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个人擅长
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展开
  • 肠梗阻的病人吃什么能大便通畅

    为促进肠梗阻患者康复,可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水果(如香蕉、苹果),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燕麦粥),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及饮水量。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一)蔬菜类 1.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等。以菠菜为例,每100克菠菜中约含2.2克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大便通畅。对于肠梗阻恢复期的患者,可将菠菜煮熟后适量食用,但需注意烹饪方式应清淡,避免加重肠道负担。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可将菠菜制作成菜泥等易消化的形式;老年人则需注意咀嚼充分,保证消化吸收。 2.西兰花:每100克西兰花含约1.6克膳食纤维。西兰花可以清炒或焯水后凉拌,为肠梗阻病人提供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对于患有肠梗阻的女性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西兰花的摄入;男性患者也可根据自身肠道恢复情况合理食用。 (二)水果类 1.香蕉:香蕉富含果胶,果胶具有吸收水分、软化大便的作用。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约含2.6克膳食纤维。肠梗阻缓解期的病人可在两餐之间吃1-2根香蕉,但要注意如果病人同时伴有糖尿病,需谨慎食用,因为香蕉升糖指数相对较高。儿童食用香蕉时要注意避免噎呛,可切成小块;老年人若有牙齿咀嚼问题,可将香蕉制成香蕉泥食用。 2.苹果:苹果中的果胶也能起到一定的通便作用,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含2.4克膳食纤维。可将苹果洗净后去皮去核,制成苹果泥给肠梗阻病人食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食用方式可根据其咀嚼和消化能力进行调整,如儿童可直接少量食用,老年人可适当煮软后食用。 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一)米汤 米汤容易消化吸收,且能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对于肠梗阻刚缓解的病人,可先从少量米汤开始饮用,逐渐增加摄入量。米汤中不含刺激性成分,不会加重肠道负担。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婴幼儿肠梗阻恢复期,可将米汤作为主要的流质食物之一,但要注意温度适宜;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情况正常饮用。 (二)燕麦粥 燕麦粥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物质。每100克燕麦约含10.6克膳食纤维。将燕麦煮成粥后,易于消化,适合肠梗阻病人在恢复期间食用。对于患有肠梗阻的特殊人群,如孕妇,在病情允许时可适量食用燕麦粥,但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密切关注自身肠道反应;老年肠梗阻患者食用燕麦粥时可搭配少量蔬菜,以增加营养摄入和促进肠道蠕动。 三、多喝水 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大便通畅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摄入1500-2000毫升的水。肠梗阻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适量多饮水,可分多次饮用,每次饮用不宜过多,以免加重肠道负担。不同年龄的患者,饮水量应根据其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儿童肠梗阻患者要注意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不适;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肾脏功能等情况合理安排饮水量,防止因饮水过多加重心脏等器官负担。

    2025-10-13 12:37:41
  • 大肠肿瘤症状有哪些

    大肠肿瘤可引发多种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性状改变如便血、大便变细;腹痛表现为隐痛或胀痛;腹部可触及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的肿块;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不同人群在这些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需重视。 一、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与便秘交替:大肠肿瘤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功能,导致腹泻与便秘的交替出现。例如,肿瘤刺激肠道,使肠道蠕动紊乱,部分患者会先出现一段时间的腹泻,接着又出现便秘,或者反之。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功能本就相对较弱,更易受大肠肿瘤影响出现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肿瘤生长占据肠道空间,可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多,也可能因肠道狭窄等原因使排便次数减少。对于有家族大肠肿瘤病史的人群,需更加警惕排便次数的异常变化,因为这类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大便性状改变 便血:是大肠肿瘤常见症状之一。肿瘤表面破溃出血,血液会与大便混合。便血颜色可呈鲜红色、暗红色等。年龄较大的人群出现便血更应重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大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升高。例如,5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排查大肠肿瘤。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男性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等因素,若出现便血也不能忽视。 大便变细:肿瘤导致肠腔狭窄,大便通过时会变细。这在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因为这类饮食会增加大肠肿瘤的发病几率,进而容易出现大便变细的情况。 三、腹痛 隐痛或胀痛:大肠肿瘤发展过程中,可能引起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与肿瘤所在大肠部位相关,如升结肠肿瘤可能引起右腹部隐痛,降结肠肿瘤可能导致左腹部胀痛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感受可能不同,比如经常剧烈运动的人群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相对不同,但都不能忽视这种腹部不适。有慢性肠道病史的人群,出现腹痛时要考虑大肠肿瘤等新的病变可能。 四、腹部肿块 可触及肿块:当大肠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在腹部可能触及肿块。一般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对于有大肠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自我检查腹部时更要仔细,一旦发现异常肿块应尽快就医。不同年龄人群触及肿块的情况不同,儿童相对少见大肠肿瘤,但若有相关遗传综合征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而中老年人群相对发病风险高,更需关注腹部肿块情况。 五、全身症状 贫血:长期便血等可导致慢性失血,引起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贫血在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尤其是长期大肠肿瘤导致慢性失血的患者,贫血症状会逐渐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消瘦:肿瘤是消耗性疾病,会使患者体重逐渐减轻、消瘦。这在肿瘤进展较明显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病史的人群,若原本身体状况较好,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更要警惕大肠肿瘤等疾病。例如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若消瘦情况异常加重,需排查是否有大肠肿瘤等新问题。

    2025-10-13 12:37:02
  • 大肠息肉怎么治疗方法

    息肉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内镜下治疗有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有蒂息肉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较大无蒂息肉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用于较小无蒂息肉等);外科手术治疗有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部分较大等息肉)、开腹手术(较少用,用于复杂情况);术后大肠息肉切除后需定期随访结肠镜检查,随访间隔依息肉性质等因素调整,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调整,有遗传病史人群需更频繁随访。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 适用于有蒂息肉等情况。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2cm)的有蒂息肉较为常用,通过内镜将套圈器套住息肉根部,通电后切除。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但儿童需特别注意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评估手术风险,确保电凝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可用于治疗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早期消化道肿瘤等。对于直径大于2cm的无蒂息肉,通过黏膜下注射将病变抬起,然后用电刀等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该方法适用于不同年龄层,但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者需谨慎评估手术耐受性。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需提前纠正凝血功能,降低手术出血风险。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对于较小的无蒂息肉或局部平坦病变适用。通过黏膜下注射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切除。在儿童和成年患者中均可应用,对于有肠道炎症病史的患者,要注意术后可能出现的炎症反应加重情况,需密切观察。 二、外科手术治疗 1.腹腔镜手术 适用于部分较大、位置特殊或内镜下难以切除的息肉。对于一些基底较宽、位置较深的息肉,腹腔镜手术可以在直视下完整切除息肉,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腹腔镜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技巧,老年人则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手术能顺利进行。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需详细评估腹腔粘连情况,以确定手术方式和操作难度。 2.开腹手术 目前较少采用,但对于少数病情复杂、内镜及腹腔镜无法处理的息肉病变可能需要开腹手术。如息肉合并严重肠道畸形或其他复杂情况时。开腹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在各年龄层中均需充分评估手术收益与风险,尤其对于儿童,开腹手术的创伤可能对其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需谨慎选择。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适合开腹手术。 三、术后随访 大肠息肉切除后需定期随访结肠镜检查。一般来说,对于低风险的息肉切除后,可在1-2年内复查结肠镜;对于高风险的息肉(如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复查时间需缩短。不同年龄人群的随访间隔可能根据息肉的病理性质等因素调整,儿童患者在术后随访中要关注肠道的恢复和再次息肉发生情况,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和方式。有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病史的人群,随访更为频繁,需终身密切监测肠道情况。

    2025-10-13 12:37:00
  • 直肠息肉电灼术疼吗

    直肠息肉电灼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等,术中患者一般无痛感,术后部分患者会有轻微坠胀或隐痛且多在1-2天内减轻消失,儿童患者术后可能哭闹不安需转移注意力等护理,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恢复相对缓慢需关注整体状况及温和处理,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促疼痛良好转归。 一、直肠息肉电灼术的疼痛感受 直肠息肉电灼术时通常会采取麻醉措施,所以患者一般不会感觉到明显疼痛。目前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局部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等。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在直肠息肉周围的组织,使手术部位痛觉减退;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则可使下半身包括直肠部位痛觉消失,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且无痛觉的状态。 (一)不同麻醉方式下的具体情况 1.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适用于较小的直肠息肉手术。在注射麻醉药物时可能会有轻微的刺痛感,但一般比较短暂。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多数可以耐受这种轻微的刺痛,之后在电灼息肉过程中就不会有疼痛感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局部麻醉时的刺痛可能会让儿童产生恐惧心理,所以需要医护人员在操作时更加轻柔、耐心地安抚患儿。 2.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作用起效相对较快,能使患者下半身包括直肠区域痛觉完全消失,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完全无痛的状态。不过,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其身体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椎管狭窄等基础疾病相关风险,要确保麻醉操作安全,避免因麻醉操作对老年患者造成额外的损伤。 二、术后疼痛情况及缓解 (一)术后疼痛表现 1.一般情况 手术结束后,随着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直肠部位有轻微的坠胀感或隐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可以耐受的。一般来说,这种疼痛会在1-2天内逐渐减轻并消失。对于成年患者,术后可以通过适当休息、保持大便通畅等方式来促进疼痛缓解。例如,术后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大便干结,因为干结的大便可能会刺激直肠部位,加重疼痛。 2.特殊人群术后疼痛情况及应对 儿童患者: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与成人不同,术后可能会因为不适而哭闹不安。医护人员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儿童的术后反应,给予安抚和适当的护理。可以通过轻柔的抚摸、播放儿童喜欢的音乐等方式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缓解其因直肠部位不适带来的疼痛情绪。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肛周清洁,避免感染加重疼痛。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疼痛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一些。需要关注老年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包括心脑血管等情况。可以适当调整病房环境,保持安静、舒适,让老年患者充分休息,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可给予适当的止痛对症处理,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有较大影响的强效止痛药物,选择相对温和且安全的方式来缓解疼痛。 总之,直肠息肉电灼术过程中由于有麻醉措施,患者一般不会感觉到疼痛,术后的疼痛通常较为轻微且可逐渐缓解,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有相应的注意事项来促进疼痛的良好转归。

    2025-10-13 12:36:23
  • 儿童肠套叠症状及治疗有哪些

    儿童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等)及不同年龄患儿症状特点,治疗有空气灌肠复位、钡剂灌肠复位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肠套叠需关注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密切观察并及时诊治。 一、儿童肠套叠的症状 1.典型症状 腹痛: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呈阵发性,发作时孩子双腿向上蜷曲,面色苍白,哭闹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处的肠系膜受牵拉及肠管痉挛所致。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梗阻加重,肠内容物反流引起。 血便: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是因为套叠部位的肠黏膜出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 腹部包块: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晚期患儿可能出现腹胀等肠梗阻表现。 2.不同年龄患儿症状特点 婴儿肠套叠:婴儿不能准确表达腹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拒食、呕吐及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较易触及。 儿童肠套叠:儿童症状与婴儿相似,但腹痛发作相对不如婴儿剧烈,可诉腹痛,呕吐出现相对较晚,血便出现时间可能稍晚于婴儿。 二、儿童肠套叠的治疗 1.空气灌肠复位 原理:通过肛门注入空气,使肠套叠部位逐渐复位。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腹膜炎表现的患儿。 优势: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复位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对患儿身体创伤较小。 2.钡剂灌肠复位 原理:经肛门注入钡剂,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阴影,逐步将套叠肠管复位。其适应证与空气灌肠复位相似。 注意事项:对于肠套叠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的患儿需谨慎使用,因为钡剂可能会对肠道产生一定刺激,且存在误吸等风险。 3.手术治疗 适应证 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复位不成功的患儿。 发病超过48小时,伴有明显腹胀、腹膜刺激征等肠梗阻表现的患儿。 怀疑有肠坏死的患儿。 手术方式:一般采用肠套叠复位术,如果肠管已坏死则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手术可以直接解除肠套叠的病理状态,挽救患儿生命。 三、特殊人群(儿童)肠套叠的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婴儿期是肠套叠的高发年龄段,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的喂养及排便等情况,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等表现要及时就医。因为婴儿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家长的细致观察尤为重要。儿童期也需关注孩子的腹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诊治。 2.生活方式:避免儿童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饮食有助于减少肠套叠的发生风险。同时,要让儿童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在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大量食物,防止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套叠。 3.病史因素:对于有过肠套叠病史的儿童,再次发生肠套叠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家长需更加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出现类似肠套叠的症状要尽早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情加重的风险。

    2025-10-13 12:35: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