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个人擅长
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展开
  • 大便羊粪状是肠癌吗

    大便呈羊粪状不一定是肠癌但肠癌可能有此表现,便秘更常致大便羊粪状,可通过伴随症状及医学检查鉴别,非疾病因素致便秘可调整生活方式,怀疑肠癌需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大便羊粪状与肠癌的关系 大便呈羊粪状不一定就是肠癌,但肠癌可能会出现大便羊粪状的表现。肠癌是发生在肠道的恶性肿瘤,除了大便性状改变外,还可能有其他症状,比如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量一般不多)、腹痛(早期可能是隐痛,后期疼痛加剧)、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然而,大便羊粪状更常见的原因是便秘。 (一)便秘导致大便羊粪状的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如果日常饮水过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比如蔬菜、水果吃的少,就容易引起便秘,进而出现大便干结呈羊粪状。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胃肠蠕动减慢,也容易发生便秘。 年龄因素: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肠道蠕动能力下降,相对更易出现便秘,导致大便羊粪状。儿童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也可能出现便秘表现。 特殊人群情况:孕妇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一些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减慢,也可能出现大便羊粪状的便秘表现。 二、如何鉴别大便羊粪状是否为肠癌 (一)伴随症状 1.肠癌相关伴随症状:除了大便羊粪状外,如果同时伴有持续的腹痛、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便血(尤其是暗红色血便,或者伴有黏液)等情况,要高度警惕肠癌的可能。 2.便秘相关伴随症状:单纯便秘引起的大便羊粪状,一般没有明显的体重下降、持续腹痛、便血等情况,可能只是在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后症状能改善。 (二)医学检查 1.粪便潜血试验:肠癌患者粪便中可能有少量出血,粪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但该试验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比如食用大量肉类等情况。 2.直肠指检:对于直肠癌来说,直肠指检是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医生可以通过直肠指检触摸到直肠内的肿块等情况。 3.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肠癌最直接、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发现肠道内的病变,如肿瘤、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出现大便羊粪状的应对措施 (一)非疾病因素导致的大便羊粪状(便秘)的应对 生活方式调整: 增加水分摄入: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ml,可以分多次饮用,比如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白天每隔一段时间喝一点水。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芹菜、苹果等。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运动,比如年轻人可以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等运动方式,促进胃肠蠕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出现便秘时,要避免自行滥用泻药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和适当活动来改善,如在饭后适当散步等。 老年人: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同时饮食调整要注重易消化且富含纤维。 (二)怀疑肠癌时的应对 如果出现大便羊粪状同时伴有疑似肠癌的伴随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上述的粪便潜血试验、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明确病因,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10-13 13:08:00
  • 结肠癌微创手术几天出院

    结肠癌微创手术后出院时间受患者自身情况(年龄、身体基础状况、营养状况)和手术相关因素(手术范围、术后恢复情况)影响,一般3-7天可出院,出院后需注意休息与活动、饮食调整、伤口护理、定期复查,特殊人群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机能较好,恢复相对较快,出院时间可能较早;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恢复能力较弱,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出院,一般可能在术后5-10天甚至更久。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结肠癌微创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60岁以下患者平均出院时间约为4.5天,而60岁以上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延长至7天左右。 身体基础状况: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受到影响,出院时间会相应延长。以糖尿病患者为例,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才能顺利出院,可能需要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营养状况: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身体恢复能力更强,出院时间相对较早。反之,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出院时间会推迟。研究表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比营养不良患者短约2天。 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范围:如果手术范围较小,对身体的创伤相对较轻,患者恢复较快,出院时间较早;若手术范围较大,创伤较大,恢复时间延长,出院时间也会推后。比如,单纯的结肠局部切除手术患者可能3-5天出院,而涉及较多结肠部位切除的手术患者可能需要5-7天甚至更久才能出院。 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患者恢复顺利,出院时间就可以按照常规时间进行;若出现并发症,如术后感染,患者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等处理,出院时间会明显延长,可能需要10天以上甚至更久。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休息与活动:出院后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但也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术后1-2周可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术后2周内可每天散步2-3次,每次10-15分钟,2周后可适当延长散步时间和增加速度。 饮食调整:出院后饮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应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粥等,然后逐渐过渡到软食、正常饮食。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身体恢复。一般术后1周左右可逐渐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等,防止引起胃肠道不适。 伤口护理:患者要注意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如果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按照医生制定的复查计划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术后1-3个月内需复查一次,主要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转移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结肠癌微创手术患者,除了上述一般注意事项外,更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而年轻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尽快康复。

    2025-10-13 13:07:43
  • 急性胃穿孔治疗方法有哪些

    针对胃穿孔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症状体征较轻的空腹小穿孔等情况,需胃肠减压、禁食、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手术治疗有单纯穿孔缝合术(适用于一般情况差或穿孔时间长、周围炎症重等患者)和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穿孔在8小时内等患者),不同患者群体在治疗中需考虑各自特点进行相应操作。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选择 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症状体征较轻的空腹小穿孔,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年轻患者,既往无严重腹腔感染病史,穿孔后腹膜炎体征局限的情况。年龄方面,儿童患者若符合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因其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患者则要谨慎评估,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 患者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近期生活方式较规律,能够配合严格的治疗和观察,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2.具体措施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抽出胃内容物,减少胃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有利于穿孔的闭合和腹膜炎的消退。持续胃肠减压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很重要,儿童患者要注意胃管的固定和护理,避免胃管脱出;老年患者要注意胃管对鼻腔、食管黏膜的刺激,定期评估鼻腔黏膜情况。 禁食:严格禁食可减少胃酸、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减轻对腹腔的刺激。不同年龄患者禁食时间和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安排营养支持;老年患者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因禁食导致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加重。 静脉补液: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心肾功能,防止补液过快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预防腹腔感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一般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联合用药。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选择 单纯穿孔缝合术 适应证: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大手术,或穿孔时间长,周围炎症重,估计行胃大部切除术风险大者。例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无法耐受胃大部切除手术;穿孔时间超过12-24小时,腹腔污染严重的患者。 操作要点:找到穿孔部位,用丝线进行缝合修补穿孔处。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操作的精细程度,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同时要考虑儿童胃壁相对较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缝合方法。 胃大部切除术 适应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穿孔在8小时内,腹腔污染轻,或慢性溃疡病出现穿孔,适合行胃大部切除者。例如,年轻患者,既往无严重基础疾病,穿孔时间短,腹腔污染轻;有长期溃疡病史,考虑穿孔是由于溃疡反复发作导致,且身体状况能够耐受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 操作要点:切除病变的胃组织,重建消化道。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吻合口的血运和吻合口的张力等情况,儿童患者行胃大部切除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消化道重建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注意手术创伤对其全身状况的影响,术后加强监护和康复治疗。

    2025-10-13 13:07:09
  • 盲肠回盲瓣是什么样的

    回盲瓣有大体形态、组织学结构,年龄、性别对其有影响,生活方式关联其功能,病史会影响其状态,如儿童、老年回盲瓣有不同变化,男女回盲瓣无明显性别差异,饮食、运动影响其功能,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史会累及或影响回盲瓣。 组织学结构 从组织学角度看,回盲瓣由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黏膜层有丰富的腺体分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有杯状细胞等。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肌层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收缩和舒张有助于调节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以及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时期:儿童的回盲瓣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回盲瓣相对较薄,黏膜的腺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随着年龄增长,回盲瓣的结构会逐渐发育完善。例如,在婴幼儿阶段,回盲瓣阻止大肠内容物反流的功能相对较弱,这也是婴幼儿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时,大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呕吐等症状相对较多的一个解剖学因素相关原因。 老年时期:老年人的回盲瓣组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平滑肌可能会出现萎缩,黏膜的腺体分泌功能也可能下降。这可能导致回盲瓣阻止反流的功能减退,使得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的情况,进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肠道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等。 性别差异的体现 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的回盲瓣在大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上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与激素相关的肠道功能调节方面,可能会有间接影响。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情况下,肠道的蠕动等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回盲瓣作为肠道的一个结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激素波动的间接作用,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回盲瓣本身的形态和结构因性别而有显著不同。 生活方式的关联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高糖饮食的人群,肠道的消化负担加重,可能会对回盲瓣周围的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肠道内环境改变,影响回盲瓣黏膜的腺体分泌等功能。而高纤维饮食则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蠕动和回盲瓣的功能,因为充足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大肠内容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回盲瓣的负担,有利于其正常发挥阻止反流等功能。 运动因素: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相对缓慢,回盲瓣周围的血液循环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回盲瓣的血液供应,有助于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经常进行有氧运动的人,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好,回盲瓣的功能也更稳定。 病史对回盲瓣的影响 肠道炎症性疾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时,炎症可能会累及回盲瓣。炎症会导致回盲瓣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异常,肌层可能出现病变,从而影响回盲瓣的正常功能。例如,克罗恩病可累及回肠末端和盲肠,回盲瓣是常受累的部位之一,炎症可破坏回盲瓣的组织结构,导致其阻止反流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肠道症状加重。 肠道肿瘤性疾病:肠道肿瘤如果发生在回盲部,也可能影响回盲瓣。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压迫回盲瓣,导致其形态改变,功能受损。例如,回盲部的癌肿可能会使回盲瓣的皱襞变形,影响其正常的开闭功能,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过程,引起患者出现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2025-10-13 13:06:35
  • 结直肠多发息肉怎么治疗

    结直肠多发息肉治疗需综合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内镜下治疗有高频电切术(适用于较小有蒂息肉)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无蒂或部分黏膜下层病变息肉),外科手术用于息肉过多分布广内镜难切或癌变累及深时,术后需定期内镜检查监测,复查间隔依首次术后病理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治疗及复查有相应需考虑的情况。 一、结直肠多发息肉的一般治疗原则 结直肠多发息肉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息肉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有症状的息肉或有癌变倾向的息肉通常需要积极干预。 二、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 适用情况: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较为适用。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引入,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便,能有效去除息肉,但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只要符合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的适应证均可考虑该治疗,但对于儿童患者需更加谨慎评估操作风险,因为儿童肠道相对较细,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操作时间等,但总体主要依据息肉情况来决定。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适用情况: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部分黏膜下层病变的息肉。该方法可以完整地切除较大面积的病变组织,对于评估息肉的病理情况更为准确,因为能获取完整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例如对于一些直径较大且怀疑有较深浸润的息肉,ESD能够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饮酒等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吸烟可能会影响创面愈合,所以建议患者在术前尽量戒烟、限酒。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创面愈合,增加感染等风险,所以在治疗前需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管理。 三、外科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当息肉数量过多、分布广泛且内镜下难以完整切除,或者息肉发生癌变且累及肠壁较深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往往息肉数量极多,可能需要进行结肠或直肠的部分或全部切除手术。 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对于儿童患者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患儿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需要采用分期手术等方式。女性患者如果是因息肉癌变需要手术,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可能需要考虑生育等因素,但主要还是以肿瘤根治为首要原则。 四、术后随访 1.定期内镜检查 术后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监测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一般来说,结直肠多发息肉患者术后1年需要进行首次复查结肠镜,如果复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具体间隔时间需根据首次术后的病理结果等综合判断。例如,如果首次术后病理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倾向,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 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老年患者可能因为身体耐受性等因素,在复查时需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式。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需要调整复查计划,但如果是病情需要则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复查。

    2025-10-13 13:05: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