红肿、异常分泌物等,触摸下腹部了解膀胱充盈情况等。不同年龄人群体格检查重点略有差异,儿童体格检查需更加轻柔、耐心。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检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等情况,帮助初步判断是否有血尿及大致的出血情况。 2.尿细菌培养:若怀疑有感染,进行尿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否存在病原菌及菌种,指导后续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尿道、膀胱颈部等部位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超声检查无辐射,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儿童检查时需适当安抚。 2.尿道镜或膀胱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尿道、膀胱颈部的病变情况,如有无损伤、炎症、结石、肿瘤等,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尿道损伤:轻度尿道损伤可通过休息、多饮水等保守治疗,严重的尿道损伤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2.尿道炎:根据病原菌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药物代谢等差异,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选择合适的儿童剂型药物。 3.尿道结石: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 4.膀胱颈部炎症:抗感染治疗为主,同时注意去除可能的诱因,如保持局部清洁等。 5.膀胱颈部结石:根据结石大小等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较小结石可尝试排出,较大结石需取石。 (二)一般治疗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初始血尿,都应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尿液通畅,减少对尿路黏膜的刺激。不同年龄人群休息和多饮水的要求略有不同,儿童需家长协助保证充足休息和水分摄入。
2025-10-13 13:2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