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耳鼻喉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处理,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异常等,尤其擅长于耳科及听力学相关疾病,包括各种听力障碍的诊断及处理、听力障碍患者的言语康复指导等。
向 Ta 提问
王小亚,女,耳鼻喉及听力学硕士,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儿童听力协会副主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听力及言语康复协会委员,临床听力学实践经验丰富。
擅长听力障碍的诊断及康复。熟悉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处理,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中耳炎等。
展开-
耳鸣吃姜怎么样
目前没有充分科学依据表明吃姜能有效解决耳鸣问题,姜既无直接治疗耳鸣的足够证据,健康人群食姜无预防耳鸣作用,耳鸣患者靠食姜不能治疗相关疾病,且依赖姜可能延误正规治疗,耳鸣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规医疗干预。 一、姜对耳鸣的可能影响及相关科学依据 (一)姜的成分与潜在作用 姜中含有姜酚等成分,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特性。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表明姜能直接治疗耳鸣。一些初步的体外研究或动物实验发现抗炎、抗氧化相关机制可能对耳部相关的一些病理状态有潜在影响,但对于耳鸣这一复杂症状,还缺乏直接针对耳鸣的有力证据支持。 (二)耳鸣的常见原因与复杂性 耳鸣是一种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其产生原因多样,可能与耳部疾病(如中耳炎、梅尼埃病等)、噪声暴露、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不同原因导致的耳鸣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信号传导、内耳毛细胞损伤等多种环节,不能单纯依靠姜来解决。 二、不同人群食用姜对耳鸣的相关情况 (一)健康人群 对于本身没有耳鸣且健康的人群,适量食用姜一般不会对耳部造成直接不良影响,但也没有证据显示其能预防耳鸣或对耳鸣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正常食用姜通常不会改变耳部的生理状态来预防耳鸣的发生。 (二)耳鸣患者 1.有耳部疾病的耳鸣患者:如果耳鸣是由耳部疾病引起,如中耳炎患者同时伴有耳鸣,仅靠食用姜是无法治疗耳部疾病本身以及缓解耳鸣的。耳部疾病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专业的医疗诊治,例如中耳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等,姜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干预。 2.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的耳鸣患者:对于由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引发耳鸣的患者,食用姜也不能治疗原发疾病从而缓解耳鸣。这类患者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姜无法起到治疗原发疾病相关耳鸣的作用。 三、不建议单纯依赖姜治疗耳鸣的原因 (一)缺乏临床验证支持 目前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并未证实姜对耳鸣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在循证医学中,需要大量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来证明某种干预措施对疾病的有效性,而关于姜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证据不足,不能将姜作为治疗耳鸣的常规方法。 (二)可能延误正规治疗 如果耳鸣患者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姜上,而不及时寻求正规医疗诊治,可能会延误病情。因为耳鸣的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专业医生通过详细的检查(如耳部检查、听力测试、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会导致耳鸣症状加重或难以治疗。 总之,目前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表明吃姜能有效解决耳鸣问题,耳鸣患者不应把姜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正规的医疗干预。
2025-10-20 14:19:52 -
突然之间耳鸣是怎么回事
突然耳鸣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耳部疾病方面有外耳道异物刺激、急性中耳炎感染、突发性耳聋等;全身性疾病方面有高血压影响内耳供血、颈椎病压迫致供血不足、贫血致内耳缺氧等;其他因素有噪声暴露损伤耳蜗、药物副作用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影响等。 一、耳部疾病相关 (一)外耳道异物 当有小虫等异物突然进入外耳道时,可能会引起突然耳鸣。比如儿童玩耍时将小珠子、小虫子等塞进外耳道,异物刺激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就会产生耳鸣症状。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常见,需要及时将异物取出以缓解耳鸣。 (二)急性中耳炎 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犯中耳,导致中耳急性炎症。患者除了突然耳鸣外,还可能伴有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儿童由于咽鼓管短而宽,平置,更容易发生急性中耳炎引发耳鸣。 (三)突发性耳聋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血管痉挛或栓塞等因素有关。患者会突然出现耳鸣,同时伴有听力急剧下降,部分人还可能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早期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 (一)高血压 血压突然升高时,可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突然耳鸣。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波动较大,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还会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并进行相应的降压治疗。 (二)颈椎病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引起耳鸣。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坐姿不良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颈椎病相关的耳鸣,还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三)贫血 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组织缺氧,也可能出现突然耳鸣。患者通常还会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表现,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的贫血。 三、其他因素相关 (一)噪声暴露 突然遭受巨大声响,如爆炸声、鞭炮声等,会对耳蜗造成损伤,引起突然耳鸣。这种情况在接触强噪声环境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例如在建筑工地工作、参加燃放鞭炮活动等情况下。 (二)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某些抗肿瘤药物等。如果在使用这些药物过程中突然出现耳鸣,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老年人、儿童由于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年人不同,更容易受到药物耳毒性的影响。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突然耳鸣。比如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过大等情况时,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等途径影响内耳功能,导致耳鸣发生。
2025-10-20 14:18:39 -
扁桃体结石有的时候老是咳出来
扁桃体结石因扁桃体隐窝钙镁等无机盐沉积形成,靠近咽喉部时咳嗽易使其咳出,日常要保持口腔清洁,儿童需家长监督养成刷牙习惯,成人也要有效刷牙、戒烟限酒并使用含漱液,有慢性扁桃体炎病史者要避免过度刺激,若自行处理无效或结石反复伴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检查采取相应治疗,频繁发作且伴严重情况可能考虑扁桃体切除术。 一、扁桃体结石老是咳出来的相关机制 扁桃体结石是由于扁桃体隐窝内的钙、镁等无机盐沉积形成的,当结石位置靠近咽喉部,受到咳嗽等动作的刺激时,就可能被咳出。扁桃体隐窝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隐窝口堵塞,分泌物引流不畅,逐渐形成结石,而咳嗽动作是身体试图排出异物的一种反应,当结石存在于扁桃体区域时,咳嗽就可能将其带出。 二、日常处理与注意事项 保持口腔清洁: 年龄因素:儿童应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每天至少早晚刷牙,使用软毛牙刷,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和扁桃体区域,因为儿童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更需要家长监督引导。成年人也应保持每天至少两次的有效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 生活方式: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尽量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刺激扁桃体隐窝,饮酒会影响口腔内环境的酸碱平衡,增加扁桃体结石形成的风险,从而减少因结石引起的咳嗽情况。 具体方法:可以使用含漱液辅助清洁口腔,如氯己定含漱液等,每天含漱2-3次,每次含漱15-30秒,能有效清除口腔内的细菌和食物残渣,降低扁桃体结石形成的概率。 避免过度刺激: 病史因素:如果有慢性扁桃体炎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嗓、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等。因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隐窝本身就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过度刺激会加重隐窝的炎症反应,导致结石更容易形成并引发咳嗽。应尽量减少长时间大声说话、喊叫等行为,在有刺激性气体的环境中佩戴口罩。 三、医疗干预相关情况 如果自行处理无效或结石反复出现、伴有严重症状: 就医检查: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间接喉镜、电子喉镜等检查来明确扁桃体结石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喉镜检查时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紧张不配合导致检查困难或损伤。 治疗方法:医生可能会采用钳子取出结石等方法。如果扁桃体结石频繁发作且伴有严重的扁桃体炎等情况,可能会考虑扁桃体切除术,但这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后的选择,需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利弊,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考虑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总之,当出现扁桃体结石老是咳出来的情况时,要从日常口腔护理、避免不良因素刺激等方面入手,如果情况严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处理。
2025-10-20 14:17:47 -
耳朵震聋了还能恢复吗
耳朵震聋由强烈声音刺激致内耳等结构受损引起,不同损伤程度恢复情况不同,轻度有恢复可能,中重度较难;有药物、手术等医学干预措施;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情况有差异,儿童需尽早干预,成年人要避高危噪音环境,老年人恢复难且要重辅助设备使用并防再受噪音刺激。 不同损伤程度下的恢复情况 轻度损伤:如果是轻度的内耳毛细胞等结构受损,在某些情况下有恢复的可能。例如一些因短暂高强度声音暴露导致的轻度毛细胞功能紊乱,部分患者在脱离噪音环境并经过适当的医学观察和可能的辅助治疗后,听力有可能逐渐改善。有研究表明,轻度的噪声性听力损伤,在脱离噪声环境后,通过身体自身的一些修复机制以及合理的医疗干预,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听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具体比例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 中度及重度损伤:当损伤较为严重时,如听神经严重受损或内耳结构破坏较严重,恢复则比较困难。重度的噪声性耳聋或者外伤导致的严重耳部结构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听神经等难以自行完全修复,听力恢复的几率相对较低。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借助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来帮助改善听力状况,但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听力水平。 相关的医学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在早期,可能会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如某些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的药物等,但药物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时间等因素。例如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被用于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轻度的听力损伤有帮助,但对于重度损伤效果有限。 手术治疗:如果是由耳部结构异常等原因导致的震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鼓膜穿孔等情况可能通过手术修复,但对于听神经等严重损伤导致的震聋,手术效果往往不佳。 不同人群的情况差异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耳部结构更娇嫩,受到震聋影响后恢复相对更困难。儿童如果因为震聋导致听力问题,要尽早进行干预,因为儿童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期,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语言发展等。要避免儿童处于高分贝环境,一旦发生可能导致震聋的情况,应尽快就医检查,早期干预对于儿童听力恢复或减少听力损伤的影响至关重要。 成年人:成年人相对儿童恢复的可能性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同样需要及时就医。成年人如果是因为工作等原因接触高分贝环境导致震聋,要注意以后避免再次暴露于高危噪音环境,及时采取医学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听力有逐渐下降的生理趋势,震聋对其听力的影响可能更明显,恢复相对更难。老年人发生震聋后,除了就医治疗外,要更注重听力辅助设备的合理使用,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避免再次受到噪音刺激加重听力损伤。
2025-10-20 14:15:13 -
戒烟后老感觉咽喉的地方有痰怎么回事
戒烟后老感觉咽喉有痰,从生理机制看是肺部纤毛恢复正常功能推送黏液;从局部刺激残留讲,是黏液成分改变及炎症持续影响;从个体差异来说,与年龄、基础病史、生活方式有关,一般无严重症状时可通过多喝水等方式助恢复,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需就医。 一、生理机制角度 戒烟后老感觉咽喉有痰可能与呼吸道的自我修复过程有关。当戒烟后,肺部的纤毛开始恢复正常功能,纤毛原本是用来清扫呼吸道内的异物、黏液等物质的,在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纤毛,使其运动功能受限,黏液排出不畅。戒烟后纤毛逐渐恢复,就会不断向咽部推送黏液,从而让人感觉咽喉有痰,这是身体自我修复、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表现,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 二、局部刺激残留角度 1.黏液成分改变:吸烟会使呼吸道黏液的成分发生变化,戒烟后,呼吸道需要排出这些成分改变后的黏液,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感觉有痰。例如,吸烟时烟雾中的化学物质会影响黏液腺的分泌,导致黏液变得更加黏稠且量增多,戒烟后机体要把这些异常的黏液排出,就会出现咽喉有痰的情况。 2.炎症持续影响:长期吸烟会引发呼吸道的慢性炎症,即使戒烟后,呼吸道的炎症反应不会立刻完全消退,炎症刺激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分泌更多的黏液,从而产生痰液,这种炎症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使得患者持续感觉咽喉有痰。 三、个体差异角度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年轻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痰的情况持续时间较短;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恢复较慢等原因,可能感觉咽喉有痰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 2.基础病史因素:如果本身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如慢性支气管炎等,戒烟后感觉咽喉有痰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且恢复更慢。因为原本就存在呼吸道的病理基础,戒烟后的自我修复过程会受到一定影响,呼吸道黏液的排出等生理过程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导致痰液持续存在的时间延长。 3.生活方式因素:如果戒烟后仍然处于污染的环境中,或者继续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用嗓等,也会加重咽喉有痰的感觉。比如长期处于粉尘较多的工作环境,即使戒烟,呼吸道受到的刺激仍然存在,会影响黏液的正常代谢,使得痰液不易排出。 一般来说,这种戒烟后咽喉有痰的情况如果不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发热、咯血、呼吸困难等,通常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通过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有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避免处于污染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方式来帮助身体恢复。如果感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2025-10-20 14:1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