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性发育畸形、小儿肾积水、隐匿性阴茎、尿道下裂、隐睾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从事小儿泌尿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011年和2017年分别在美国堪萨斯城儿童医院(CMH)和费城儿童医院(CHOP)小儿泌尿外科进修学习。对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肾积水、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扩张、重复肾、肾发育不良、膀胱畸形、尿道下裂、尿道上裂合并尿失禁、两性畸形、隐匿型阴茎、隐睾等泌尿外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各类疾病中的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泌尿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小儿泌尿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泌尿外学组委员。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中华系列和SCI文章20余篇,其中SCI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8篇。
展开-
肾结石患者可以吃草莓吗
肾结石患者可适量吃草莓,其富含营养且草酸含量相对较低,一般不显著加重病情,但合并高草酸尿症者需控量,儿童也应适量,食用时可搭配其他食物并选新鲜的,有特殊代谢异常最好遵医嘱调整饮食。 一、草莓的营养成分与肾结石的关系 草莓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其草酸含量相对较低。对于肾结石患者,一般来说适量食用草莓不会显著增加尿液中草酸的排泄从而加重肾结石病情。有研究表明,正常饮食情况下,适量摄入含草酸的水果等食物,只要机体能够正常代谢,通常不会对肾结石患者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二、食用草莓的注意事项 1.个体差异方面 对于合并高草酸尿症的肾结石患者,虽然草莓草酸含量不高,但仍需注意食用量的控制。因为不同肾结石患者的代谢状况存在差异,一些高草酸尿症患者对草酸的代谢清除能力相对较弱,过多食用草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尿液中草酸的水平。 对于儿童肾结石患者,由于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食用草莓时也需要适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情况来把控食用量,避免因过量食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2.搭配与食用方式 肾结石患者食用草莓时,建议搭配其他食物一起食用,以平衡营养和降低可能的风险。例如可以与富含水分的食物一起吃,这样有助于增加尿量,尿液的稀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石形成相关物质的浓度。 尽量选择新鲜的草莓,避免食用变质的草莓。变质的草莓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对于肾结石患者来说,胃肠道功能的稳定也很重要,因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间接影响机体的代谢等情况。 总之,肾结石患者可以吃草莓,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如有特殊的代谢异常等情况,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
2025-10-15 12:19:27 -
前列腺炎传染吗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无症状炎症性前列腺炎非传染性与非感染性因素相关,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若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可性传播非传染性则无,年轻性活跃人群有传染性病因需用安全套并治疗,中老年人群多与前列腺增生等非传染因素有关需关注健康及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与无症状炎症性前列腺炎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无症状炎症性前列腺炎通常并非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其发病机制多与盆底肌肉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异常等非感染性因素相关,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性,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例如,这类前列腺炎的发生可能与长期久坐、憋尿、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不涉及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传播。 二、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1.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情况:若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由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所致,在无保护的性接触过程中,病原体可能会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染给性伴侣。比如,淋病奈瑟菌引发的急性前列腺炎,可在性接触时将病菌传染给与之发生性行为的另一方。 2.非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情况:若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由大肠埃希菌等非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引起,则不具有传染性。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年轻性活跃人群:若因感染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导致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在性生活中应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性伴侣。同时,需积极针对病原体进行规范治疗。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发生前列腺炎多与前列腺增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酒、久坐等)等因素有关,一般不存在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导致的传染问题,但仍需关注自身前列腺健康,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避免久坐等。
2025-10-15 12:15:45 -
尿失禁应该如何治疗和训练
尿失禁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盆底肌训练(有意识收缩放松盆底肌肉,孕产妇产后尽早开展、老年人长期坚持)和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刺激性饮品、维持健康体重、养成定时排尿习惯),药物治疗常用托特罗定需医生依情况评估选用,训练方法有膀胱训练(逐步延长排尿间隔)和盆底肌电刺激训练(需专业人员指导,特殊人群评估后定)。 一、非药物治疗 1.盆底肌训练:是尿失禁重要干预措施,通过有意识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尿时肌肉收缩),每次收缩持续≥3秒后放松,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孕产妇产后尽早开展可助恢复盆底功能;老年人长期坚持能改善症状,需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 2.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易加重尿失禁的刺激性饮品;维持健康体重,过重会增加腹部压力致尿失禁风险上升;养成定时排尿习惯,避免憋尿,降低尿失禁发生几率,尤其有泌尿系统病史者需严格遵循。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如托特罗定等,可缓解逼尿肌过度活动引发的尿失禁,但药物使用需医生依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后选用,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特殊人群(如孕产妇、有特定基础病史者)用药需格外谨慎。 三、训练方法 1.膀胱训练:通过逐步延长排尿间隔时长以增加膀胱容量,起始每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至3-4小时一次,助力改善排尿控制能力。有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开展,确保安全有效。 2.盆底肌电刺激训练:借助电刺激仪器刺激盆底肌肉,促进肌肉收缩与恢复,对产后女性或盆底肌损伤较严重者可能效果较好,操作须由专业人员指导,防止自行操作不当致损伤,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需评估后再定是否适用。
2025-10-15 12:14:48 -
前列腺结石没办法碎石吗
前列腺结石是否能碎石分情况,一般小且无症状的无需特殊治疗,大且引起明显症状的体外冲击波碎石非首选,常见处理方式有观察等待和手术治疗,老年人群处理需谨慎,年轻人群有症状要积极评估且权衡影响,需医生综合多因素判断并选个体化治疗方案。 常见的前列腺结石处理方式 观察等待:如果前列腺结石较小,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结石的变化情况,因为此时结石对身体可能不会造成明显危害。例如,一些老年男性体检发现前列腺结石,但没有排尿异常等表现,就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 手术治疗:当前列腺结石合并有前列腺增生、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将结石取出或同时处理相关病变组织。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手术是解决前列腺结石相关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老年人群:老年男性前列腺结石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在处理前列腺结石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如果老年患者前列腺结石没有明显症状,更多倾向于保守观察;若需要手术,要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年轻人群:年轻患者出现前列腺结石相对较少,一旦出现且有症状,需要积极评估病情。比如年轻患者因前列腺结石导致排尿困难等,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考虑合适的治疗方案,但也要权衡治疗方式对其未来生育等方面的影响,因为年轻患者可能有生育需求。 总之,前列腺结石是否能碎石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5-10-15 12:12:46 -
尿失禁吃什么药能治愈
尿失禁需根据不同类型选合适药物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用抗胆碱能药物,压力性尿失禁用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混合性尿失禁多联合用药,且药物治疗不一定能完全治愈,部分患者需结合非药物干预,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有差异,不明显时可能需其他治疗,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抗胆碱能药物:通过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来缓解症状,如托特罗定,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有效减少急迫性尿失禁的发作频率和尿量。对于老年患者,需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影响,使用时要谨慎评估;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急迫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 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增加尿道阻力,如米多君,研究显示其能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但对于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女性患者使用时也需关注可能出现的局部刺激等情况。 混合性尿失禁 通常是根据主要症状倾向选择相应药物联合使用,比如既有急迫性尿失禁又有压力性尿失禁表现时,可能会联合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在联合用药时要充分考虑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患者整体的健康状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不一定能完全治愈尿失禁,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结合盆底肌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而且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可能在用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此时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等,在决定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2025-10-15 12: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