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为什么肠道会长脂肪瘤
肠道脂肪瘤的发生与胚胎发育时肠道组织分化异常、长期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机体代谢紊乱、年龄增长致肠道退行性变、不同性别健康及疾病易感性差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肠道慢性疾病史或手术史等因素相关。 一、先天发育异常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肠道组织的分化出现异常,导致脂肪组织在肠道内异常增殖聚集,从而形成肠道脂肪瘤。这种先天的组织分化偏差是肠道脂肪瘤发生的潜在起始因素,在胚胎早期的组织构建阶段就埋下了隐患,使得局部肠道组织出现脂肪组织的异常分布。 二、慢性炎症刺激因素 长期的肠道慢性炎症,例如慢性肠炎等疾病,会持续刺激肠道组织。炎症刺激会引发局部组织的修复反应,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脂肪组织的异常沉积,进而逐渐形成肠道脂肪瘤。炎症导致的局部微环境改变,为脂肪组织的异常聚集创造了条件,使得脂肪细胞在肠道特定部位不断积聚。 三、代谢因素影响 机体代谢紊乱时,脂肪代谢出现异常。正常的脂肪代谢失衡会使脂肪组织在肠道黏膜下或肌层内异常聚集。例如,脂质代谢相关的酶或信号通路出现问题,导致脂肪无法正常代谢和转运,进而在肠道局部堆积形成脂肪瘤。代谢因素与整体的身体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糖脂代谢紊乱,相对更易出现肠道脂肪瘤相关风险。 四、年龄因素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组织会出现退行性变。肠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改变,细胞的更新和代谢能力下降,使得脂肪组织更容易在肠道内沉积形成脂肪瘤。一般中老年人群肠道脂肪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主要就是因为年龄增长带来的肠道组织退行性变化这一因素。 五、性别相关影响 虽然没有明确的性别特异性导致肠道脂肪瘤高发,但不同性别在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易感性上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孕期、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代谢等状况,间接对肠道脂肪瘤的发生有一定作用;男性在某些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如高脂血症等)的发生率上可能与女性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肠道脂肪瘤的发生概率,但这种影响并非绝对的性别特异性主导。 六、生活方式因素关联 高脂饮食会使体内脂肪含量增加,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导致肠道局部脂肪代谢负荷加重,进而促进肠道脂肪瘤的形成。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代谢率降低,脂肪更容易在体内蓄积,包括肠道内,增加了肠道脂肪瘤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通过影响整体代谢和肠道微环境,间接参与肠道脂肪瘤的发生过程。 七、病史相关因素 有肠道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如长期患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由于肠道内环境长期处于异常状态,炎症持续刺激等因素使得肠道组织更易出现脂肪组织的异常增生,从而增加了肠道脂肪瘤的发生几率。此外,有肠道手术史等情况,也可能改变肠道局部的组织环境,为肠道脂肪瘤的形成创造条件。
2025-10-13 12:21:36 -
肠扭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肠扭转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解剖因素(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解剖结构异常、肠道本身长度和系膜长度特点)、肠道动力及内容物因素(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内容物异常)、其他因素(手术史、体位改变、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病史因素)。 肠道本身的长度、系膜的长度等解剖特点也有影响。如果某段肠道过长、系膜过长,就更容易发生扭转。比如,乙状结肠冗长且系膜相对较长时,就较易发生乙状结肠扭转。 肠道动力及内容物因素 肠道动力异常:某些肠道动力紊乱性疾病可能引发肠扭转。例如,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相对减弱,肠道动力不足,粪便在肠道内运行缓慢,肠管可能会因为重力等因素发生扭转;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时,也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增加肠扭转风险。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肠道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也容易发生肠扭转。 肠道内容物异常: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后剧烈运动,会使肠道内容物重量增加,加上运动导致肠道位置变动,容易诱发肠扭转。比如,饱餐后立即进行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就可能引发小肠扭转。另外,肠道内存在蛔虫团、肠石等异常团块时,也可能成为诱因,这些团块会使局部肠管的重量、张力等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肠扭转。 其他因素 手术史:腹部手术后可能会形成粘连,粘连可使肠管固定位置改变或形成束缚带,当肠管蠕动时就容易发生扭转。例如,曾经做过阑尾切除术、肠梗阻手术等的患者,术后发生肠粘连的概率相对较高,肠粘连可能成为肠扭转的诱发因素。 体位改变:睡眠中体位突然改变,可能导致肠管位置发生变化,尤其是本身存在肠道解剖或动力等方面潜在异常的人,更易引发肠扭转。比如,睡眠时从仰卧位突然转为侧卧位,可能使肠道扭转。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肠扭转的原因有一定差异。新生儿肠扭转多与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有关,如肠旋转不良等;老年人则更多与肠道动力减退、慢性便秘、腹部手术史等因素相关;儿童肠扭转可能与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蛔虫症等有关。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肠扭转的直接病因,但某些特定类型的肠扭转在性别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乙状结肠扭转在男性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的肠道解剖结构特点以及一些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有一定的统计倾向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导致便秘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肠扭转的发生风险。缺乏运动使肠道蠕动功能下降,便秘使肠道内容物积聚,都可能使肠管处于相对容易扭转的状态。而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间接增加肠扭转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肠道局部可能存在充血、水肿、粘连等情况,这会改变肠道的正常解剖和动力状态,增加肠扭转的发生几率。例如,患有克罗恩病的患者,肠道容易出现狭窄、粘连等病变,进而诱发肠扭转。
2025-10-13 12:20:59 -
宝宝肠梗阻早期的症状
宝宝肠梗阻早期会有呕吐、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呕吐因梗阻部位不同有差异,腹痛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胀程度随梗阻部位而异,完全性肠梗阻会停止排气排便,家长需重视宝宝异常表现,疑有肠梗阻应尽快就医检查治疗。 一、呕吐 1.婴儿表现:对于宝宝来说,肠梗阻早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呕吐。新生儿尤其是小婴儿,肠梗阻时呕吐往往出现较早。开始可能是反射性的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随后如果梗阻部位较高,呕吐会比较频繁,吐出物可能含有胆汁等。比如肠套叠导致的肠梗阻,早期就可能出现呕吐,初始为奶汁及乳块,之后可变为含有胆汁的液体,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2.原因分析:肠梗阻发生后,由于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肠道发生逆蠕动,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呕吐。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呕吐出现的时间和呕吐物性状有所不同,这与梗阻的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相对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 二、腹痛 1.宝宝的表现:宝宝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的情况,尤其是小婴儿不能用语言表达时,会通过哭闹来体现腹痛。如果是机械性肠梗阻,宝宝会有阵发性的腹痛,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哭闹,同时可能伴有双腿向上蜷起等表现。例如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宝宝会突发剧烈的腹痛而哭闹不止。 2.原因分析:肠道梗阻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试图将肠内容物通过梗阻部位,从而引起阵发性的腹痛。当蠕动波过后,宝宝可能暂时安静,但不久又会再次发作。 三、腹胀 1.表现情况:随着病情进展,宝宝可能会出现腹胀的症状。腹胀程度会因梗阻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高位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时腹胀较为明显,可看到腹部膨隆。比如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会显著膨胀。 2.原因分析:由于肠道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梗阻部位,在梗阻以上部位积聚,导致肠管扩张,从而引起腹胀。同时,肠道内气体和液体积聚也是导致腹胀的原因之一。 四、停止排气排便 1.具体表现:宝宝通常会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这是因为肠梗阻发生后,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气体和粪便无法正常排出。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肠梗阻早期,尤其是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停止排气排便。例如完全性肠梗阻时,宝宝就会停止排气排便。 2.原因肠道被梗阻后,正常的气体和粪便排出通道受阻,所以宝宝会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的症状。这是肠梗阻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但早期可能并不完全表现出来,需要密切观察。 宝宝如果出现上述早期症状,家长应高度重视,因为肠梗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肠坏死等。一旦怀疑宝宝有肠梗阻,应尽快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X线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其日常表现,因为他们不能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但身体的异常表现往往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
2025-10-13 12:19:33 -
结肠癌手术后一定需要化疗吗
结肠癌手术后是否化疗需综合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及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多因素判断。早期结肠癌部分无高危因素可不化疗,有高危因素或Ⅱ期伴特定情况、Ⅲ期通常需化疗;年轻患者能耐受化疗通常建议,老年及身体状况差者需评估耐受后决定;MSI-H/dMMR患者辅助化疗获益相对少,MSS/pMMR需结合分期定,HER2过表达需综合考虑。 一、根据肿瘤分期判断 1.早期结肠癌(Ⅰ期):一般来说,部分早期结肠癌患者术后可能不需要辅助化疗。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看是否存在一些高危因素,如有淋巴管、血管浸润等情况时,可能也需要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风险。根据相关研究,对于T1-N0-M0的结肠癌患者,若没有高危因素,单纯手术可能就足够;但如果存在高危因素,辅助化疗可以进一步改善预后。 2.Ⅱ期结肠癌:Ⅱ期结肠癌患者术后是否化疗存在争议。一般来说,Ⅱ期患者中有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需要辅助化疗。比如肿瘤分化程度差(低分化或未分化)、脉管浸润、术前肠梗阻或肠穿孔、标本检出淋巴结不足(少于12枚)等情况时,通常建议进行辅助化疗。研究表明,辅助化疗可以使Ⅱ期结肠癌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得到改善。 3.Ⅲ期结肠癌: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通常需要辅助化疗。因为Ⅲ期患者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能够杀灭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病灶,显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获益。 二、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判断 1.年轻患者:年轻结肠癌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在能够耐受化疗的情况下,通常建议进行规范的化疗。因为年轻患者复发转移的潜在风险相对较高,化疗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化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此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化疗的获益与风险。如果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化疗,仍应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综合考虑是否进行化疗;若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化疗,则可能不适合进行化疗,而更多地考虑支持治疗等其他方式。 3.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如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一般不建议进行化疗,而是以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为主。 三、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指导 1.微卫星不稳定(MSI)和错配修复蛋白(dMMR)状态:对于MSI-H/dMMR的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获益相对不明显,部分研究认为这部分患者可能从化疗中的获益较少,但目前仍需结合肿瘤分期等综合判断。而对于MSS/pMMR的患者,通常需要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化疗。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HER2过表达的结肠癌相对少见,若存在HER2过表达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是否适合靶向治疗等,但这也与术后是否化疗等综合相关。
2025-10-13 12:19:31 -
十二指肠血管瘤怎么治疗
十二指肠血管瘤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切除有局部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介入治疗,还需考虑特殊人群,儿童患者治疗要谨慎,老年患者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治疗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适方案。 一、手术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对于一些较小且位置较适合内镜操作的十二指肠血管瘤,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可选方式。例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且无淋巴结转移迹象的患者。其原理是通过内镜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保留十二指肠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对于较大或浸润较深的血管瘤可能不适用。 (二)外科手术切除 1.局部切除术:当血管瘤局限于十二指肠某一局部且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时,可考虑局部切除术。要完整切除血管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以降低复发风险。此手术方式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未累及重要结构的患者。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如果血管瘤累及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等复杂部位,可能需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手术创伤较大,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累及周围重要结构且无法通过局部切除解决的情况。手术需切除部分胰腺、十二指肠、胆管等结构,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尤其要注意胰瘘、胆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介入治疗 通过血管造影找到供应血管瘤的血管,然后注入栓塞剂进行栓塞,使血管瘤缺血坏死。这种方法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例如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作为一种alternative治疗方案。但介入治疗也有一定风险,如栓塞不完全导致血管瘤复发,或栓塞剂反流引起其他器官缺血等并发症。 三、特殊人群的考虑 (一)儿童患者 儿童十二指肠血管瘤相对较少见,治疗时需更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应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和器官功能。对于儿童患者,首先评估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及生长速度等。如果血管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先密切观察,因为部分儿童血管瘤可能有自行消退的倾向。若需治疗,内镜下治疗可能相对更具优势,因为其创伤较小,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外科手术需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介入治疗也需权衡风险与收益。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可优先考虑介入治疗或内镜下治疗等创伤较小的方法。但需注意老年患者恢复能力较差,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控制好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以降低治疗相关风险。 总之,十二指肠血管瘤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2025-10-13 12: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