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耳鼻喉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处理,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异常等,尤其擅长于耳科及听力学相关疾病,包括各种听力障碍的诊断及处理、听力障碍患者的言语康复指导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小亚,女,耳鼻喉及听力学硕士,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儿童听力协会副主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听力及言语康复协会委员,临床听力学实践经验丰富。

  擅长听力障碍的诊断及康复。熟悉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处理,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中耳炎等。

展开
个人擅长
耳鼻喉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处理,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异常等,尤其擅长于耳科及听力学相关疾病,包括各种听力障碍的诊断及处理、听力障碍患者的言语康复指导等。展开
  • 接听电话时耳朵疼痛如何处理

    首先应立即停止持续接听电话让耳朵休息可轻柔按摩耳周,判断疼痛为短暂刺痛则休息可缓解,若为持续胀痛需警惕耳部疾病,短暂不适可观察,疼痛持续或加重需就医,儿童接听电话要注意时长及时咨询儿科医生,老年人有基础疾病需尽快就医并告知相关情况。 一、初步观察与简单处理 首先应立即停止持续接听电话,让耳朵处于休息状态,避免进一步刺激耳部。可轻柔按摩耳周,从耳前到耳后轻轻打圈按摩,每次按摩约5-10分钟,利用按摩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可能对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 二、判断疼痛性质与可能原因 1.短暂刺痛:若接听电话时出现短暂刺痛,多考虑为通话时声音刺激导致耳部神经短暂受激惹,一般休息片刻后可自行缓解。 2.持续胀痛:若疼痛呈持续胀痛感,需警惕可能存在外耳道炎、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此时单纯休息可能无法完全缓解,需进一步关注。 三、不同情况的应对举措 1.短暂不适可观察:若耳朵疼痛为短暂不适,经休息后疼痛明显缓解,可继续观察后续耳部状况,同时注意避免长时间用同一侧耳朵接听电话。 2.疼痛持续或加重需就医:若耳朵疼痛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前往耳鼻喉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耳部病变,如外耳道炎需排查是否有细菌感染等情况,中耳炎需判断炎症程度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全,较为娇嫩,接听电话时更应注意通话时长,避免长时间通话导致耳部不适。若儿童出现接听电话时耳朵疼痛情况,应更加谨慎,及时咨询儿科医生,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专业医生排查耳部是否有病变等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伴有基础疾病,耳朵疼痛时更需重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耳部病变可能不易察觉或发展较快,应尽快就医排查,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就医过程中需向医生详细告知接听电话时耳朵疼痛的相关情况及自身基础疾病等信息。

    2025-10-23 12:17:16
  • 宝宝中耳炎的症状表现

    中耳炎局部表现为耳部疼痛(婴幼儿哭闹烦躁、抓耳等,较大儿童自述刺痛等)、听力下降(宝宝反应迟钝等)、流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有脓性分泌物);全身常伴发热,婴儿期哭闹更剧、拒食等,幼儿期以耳部疼痛引发行为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为主,若持续高热不退、流脓伴头痛呕吐需警惕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要避免耳道进水、注意哺乳姿势、增强免疫力降发病风险。 一、局部症状表现 1.耳部疼痛:婴幼儿通常无法准确表达,多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尤其在吃奶、睡觉或平躺时疼痛可能加剧,部分宝宝会频繁抓扯患侧耳朵;较大儿童可自述耳内刺痛、胀痛或跳痛。 2.听力下降:宝宝可能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无应答、原来会言语的幼儿出现语言发育倒退等,这是因为中耳积液或炎症影响声波传导所致。 3.耳部流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穿孔后可见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初期脓液可能较稀薄,后期可转为黏稠状。 二、全身症状表现 1.发热:急性中耳炎常伴随发热,体温可升至38℃~39℃甚至更高,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波动较大,部分宝宝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不适。 三、不同年龄段特点 1.婴儿期:婴儿患中耳炎时哭闹更剧烈,除上述局部及全身症状外,可能出现拒食、睡眠不安稳等表现,因婴儿耳部解剖结构特殊,炎症发展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 2.幼儿期:幼儿能稍表达不适,但仍以耳部疼痛引发的哭闹、抓耳等行为为主,同时可能因听力受影响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四、特殊情况提示 若宝宝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耳部流脓量多且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需警惕中耳炎引发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就医。同时,需避免宝宝耳道进水,哺乳时注意姿势,防止奶液逆流进入中耳引发感染,日常要加强宝宝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以降低中耳炎发病风险。

    2025-10-23 12:15:40
  • 耳朵里有跳动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耳部附近颈部或头部血管异常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可致耳朵有跳动感觉的血管搏动性耳鸣,耳部周围肌肉不自主痉挛因精神紧张等会引发耳朵跳动感,外耳道进入异物像儿童塞入小物件会致耳朵有跳动感,耳部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炎症刺激也会出现耳朵异常跳动感,儿童需家长避免其将异物入耳且及时就医,高血压患者要监测稳定血压,精神紧张人群需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一、血管搏动性耳鸣相关 耳部附近的颈部或头部血管异常可引发血管搏动性耳鸣,表现为耳朵里有跳动感觉。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耳部附近血管的搏动传导至耳部,就可能让患者感知到耳朵里类似脉搏的跳动感。此类情况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尤其关注血压控制。 二、肌肉痉挛因素 耳部周围肌肉不自主痉挛时也会导致耳朵里有跳动感。长时间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易出现耳部周围肌肉痉挛,进而产生异常的跳动感觉。这类人群需注意情绪调节,缓解精神压力。 三、外耳道异物影响 外耳道内进入异物,如小昆虫等,异物在耳道内活动时,会使患者感觉耳朵里有跳动感。儿童玩耍时不慎将异物塞入耳道的情况较为常见,家长需留意儿童耳部清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四、感染因素作用 耳部感染性疾病,像中耳炎等,炎症刺激局部组织时,可能引发耳朵里出现跳动样的异常感觉。有耳部感染病史的人群,若出现耳部异常跳动感需警惕炎症复发或加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外耳道异物风险高,家长要避免儿童将小物件放入耳内,若发现儿童耳部有异常跳动感且疑似有异物,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稳定,以减少因血压波动导致血管搏动相关的耳部异常感觉。 精神紧张人群:应注意调节情绪,通过适当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降低耳部周围肌肉痉挛引发跳动感的风险。

    2025-10-23 12:14:10
  • 坐车玩手机为什么会晕车

    坐车玩手机易晕车,原因包括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信息冲突,个体前庭敏感性差异,以及运动环境因素叠加影响,如儿童、前庭疾病患者、特殊生理期女性易因前庭敏感晕车,车内空气不流通等环境因素会放大信息冲突致更易晕车,约70%-80%晕车由前庭-视觉信息冲突引起。 一、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信息冲突导致晕车 人的前庭系统负责感知身体的运动状态,包括头部的位置、加速度等;而视觉系统则通过眼睛观察周围环境来获取运动信息。当坐车时玩手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此时视觉系统接收到的是相对静止的图像信息,认为身体没有在运动,但前庭系统却能感受到车辆的颠簸、加减速等运动变化,这种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之间的信息冲突,会刺激前庭神经,进而导致晕车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有70%-80%的晕车情况是由于这种前庭-视觉信息冲突引起的。 二、个体敏感性差异引发晕车 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前庭敏感性的差异。有些人的前庭器官较为敏感,即使是轻微的运动刺激也容易引发反应。比如,儿童的前庭系统还在发育阶段,相对成人更为敏感,所以儿童坐车玩手机时更容易晕车;而一些本身患有前庭疾病的人群,如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已经存在异常,坐车玩手机时更易出现晕车症状加重的情况。另外,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的平衡调节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前庭敏感性也可能升高,更容易因坐车玩手机而晕车。 三、运动环境因素的叠加影响 坐车时的环境也会对晕车产生影响。例如,车内空气不流通、异味较重等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不适反应,再加上玩手机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手机内容上,分散了对身体运动状态的正常感知,使得前庭-视觉信息冲突的影响被放大,从而更容易引发晕车。比如在密闭且空气污浊的车内长时间玩手机,晕车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2025-10-23 12:12:52
  • 耳朵里长了个痘痘又痒又痛

    耳朵里长“痘痘”样物伴痒痛多考虑外耳道疖肿由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且局部卫生欠佳、挖耳致皮肤损伤等诱发,除耳内痒痛外局部可见红肿,病情发展可出现疖肿成熟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等,严重时伴耳周淋巴结肿大、低热等且疖肿大可能影响听力,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发热等需及时就医做耳内镜检查针对性处理,家庭护理要保持耳部清洁干燥用干净棉球轻擦外耳道、切忌用力挖耳、避免自行挤压疖肿,儿童需家长留意防搔抓致损伤加重并引导清洁及及时就医,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需更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兼顾基础疾病对感染恢复的影响。 一、可能的病因分析 耳朵里长“痘痘”样物伴痒痛,多考虑外耳道疖肿,系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因局部卫生欠佳、挖耳致皮肤损伤等因素诱发。 二、症状表现详述 除耳内痒痛外,局部可见红肿,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疖肿成熟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等情况,严重时可伴耳周淋巴结肿大、低热等,若疖肿较大还可能影响听力。 三、就医指导要点 若耳内痒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发热等,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耳内镜等检查明确疖肿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四、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可用干净棉球轻轻擦拭外耳道,但切忌用力挖耳,防止加重损伤与感染。 避免自行挤压疖肿,因外耳道血运丰富,挤压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发更严重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搔抓耳部,需家长留意,防止因搔抓致疖肿损伤加重,日常要引导儿童保持耳部清洁,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感染后需更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注意感染控制情况,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相应处理,同时需兼顾基础疾病对感染恢复的影响。

    2025-10-23 12:11: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