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个人擅长
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展开
  • 结肠癌最佳补品,是真的吗

    目前不存在单一的结肠癌最佳补品,结肠癌综合管理需多方面协同,营养支持基于均衡饮食,不同营养素如维生素D、膳食纤维等有相关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结肠癌患者营养补充需谨慎,均应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进行合理饮食调整和规范医疗营养补充,而非依赖不明确科学依据的补品。 一、关于结肠癌最佳补品的科学审视 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单一“最佳补品”能完全针对结肠癌起到特定的治疗或关键辅助作用。从循证医学角度看,结肠癌的综合管理需要多方面协同,而非依赖某一种补品。 (一)营养补充的基础原则 对于结肠癌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是重要环节,但应基于均衡饮食。例如,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组织修复等功能,可从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中获取优质蛋白。其中,鱼类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研究显示可能对机体炎症反应等有一定调节作用,但这并非是针对结肠癌的特异补品功效,而是基于其普遍的健康益处。 (二)特定营养素的相关情况 1.维生素D: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低维生素D水平的结肠癌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但目前也不能将其视为单一的“补品”来改善结肠癌病情。正常人群可通过适度晒太阳、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来维持适宜水平,而结肠癌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自身维生素D状态,若缺乏应在规范医疗监测下进行补充,而非盲目当作“最佳补品”。 2.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有一定益处,能促进肠道蠕动等。但对于结肠癌患者,需根据病情阶段来合理摄入。例如,在结肠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初期,可能需要限制某些膳食纤维的摄入,而在病情稳定期可适当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摄入,但这也不是一种特定的补品,而是饮食结构的一部分调整。 二、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老年结肠癌患者 老年结肠癌患者往往伴随多种基础疾病,在考虑营养补充等情况时需更加谨慎。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的情况,在选择所谓“补品”时要考虑其对胃肠的刺激性等。应在营养师等专业人员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避免因不当补充导致胃肠不适等问题,影响整体健康和结肠癌的康复进程。 (二)儿童结肠癌患者(虽相对罕见,但需关注) 儿童结肠癌患者极为少见,在营养支持方面完全不同于成人情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营养补充都必须严格遵循儿科医疗原则,不能随意使用所谓的“补品”,必须在儿科医生和营养师的共同评估下,基于儿童的生长需求、疾病状态等制定完全个体化且科学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不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针对结肠癌进行合理的医疗干预。 总之,不存在单一的“结肠癌最佳补品”,结肠癌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医疗过程,营养支持应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基于个体的病情、身体状况等进行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规范医疗营养补充,而非依赖不明确科学依据的补品。

    2025-10-13 12:23:14
  •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肠息肉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炎症刺激(长期肠道炎症致肠上皮异常增生)、生活方式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等)、年龄与性别因素(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男性风险略高)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因素(糖尿病、肥胖等影响肠道内环境或代谢进而增加风险)。 炎症刺激 长期的肠道炎症是肠息肉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增生。炎症会促使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这些介质会影响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使得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进而形成息肉。另外,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肠息肉的发生,炎症持续时间越长,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往往越高。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是肠息肉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内环境,影响胆汁酸代谢,过多的胆汁酸在肠道内积聚可能刺激肠黏膜。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增加肠息肉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加工肉类等,其中的某些成分在肠道内代谢后可能产生对肠黏膜有害的物质,诱发息肉形成。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使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肠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交换,同时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长期饮酒还可能影响肝脏对某些物质的代谢功能,间接影响肠道内环境,从而促进肠息肉的形成。 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肠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患肠息肉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细胞代谢功能逐渐衰退,以及长期积累的各种危险因素作用有关。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是结直肠息肉的高发群体,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息肉。 性别:男性患肠息肉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可能与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有关。男性可能更多地存在一些不利于肠道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情况相对较多,同时激素水平的差异也可能对肠道黏膜的代谢等产生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相关疾病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肠道神经和血管功能,导致肠道自主神经病变,使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同时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肠道内环境改变,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肠息肉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有所升高。 肥胖: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情况,体内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会参与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调控,进而影响肠黏膜的状态,促进肠息肉形成。肥胖还可能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增加了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性。

    2025-10-13 12:22:57
  • 直肠息肉怎么治疗

    直肠息肉有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方式,内镜下治疗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外科手术治疗针对息肉病等情况有相应手术,术后要注意护理和病理随访,不同年龄、性别、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有蒂的直肠息肉。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从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操作相对简便,能快速去除病变组织。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免电凝过度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只要符合适应证均可采用该方法,但儿童需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精准性,要根据其肠道情况谨慎操作。 2.黏膜切除术(EMR):对于无蒂或广基较小的息肉适用。将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隆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将其切除。该方法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只要息肉符合此适应证均可采用,不过有基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需在病情稳定情况下进行操作,以降低操作风险。 3.黏膜下剥离术(ESD):针对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早期直肠癌等病变。能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适用于面积稍大的息肉。在操作时要精准把握黏膜下解剖层次,不同年龄患者因肠道发育或生理特点不同,操作难度和风险有所差异,儿童肠道相对狭窄等,操作需更精细,有基础病史患者要充分评估病情后再决定是否采用该治疗方式。 二、外科手术治疗 1.息肉病情况的手术: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息肉病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根治性手术等。比如全结肠切除术加回肠肛管吻合术等。这类手术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情况不同,儿童进行此类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等问题,有基础病史患者要先控制基础病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2.开腹手术:当息肉位置特殊、内镜下切除困难或怀疑有恶变等情况时可能需要开腹手术。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手术操作需考虑其解剖结构差异,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长期吸烟饮酒等可能影响患者的耐受能力和术后恢复,有病史患者要在术前对病史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 三、术后注意事项及随访 1.术后护理: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式,术后都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包括有无腹痛、便血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腹部症状和精神状态,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需更细致观察。不同年龄患者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和要求不同,一般术后需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生活方式方面要提醒患者避免剧烈运动等。 2.病理随访:所有切除的息肉都要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如有恶变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都要遵循病理随访的要求,有基础病史患者可能因基础病影响身体对病变的反应等,更要重视病理随访来及时调整治疗和监测病情。

    2025-10-13 12:22:37
  • 结肠癌怎么引起的结肠癌的病因

    结肠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炎症、年龄性别及其他因素相关,遗传方面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Lynch综合征等;饮食上高脂肪低纤维及缺乏某些营养素易致患癌;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会增加风险;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男性略高于女性;吸烟酗酒等也会增加发病几率。 一、遗传因素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APC基因突变,会使肠道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结肠癌,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显著升高。 2.Lynch综合征: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突变引起的,患者发生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通常在较年轻的年龄段就可能发病。 二、饮食因素 1.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等)、油炸食品等,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多,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从而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居民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模式较为普遍,其结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2.缺乏某些营养素:缺乏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也与结肠癌发病有关。维生素D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的作用,缺乏维生素D可能影响肠道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钙能与胆汁酸结合,减少胆汁酸对肠道的刺激,缺乏钙会增加结肠癌风险。 三、肠道慢性炎症 1.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发生炎症、修复,肠道上皮细胞不断受到损伤和刺激,容易发生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结肠癌,患病1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 2.克罗恩病:同样是慢性炎症性肠病,也会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增加肠道黏膜癌变的几率,其发生结肠癌的风险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加。 四、年龄和性别因素 1.年龄:结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细胞修复能力下降,肠道内环境更容易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增加癌变机会。 2.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结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并非绝对,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等因素有关。 五、其他因素 1.吸烟:吸烟会使多种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如尼古丁、多环芳烃等,这些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肠道,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胆汁的分泌和代谢,同时酒精本身也对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长期酗酒者肠道黏膜容易出现炎症、糜烂等病变,进而增加结肠癌的发生可能性。

    2025-10-13 12:22:35
  • 结肠癌术后怎样通气快

    结肠癌术后促进排气的方法包括早期活动,术后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就开始床上肢体活动,随后逐渐增加活动量;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热敷,用合适温度的热水袋或热毛巾包裹后敷腹部;饮食调整,术后6小时少量饮水,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等;药物辅助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一般先以非药物方法为主。 操作:术后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床上肢体活动,如屈伸腿部、转动手腕等,每1-2小时进行一次,每次5-10分钟;术后1-2天可在床边坐着,时间从5-10分钟逐渐增加;之后可在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每次活动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 腹部按摩 原理:通过按摩腹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帮助通气。按摩时需注意力度适中,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内容物的移动和排出。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腹部皮肤娇嫩,按摩力度要更轻柔;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感受调整力度。有腹部感染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避免随意按摩,应先咨询医生。 操作:患者平卧,放松腹部,操作者将双手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热敷 原理:温热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道痉挛,从而有助于通气。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避免烫伤皮肤。不同年龄人群对温度的耐受不同,儿童皮肤更薄,温度要更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有皮肤破损、过敏等情况的患者不宜热敷。 操作:将热水袋或热毛巾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在腹部,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隔15-20分钟更换一次,每次热敷时间15-20分钟,可根据情况重复进行。 饮食调整 原理:术后早期合理的饮食调整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和通气。术后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少量饮水开始,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阶段给予合适的饮食形态;老年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更要清淡易消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 操作: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用温水,每次5-10ml,若无不适,可逐渐增加饮水量;术后1-2天可给予少量米汤等流质饮食,每次30-50ml,每天4-5次;术后3-4天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注意营养均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避免食用易产气、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药物辅助(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 原理:某些药物可能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目前临床上有一些促胃肠动力的药物,但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不适合过多活动等情况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使用药物辅助。 操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是否使用药物,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先以非药物方法为主,当非药物方法效果不佳且经过评估后,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辅助,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安排使用。

    2025-10-13 12:22: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