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新生儿肠梗阻怎么治
新生儿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等,需详细体格检查及腹部X线平片等检查,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防治感染,非手术无效或绞窄性等需手术,早产儿和足月儿有不同特殊考虑,术后要一般护理和营养支持,需据病情等个体化治疗并考虑新生儿特殊生理特点精心护理治疗。 一、新生儿肠梗阻的分类及一般检查 新生儿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等。首先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腹部情况,有无腹胀、肠型、蠕动波等。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可帮助判断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肠梗阻的部位和类型等。 二、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 通过放置胃管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新生儿,要注意胃管放置的深度和固定,确保有效减压。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根据患儿的丢失量、脱水程度等补充液体,包括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例如,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调整电解质的补充量,如低钠血症时补充适量的钠盐等。 3.防治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因为肠梗阻时肠道细菌繁殖易导致感染,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更需重视。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为绞窄性肠梗阻等情况则需及时手术。例如,当发现肠管有坏死迹象,如肠管颜色发黑、无蠕动等,必须尽快手术切除坏死肠管等。 2.手术方式 根据肠梗阻的原因和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对于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肠梗阻,需进行相应的畸形矫正手术等。 三、不同年龄、病情新生儿的特殊考虑 1.早产儿 早产儿发生肠梗阻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耐受性更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等情况,胃肠减压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早产儿脆弱的胃肠道黏膜等。手术时要考虑其体重、各器官发育情况,选择更精细的手术操作。 2.足月儿 足月儿相对早产儿器官功能稍成熟,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果是先天性巨结肠等导致的肠梗阻,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评估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 四、术后护理及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新生儿要注意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等。 2.营养支持 根据新生儿的恢复情况逐渐恢复喂养。早期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营养等保证营养供给,随着肠道功能恢复逐渐过渡到经口喂养,喂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呕吐、腹胀等情况,保证营养均衡。 总之,新生儿肠梗阻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的病情、类型等综合判断,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充分考虑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特点进行精心的护理和治疗。
2025-10-13 12:11:18 -
肠梗阻严重了会发生什么后果
肠梗阻可引发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加重、肠管血运障碍、感染与脓毒症、肠穿孔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且不同人群受影响各有特点,如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耐受差、肠坏死进展快、感染易扩散,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血管弹性差、免疫低下、感知功能减退、器官储备功能差,这些情况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且不同人群预后不同。 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加重 原因:肠梗阻发生后,肠内容物淤积,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同时呕吐等症状会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进而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例如,高位肠梗阻时频繁呕吐,丢失大量胃酸,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低位肠梗阻时,肠液大量积聚在肠腔内,丢失大量碱性肠液及钾、钠等电解质,易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血症等。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更差,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后可能更快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心率失常等严重表现;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时更易出现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如心功能不全加重等情况。 二、肠管血运障碍 原因:肠梗阻时,肠管扩张,肠壁压力增高,影响肠壁血液循环。最初可能出现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淤血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动脉血供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肠管相对较薄,发生肠管血运障碍时,肠坏死可能进展更快,且由于儿童表述能力差,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及时察觉;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脉硬化,肠管血运障碍时,肠坏死发生后更易出现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更差。 三、感染与脓毒症 原因:肠梗阻发生后,肠内容物淤积,细菌大量繁殖,肠壁屏障功能受损,细菌可移位进入腹腔等部位,引起腹腔感染,严重时可发展为脓毒症。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感染后更易扩散,发展为脓毒症的风险更高,且脓毒症对儿童各器官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发生感染后炎症反应可能不典型,但感染扩散迅速,脓毒症一旦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高。 四、肠穿孔 原因:肠梗阻严重时,肠管压力持续升高,可导致肠穿孔。常见于肠管血运障碍进一步加重,肠壁坏死破裂。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肠壁较薄,肠穿孔后腹膜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老年人由于痛觉等感知功能减退,肠穿孔后症状可能不明显,发现时往往病情已较严重,手术等治疗难度增加。 五、多器官功能衰竭 原因:肠梗阻严重导致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肠穿孔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可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各器官功能处于发育阶段,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恢复难度大;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储备功能差,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后预后极差,死亡率较高。
2025-10-13 12:11:16 -
胃穿孔术后吃什么好
胃穿孔术后饮食需分阶段遵循不同原则,早期从流质饮食开始,中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后期及康复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且要营养均衡,不同人群如老年、年轻患者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各有相应饮食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循序渐进、少食多餐等,年轻患者要避免暴饮暴食等,有基础疾病患者要针对自身疾病控制相应饮食成分。 一、术后早期饮食原则 胃穿孔术后早期,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需要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一般术后1-2天内,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若患者无不适反应,可开始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等。这类流质饮食易于消化,能为身体提供基本的能量,且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多负担。例如,米汤富含碳水化合物,能补充能量,其渗透压较低,对胃肠道刺激小。 二、术后中期饮食选择 随着胃肠功能的逐渐恢复,术后3-5天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蒸蛋羹等。米粥相对容易消化,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少量蛋白质;面条细软,也比较容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蒸蛋羹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质地柔软,适合术后患者食用。此时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恢复。例如,油腻食物会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胃肠道消化难度。 三、术后后期及康复期饮食 当患者基本恢复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注意营养均衡。应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瘦肉和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至关重要,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例如,菠菜富含铁和维生素,苹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 四、不同人群的饮食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术后饮食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适当增加食物的细软程度,如将肉类剁成肉末后再烹饪。同时,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但要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因为老年患者的消化能力下降,少食多餐有助于更好地消化吸收营养。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不能忽视饮食的重要性。虽然可以较快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良好恢复。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那么在饮食选择上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等。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减少盐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例如,糖尿病患者过多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不利于身体恢复;高血压患者高盐饮食会加重血压升高,影响术后康复。
2025-10-13 12:10:41 -
横结肠癌做手术痛苦吗
横结肠癌手术时因有麻醉患者通常无痛苦,手术前准备会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不同情况,手术中不同阶段患者因麻醉无痛,术后恢复时儿童、老年患者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有不同恢复差异但术后不适可缓解,总体手术时患者无痛苦且术后不适能通过处理缓解。 手术前准备相关情况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横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准备需更谨慎,要充分评估其身体对麻醉等操作的耐受能力,因为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存在对麻醉药物代谢较慢等情况,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精准把控术前各项准备指标。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减退等,术前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和调整,以降低手术风险。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手术前准备过程中患者的痛苦感受影响不大,但在术后恢复等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表现,不过这并非直接影响手术时的痛苦感受。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存在呼吸道功能相对较差的情况,在麻醉诱导等操作时需要密切监测呼吸等指标;长期饮酒的患者可能存在肝脏等器官功能的一定改变,会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等,医生会根据其生活方式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术前准备。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既往腹部手术史,可能存在腹腔粘连等情况,会增加横结肠癌手术的操作难度,但这主要影响手术的操作过程,而不是手术时患者直接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因为手术时患者是在麻醉状态下的。 手术中不同阶段情况 切口操作阶段:医生切开腹部皮肤、肌肉等组织时,由于麻醉的作用,患者不会有疼痛感觉,但在切开后的组织分离等操作过程中,虽然患者无痛觉,但医护人员会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精细操作。 肿瘤切除阶段:切除横结肠肿瘤等操作过程中,患者因为处于麻醉状态,不会感受到痛苦。不过手术医生会非常精准地进行操作,确保肿瘤完整切除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手术后恢复相关情况 麻醉苏醒期:患者从麻醉状态苏醒时,可能会有一些不适感觉,如轻度的恶心、头晕等,但这些不适一般是短暂的,而且医护人员会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适。 不同人群术后恢复差异: 儿童:儿童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术后也需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等,因为儿童的皮肤和组织修复能力虽然快,但也需要精心护理,避免切口感染等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可能存在切口愈合时间较长、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不过这些是术后恢复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手术时患者感受到的痛苦。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等,以促进切口愈合等,但这也是术后恢复阶段需要关注的,与手术时患者的痛苦无关。 总体而言,横结肠癌手术时患者由于有麻醉保障,不会感受到痛苦,而术后的不适等情况是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积极处理和患者自身的康复来逐渐缓解的。
2025-10-13 12:10:01 -
结肠癌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
结肠癌会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早期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变细带血黏液等,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还会有腹痛,早期多为隐痛间歇性,不同年龄段感知表述不同,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掩盖表现,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者诊断需综合判断;部分患者中晚期可摸到质地硬、形状不规则、可推动或固定的腹部肿块,不同年龄人群触及难度有差异,有腹部肿瘤病史者需重点考虑复发转移。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发生变化,更需关注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肠道蠕动相对减慢等,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更应警惕结肠癌可能。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从而较早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需格外留意自身肠道健康状况。 病史影响:有肠道慢性疾病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的患者,本身肠道处于相对敏感或异常状态,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时,结肠癌的排查更为重要。 腹痛 具体表现:结肠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腹部隐痛,疼痛部位多不太确切,常为间歇性发作。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或变为持续性疼痛。例如有的患者开始只是感觉肚子隐隐作痛,位置不固定,容易被当作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而被忽视。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表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观察。而年轻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腹痛,也不能掉以轻心。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肠道神经功能,使腹痛表现不典型,同时也可能掩盖结肠癌相关腹痛表现,所以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及时发现肠道问题。 病史影响: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腹腔内组织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若出现腹痛,需鉴别是原有病史引起还是结肠癌导致,增加了诊断难度,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判断。 腹部肿块 具体表现:部分结肠癌患者在腹部可摸到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硬,形状不规则,有的可推动,有的则固定。但腹部肿块一般在结肠癌中晚期相对更易被触及,不过早期也有少数患者可能触及到较小的肿块。例如右侧结肠癌,因盲肠和升结肠位置相对固定,肿块可能相对容易被摸到。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解剖结构和脂肪厚度等不同,对于肿块的触及难度有差异。儿童腹部肿块相对少见,但如有也需高度警惕肿瘤可能;老年患者腹部脂肪较厚等因素可能影响肿块触及。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一般对腹部肿块触及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本身有肥胖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医生对腹部肿块的触及和判断。 病史影响:有腹部肿瘤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腹部肿块时,结肠癌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需重点考虑,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2025-10-13 12: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