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唇腭裂手术治疗,面裂畸形手术重建,儿童颌骨创伤治疗,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重建,牵引成骨技术矫治儿童颌骨畸形,重度皮罗征伴呼吸困难患者的综合治疗。
向 Ta 提问
崔颖秋,男,颌面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91年6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口腔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唇腭裂治疗及儿童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
2007年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修,2009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皇家儿童医院口腔颌面-整形外科研修,学习皮罗氏序列征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手术治疗,2010年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短期交流。致力于唇腭裂及儿童先天性颌骨畸形的手术治疗及数字化医疗在儿童颌面外科的应用。
展开-
灼口症是一种怎样的病
灼口症是以舌部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口腔黏膜病无明显临床损害体征等特征,局部因素如残根残冠等可引发相关症状,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等,需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综合诊断,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如心理疏导等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更年期女性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灼口症是一种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口腔黏膜疾病,其特征为无明显临床损害体征、无特征性组织学改变,但患者主观感觉有烧灼样疼痛等不适。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舌部、口腔黏膜的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不等,可能在晨起时较轻,随日间活动逐渐加重,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可能加重疼痛。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口干、味觉改变等症状,但口腔检查通常无明显阳性体征。 三、病因 (一)局部因素 如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牙结石、真菌感染等,这些局部刺激因素可能引发口腔黏膜的异常感觉,进而导致灼口症相关症状。 (二)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多见于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神经调节,从而诱发灼口症。 2.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B族缺乏等,可能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发疼痛不适。 3.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可影响口腔感觉神经的传导,使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异常。 四、诊断 需首先排除口腔局部及全身的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感染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口腔检查及必要的全身检查后,结合患者烧灼样疼痛的主观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五、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疏导:由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需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减轻对口腔不适的过度关注。 2.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拔除残根残冠、修改不良修复体、清洁牙结石等,消除可能的局部刺激源。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如补充维生素B族等,但需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的原则,避免不规范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更年期女性 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易诱发灼口症,需关注激素变化对口腔的影响,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相关调节,但需谨慎评估药物风险。 (二)儿童及青少年 相对少见,但如出现口腔不适,需警惕局部刺激因素,如检查是否存在不良习惯导致的口腔问题,优先采用非侵入性方法干预,避免盲目使用成人药物。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患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需同时关注基础病对灼口症的影响及灼口症对基础病的可能干扰,在治疗中需综合考量,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2025-10-14 15:11:17 -
智齿拔牙多久不疼
智齿拔牙后疼痛时间有个体差异,受智齿生长情况、个人体质、术后护理影响,可通过冷敷、药物缓解、保持口腔清洁来缓解,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影响疼痛持续时间的因素 智齿的生长情况:如果是正常萌出的智齿,拔牙创伤相对较小,疼痛持续时间较短;而埋伏阻生智齿,需要切开牙龈、去除部分骨组织等,创伤大,术后炎症反应可能更明显,疼痛持续时间会延长。例如,一项针对不同类型智齿拔牙患者的研究显示,埋伏阻生智齿拔牙患者术后3天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高于正常萌出智齿拔牙患者。 个人体质:年轻人身体状况较好,恢复能力强,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较慢,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应激和恢复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使疼痛持续时间稍有延长。 术后护理情况:拔牙后遵循正确护理方法的患者,如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按照医生要求服用消炎药物等,疼痛持续时间会缩短。反之,若不注意口腔卫生,导致伤口感染,会加重炎症反应,使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例如,有研究表明,术后保持口腔清洁的患者,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不注意口腔清洁的患者,且疼痛持续时间更短。 缓解智齿拔牙后疼痛的措施及相关原理 冷敷:在拔牙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脸部进行冷敷。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药物缓解: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儿童一般不建议首选布洛芬镇痛,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保持口腔清洁: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避免扰动伤口,但24小时后要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温和的漱口水漱口,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引起伤口感染,进而加重疼痛。例如,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它可以有效抑制口腔内的细菌生长,减少感染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口腔和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智齿拔牙后更要密切关注疼痛情况。儿童拔牙后疼痛可能表达不清晰,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面部肿胀等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孕妇在智齿拔牙后出现疼痛,要谨慎选择缓解疼痛的方法,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的物理缓解方法,如冷敷等,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人智齿拔牙后疼痛恢复慢,要加强术后护理,密切关注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4 15:10:51 -
口腔溃疡为什么疼
口腔溃疡疼痛与神经末梢暴露、炎症反应及创面愈合等因素相关,不同人群疼痛特点及影响因素不同,可通过局部冷敷、保持口腔清洁、饮食调整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局部冷敷通过降温收缩血管等暂时止痛,保持口腔清洁可杀菌防感染间接止痛,饮食调整避免刺激并补充维生素助黏膜修复缓解疼痛。 不同人群口腔溃疡疼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儿童:儿童口腔溃疡疼痛可能更明显,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相对敏感,另一方面儿童可能不太能准确表达疼痛,容易因疼痛而哭闹不安。儿童口腔溃疡常见原因有病毒感染(如疱疹性口炎)、创伤(如不小心咬伤口腔黏膜等)。在饮食方面,儿童喜欢吃辛辣、过热等刺激性食物时,会加重口腔溃疡的疼痛,而且儿童口腔卫生情况如果不佳,也可能促进口腔溃疡的发生和加重疼痛。 成年人:成年人口腔溃疡疼痛可能与生活方式相关,比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吸烟、酗酒等。长期熬夜和精神压力大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口腔溃疡,而吸烟、酗酒会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加重口腔溃疡的疼痛程度。另外,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等也会导致成年人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并伴有明显疼痛。 老年人:老年人口腔溃疡疼痛可能与口腔局部的变化有关,老年人口腔黏膜萎缩、变薄,修复能力下降,而且老年人可能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溃疡不易愈合,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同时,老年人服用的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如一些降压药等,药物引起的口腔溃疡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且疼痛可能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而更难缓解。 缓解口腔溃疡疼痛的非药物方法及原理 局部冷敷: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口腔溃疡部位,原理是通过低温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暂时缓解疼痛。但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0-15分钟,以免冻伤口腔黏膜。 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淡盐水漱口,淡盐水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滋生,防止口腔溃疡创面感染加重疼痛。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避免牙刷刷毛刺激口腔溃疡创面。保持口腔清洁还能营造相对清洁的口腔环境,有利于口腔溃疡的愈合,从而间接缓解疼痛。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过酸、过烫、过硬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口腔溃疡创面,加重疼痛。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从根本上帮助缓解口腔溃疡疼痛。例如,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对黏膜修复有重要作用;维生素B族中的核黄素等对维持黏膜的正常代谢有帮助。
2025-10-14 15:09:59 -
口腔溃疡是缺少哪种维生素
口腔溃疡发生可能与维生素B族、C、D等缺乏相关,其中维B2关乎黏膜上皮正常结构功能,维B6影响黏膜组织修复更新,维B12与黏膜上皮细胞代谢相关,维C影响胶原蛋白合成致黏膜易受损,维D具免疫调节作用;儿童要均衡饮食获取相关维生素,孕妇需合理搭配饮食必要时遵医嘱补充维制剂,老年人要保证富含维生素食物摄入可咨询医生是否额外补充,特殊病史人群需密切关注维摄入并依评估调整饮食或补充方式。 一、相关维生素及关联机制 口腔溃疡的发生可能与多种维生素缺乏相关,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维生素B族(包括维生素B2、B6、B12等)、维生素C、维生素D等。 维生素B2(核黄素):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对维持黏膜上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当机体缺乏维生素B2时,易导致口腔黏膜、唇、眼睑等部位发生炎症,引发口腔溃疡。例如,有研究表明,维生素B2水平低下的人群口腔溃疡发生率相对较高。 维生素B6:参与氨基酸代谢及神经递质合成等过程,缺乏时可能影响黏膜组织的修复与更新,增加口腔溃疡发生风险。 维生素B12:对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及造血过程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与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相关,缺乏时可影响黏膜健康,易诱发口腔溃疡。 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合成所必需的物质,而胶原蛋白是维持黏膜完整性的重要成分。缺乏维生素C会使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导致黏膜易受损,增加口腔溃疡发生几率。 维生素D:除参与钙磷代谢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使口腔黏膜易受病原体侵袭,从而引发口腔溃疡。 二、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要点 儿童:儿童若存在挑食、偏食等情况,易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家长需注意引导儿童均衡饮食,保证各类维生素的摄入,如通过多食用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等获取相关维生素,以降低口腔溃疡发生风险。 孕妇:孕妇对维生素的需求量相对增加,若摄入不足易出现维生素缺乏。需注重饮食中维生素的合理搭配,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制剂,但应遵循专业建议,避免盲目过量补充。 老年人:老年人常存在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情况,可能影响维生素的吸收利用。日常饮食中应保证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适当增加奶制品、深海鱼类等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取,同时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特殊病史人群: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等可能影响维生素吸收的病史人群,更需密切关注维生素摄入情况。例如,患有胃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下调整饮食或采取特殊的维生素补充方式,以维持体内维生素水平正常,减少口腔溃疡发生可能。
2025-10-14 15:09:36 -
睡觉后口臭怎么回事
睡觉后口臭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口腔局部因素如口腔卫生不佳、龋齿、牙龈炎和牙周炎;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消化系统的胃食管反流病、呼吸系统的鼻窦炎;其他因素如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受影响。 龋齿:牙齿上的龋洞内容易残留食物碎屑,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腐败,产生难闻气味。龋齿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由于饮食中糖分摄入相对较多且口腔清洁相对不彻底,患龋齿的概率较高,若儿童有龋齿且未及时治疗,睡觉后口臭的情况较常见;成年人龋齿若未得到有效处理,也会出现睡觉后口臭现象。 牙龈炎、牙周炎:牙龈发炎时,牙龈组织会充血、肿胀,容易出血,细菌滋生繁殖更活跃,牙周炎还会导致牙周袋形成,袋内有大量细菌和炎性分泌物,这些都会产生异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牙龈炎、牙周炎,老年人由于口腔组织逐渐退化,牙齿松动等原因,更易患牙周炎,从而增加睡觉后口臭的风险;年轻人若口腔卫生维护不当,也可能患上牙龈炎、牙周炎导致睡觉后口臭。 全身系统性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睡眠时,可能出现胃酸反流至口腔,从而引起口臭。有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睡觉后口臭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胃食管反流病,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年轻人若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也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睡觉后口臭。 呼吸系统疾病:例如鼻窦炎,鼻窦内的分泌物若倒流至口腔,会产生异味导致口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患鼻窦炎,儿童鼻窦发育尚未完善,呼吸道感染等易引发鼻窦炎;成年人若患有慢性鼻窦炎,也可能出现睡觉后口臭情况。 其他因素 饮食因素:食用了大蒜、洋葱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后立即睡觉,食物残留的气味可能会在睡觉后散发出来导致口臭。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饮食因素出现睡觉后口臭,儿童若食用过多糖果等甜食后未清洁口腔就睡觉,也可能因食物残留发酵产生口臭;成年人聚餐时食用大量刺激性食物后睡觉,也易出现睡觉后口臭。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口干的副作用,从而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产生口臭。例如一些降压药等可能有这样的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服用相关药物的人群都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出现睡觉后口臭,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更需关注药物副作用导致的睡觉后口臭问题;年轻人服用相关药物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残留在口腔中,导致口臭,睡觉时也不例外。吸烟者无论年龄大小,睡觉后口臭的概率都相对较高;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对口腔环境产生影响,容易出现睡觉后口臭。
2025-10-14 15: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