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凤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胸膜疾病,纵隔疾病,膈肌疾病,肺部病变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胸膜疾病,纵隔疾病,膈肌疾病,肺部病变等。展开
  • 得过气胸能坐飞机吗

    得过气胸能否坐飞机需分情况:气胸基本恢复阶段,若恢复良好、无明显不适,通常可坐飞机,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也依此标准经医生评估后考虑;气胸未完全恢复阶段,若仍有残留气胸或有不适症状,一般不建议坐飞机,特殊人群需更谨慎经医生严格评估后决定。 若气胸患者经过治疗后已基本恢复,肺部复张良好,没有明显不适症状,通常是可以坐飞机的。一般来说,经过规范治疗,如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后,气胸患者在1-2周左右可能肺部情况稳定,此时坐飞机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坐飞机前最好咨询医生,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的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结果来综合判断。例如,胸部CT显示肺组织复张完全,没有残留的气胸病灶,患者也没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坐飞机相对安全。 对于儿童患者,得过气胸后能否坐飞机同样要依据恢复情况。儿童气胸恢复后,若各项指标符合上述恢复良好的标准,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坐飞机。但儿童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因气压变化有不同的反应,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在飞行中的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气胸未完全恢复阶段 如果气胸尚未完全恢复,仍有残留的气胸或者患者仍有气短、胸痛等症状,一般不建议立即坐飞机。因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舱内的气压变化可能会对肺部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未完全恢复的气胸患者,可能会导致气胸复发或加重病情。例如,患者胸部X线显示仍有少量气胸残留,或者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仍有呼吸急促等情况,此时坐飞机风险较高。 对于特殊年龄的人群,如老年人得过气胸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气胸恢复情况的评估更为谨慎。老年人若气胸未完全恢复,坐飞机时气压变化可能影响肺部功能,增加心肺负担,所以必须由医生严格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能坐飞机。而对于妊娠期女性得过气胸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妊娠周期、气胸恢复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因为妊娠期间身体的生理变化以及气压变化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都需要谨慎对待,必须在医生充分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坐飞机。

    2025-10-17 10:56:00
  • 开放性气胸的急救处理

    开放性气胸需迅速封闭伤口以阻止外界空气进出胸膜腔,用无菌或清洁布料在呼气末覆盖固定;可用粗针头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抽气减压;转运途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伤口封闭,到达医院后行胸腔闭式引流等进一步处理,还需评估合并损伤及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制定方案,术后观察恢复预防并发症。 一、迅速封闭伤口 1.原理:开放性气胸时,外界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导致纵隔扑动,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迅速封闭伤口能阻止外界空气继续进出胸膜腔。 2.操作方法:用无菌纱布或清洁布料等,在患者呼气末时迅速覆盖伤口,并用胶布或绷带固定,确保密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皮肤娇嫩,选择材质柔软、刺激性小的敷料,并轻柔操作,避免损伤皮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呼吸功能已受影响,更要快速封闭伤口,改善呼吸状况。 二、抽气减压 1.原理:开放性气胸会使胸膜腔压力失衡,抽气减压可恢复胸膜腔的正常压力,改善呼吸循环功能。 2.操作方法:可用粗针头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刺入胸膜腔,暂时减压。对于儿童,由于胸廓和胸腔结构与成人不同,要准确找到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损伤重要组织。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肺功能储备差,操作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三、转运及后续处理 1.转运途中注意事项: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继续保持伤口的封闭状态。对于小儿患者,转运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转运时要平稳,避免剧烈颠簸加重病情。 2.到达医院后的处理:患者到达医院后,进一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腔内的积气排出,促使肺复张。同时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有无合并其他损伤,如肋骨骨折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可能需要特殊的检查设备和方法,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制定治疗方案。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7 10:54:11
  • 女右肋下隐痛需警惕肺癌,是真的吗

    女右肋下隐痛需警惕肺癌相关情况,肺癌较少直接致女右肋下隐痛但胸膜转移等可引起,女右肋下隐痛更常见于肝胆疾病,肺癌常见表现有咳嗽、胸闷等,需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等检查鉴别诊断,长期吸烟等高危人群更应警惕,不同年龄女性出现右肋下隐痛均应及时就医排查,就医要如实告知相关情况。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来说,肺癌本身较少直接导致女右肋下隐痛,但当肺癌发生胸膜转移等情况时,可能会引起右侧胸部及肋下的牵涉痛等表现。不过,女右肋下隐痛更常见的原因是肝胆系统疾病等,比如胆囊炎、胆结石等,这些疾病也会引起右上腹或右肋下的疼痛不适。 肺癌的其他常见表现 肺癌常见的表现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咳痰,部分人痰中带血;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多为不规则的隐痛或胀痛)、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消瘦、乏力等症状。 女右肋下隐痛的鉴别诊断及相关检查 对于女右肋下隐痛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来明确病因。首先可以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局部有无压痛、肿块等情况。然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可以帮助判断肺部是否有病变,腹部超声等检查可以查看肝胆等腹部脏器的情况。如果怀疑肺癌,还可能需要进行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活检等进一步明确肺部病变的性质。 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女性,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右肋下隐痛时更应高度警惕肺癌等肺部疾病的可能,因为长期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对于非吸烟的女性,也不能忽视其他可能导致右肋下隐痛的疾病,需要全面评估。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女性患者出现右肋下隐痛的情况,无论是年轻女性还是老年女性,都应及时就医进行排查。老年女性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仔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年轻女性如果有相关高危因素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就医过程中,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生活史(如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2025-10-17 10:53:38
  • 食管原位癌如何治疗

    食管原位癌的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如ESD,适用于特定情况且需注意操作规范)、外科手术治疗(传统开胸手术适用于特定患者且需评估风险),治疗后需定期内镜随访监测,同时要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等)和心理护理。 外科手术治疗 传统开胸手术:对于一些病变范围较广、内镜下治疗风险较高或内镜切除不完全的食管原位癌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传统开胸手术需切除部分食管及周围淋巴结,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存在心肺等重要脏器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权衡手术收益与风险比。 随访监测 定期内镜检查:无论是内镜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后的食管原位癌患者,都需要进行定期内镜随访监测。一般建议治疗后3-6个月进行首次内镜复查,之后根据情况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通过定期内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复发或新生的病变,以便及时处理。对于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由于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是食管病变的高危因素,更要加强随访监测频率。 综合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食管原位癌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戒酒,因为吸烟和饮酒会增加食管再次发生病变的风险。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腌制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对于肥胖患者,需适当控制体重,通过合理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因为肥胖也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如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心理护理:食管原位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恐惧等。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要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预后,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老年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缓解其心理负担。

    2025-10-17 10:53:00
  • 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有哪些风险

    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存在出血、穿孔、支架移位、感染、再狭窄等风险,出血与操作致黏膜血管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相关;穿孔与操作时器械穿过食管壁及老年患者食管壁弹性差有关;支架移位与位置不当及患者剧烈吞咽动作有关;感染因操作破坏黏膜屏障及糖尿病等免疫力低患者易发生;再狭窄与病因持续及支架异物反应等有关,如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可向支架周围生长致再狭窄。 一、出血风险 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可能引发出血情况。其原因主要包括操作过程中对食管黏膜及血管的损伤。在有基础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出血风险相对更高。例如,一些本身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在支架置入时,即便操作较轻柔,也可能因局部创伤出现较难止住的出血。 二、穿孔风险 食管穿孔是较为严重的风险之一。操作时器械穿过食管壁可导致穿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食管壁弹性下降、顺应性变差,发生穿孔的可能性相对增加。比如老年患者食管组织相对脆弱,在进行支架置入的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食管穿孔。 三、支架移位风险 支架可能出现移位情况。这与支架的位置放置不当、患者的吞咽动作等有关。对于生活方式中经常剧烈吞咽动作的患者,支架移位的风险会有所升高。例如一些有频繁剧烈咳嗽、吞咽过快等情况的患者,支架可能因受到异常的力学作用而发生移位。 四、感染风险 术后存在感染的可能。主要是因为操作属于侵入性操作,会破坏食管的黏膜屏障,细菌容易侵入。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更高。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在支架置入术后更容易发生食管周围组织感染等情况。 五、再狭窄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再狭窄。这是因为食管狭窄的病因可能持续存在影响因素,或者支架置入后机体对支架产生的异物反应等。对于一些恶性肿瘤导致食管狭窄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肿瘤细胞可能会向支架周围生长,从而导致再狭窄。

    2025-10-17 10:52: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