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唇腭裂手术治疗,面裂畸形手术重建,儿童颌骨创伤治疗,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重建,牵引成骨技术矫治儿童颌骨畸形,重度皮罗征伴呼吸困难患者的综合治疗。
向 Ta 提问
崔颖秋,男,颌面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91年6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口腔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唇腭裂治疗及儿童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
2007年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修,2009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皇家儿童医院口腔颌面-整形外科研修,学习皮罗氏序列征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手术治疗,2010年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短期交流。致力于唇腭裂及儿童先天性颌骨畸形的手术治疗及数字化医疗在儿童颌面外科的应用。
展开-
什么是创伤性口炎
创伤性口炎是因机械物理化学等局部刺激引发的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包括机械性(残根残冠等刺激、不良修复体、儿童不良习惯、老年人褥疮性溃疡)、物理性(高温致水疱糜烂、电流放射线损伤)、化学性(误服腐蚀性物质或药物使用不当刺激);临床表现机械性有褥疮性溃疡(老年人长期受压部位深溃疡等)、黏膜血疱,物理性有热损伤水疱糜烂、放射性损伤萎缩等,化学性有接触腐蚀性物质后充血糜烂等;诊断主要依据明确创伤史及典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为去除刺激因素、局部用消炎止痛药物促进愈合并保持口腔清洁、全身支持疗法;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留意口腔情况避免不良习惯,老年人注重口腔卫生处理残根残冠等,孕期女性口腔治疗谨慎优先局部温和治疗并告知孕期情况。 一、定义 创伤性口炎是因机械、物理、化学等局部刺激因素引发的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 二、病因 (一)机械性创伤 1.残根残冠、尖锐牙尖长期摩擦或刺激口腔黏膜;2.不良修复体边缘不光滑,反复摩擦黏膜;3.儿童常因吮吸、咬唇等不良习惯致黏膜损伤;4.老年人长期牙齿缺失,黏膜长期受压形成褥疮性溃疡。 (二)物理性创伤 1.高温(如饮用过烫液体)导致黏膜充血、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2.电流、放射线等可引起口腔黏膜不同程度损伤,如放射性损伤表现为黏膜萎缩、充血等。 (三)化学性刺激 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或口腔治疗时药物(如碘甘油、过氧化氢等)使用不当刺激黏膜,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机械性创伤表现 1.褥疮性溃疡: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唇、颊、舌等长期受压部位,溃疡深,边缘隆起,底部有肉芽组织,疼痛程度因创伤程度而异;2.黏膜血疱:多因咀嚼硬物或外力撞击,黏膜下血管破裂形成血疱,疱壁薄,易破溃成糜烂面。 (二)物理性创伤表现 热损伤时黏膜先充血、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放射性损伤可见黏膜萎缩、色泽改变及局部组织损伤等。 (三)化学性刺激表现 接触腐蚀性物质后,黏膜迅速出现充血、糜烂、疼痛,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 四、诊断 主要依据明确的创伤史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通过询问患者创伤过程、观察黏膜损伤特征即可诊断,必要时结合病史及局部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刺激因素 调磨锐利牙尖、修改或拆除不良修复体、纠正不良习惯等,消除持续刺激源。 (二)局部治疗 使用消炎止痛药物(如含漱液、溃疡贴膜等)促进黏膜愈合,保持口腔清洁。 (三)全身支持疗法 对于全身情况较差、创伤较重的患者,需考虑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等全身支持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因好奇心强、自控力弱,易因玩具等造成口腔创伤,家长需留意儿童口腔情况,教育儿童避免不良习惯,发现创伤及时就医处理,以降低感染等风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存在牙齿缺失、口腔卫生较差等情况,易发生褥疮性溃疡,需注重口腔卫生维护,定期检查口腔,及时处理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减少局部刺激。 (三)孕期女性 孕期女性口腔治疗需谨慎,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操作,若发生创伤性口炎,应优先采用温和的局部治疗方法,减少全身用药可能对胎儿的影响,就医时需明确告知孕期情况。
2025-10-14 16:33:19 -
如何理解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常见具周期性复发自限性的口腔黏膜病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发作溃疡,病因包括遗传、免疫、环境因素,临床表现分轻型、重型、疱疹样,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典型表现需与白塞病等鉴别,治疗有局部全身治疗且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有自限性的特点,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中央凹陷、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常伴疼痛。 二、病因分析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其发病风险可能增高,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可影响个体的免疫反应及黏膜修复机制。 2.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重要病因,当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异常时,口腔黏膜易受病原体侵袭或自身免疫攻击,导致溃疡发生。例如,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削弱对口腔黏膜的保护作用。 3.环境因素: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免疫系统,诱发溃疡;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族、锌等营养素,如长期摄入蔬果不足,会影响黏膜修复,增加发病几率;局部创伤(如刷牙时用力过猛、咬伤口腔黏膜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三、临床表现与分类 1.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最为常见,初起为局部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形成直径2~4mm的溃疡,数量一般为1~5个,疼痛明显,1~2周可自愈,愈合后不留瘢痕。 2.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溃疡较大,直径可达10~30mm,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边缘隆起,基底微硬,愈合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愈合后可留瘢痕。 3.疱疹样复发性口腔溃疡:溃疡数量多,可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散在分布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似“满天星”,疼痛较剧烈,愈合后一般无瘢痕。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反复发作史)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无需特殊检查。若病情不典型或反复发作,可结合血常规、免疫功能检测等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 2.鉴别诊断:需与白塞病、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等鉴别。白塞病除口腔溃疡外,还伴有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等;创伤性溃疡有明确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刺激后溃疡可较快愈合;癌性溃疡多为不规则、边缘隆起、基底硬的溃疡,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目的,可使用含漱剂(如氯己定含漱液)消炎,涂抹溃疡膏、贴敷溃疡膜等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2.全身治疗:对于复发频繁、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避免滥用免疫调节剂。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复发性口腔溃疡需注意避免食用辛辣、过烫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通过增加蔬果摄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若溃疡反复发作且影响进食,应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局部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全身用药,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等来缓解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与全身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相关,需关注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同时注意口腔卫生,积极治疗全身疾病以减少溃疡复发。
2025-10-14 16:30:58 -
牙疼牙齿松动是什么原因
牙疼牙齿松动可能由牙周炎、外伤、根尖周炎、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牙周炎由牙菌斑等刺激因素致,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外伤因意外碰撞等致;根尖周炎因龋齿未治细菌感染牙髓蔓延所致;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也可引发,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牙周炎 1.成因: 主要是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牙菌斑中的细菌会产生有害物质,引发牙龈的慢性炎症,炎症逐渐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导致牙周膜破坏、牙槽骨吸收,进而出现牙疼、牙齿松动等症状。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容易滋生牙菌斑,患牙周炎的风险较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这与随着年龄增长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2.相关特点: 牙周炎早期可能仅有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等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加重,牙齿松动度逐渐增加,同时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咬合疼痛等牙疼表现。 二、外伤 1.成因: 多因意外碰撞、咀嚼硬物等导致。比如在运动中面部受到撞击,或者咬到过硬的食物,如骨头、坚果等,都可能使牙齿受到外力冲击,引起牙齿支持组织的损伤,出现牙疼和牙齿松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在玩耍时可能因碰撞受伤,成年人则可能因意外事故或咀嚼不当受伤。 2.相关特点: 外伤导致的牙齿松动程度因外力大小而异,轻度外伤可能只是轻微松动伴短暂牙疼,严重外伤可能牙齿松动明显,且牙疼较为剧烈,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等表现。 三、根尖周炎 1.成因: 通常是由于龋齿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累及牙髓,进而蔓延到根尖周组织引起。例如,龋齿进展到较深的程度,细菌感染穿通牙髓腔,炎症向根尖周围的牙槽骨等组织扩散,引发根尖周炎,出现牙疼和牙齿松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有龋齿问题且未及时处理的人群更易患病。 2.相关特点: 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时,牙齿有明显的浮出感,咬合时疼痛加剧,牙齿松动度可能较轻,但随着炎症发展,松动可能加重,牙疼呈持续性跳痛等表现。 四、全身性疾病 1.成因: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齿,导致牙疼和牙齿松动。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易引发牙周组织的感染,从而出现牙疼、牙齿松动等症状;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密度降低,牙槽骨支持力量减弱,也可能出现牙齿松动伴牙疼的情况。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而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2.相关特点: 糖尿病患者除了牙齿问题外,还可能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同时血糖水平会高于正常范围;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表现,通过骨密度检测等可辅助诊断。 如果出现牙疼牙齿松动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口腔检查、X线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对于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非常重要。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避免其咀嚼过硬食物,老年人要注意控制全身性疾病以维护口腔健康。
2025-10-14 16:30:25 -
口腔癌有哪些早期症状
口腔癌早期可表现为口腔内经久不愈的异常肿块或溃疡、出现白斑红斑等异常色泽改变、有不明原因疼痛或麻木感、无常见诱因的牙齿松动或脱落、肿瘤侵犯致张口困难、颈部出现无痛性质地硬活动差的淋巴结肿大,不同人群均可能出现,长期吸烟酗酒等高危人群风险更高需及时排查原发肿瘤。 一、口腔内异常肿块或溃疡 口腔黏膜上出现经久不愈的肿块或溃疡是口腔癌常见早期症状之一。正常情况下,口腔黏膜的损伤可在较短时间内愈合,但若口腔内出现直径超过0.5厘米、持续2周以上仍未愈合的肿块或溃疡,且无明显诱因,需高度警惕。这是因为癌细胞不断增殖,破坏正常组织,导致局部形成异常的增生性或溃疡性病变,其发生与口腔内长期慢性刺激(如锐利牙尖、残根残冠等)、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此类表现,若有长期不良刺激因素存在则风险更高。 二、口腔内颜色改变 口腔黏膜出现异常色泽改变也是早期信号。例如,口腔黏膜上出现白斑,表现为白色斑块,质地较硬,不能被擦去,可能是口腔癌前病变的一种表现,与上皮异常增生等病理变化有关;又如红斑,呈现红色斑块,边界清楚,范围一般较小,其癌变风险相对较高,这些颜色改变的出现与口腔局部细胞的异常分化等病理过程相关,不同性别在发生概率上可能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个体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会影响其发生风险,长期吸烟、饮酒者更易出现此类异常色泽改变。 三、口腔内疼痛或麻木感 部分口腔癌患者早期可出现口腔内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不适。疼痛可能不剧烈,容易被忽视,而麻木感则是肿瘤侵犯周围神经组织的表现之一。例如,肿瘤侵犯牙槽神经等时,患者可能感觉到局部麻木,这种症状的出现与肿瘤对神经结构的压迫、浸润等机制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年龄较大者由于口腔组织退变等因素,对早期症状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需特别留意。 四、牙齿松动或脱落 当口腔内的肿瘤侵犯牙槽骨等结构时,会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原本牙齿健康的人群若突然出现牙齿松动情况,尤其是没有明显牙周疾病等常见诱因时,应考虑口腔癌侵犯牙槽骨的可能。这是因为肿瘤的生长破坏了牙槽骨的正常结构,使得牙齿失去支撑,其发生与肿瘤的局部侵袭性生长相关,不同性别在发生率上无绝对差异,但有口腔癌家族史等情况的人群风险相对升高。 五、张口困难 由于口腔癌肿瘤侵犯咀嚼肌或者周围组织,会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出现张口困难的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张口幅度较以往减小,影响正常的进食、说话等活动。这种情况的发生是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扩展的结果,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出现,年龄较小者若出现该症状更需警惕罕见肿瘤等情况,但总体而言与肿瘤对咀嚼相关组织的侵犯密切相关。 六、颈部淋巴结肿大 口腔癌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早期可能表现为颈部出现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这是因为肿瘤细胞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异常增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但有口腔癌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人群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需及时就医排查口腔内原发肿瘤情况。
2025-10-14 16:30:06 -
呼出口气臭的原因是什么
口臭成因涉及多方面,口腔局部因素有口腔卫生不良致菌斑牙石等堆积产异味、龋齿龋洞残留食物发酵异味、牙周炎牙周袋细菌炎症产物致臭、口腔黏膜病变如溃疡等引发异味;全身系统性疾病因素包括消化系统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胃溃疡致食物发酵异味,呼吸系统鼻窦炎等分泌物倒流致臭,内分泌代谢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烂苹果味、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口臭,药物致口腔干燥细菌滋生;生活方式因素有吸烟酗酒致口气不佳、饮食中食用刺激性食物致短时间异味。 一、口腔局部因素 1.口腔卫生不良:若日常未有效清洁口腔,菌斑、牙石及食物残渣会长期堆积在牙齿表面、牙龈边缘等部位,细菌会分解这些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等有异味的物质,从而引发口臭。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就容易出现此类情况,尤其儿童因口腔清洁意识较弱,更易受此影响,家长需协助其养成良好口腔清洁习惯。 2.龋齿:龋齿形成的龋洞内易残留食物碎屑,在细菌作用下,食物发酵分解产生异味,导致呼气有臭味。儿童龋齿发生率相对较高,与饮食中糖分摄入较多、口腔清洁不彻底等因素相关,需注意预防龋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3.牙周炎: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内存在大量细菌及炎症产物,细菌代谢会产生具有臭味的物质,同时炎症导致牙龈出血、化脓等情况,进一步加重口臭问题。成年人是牙周炎高发人群,不良的口腔卫生、吸烟等因素会增加患牙周炎风险。 4.口腔黏膜病变:如口腔溃疡,局部炎症会使组织渗出、细菌滋生,产生异味;口腔扁平苔藓等黏膜疾病也可能因局部炎症环境引发口臭。 二、全身系统性疾病因素 1.消化系统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类等有臭味的物质,同时该菌感染还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引起消化不良,食物在胃内滞留发酵,产生异味并通过呼气排出。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存在一定关联。 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时,食物消化吸收异常,胃内食物排空延迟,易产生发酵气味,经食管反流至口腔,导致呼气有臭味。 2.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患者鼻腔内分泌物潴留,细菌繁殖产生异味,可经后鼻孔倒流至口腔;扁桃体炎时扁桃体隐窝内细菌、炎性分泌物积聚;支气管扩张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长期积聚、感染,这些情况均可使异味经口腔呼出导致口臭。 3.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体内酮体生成增多,呼气中会有烂苹果味,这是因为酮体代谢产物具有特殊气味。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机体代谢,可能导致口腔唾液分泌改变、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从而引发口臭。 4.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降压药等,可能引起口腔干燥,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利于细菌滋生产生口臭。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与酗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及酒精的代谢产物会残留在口腔中,导致口气不佳。长期吸烟人群口腔内往往有特殊异味,酗酒者也易因酒精影响出现呼气有异味的情况。 2.饮食因素:食用大量葱、蒜、韭菜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后,其残留成分可经口腔呼出,导致短时间内口气有异味。例如大量食用韭菜后,呼出气体可能带有明显韭菜味。
2025-10-14 16: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