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直肠,活检标木,管状线毛状腺瘤,肿物最大径约0.9cm,是肠癌吗
直肠活检标本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属癌前病变非肠癌,其癌变风险与腺瘤大小、绒毛成分有关,需内镜下切除,切除后定期随访,年轻人群要健康生活,老年人群需评估全身情况、术后观察及注意饮食,不同人群遵相应注意事项保障健康。 一、管状绒毛状腺瘤的性质及与肠癌的关系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一种病理类型,属于癌前病变,但并非已经是肠癌。它兼具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组织学特征,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一般来说,腺瘤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风险越高。此病例中肿物最大径约0.9cm,相对较小,但仍需要重视。 二、进一步的诊疗建议 (一)内镜下切除 由于管状绒毛状腺瘤存在癌变潜能,通常建议行内镜下切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通过完整切除病变,可以降低后续癌变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内镜切除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评估。例如,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若能耐受内镜操作,应优先考虑内镜切除;老年患者若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医生会综合权衡内镜切除的风险和获益。 (二)定期随访 切除后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一般术后1年进行首次复查,若复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至少每3-5年要复查一次肠镜。对于有家族肠癌病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需要更密切。比如有一级亲属患肠癌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缩短至1-2年,因为这类人群本身患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增加。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年轻人群 年轻患者如果发现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应积极配合治疗,尽早进行内镜切除。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过度紧张可能会对身体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二)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全身情况。在进行内镜切除前,要详细评估心肺功能等。术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冷的食物,防止刺激肠道,影响恢复。同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康复期。 总之,直肠活检标本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虽不是肠癌,但需要按照上述诊疗建议进行处理,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来保障健康。
2025-10-13 11:34:22 -
结肠癌可以切除吗
结肠癌能否切除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可切除情况包括肿瘤局部局限且能完整切除、患者全身状况可耐受手术;不可切除情况包括出现远处转移且转移灶无法切除、局部侵犯重要脏器无法分离完整切除,需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制定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结肠癌患者也需谨慎评估。 一、可切除的情况 1.肿瘤局部情况 当结肠癌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或侵犯至肠壁外,但能够通过手术完整切除,且没有远处转移迹象时,通常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例如,肿瘤未广泛侵犯周围重要脏器、血管等结构,通过评估手术可以将肿瘤及其可能受侵犯的周围组织完整切除。从肿瘤分期来看,早期结肠癌(如Ⅰ期结肠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没有淋巴结转移,一般有较大机会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根治目的。 2.患者全身状况 患者全身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打击。一般要求患者心肺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能够承受麻醉和手术过程。例如,心肺功能正常,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影响手术安全,如没有严重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对于年龄因素,虽然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老年患者需要更全面评估其身体储备功能。如果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良好,重要脏器功能能够耐受手术,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不过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精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 二、不可切除的情况 1.远处转移 若结肠癌已经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且转移灶无法通过手术同时切除,或者转移范围广泛,此时一般不考虑手术切除。例如,出现广泛的肝转移,转移病灶弥漫分布于肝脏多个叶段,无法通过手术将所有转移灶完整切除,这种情况下手术切除可能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 2.局部侵犯严重 肿瘤与周围重要脏器(如大血管、重要神经等)紧密粘连,无法分离且完整切除肿瘤。例如,肿瘤侵犯了腹主动脉等重要血管,手术中无法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证血管的完整性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这种情况下也不适合手术切除。 在判断结肠癌能否切除时,需要由多学科团队(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射科等)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充分考虑其身体各方面的耐受性;对于儿童结肠癌患者,相对较为罕见,但同样需要严格评估肿瘤情况和患儿全身状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考虑是否手术切除。
2025-10-13 11:34:01 -
肠息肉几乎每个人都有吗
肠息肉并非几乎每个人都有,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人群中发生率有差异,有特定风险因素人群风险更高;年龄方面儿童青少年少,中老年相对升高;生活方式中饮食、吸烟饮酒等均会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一、不同人群的发生情况 一般人群:在一般普通人群中,肠息肉的发生率并非达到几乎每个人都有的程度。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发现,肠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生活方式等。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肠息肉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相对而言肠息肉的检出率会有所增加,但也不是全部人群都会有。 有特定风险因素人群:一些有特定风险因素的人群发生肠息肉的风险会更高。例如有家族性肠息肉病遗传背景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为家族性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相关基因突变,使得肠道容易出现大量息肉生长。还有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这类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肠道微环境等,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肠道受到的不良刺激增多,也可能使肠息肉的发生率上升。 二、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也有个别情况,比如一些有遗传综合征相关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肠息肉,但总体发生率低。随着年龄增长到青年时期,肠息肉发生率开始逐渐上升趋势,但也远未达到几乎每个人都有的程度。 中老年:中老年人群中肠息肉的发生率相对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的修复等功能逐渐下降,肠道内环境更容易出现异常,而且一些慢性肠道炎症等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肠息肉的发生概率增加,但依旧不是所有人都会有。 三、生活方式与肠息肉的关系 饮食方面:长期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饮食的人,肠道内的胆酸代谢产物等物质会增多,这些物质对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长期刺激可能导致肠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而长期摄入低纤维饮食的人,肠道蠕动相对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等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肠息肉发生风险。 吸烟饮酒: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会进入血液循环,影响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代谢功能。酗酒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炎症等,这些都不利于肠道健康,增加肠息肉发生可能性,但即使如此,也不是接触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就都会长肠息肉。 总之,肠息肉不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的,其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等都会影响肠息肉的发生概率。
2025-10-13 11:33:21 -
乙状结肠癌严重吗
乙状结肠癌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早期相对较轻,及时手术预后较好;中晚期较严重,有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情况,不同人群受影响有差异,年轻患者代偿强但需考虑生育等问题,老年患者常伴基础疾病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难度,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关键。 一、与分期相关的严重性体现 1.早期乙状结肠癌 早期乙状结肠癌通常局限于肠壁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此时通过手术切除,患者有较大的治愈机会,五年生存率相对较高。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早期乙状结肠癌患者经规范手术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到70%-90%左右。对于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早期诊断并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好,生活质量受影响较小;而老年患者虽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但如果分期早,手术耐受情况尚可时,及时手术仍能显著改善预后。 2.中晚期乙状结肠癌 局部侵犯:肿瘤可侵犯周围的组织器官,如侵犯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侵犯输尿管可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积水等。对于女性患者,还可能侵犯子宫附件等,影响生殖系统功能。 远处转移: 肝转移:乙状结肠癌肝转移较为常见,肝脏是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转移瘤会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乏力、消瘦、黄疸等症状,随着转移瘤的增大,肝功能进一步恶化,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 肺转移:肺转移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肺转移瘤增多时,会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患者缺氧,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二、对不同人群严重性的差异影响 1.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在面对乙状结肠癌时,若处于相对早期阶段,有更多的治疗选择和较好的恢复潜力。但年轻患者可能面临生育等问题的影响,如手术可能影响生殖系统,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需要在治疗时充分考虑对生育功能的保护等问题。例如,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尽量保留相关的生殖结构,以减少对未来生育的影响。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恢复的难度。例如,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手术中发生心肺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术后恢复过程中,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伤口愈合可能较慢,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对肿瘤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肿瘤进展可能更快,预后相对年轻患者可能更差。 乙状结肠癌的严重程度因分期、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25-10-13 11:33:02 -
急性肠穿孔有什么症状
急性肠穿孔有多种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剧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腹痛且可迅速波及全腹;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即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可出现恶心、呕吐,病情发展会有发热,严重时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 特点:是急性肠穿孔最主要的症状,通常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痛。例如,患者会突然感觉腹部像被利器割了一样疼痛。这种疼痛可迅速波及全腹,但最初往往起始于穿孔部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腹痛的起始部位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穿孔可能起始于上腹部;而肠道本身病变导致的肠穿孔,起始部位与病变肠道位置相关。 机制:肠道穿孔后,肠内容物溢出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强烈的腹膜刺激症状,从而导致剧烈腹痛。 腹膜刺激征 压痛: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按压腹部时患者会感觉疼痛明显。不同人群对压痛的敏感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因害怕就医等因素,在早期对压痛的表述可能不精确,但专业医护人员通过查体能发现明显压痛。 反跳痛:当医生按压腹部某一部位后迅速抬手,患者会感到疼痛加剧,即反跳痛。这是腹膜受刺激的典型表现之一。 腹肌紧张:腹部肌肉紧张,触摸时感觉腹部肌肉发硬。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相对较弱等因素,腹肌紧张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起初呕吐物可能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若合并感染等情况,呕吐物可能变得浑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饮酒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可能受影响,在发生肠穿孔时,恶心、呕吐的表现可能与一般人群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因为腹腔内刺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发热:病情发展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在穿孔后数小时开始发热,体温可逐渐升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等特点,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热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也需密切关注。感染严重时,体温可明显升高,可达38℃以上甚至更高。 休克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大量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严重的感染中毒性休克。不同人群发生休克的时间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年轻体壮者可能在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休克,而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较早出现休克表现。例如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休克时可能同时伴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表现加重等情况。
2025-10-13 11: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