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小肠的位置及作用是什么
小肠位于腹腔内,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有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儿童小肠消化吸收功能渐完善但肠道屏障弱易受饮食影响,老年人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随年龄增长渐减退,饮食需注重易消化吸收以维持营养需求。 一、小肠的位置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腹腔内,上端起自胃的幽门,下端连接盲肠。它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紧贴胃的下方,呈“C”形包绕胰头;空肠和回肠占据了腹腔的大部分空间,迂回盘曲。 二、小肠的作用 1.消化功能 多种消化液的作用场所:小肠内有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注入。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能够分别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进行消化分解;胆汁则可以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例如,胰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胰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等,胰脂肪酶把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起始:食物在小肠内经过充分的消化过程,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为后续的吸收做好准备。 2.吸收功能 大量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这是因为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又有许多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能够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例如,葡萄糖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往全身;脂肪酸和甘油则被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再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 3.蠕动功能 推动食糜前进:小肠的蠕动可以推动经过消化的食糜向大肠方向移动,有助于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残渣的排出。小肠的蠕动是由肠壁的平滑肌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其蠕动频率和强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以适应不同的消化和吸收需求。 对于儿童来说,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完善,由于其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如不合理的饮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所以在儿童喂养中要特别注意食物的选择和喂养方式,以保证小肠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于老年人,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例如肠道蠕动能力可能下降,消化酶的分泌也可能减少,因此老年人在饮食上需要更加注重食物的易于消化吸收,多摄入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以维持身体的营养需求。
2025-10-13 11:36:18 -
肠道息肉是怎样造成
肠道息肉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炎症刺激(长期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生活方式因素(饮食方面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吸烟饮酒)、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以及其他因素(某些病原体感染、肥胖等),不同因素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各有特点,需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炎症刺激 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不断修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炎症持续时间越长,肠道息肉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于患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无论性别,都需要积极控制炎症,以降低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而且这类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关注肠道状况,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例如,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内经过代谢可能产生一些致癌物质,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引发息肉。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增加息肉发生几率。从年龄和性别来看,中青年人群如果长期保持这种不良饮食习惯,更容易受到影响,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风险差异不大,但可能由于女性在激素水平等方面的特点,若同时合并其他因素可能有不同表现。 吸烟与饮酒: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肠道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增加肠道息肉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炎症和息肉形成。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肠道息肉的发病风险都显著高于不吸烟不饮酒者,而且随着吸烟量和饮酒量的增加,风险进一步升高。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功能逐渐衰退,细胞更新修复的准确性下降,肠道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40岁以上的人群肠道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概率增加,在肠道息肉的发生、发展以及后续处理上都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其身体耐受性等方面与年轻人不同。 其他因素 某些病原体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主要与胃部疾病相关,但有研究发现可能也与肠道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此外,肥胖人群由于体内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肥胖患者需要通过合理控制体重等方式来降低肠道息肉发生风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肥胖人群在采取减肥措施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年轻人可通过运动结合合理饮食,老年人则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等。
2025-10-13 11:36:00 -
肠癌大便有什么体现
肠癌会导致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如便血、大便变细、排便次数增多、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黏液便、恶臭便等,不同人群患肠癌时大便体现可能有差异,需关注特殊人群大便异常变化。 大便变细: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会使肠腔狭窄,从而导致大便变细,形似铅笔状。这是因为肿瘤不断增大,阻碍了粪便的正常通过,使得排出的粪便形状发生改变。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大便变细的情况可能会逐渐加重。 大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肠癌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患者可能每天排便数次甚至十余次,且大便不成形。例如,直肠癌患者常较早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症状,这是由于肿瘤对直肠黏膜的刺激,引起直肠频繁产生便意。 便秘与腹泻交替:肿瘤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现象。有时患者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便秘,大便干结难解,随后又出现腹泻,粪便稀薄。这种情况在一些肠道功能尚未完全被肿瘤破坏的早期肠癌患者中可能较为常见,是肠道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 其他伴随症状相关的大便体现 黏液便:肠癌患者的大便中可能会出现黏液,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分泌黏液增多,同时肿瘤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分泌黏液增加。黏液便的性状可为透明或半透明的胶冻状物质,与粪便混合在一起。例如,直肠癌患者出现黏液便的概率相对较高,当肿瘤侵犯肠道黏膜时,会使黏液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在大便中表现出来。 恶臭便: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分解,可能会产生特殊的异味,导致大便散发恶臭。这种恶臭便与普通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大便异味不同,往往较为顽固且持续存在。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以及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会使大便的气味发生改变,是肠癌病情进展的一种表现之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患肠癌时大便体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肠道功能本身可能有所减退,患肠癌时大便改变的表现可能与年轻人群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对大便改变的感知有所不同;长期吸烟、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肠癌风险较高,其大便体现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明显;有肠道息肉病史、家族肠癌遗传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患肠癌后大便体现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大便的异常变化,以便早期发现肠癌。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肠癌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大便体现可能也会有其特点,需要儿科医生高度警惕,因为儿童表达可能不清晰,家长需留意儿童大便的性状、次数等变化,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13 11:35:22 -
胃穿孔是什么症状
胃穿孔症状因个体差异、穿孔大小等因素不同,通常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休克表现和其他表现如发热等,老年、儿童、肥胖、糖尿病等患者可能有不典型表现或病情更复杂。 剧烈腹痛:多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且迅速波及全腹。这种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例如,部分患者在穿孔发生时会因疼痛而身体蜷曲、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疼痛的程度和范围与胃穿孔的大小有关,穿孔大时,胃内的消化液等大量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强烈的疼痛和腹膜炎表现;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降低,腹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高度警惕。儿童患者发生胃穿孔时,腹痛表现可能也较为剧烈,且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起初可能是因为剧烈腹痛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如果穿孔后腹腔感染加重,呕吐可能会变得频繁且呕吐物性状可能发生变化,如出现黄绿色胆汁样物等。在女性患者中,尤其是育龄期女性,需注意与其他急腹症如宫外孕等进行鉴别诊断,宫外孕也可能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通过相关检查可进行区分。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这是典型的腹膜炎体征。医生进行腹部查体时,可发现患者腹部明显压痛,当按压腹部某一部位后迅速抬手,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反跳痛),同时腹肌紧张,像木板一样硬。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较厚,体征可能不典型,需要医生更加仔细地进行检查和判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腹膜炎体征可能不如年轻患者明显,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病情。儿童患者的腹部体征检查相对困难,但如果发现患儿拒按腹部、哭闹不安等情况,也应考虑腹膜炎的可能。 休克表现:如果胃穿孔不及时处理,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精神萎靡等。这是因为腹腔内大量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同时毒素吸收等因素引起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发生休克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儿童患者发生休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也较快,需要及时进行抢救。 其他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等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这是因为腹腔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胃穿孔时,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病情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在治疗胃穿孔的同时,密切控制血糖水平。
2025-10-13 11:35:02 -
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危险吗
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有一定危险性,存在癌变风险,约1-5%左右且随时间可能增加,会引起肠道症状如梗阻、出血等,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及时就医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降低风险。 1.癌变风险 管状腺瘤属于腺瘤性息肉的一种,有恶变倾向。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相对越高。研究表明,管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5%左右,但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其发生癌变的风险会逐渐增加。从病理角度看,管状腺瘤的细胞形态存在一定的异型性,这种异型性可能会逐渐发展,进而演变为癌组织。例如,长期存在的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其上皮细胞不断受到肠道内环境等因素的刺激,可能会逐步发生基因层面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癌变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年轻人群癌变风险会更高一些,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等功能有所下降,对异常细胞的监控能力可能减弱。 2.引起肠道症状 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相关症状。当息肉较大时,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占据了横结肠的部分肠腔,影响了肠道内容物的正常通过,就会出现上述梗阻表现。对于有基础肠道疾病或者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这种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而且,息肉还可能引起肠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或者便血等情况。长期慢性出血还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如果患有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同样可能出现肠道出血或者梗阻相关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要更加留意孩子的排便情况、有无腹痛等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于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可能引起上述的肠道症状以及潜在的癌变风险,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息肉癌变而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能需要限制饮食,避免食用一些可能刺激肠道的食物,影响了正常的饮食乐趣。而且,一旦因为息肉相关问题需要进行检查、治疗等,会占用患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工作、学习和正常的社交生活。对于老年人群体,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带来的这些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身体和心理的负担,需要家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总之,横结肠管状腺瘤息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发现应该及时就医,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内镜下切除等,以降低其带来的各种风险。
2025-10-13 1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