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症状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会引发呕吐、腹胀、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呕吐多在餐后,量大、含宿食;腹胀有上腹部胀满等表现;营养不良致消瘦等;水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低氯及脱水等表现,且各表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各有特点。 一、呕吐 1.特点: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餐后一段时间,呕吐量大,一次可达1000-2000ml。呕吐物多为宿食,有酸臭味,不含胆汁(若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向幽门区发展的穿透性溃疡或炎性水肿,可能含有少量胆汁)。 2.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不同年龄患者呕吐的表现可能因身体机能等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呕吐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的速度相对较快,需更密切观察。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有溃疡病史且饮食不规律、经常进食刺激性食物的患者,呕吐症状往往更易出现且程度可能较重。 4.病史影响:有明确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呕吐且呕吐物为宿食等表现时,高度提示幽门梗阻可能。 二、腹胀 1.表现: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不适,可见胃型和蠕动波,蠕动波从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移动。 2.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患者腹胀的主观感受可能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可能对腹胀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女性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腹胀时的身体反应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是腹部胀满的表现。 3.生活方式影响:进食过多产气食物或不易消化食物后,腹胀可能加重,而规律饮食、进食易消化食物的患者腹胀相对较轻。 4.病史影响:溃疡病史较长、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腹胀往往更易出现且程度较重。 三、营养不良 1.表现:由于长期呕吐,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患者逐渐出现消瘦、体重下降、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2.年龄与性别影响:儿童患者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女性患者可能因营养不良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男性患者可能出现体力下降等。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无规律、偏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营养不良程度,而均衡饮食、摄入充足营养的患者营养不良情况相对较轻。 4.病史影响:溃疡病史长、幽门梗阻严重的患者,营养不良往往更明显。 四、水电解质紊乱 1.表现: 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表现,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低氯血症:可伴有代谢性碱中毒,出现呼吸浅慢、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谵妄等,血清氯浓度低于95mmol/L。 脱水:根据脱水程度不同,可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表现,严重脱水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 2.年龄与性别影响: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更差,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时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水电解质紊乱后的身体反应可能与平时有所不同,但主要是上述电解质及脱水相关表现。 3.生活方式影响:大量呕吐后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患者,水电解质紊乱更容易发生且程度更重,而呕吐后能及时补充相应液体的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相对较轻。 4.病史影响:原有溃疡导致幽门梗阻较严重,呕吐频繁的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出现的概率高且程度重。
2025-10-13 13:12:42 -
结肠癌晚期能做手术吗
结肠癌晚期是否能做手术需综合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营养状况、年龄等)和肿瘤相关因素(包括肿瘤部位、转移情况等)多方面判断,由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后做个体化决策,若患者身体状况可耐受且肿瘤局限、转移不广泛等部分情况可能手术,若远处广泛转移等多数情况不适合手术。 一、身体状况方面 1.一般身体状况评估 患者的心肺功能是重要考量。若患者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应激,那么手术风险会大幅增加。例如,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肺功能储备不足,手术中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患者,手术中可能因循环功能不稳定而危及生命。一般会通过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测定等来评估。 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很关键。晚期结肠癌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如白蛋白降低等情况。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通常会检测血清白蛋白水平等指标来评估营养状况,若白蛋白低于30g/L,往往提示营养不良较严重,可能需要先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待营养状况改善后再评估手术可行性。 2.年龄因素 对于老年患者,虽然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需要更谨慎评估。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不过,如果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局限且没有广泛转移,也可能考虑手术。例如,一些70岁以上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若结肠癌晚期肿瘤仅局部侵犯周围组织,无远处广泛转移,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可考虑手术。而对于年龄非常大且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可能不是首选。 对于年轻患者,一般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但也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手术。如果年轻患者结肠癌晚期肿瘤有手术切除机会,且身体能够耐受手术,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因为年轻患者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有可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二、肿瘤相关因素方面 1.肿瘤部位 不同部位的结肠癌晚期手术难度和可行性不同。例如,左半结肠癌晚期,若肿瘤导致肠梗阻等情况,有时可能需要手术解除梗阻,同时切除肿瘤。而右半结肠癌晚期,需要综合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等结构的关系。如果肿瘤与重要血管关系密切,手术切除难度极大,可能不适合手术;若肿瘤相对局限,与周围组织没有严重侵犯,可考虑手术。 2.转移情况 若结肠癌晚期仅存在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而无远处广泛转移,部分患者可能仍有手术机会。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和转移的淋巴结,有可能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例如,肿瘤转移至区域肠系膜淋巴结,但无肝、肺等远处转移,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后,结合后续治疗,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若结肠癌晚期已经出现远处广泛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一般来说手术不是首选治疗方案。但如果远处转移灶可同时切除,且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以考虑联合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和转移灶。例如,结肠癌肝转移灶单个且局限,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同时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的手术,可考虑手术。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多数远处广泛转移的结肠癌晚期患者不适合手术。 总之,结肠癌晚期是否能做手术需要由多学科团队(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综合患者各方面情况后才能做出个体化的决策。
2025-10-13 13:12:01 -
结肠癌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结肠癌的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肠道疾病等因素相关。遗传方面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综合征;生活方式上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蔬菜水果、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会增加风险;肠道疾病中结肠慢性炎症、结肠腺瘤性息肉等可引发结肠癌。 一、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倾向: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会出现大量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结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相关综合征,其发病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患者的基因突变会使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导致结肠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而引发结肠癌。 2.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黏膜的细胞更新、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一般来说,结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是结肠癌的高发群体。在性别方面,男性患结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差异并非绝对,女性也需要重视结肠癌的预防。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等)、油炸食品等,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暴露时间增加,从而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普遍,其结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缺乏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长期缺乏蔬菜水果摄入,机体缺乏这些保护因素,容易引发结肠癌。 2.吸烟与饮酒 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吸烟时这些致癌物质会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到达肠道,对结肠黏膜造成损伤,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生几率。研究表明,吸烟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肠道内环境的稳定。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诱导结肠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和异常增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粪便在肠道内淤积,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被肠道黏膜吸收的机会增加。同时,运动不足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三、肠道疾病因素 1.结肠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肠道黏膜反复发生炎症、溃疡、修复等过程,在此过程中结肠黏膜细胞不断受到刺激,容易发生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结肠癌。一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2.结肠腺瘤性息肉:结肠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绒毛状腺瘤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其癌变概率较高。腺瘤性息肉会逐渐增大,并且其中的细胞会发生异常增殖,若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很可能转变为结肠癌。
2025-10-13 13:11:43 -
结肠癌容易转移哪个部位
结肠癌可转移至肝脏、肺脏、腹膜、淋巴结等部位,转移至肝脏是经门静脉系统,影响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转移至肺脏是经体循环,影响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转移至腹膜可通过种植等方式,影响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区域淋巴结先转移至结肠上和旁淋巴结再到系膜根部淋巴结,远处淋巴结也可转移,影响因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 一、肝脏 1.转移机制:结肠癌的癌细胞可通过门静脉系统转移至肝脏。因为结肠的静脉血液回流进入门静脉,首先灌注肝脏,所以肝脏是结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据相关研究统计,约50%的结肠癌患者最终会出现肝转移。 2.影响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肿瘤细胞更容易发生转移,包括肝脏转移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多种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结肠癌患者,其身体的内环境不利于机体对肿瘤的控制,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包括向肝脏转移。 病史:如果结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较晚的病理分期,比如肿瘤已经侵犯到肠壁外组织等情况,那么发生肝脏转移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二、肺脏 1.转移机制:肿瘤细胞可通过体循环转移到肺部。癌细胞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在肺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 2.影响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的结肠癌患者肺转移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可能更易发生肺转移,但具体还需结合肿瘤的具体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的结肠癌患者,肺部的微环境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这可能会对肿瘤细胞的定植产生一定作用,增加肺转移的风险。 病史:如果结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那么发生肺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三、腹膜 1.转移机制:结肠癌的癌细胞可脱落种植在腹膜上,从而在腹膜上生长形成转移病灶。另外,肿瘤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后也可能累及腹膜。 2.影响因素: 年龄:年龄较大的结肠癌患者,其腹膜的防御等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使得腹膜对肿瘤细胞的防御能力下降,增加腹膜转移的风险。 病史:当结肠癌患者的肿瘤已经穿透肠壁,侵犯到周围组织时,发生腹膜转移的几率会明显升高。 四、淋巴结 1.区域淋巴结转移:结肠癌首先转移至结肠上和结肠旁淋巴结,然后再向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例如,结肠癌可能转移至肠系膜上动脉旁淋巴结等区域淋巴结。 2.远处淋巴结转移: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转移至远处的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等。不过相对来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与上述肝脏、肺脏、腹膜转移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有一定关联,但又各有特点。 年龄:不同年龄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有所差异,一般年龄较大者可能由于机体整体状况等因素,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可能有一定变化,但具体需综合判断。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结肠癌患者,其身体的免疫等功能受到影响,可能会影响淋巴结对肿瘤细胞的阻挡等功能,增加淋巴结转移包括远处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病史:如果结肠癌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肿瘤不断发展,那么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
2025-10-13 13:11:21 -
肠癌的腹痛位置很明确应该怎么治疗
肠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如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辅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镜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支持对症治疗(止痛治疗)以及综合管理与随访,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随访要定期进行以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 (一)根治性手术 1.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的癌肿。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手术原理是切除包括癌肿在内的相应肠段及其区域淋巴结,以达到根治目的。例如,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时,可耐受较大范围的肠段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后实施手术。 2.左半结肠切除术:用于降结肠、乙状结肠的癌肿。根据患者生活方式等因素调整手术范围,若患者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身体状况,需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 3.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直肠癌的标准术式,要考虑患者病史等情况,如既往有无肠道手术史等,完整切除直肠系膜,降低局部复发率。 二、辅助治疗 (一)化疗 1.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谨慎。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选择化疗,老年患者要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例如,5-FU/LV(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等,可在术后辅助化疗,杀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2.靶向治疗: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西妥昔单抗等,对于适合的肠癌患者可联合化疗使用,需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等情况筛选合适人群,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决定是否应用。 3.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在肠癌治疗中也有应用,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等,比如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疗需格外谨慎,因为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三、内镜治疗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适用于早期肠癌,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迹象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的操作难度和术后恢复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术后监护。对于年轻患者,若符合适应证可优先考虑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四、支持对症治疗 (一)止痛治疗 根据腹痛的程度等情况,若患者腹痛明确,可使用相应的止痛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一般情况下可用于轻至中度疼痛,但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慎用,防止加重胃肠道损伤。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止痛药物的选择更需谨慎,要以不影响胎儿等特殊情况为前提。 五、综合管理及随访 (一)综合管理 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如建议患者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不利于肠癌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二)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年轻患者相对随访间隔可相对灵活但仍需规范进行,根据每次随访结果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2025-10-13 1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