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个人擅长
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展开
  • 胰腺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胰腺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胰腺癌、Lynch综合征等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增加风险)、吸烟(烟草致癌物质损伤胰腺细胞DNA致恶变)、慢性胰腺炎(长期炎症刺激致细胞基因调控改变引发肿瘤)、糖尿病(高血糖或糖代谢紊乱影响胰腺细胞致风险升高)、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不良刺激增加发病风险)及环境因素(长期暴露环境污染物或处于污染环境间接影响胰腺健康致风险增加)。 吸烟 吸烟是胰腺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这些致癌物质被人体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循环并到达胰腺组织,长期作用于胰腺细胞,损伤胰腺细胞的DNA,破坏细胞的正常调控机制,促使胰腺细胞发生癌变。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胰腺肿瘤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而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病风险越高。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其胰腺组织受到致癌物质的持续刺激,细胞发生恶变的概率显著增加。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的慢性胰腺炎会导致胰腺组织反复受损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胰腺细胞不断受到炎症的刺激,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发生改变,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逐渐积累基因突变,最终可能引发胰腺肿瘤。有研究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肿瘤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尤其是慢性胰腺炎病程较长、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警惕胰腺肿瘤的发生。比如,一些慢性胰腺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胰腺组织已经经历了多次炎症损伤和修复,细胞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糖尿病 糖尿病与胰腺肿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一方面,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胰腺细胞的代谢和功能,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胰腺组织,促使胰腺细胞发生异常变化。另一方面,部分胰腺肿瘤患者在发病前可能已经存在糖代谢紊乱,发展为糖尿病。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胰腺肿瘤的风险有所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细胞生长因子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物质的异常,可能会刺激胰腺细胞的增殖,增加胰腺肿瘤的发生几率。 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会增加胰腺肿瘤的发病风险。过多的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胰腺分泌大量的消化酶,加重胰腺的负担,同时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引起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产生一些对胰腺细胞有害的物质。高蛋白饮食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胰腺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长期食用油炸食品、红肉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人群,胰腺受到的不良刺激增多,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增加。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在某些环境污染物中也可能增加胰腺肿瘤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某些农药、工业化学染料等。这些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干扰胰腺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发生恶变。此外,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水源等环境中,也可能间接影响胰腺的健康,增加胰腺肿瘤的发病几率。比如,生活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地区的人群,接触环境污染物的机会较多,患胰腺肿瘤的风险可能高于生活在环境良好地区的人群。

    2025-10-13 12:57:33
  • 腹痛三年会是肠癌吗

    腹痛三年可能是肠癌引起,也可能由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多种其他疾病导致,患者应尽快就医检查,如结肠镜等,不同人群(儿童、女性、老年人群、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需详细告知医生病情及自身情况以明确腹痛原因。 一、腹痛三年与肠癌的关联 腹痛三年有可能是肠癌引起,但也可能由其他多种原因导致。肠癌是发生在肠道的恶性肿瘤,除了腹痛,还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便血、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症状。然而,很多其他疾病也会引发长期腹痛,比如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二、可能导致长期腹痛的其他常见疾病 慢性肠炎:多由急性肠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来,肠道长期受炎症刺激,可出现长期腹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还可能伴有腹泻、腹胀等症状,其发病与细菌、病毒感染及不良饮食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饮食不规律、常吃刺激性食物的人群更易罹患。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可伴有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症状呈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中青年人群相对多见,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的人更易受其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可累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可伴有肠梗阻、瘘管形成等并发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较为多见。 三、出现腹痛三年情况的建议及检查 及时就医检查:患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潜血、结肠镜检查等。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尤其是肠癌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肠道病变。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长期腹痛需格外重视,要详细向医生告知腹痛的具体表现、发作规律、是否伴有其他儿童特有的症状(如生长发育迟缓等),因为儿童腹痛的原因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且儿童表述病情可能不够准确,需要医生全面评估。 女性:女性长期腹痛要考虑是否与妇科疾病相关,如盆腔炎等,在进行肠道相关检查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进行妇科检查,如妇科超声等,以排除妇科疾病导致腹痛的可能。 老年人群:老年人长期腹痛要警惕肠道肿瘤等疾病,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病情表现可能不典型,检查时要更加细致,且要考虑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综合评估,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经常吃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人群,出现长期腹痛时更应提高对肠道疾病的警惕性,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交代自己的生活习惯,以便医生综合分析腹痛的可能原因。

    2025-10-13 12:57:15
  • 肠癌大便征兆是什么

    肠癌有多种大便征兆,包括大便性状改变如粪便变细、形状不规则;大便颜色异常如便血(有肉眼可见及隐血阳性,颜色因癌肿位置不同而异)、白陶土样便;大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减少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且不同人群肠癌大便征兆可能有差异,高危人群需更积极排查。 粪便变细:肿瘤生长导致肠道狭窄,使通过的粪便直径变细,这是肠癌常见的大便性状改变之一。例如,原本正常粗细的粪便逐渐变窄,类似铅笔粗细甚至更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肠癌患者会出现粪便变细的情况,这是由于肿瘤占据肠道空间,阻碍粪便正常通过,从而改变了粪便的外观形态。 粪便形状不规则:正常粪便形状较为规则,而肠癌患者的粪便可能呈现扁条状、凹槽状等不规则形状。这是因为肿瘤在肠道内生长,使肠道内壁不平整,影响了粪便的成型,导致粪便形状发生改变。 大便颜色异常 便血:包括肉眼可见的便血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肉眼可见的便血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如果癌肿靠近肛门,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若癌肿位置相对靠上,出血与粪便混合,可能呈现暗红色;当出血量较少时,粪便颜色可能无明显改变,但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肠癌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情况,这是由于肿瘤组织质地脆弱,容易破溃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导致。例如,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便血往往颜色较暗,与粪便混合;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便血则多为鲜红色,附着在粪便表面。 白陶土样便:当肠癌导致胆管受压,胆汁排出受阻时,粪便可呈白陶土样。正常情况下,胆汁进入肠道参与消化过程,当胆管因肿瘤阻塞,胆汁无法正常进入肠道,粪便就失去了胆汁的染色,呈现出白陶土样。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胆道系统受到肿瘤侵犯,需要高度重视。 大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原本排便规律的人出现排便次数较以往明显增多的情况。可能每天排便数次甚至十余次,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频繁产生便意。例如,一些患者原本每天排便1次,突然变为每天排便3-5次,且伴有腹部不适等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与以往相比,排便次数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便秘。这是由于肿瘤导致肠道部分梗阻,粪便通过困难,从而引起排便次数减少。例如,原本每天排便1-2次,突然变为每周排便1-2次,且粪便干结难解。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也是肠癌常见的大便习惯改变之一。肿瘤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时而亢进时而减弱,从而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例如,一段时间出现腹泻,每天排便数次,随后又出现便秘,数天未解大便,如此交替出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肠癌大便征兆可能有一定差异。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肠道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退化,出现大便征兆时更易被忽视;女性在生理周期等因素影响下,若出现大便异常需更谨慎排查;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肠癌风险相对较高,其出现大便征兆时应提高警惕;有肠道息肉病史、家族肠癌病史等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大便异常,更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这类人群患肠癌的概率相对更高,对大便征兆的关注和排查应更积极。

    2025-10-13 12:56:09
  • 小肠肿瘤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小肠肿瘤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MRI检查)、内镜检查(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血常规)及病理检查,各检查方法有其特点及适用情况,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 一、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初步筛查小肠肿瘤的常用方法,可观察小肠肠壁有无增厚、肿块等情况,但因小肠位置较深且受气体干扰,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有限,一般作为初步筛选手段。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腹部脂肪薄,超声有时能更清晰显示肠道情况,但仍受肠道气体影响;对于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肠道气体可能较多影响超声观察效果。 CT检查 CT平扫:能清晰显示小肠肠壁的形态、厚度以及腹腔内有无肿块、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小肠肿瘤的部位和大致性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儿童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有既往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肠道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会影响CT对肠道观察的准确性。 CT增强扫描: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可更清楚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区分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还能发现有无转移病灶。对比剂的使用需考虑患者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肾功能不全的人群要谨慎使用对比剂。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无需使用辐射,在观察小肠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的血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适用于孕妇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人群需谨慎评估是否能进行MRI检查。 二、内镜检查 小肠镜检查 双气囊小肠镜:可直接观察小肠黏膜病变,并能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诊断小肠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腹部不适等情况,对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佳的人群需评估能否耐受检查;儿童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需在充分麻醉等准备下进行,以减少检查中的痛苦和风险。 胶囊内镜:患者口服胶囊后,胶囊可自动在消化道内移动并拍摄图像,能全面观察小肠黏膜情况,对于小肠肿瘤的筛查有重要价值,但胶囊内镜不能取活检,且对于肠道梗阻等情况不能使用。对于有吞咽困难的人群无法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儿童服用胶囊可能存在误吸风险,一般不首先考虑胶囊内镜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等,虽然小肠肿瘤时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确诊小肠肿瘤,但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不同年龄人群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肿瘤标志物可能出现假阳性等情况。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小肠肿瘤若有慢性出血等情况可导致血红蛋白降低等表现。对于儿童,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及时关注血常规结果;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生理性贫血等情况,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四、病理检查 通过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小肠肿瘤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的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病理检查结果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来指导后续治疗。

    2025-10-13 12:55:46
  • 肠息肉切除后不知会复发吗

    肠息肉切除后有复发可能,复发受息肉性质(腺瘤性息肉复发风险高,炎性息肉与炎症控制程度有关)、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易复发)、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增加复发几率)、年龄和性别(年龄增长、男性复发可能性稍高)、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会增加复发风险)等因素影响;应对措施包括定期复查(术后12年首次复查,高风险患者缩短间隔)、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炎症),同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期女性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肠息肉切除后有复发可能 肠息肉切除后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 1.息肉性质:不同性质的肠息肉复发情况不同。腺瘤性息肉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其复发与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而炎性息肉复发情况与肠道炎症控制程度有关,如果炎症持续存在,复发几率会增加。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于基因突变,患者肠道内息肉呈多发状态,即使切除息肉,新的息肉仍容易不断生长,复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3.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复发风险。长期吸烟、酗酒会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增加息肉复发几率;饮食上,如果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会改变肠道内环境,促进息肉生长;缺乏运动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也可能诱发息肉复发。 4.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功能逐渐衰退,细胞更新和修复能力下降,肠息肉复发的可能性会增加。男性患肠息肉的比例相对较高,复发风险也可能稍高,这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比例相对较高,以及激素水平差异有关。 5.肠道慢性炎症: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会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进行,容易形成新的息肉,增加复发风险。 二、应对措施 1.定期复查:对于肠息肉切除患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至关重要。一般建议切除术后12年内进行首次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的息肉并再次切除。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如腺瘤性息肉、有家族遗传史等,复查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 2.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戒烟限酒,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3.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炎症发作,以降低息肉复发风险。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慢,在定期复查时应充分考虑身体耐受情况,检查前做好评估。儿童若因特殊原因切除肠息肉,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调整,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早食用刺激性食物。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肠道受压,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若有肠息肉切除史,应密切关注肠道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3 12:55: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