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宝宝肠梗阻怎么检查出来
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用于肠梗阻诊断 -体格检查中视诊观察腹部膨隆、肠型及蠕动波,触诊了解压痛、反跳痛及包块,叩诊看鼓音等情况,听诊关注肠鸣音变化,如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消失等;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腔内气体和液体及不同类型肠梗阻表现;腹部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肠道情况,对复杂肠梗阻有重要价值,不过CT有辐射需权衡利弊。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腔内气体和液体及不同类型肠梗阻表现;腹部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肠道情况,对复杂肠梗阻有重要价值,不过CT有辐射需权衡利弊。 视诊:观察宝宝腹部是否有膨隆、肠型及蠕动波。肠型是腹部可见到肠道的轮廓,蠕动波则是肠道蠕动时出现的波浪状运动,这些表现可能提示肠梗阻。例如,高位肠梗阻时腹胀多不明显,而低位肠梗阻则腹胀较显著,可见明显肠型。 触诊:触摸腹部了解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及包块等。肠梗阻时若发生肠绞窄,可能出现压痛明显伴反跳痛的情况,这提示可能存在肠坏死等严重情况。对于小儿,要轻柔操作,避免引起宝宝过度哭闹而影响检查结果。 叩诊:一般呈鼓音,若有腹腔积液等情况可能出现浊音。当肠梗阻伴有肠腔积气积液时,腹部叩诊鼓音明显;若发生肠穿孔导致腹腔积气,叩诊可能呈特殊的鼓音改变。 听诊: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肠梗阻时肠鸣音会发生变化,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表现为肠鸣音次数增多且音调高亢,呈金属音,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近端肠管蠕动增强以克服梗阻,从而出现亢进表现;若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可能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肠梗阻常用的检查方法。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腔内气体和液体,出现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X线平片上有不同表现,如单纯性小肠梗阻可见多个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绞窄性肠梗阻可出现孤立、突出的胀大肠袢,且位置固定或有假肿瘤状阴影;麻痹性肠梗阻则表现为大、小肠普遍扩张,积气积液。但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尽量选择对宝宝辐射较小的检查方式,并做好防护。 腹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肠梗阻,如肠道肿瘤、肠套叠等引起的肠梗阻,CT检查可以明确梗阻的部位、原因以及肠管有无坏死等情况。尤其是对于肥胖患儿、病情复杂难以通过X线平片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不过,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进行检查时要权衡利弊,对于可以通过其他相对无创检查初步诊断的情况,可优先选择其他检查。
2025-10-13 11:32:39 -
结肠息肉手术后便血怎么办
结肠息肉术后出现便血需观察便血情况,区分程度和时间,及时就医告知手术情况并做相关检查,少量渗血保守治疗,活动性出血内镜止血,术后早期注意饮食,避免腹压增高预防。 一、观察便血情况 1.区分便血程度:轻度便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表面少量鲜血,重度便血可能出现大量鲜血、血块甚至暗红色血便。不同程度的便血反映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重度便血需高度重视。例如,大量鲜血便可能提示创面出血较活跃。 2.观察便血时间:术后即时出现的便血和术后一段时间后出现的便血原因可能不同。术后即刻的便血可能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创面渗血有关;而术后数天出现的便血可能涉及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因其术后配合度可能较差,更需仔细观察家长描述的便血发生时间。 二、及时就医评估 1.告知医生手术相关情况:向医生详细说明结肠息肉手术的方式,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等,以及手术过程是否顺利等情况。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术后便血的影响不同,例如内镜下大块息肉切除可能创面相对较大,更易出现术后出血。 2.进行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了解是否存在因失血导致的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其面色、精神状态等,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内镜检查: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手术部位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创面愈合不良等情况。这是诊断术后便血原因的重要检查方法。 三、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少量渗血情况:如果是少量渗血,可能采取保守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进食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其情绪,避免哭闹增加腹压,从而加重渗血。 2.活动性出血情况:若存在活动性出血,可能需要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使用止血夹夹闭血管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在进行内镜止血操作时需更加谨慎,因为内镜操作可能对其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四、预防措施 1.术后早期注意事项:术后早期患者要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防止损伤肠道创面。儿童患者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准备儿童的饮食,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食物。 2.避免腹压增高:告知患者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对于老年患者,要积极防治便秘等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当活动等方式预防便秘;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
2025-10-13 11:31:38 -
大肠包括哪些
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大肠生理功能有别,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会影响大肠功能,有肠道病史人群需更关注大肠健康。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位于右髂窝内,长约6-8厘米,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盲肠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处有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它能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阑尾:是附着于盲肠内侧壁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形似蚯蚓,长度因人而异,一般在6-8厘米左右。阑尾的位置变化较大,常见的位置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压痛。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升结肠起自盲肠,沿腹腔右外侧区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形成结肠右曲(肝曲),移行于横结肠;横结肠长约50厘米,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下极下方,转折向下形成结肠左曲(脾曲),续于降结肠;降结肠自结肠左曲起,沿腹腔左外侧区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位于左下腹,平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内,长约12-15厘米,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生理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骶曲是直肠沿骶骨和尾骨前面下降形成的凸向后的弯曲;会阴曲是直肠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的凸向前的弯曲。直肠的功能主要是储存粪便,并将粪便排出体外。 肛管:长约3-4厘米,上接直肠,下端终于肛门。肛管内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为肛柱。相邻肛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为肛窦,肛窦易积存粪便,易引发感染。肛管周围有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环绕,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有协助排便的作用;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可控制排便。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大肠的生理功能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大肠相对较短,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便秘等问题;老年人的大肠蠕动功能下降,肠道黏膜也会逐渐萎缩,容易发生肠道疾病,如结肠癌等风险增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大肠蠕动减慢,不利于大肠的正常功能;而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人群,也会影响大肠的正常排便功能,增加便秘等肠道问题的发生几率。对于有肠道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患有肠炎、肠息肉等疾病的人,需要更加关注大肠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肠道检查等。
2025-10-13 11:31:19 -
直肠息肉手术要住院几天
直肠息肉手术的住院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3-7天,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更长时间。主要取决于息肉的数量、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在手术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直肠息肉手术的住院时间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息肉的数量、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一般来说,住院时间为3-7天,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观察。 1.手术类型 传统手术:如果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可能需要进行传统的直肠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通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为3-7天。 内镜下切除:对于较小的息肉或多个息肉,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如电切、圈套切除等。这种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1-3天。 2.息肉特征 息肉数量:如果息肉数量较多,手术时间可能会延长,住院时间也会相应增加。 息肉大小: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操作,住院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息肉位置:直肠上段的息肉手术相对简单,住院时间较短;而直肠下段的息肉手术难度较大,住院时间可能会延长。 3.患者健康状况 全身健康状况:如果患者有其他健康问题,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会影响手术的风险和恢复,从而延长住院时间。 麻醉情况:全身麻醉的患者需要在麻醉恢复后才能出院,因此麻醉的情况也会影响住院时间。 4.术后恢复 伤口愈合:患者需要在术后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一般需要1-2天的时间。 并发症:如果术后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进行治疗。 饮食恢复:患者需要在术后逐渐恢复饮食,以确保身体的营养需求。一般在术后1-2天开始清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和正常饮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住院时间参考,具体的住院时间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需要进行直肠息肉手术的患者,以下是一些温馨提示: 1.手术前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必要的准备,如饮食调整、肠道清洁等。 2.手术当天应禁食禁水,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3.术后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休息和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取。 4.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总之,直肠息肉手术的住院时间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患者在手术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2025-10-13 11:31:00 -
慢性盲肠炎怎么治疗
慢性盲肠炎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一般治疗(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充足水分摄入)和药物治疗(有感染用抗生素、对症用解痉止痛药物等,用药遵医嘱);手术治疗适用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或出现并发症情况,主要是阑尾切除术,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饮食过渡、适当活动等,治疗需综合病情等因素选合适方案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慢性盲肠炎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比如可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香蕉等),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同时,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便秘等情况加重肠道不适。 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腹痛等症状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例如,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痉止痛药物来缓解腹痛,但药物的使用必须谨慎,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严格把控药物的使用。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如果慢性盲肠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如阑尾穿孔、脓肿形成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来说,阑尾切除术是治疗慢性盲肠炎的主要手术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中及术后的护理需要更加精细,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命体征和恢复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前需要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在恢复期间,同样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正常饮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促进身体的恢复。特殊人群如孕妇在术后还需要考虑胎儿的安全等问题,要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慢性盲肠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
2025-10-13 11:30:08