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颖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唇腭裂手术治疗,面裂畸形手术重建,儿童颌骨创伤治疗,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重建,牵引成骨技术矫治儿童颌骨畸形,重度皮罗征伴呼吸困难患者的综合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崔颖秋,男,颌面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91年6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口腔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唇腭裂治疗及儿童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

  2007年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修,2009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皇家儿童医院口腔颌面-整形外科研修,学习皮罗氏序列征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手术治疗,2010年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短期交流。致力于唇腭裂及儿童先天性颌骨畸形的手术治疗及数字化医疗在儿童颌面外科的应用。

展开
个人擅长
唇腭裂手术治疗,面裂畸形手术重建,儿童颌骨创伤治疗,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重建,牵引成骨技术矫治儿童颌骨畸形,重度皮罗征伴呼吸困难患者的综合治疗。展开
  • 口吃如何通过训练来缓解和矫正

    呼吸训练可通过腹式呼吸进行,儿童可结合吹泡泡等趣味性活动辅助;发音训练包括从单字缓慢清晰发音且可扩展到短句或用简单词汇,还可重复练习易口吃字词句子;节奏训练利用节拍器辅助调整说话节奏;心理训练有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正念训练等,不同年龄人群训练有差异,儿童重趣味性与家长陪伴,成年人需持续坚持并保持积极心态,训练需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以缓解口吃症状。 一、呼吸训练 呼吸是流畅说话的基础,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可帮助稳定气息。练习时取舒适体位,将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训练持续5~1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儿童进行呼吸训练时可结合吹泡泡等趣味性活动辅助,以提高参与度。 二、发音训练 1.缓慢发音:从单字开始,缓慢清晰地说出每个字,如“爸-爸”“妈-妈”,每字发音时长可逐渐延长,初期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2~3次。成年人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短句练习,儿童则以简单词汇为主。 2.重复练习:对易口吃的字词或句子进行重复练习,如反复说“今天天气很好”,每次重复时注意语调平稳、节奏均匀,逐步增加重复次数和语句长度,儿童可选择其感兴趣的简单语句进行重复。 三、节奏训练 利用节拍器辅助调整说话节奏。将节拍器设置为合适速度,跟随节拍器的节奏说话,从缓慢节奏开始,逐渐加快。例如先以每分钟40拍左右的节奏练习,适应后逐步提高到每分钟60拍等,通过节奏训练帮助建立稳定的说话韵律,儿童可选择节奏明快的儿歌等配合节拍器练习。 四、心理训练 口吃往往与紧张情绪相关,心理训练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可通过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先紧绷肌肉再逐步放松,每次训练15~20分钟;还可进行正念训练,专注于当下说话的感受,排除外界干扰,减轻焦虑。成年人可通过冥想等方式辅助心理训练,儿童则可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放松互动游戏来缓解紧张。 不同年龄人群在训练中需注意差异,儿童训练应注重趣味性和家长陪伴,避免给儿童过大压力;成年人需持续坚持训练并保持积极心态。整体训练过程需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长期坚持可有效缓解口吃症状。

    2025-10-14 13:46:08
  • 口腔扁平苔藓能够治愈吗

    口腔扁平苔藓目前难完全根治但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达临床缓解状态,主要通过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戒烟酒、避免过烫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处理锐利牙尖残根残冠等,还可药物治疗用糖皮质激素等,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需专业评估用药,孕妇用药谨慎需多科评估选安全药物,老年要考虑基础病和药物相互作用并监测全身状况。 一、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目标与现状 口腔扁平苔藓目前难以实现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使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临床缓解表现为口腔黏膜病损消失或明显改善,相关不适症状减轻或消除,但存在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二、主要治疗措施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需积极寻找并去除可能的局部刺激源,例如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过烫、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时处理锐利的牙尖、残根残冠等局部不良修复体,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持续刺激,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2.药物治疗 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病情较为顽固或泛发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此外,还可辅助使用维生素类药物等进行支持治疗,帮助改善黏膜营养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患口腔扁平苔藓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谨慎使用药物治疗,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敏感性与成人不同,需在专业医生严格评估后,权衡药物治疗的收益与风险再决定是否用药,且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身体反应。 2.孕妇患者 孕妇患口腔扁平苔藓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若必须用药,需由妇产科医生和口腔科医生共同评估,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3.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时,要充分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药物相互作用。使用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变化等,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口腔黏膜的监测以及全身状况的评估,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4 13:44:45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怎么办

    诊断评估通过询问病史、观察口腔颌面部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精准判断病情,治疗包括早期炎症阶段局部热敷理疗,脓肿形成阶段切开引流,全身根据病原菌类型选用广谱抗生素,预防需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及时处理口腔病灶、避免创伤、增强机体抵抗力,特殊人群中儿童严格遵医嘱用抗生素,孕妇用药需谨慎并与妇产科沟通,老年密切监测感染情况、加强营养支持。 一、诊断评估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患者口腔颌面部有无红肿、疼痛、触痛、波动感等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明确感染部位、范围及脓肿形成情况,以精准判断病情。 二、治疗措施 (一)局部处理 1.早期炎症阶段:可采用局部热敷、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消散,缓解症状。 2.脓肿形成阶段:需及时切开引流,遵循充分暴露、通畅引流原则,依据感染间隙选择恰当切口位置,确保脓液顺利排出。 (二)全身治疗 根据感染病原菌类型选用抗生素,若考虑为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可选用针对相关菌群的广谱抗生素,通过静脉或口服途径给药,以控制感染扩散,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具体药物遵医嘱)。 三、预防要点 1.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使用合适的口腔清洁用具,维持口腔环境清洁。 2.及时处理口腔病灶:对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尽早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病灶蔓延引发间隙感染。 3.避免创伤:注意日常防护,避免口腔黏膜受外力创伤,降低感染风险。 4.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合理作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提升自身免疫力。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疗建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因其机体对药物代谢及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治疗中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孕妇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谨慎评估,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与妇产科医生充分沟通。 3.老年患者:因机体抵抗力较弱,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感染情况,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以助力机体恢复,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感染治疗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4 13:43:48
  • 娃娃换乳牙的正常顺序是什么

    儿童通常从左右开始进入乳牙替换期,正常替换顺序为下颌中切牙先于上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与上颌侧切牙替换时间相近,第一乳磨牙约在左右开始替换且下颌先于上颌,尖牙约在岁时开始替换且下颌先于上颌,第二乳磨牙较晚约在岁时替换且下颌先于上颌,不同儿童换牙时间有个体差异超岁仍有乳牙未脱或顺序异常需就医,换牙期要注意口腔卫生并提供富含钙磷食物避免高糖食物影响。 一、乳牙替换起始时间 通常儿童从6岁左右开始进入乳牙替换期,这是身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牙逐渐被恒牙取代的阶段。 二、正常替换顺序 (一)下颌中切牙 一般是下颌的中切牙首先开始替换,通常在6-7岁左右,下颌的两个中切牙(下中切牙)率先从乳牙位置被恒牙替代。 (二)上颌中切牙 紧接着,大约在7-8岁时,上颌的中切牙(上中切牙)开始替换,对应乳牙位置长出恒牙。 (三)下颌侧切牙 下颌的侧切牙替换时间稍晚于中切牙,约在7-8岁期间,下颌的侧切牙逐步被恒牙取代。 (四)上颌侧切牙 上颌的侧切牙替换时间与下颌侧切牙相近,大约在8-9岁时,上颌侧切牙开始替换乳牙。 (五)第一乳磨牙 第一乳磨牙的替换时间通常在8-9岁左右,下颌第一乳磨牙先于上颌第一乳磨牙开始替换,之后恒牙逐渐萌出替代乳牙位置。 (六)尖牙 尖牙的替换时间一般在9-10岁时开始,下颌尖牙先于上颌尖牙进行替换,恒牙逐步萌出占据尖牙的乳牙位置。 (七)第二乳磨牙 第二乳磨牙的替换时间较晚,大约在10-12岁时,下颌第二乳磨牙先于上颌第二乳磨牙被恒牙替代,至此乳牙替换基本完成。 三、特殊情况及温馨提示 不同儿童换牙时间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受遗传、营养等因素影响。若儿童超过12岁仍有乳牙未脱落且对应恒牙未萌出,或换牙顺序明显异常(如某颗牙齿长时间不替换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排查是否存在颌骨发育异常等问题。换牙期间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督促儿童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同时可适当给儿童提供富含钙、磷等营养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以利于牙齿正常发育,但需避免儿童过多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防止龋齿等问题影响换牙过程。

    2025-10-14 13:42:30
  • 牙齿稀疏的原因

    牙齿稀疏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牙齿过小(受遗传致胚胎期牙齿发育异常)和颌骨过大(遗传致颌骨过度发育使牙弓相对过长);后天因素有乳牙过早缺失(致邻牙移位影响恒牙萌出空间)、不良口腔习惯(吮指致前牙区间隙、吐舌致牙齿无法正常排列)、牙周病(口腔卫生差致菌斑牙石堆积引发牙周病,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致牙齿松动移位出现间隙)。 颌骨过大:颌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过度发育,导致牙弓长度相对牙齿总长度过长,进而出现牙齿稀疏的情况。这种情况同样受遗传因素影响,基因决定了颌骨的生长模式和最终形态。如果父母一方存在颌骨过大的情况,子女遗传到相关基因后,颌骨发育可能出现类似异常,使得牙齿在牙弓内排列稀疏。 后天因素 乳牙过早缺失:儿童在乳牙期,如果乳牙因龋齿、外伤等原因过早缺失,相邻牙齿可能会向缺失部位倾斜移位,导致间隙出现,后续恒牙萌出时就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造成牙齿稀疏。例如,儿童龋坏严重的乳牙未及时处理而拔除,若没有及时佩戴间隙保持器,邻牙移位会改变牙弓的形态和空间,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位置。 不良口腔习惯 吮指习惯:儿童长期吮指,尤其是吮拇指,会对牙齿和颌骨的发育产生影响。吮指时手指对牙齿施加的压力会干扰牙齿的正常排列,导致前牙区出现间隙,逐渐发展为牙齿稀疏。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吮指习惯影响程度不同,幼儿期频繁吮指对牙齿发育的干扰相对更大,因为此时牙齿和颌骨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 吐舌习惯:经常吐舌的人,舌头会占据牙齿之间的空间,使得牙齿无法正常排列,逐渐出现牙齿稀疏的现象。这种习惯在儿童换牙期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比如正在换牙的儿童,经常将舌头伸到上下前牙之间,会阻碍牙齿的正常萌出和排列。 牙周病:成年人如果患有牙周病,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牙齿支持组织丧失,牙齿逐渐松动移位,出现间隙,表现为牙齿稀疏。牙周病的发生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菌斑、牙石的长期堆积是引发牙周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口腔内细菌滋生,容易引发牙周炎症,进而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稀疏。

    2025-10-14 13:41: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